大明公务员

《大明公务员》

第六章陆家的未来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第六章陆家的未来

当初,朝廷刚刚在南洋站稳脚跟的时候,陆家作为中央政策的执行者,他们必须靠着中枢,镇压南洋诸国。当时南洋最大的矛盾,就是大明朝廷与南洋诸国的矛盾。

这个矛盾直接代表,就是大明与爪哇的战争。

而何夕作为中枢代表,朱元璋的意志执行者。

何夕是与陆家在一个战壕之中的。当时的双方,是可以交付后背,以托生死的交情。

这个交情并不是假的。

何夕在陆仲亨的支持之下,开辟了南洋的大好局面。而陆家在何夕的帮助下,获得新生。从而有了南洋陆家的名号。

而今何夕调回京师之后,何夕作为陆家在中枢的盟友。双方也是相处融洽。

但是这个时候的,陆家的身份已经是地方实力派了。而何夕作为中枢大臣,是陆家的后台。何夕需要陆家的帮忙与支持,而陆家也需要何夕在中枢的背书。

双方也没有什么矛盾的地方。

而在南北之战中,陆家作为原材料产地与市场。而何夕作为工业生产地,双方在经济上互补,而且双方还隔着一个南京。

不是说没有矛盾的。但是矛盾是可以压制的。

并不重要。

但是而今,南京政权覆灭之后。这一切都变了。

陆家作为盘踞在南洋多年的地方实力派了。而何夕这一次定国是会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重振中枢。问题也就很简单了。

中枢对南洋怎么看?

陆仲亨很清楚,这不能无视。

原本宋元时代,在南洋就有很多汉人。而今不说别的,单单屡次藩王就藩,迁徙总人口就已经超过了百万。再加上,十几年来,陆陆续续南下讨生活的人。毕竟,江西福建等地的人口密度,根本不能让人好好生活,还不如下南洋。

再加上人口自然繁衍。与本地投靠大明的当地土人。

整个南洋在大明管辖下的人口,很有可能超过千万了。

当然了,这一千万人,并没有完全在陆仲亨的手中,而是分别在几个藩王的手中。

但是不管怎么说,千万人口也不是一个小数目了。在何夕与朱雄英北京起兵之初,所管辖的人口,也不过千万上下。

朝廷是不可能对南洋无视的。

但是如果对南洋下手?从什么地方下手。

不可能对南洋诸王下手。

无他,地位不同。南洋诸王的地位是太祖时期就定下来的。朝廷不可能动他们。特别是在大战初定的时候,动他们就等于再次掀起一场战争。

而在南洋开战,大明朝廷有没有绝对优势,还真不好说。

也不是优势不优势的问题,是有必要没有的问题。不仅仅要考虑军事上的问题,也要考虑政治上的问题。

而陆家就不一定了。

陆仲亨在新州这么长时候,很多陆家人都将新州当成了陆家的封地。但是并不是。陆仲亨是第一任南洋总督,已经就任十几年了。

但是,南洋总督并不是世袭的。

或许朝廷开恩,能让他世袭。但是朝廷不想让他世袭,也是可以的。

而且,对于朝廷如果派人接任南洋总督,他陆仲亨真敢对抗朝廷吗?

陆仲亨知道自己不敢的。

不仅仅是因为,大明朝廷的实力强大了。其实,何夕自己都不知道,大明南北之战,给周围势力带来多大的震撼。

而陆仲亨这样的人在军中岂能没有人脉,当时或许不知道,新战法是什么回事,但是而今岂能不知道。

他私下里复盘过,他在南

洋掌控的军队,也有数万。但是底子还是卫所军。不敢说不能打,但是在南北之战,连精锐的炮灰都算不上。

最多能守守城。

更不要忘记,何夕在南洋之战发挥的作用。南洋总督府之中,还有很多人都是何夕的故人。

也就是说,即便不动武,何夕也有很多办法拉拢人心,不战而下。

这让陆仲亨惊惧非常。

但也十分不甘心。

他不甘心很简单。

那就是他在南洋经营这么多年,所求的不就是在南洋扎下根基,让陆家在当地长长久久地传承下去。而今这局面完全不一样了。

让他岂能甘心。

只是,他实在没有什么办法了。

一方面忧心陆家的未来,另外一边担心自己的身子骨,将来难以坚持下去。越是如此,陆仲亨的身体情况就越发不好了。

也让陆仲亨下定决心,一定要去京师一趟。

哪怕是死在京师。

虽然说,陆仲亨早就在南洋勘探好坟地了。将来作为南洋陆家的祖坟。风水术士们说是世代王侯之穴。这也时候陆仲亨对陆家将来的期盼。

因为他儿孙之中,没有一个感受到未来的危机。

作为,中枢掌权的大臣,要伸张朝廷大权,而今南洋陆家作为大明地方最大的几个实力派之一,也会受到冲击。

这些子孙还一个个想着他何叔叔秉政之后,会给陆家大开方便之门。

何其愚蠢。

陆仲亨的儿子大多与何夕同龄,奈何陆仲亨硬要与何夕同辈,他们只能当侄子了。

儿孙们都是这种德行,他死之前,不将事情办好。让陆家的未来确定下来,他死了恐怕也不能合眼。

陆仲亨去京师,自然也要带着南洋诸王。

比起陆仲亨,南洋诸王就没有那么多的心思了。毕竟,他们与中枢之间并不是没有矛盾。而是很多人都看出来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大民朝廷是不会动藩王的。

毕竟,十几位藩王,从西域到东洋,从东洋到南洋,已经形成一股庞大的势力,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要说,大明大战刚刚过去,立即大动干戈好与不好。

单单说,即便而今大明休养生息很长时间,也要考虑对任何一个藩王动兵引起的连锁反应。与政治影响。

就地理上而论,南洋诸王是最不用担心的。

特别距离大明足够远。

-------

江南一处梅院中。

去岁江南之乱,而今还留下了很多痕迹。

隆武三年江南之乱,注定要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里有太多的细节可以写了。

比如,自耕农对于机器的抵抗与摧毁。

比如,在工业化浪潮之中小农经济瓦解的过程。

比如,无产阶级的觉醒。

比如,旧士大夫阶层的衰落。

比如,人的命运的不同转向,才子佳人的爱情,在大时代中的悲剧。等等。

对于顾王孙来,恍若一场旧梦。还是一场噩梦。

这一场梦太残酷了。

原本家世优越,父祖在朝堂任职,自己可以当富贵闲人的公子哥。成为了毁家灭族,易名改姓,隐藏在暗中,掀起风波的探子。

原本自己从来不正眼瞧的身份,却成为了自己后半生的必须做的事情。

就好像这一处梅院。

这一处梅院。顾王孙恍惚记得来过。是很小的时候,那时候的梅院并不是这样的。虽然是方寸之间,但是层层叠叠的院落,各种透墙隔断,看上去

虽然只有数亩之地,却仿佛天地之间,皆是梅花。

每一处景致都是精心打磨。每一个门洞与透窗,都是匠心独运。

而梅花更不用说了。

是不知道多少花匠的辛苦,明明细心照料,却一定要显露出野趣,才算是上乘的佳作。这才有意境,否则不管这梅花再好,也会沦落为匠气,却沦落下乘。

而这种野趣,非大匠所不能为做。

一般都会东施效颦而已。

但是,而今却截然不同了。

一场大乱之后,这里已经是残垣断壁,更没有人去看管这些梅花了。反而更有情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