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金牌是我的[花滑]

《奥运金牌是我的[花滑]》

472转变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于谨对这一站的成绩还是非常有期待的。

丛澜她们的日常是训练和恢复, 教练的日常就是训练和复盘。

五个GP分站赛的视频,他不知道看了多少遍。

主要还是看单人的,毕竟他目前重心在单人的两项上。

冰舞实在是不搭嘎, 双人的话他带队练单跳, 只不过跳跃一方面也不全然是他们这群单人教练负责, 因为双人的跳跃规则细节与单人的有一定区别,他们只算是打辅助。

张简方前两年KPI考核一波又一波,到最后, 双人组的跳跃教练换了五轮, 现在是一个名叫陆司娜的担任了双人组主教练。

以她为核心, 双人组构建了全部的教练团队。

在单人这边,于谨是老大, 去双人那里支援他只能是个侧边站的。

这很正常, 术业有专攻, 于谨在冰舞组连话都说不上。

不过, 茱迪是例外,因为她是所有项目的滑表教练,如果与其他教练有冲突, 在曲目方面她可以一言堂。

张简方这次被举报, 其中一点也是队伍冗余支出庞大, 因为他们发现, 现在的花滑部整个教练组比四年前要多出一倍的人, 比索契之前要多两倍有余。

而这已经是他裁撤了不少人,替换多次,才达到的现状。

于谨没觉得人多,他挺喜欢现在这样的组合,想要什么就能来什么, 这边他打算给孩子们筹谋发育关,那边体能教练、各个专项教练、营养师、器材组等等,全部能在短时间内到位。

非常有效率,根本不会出现曾经那种计划都搞半天了,落地处处掣肘的惨淡情景。

论人数,现在太多了;

论效率,称得上一句如臂使指。

最贴近他的丁教练,两人这边说着要给景筱曼改动作,第二天就能直接在训练场实现。

这种想要就有的,根本是梦里的场景。

除了看比赛以外,于谨他们有时间的话也会关注一下外界的舆论。

以前是不在意的,现在不行了,原因很简单——时代在发展。

拿京张周期去比温哥华周期,别说花滑了,整个世界都是截然不同的。

差距太大了,不跟随时代就会被抛下。

看,ISU没跟,这不就被迫滚下去了吗?

他注意到有人说,选站方面还是太倾向出名的女单,对新升组的小女单不在意,特别是跟着丛澜的,竞争压力这么大怎么就不知道避避呢?

于谨他们当然考虑了。

丛澜没参加去年的世锦赛,但她依然世界排名第一。

规则不变,上赛季世界积分排名的前六名具备优先选站权,是按照一二三、四五六分批选的,其中三和六等于没有选择权,只能挑前者留下的两站。

这种规则可以尽量地保证每个分站赛的激烈程度相当,也能把种子选手留在最后,避免出现世界第一和第二竞争唯一的GPF名额的情形。

丛澜霸榜之后,褚晓彤积分成为世界第二的短暂年份里,两人就没一起参加过同一站的GP。

所以大多时候,GP的分站选择中,一和六或者五,会在同样的一站、乃至于两站。

六名开外,一些运动员也会避开丛澜,一些则是考虑到了赛时情况,特意跟丛澜选择同样的分站。

但在技术分析之上去看,领奖台的争夺这方面,丛澜在的两站里其实并不会比其余四站要难。

世界排名不是技术实力的唯一显示,但它肯定能侧面反应一些什么东西。

一个分站赛里的第一和第六,一个分站赛里的第二和第四,相对地,竞技难度不会太高。

虽然也不一定会低。

最关键的是,有丛澜压阵,女单的赛场就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种花家主场氛围。

这是非常非常有利于自家孩子发挥的场合。

这么一算,慕清晖跟着丛澜,是要比跟着桑莹更合适的。

相反,与桑莹一起的墨仙,她反而会吃亏一点。

这类的分析也有,可是,流量当道的时代里认真看事实的网友们太少了,最多的还是一知半解就跟着跳脚最高的人嗷嗷,立刻加入最易挑动争执的队伍中。

他们只挑了一点:丛澜带队,慕清晖绝对拿不到第一。

慕清晖都没有第一的可能性了!这难道还不严重吗?

绝对是国家队选站失误,她实力这么强!

流量就是生意,花滑市场扩大之后,乌烟瘴气也多了起来。

可不管怎样,于谨他们被埋怨被谩骂得再厉害,实际上他们也已经做出了当前最好的安排。

偏心?

这两个字,国家队的教练们,没有一个不被砸过。

甚至让于谨自己来说,他都不能摇头否认自己不偏心。

资源就那么多,位置就那么几个,真要“不偏心”,还比什么赛测什么试?排排坐发果果就是了。

墨仙去其他分站说不定就能进GPF了,慕清晖去别的分站指不定现在就拿了第一了……

假设没有意义,因为它根本就不会发生。

而发生在眼下的,就是丛澜带着慕清晖与单诗兰,预备在NHK分站里成就属于自己的主场。

于谨:“我很喜欢我们国家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扩展意思是,把世界都发展成中国人遍地的国家。

看,偌大的体育馆里,飘在空中的全是中文。

连最容易被外界影响的单诗兰,于谨都从她身上看到了满满的安定。

丁教练欣慰极了:“漂亮啊!”

不知道说的到底是来霸占场子的中国观众,还是跃跃欲试的单诗兰本人。

孙娅然看着分组,觉得有点意思。

这一站说是国际赛,不如说成三国的PK。

在这场无硝烟的PK中,不是三国争霸,因为默认的规则是丛澜第一,而是三国争抢GPF入场券。

孙娅然说了一句:“这个分站赛里对第二虎视眈眈的人好多。”

卓铮:“因为第一虎视眈眈不了一点儿。”

孙娅然:“……”

哥们儿你缓着点儿说。

【所以啊为什么mqh要跟澜神一起啊,她参加别的比赛就能拿第一啊】

【两个第一多好,稳进gpf,到时候六个第一我们占一半多】

【慕清晖怕是都不知道,你们觉得她妥妥拿第一吧】

【烦死了能不能不要在直播里吵,要撕出去撕】

慕清晖选站失误,是这场比赛里仅次于丛澜相关话题之外的内容。

孙娅然当然也看到过这类的讨论,她在赛前说出了18个分站赛名额一事,本就有安抚冰迷们不要急,我们国家队自有布置的意思。

结果被带的节奏变成了“名额这么多却还要抛弃种子选手”,开始造谣其他的运动员使了绊子,被安排去容易的分站赛,让没有势力的慕清晖来了这么难的分站里。

这个时候,谁家稍微有点钱了,谁家的父母亲戚里有从事教师、律师、体育行业的,又或者谁家八竿子打不着的某件事,都成为了“证据”。

混乱一片。

连丛澜,都被骂仗着前辈身份想给小女单一个教训,所以故意打压最优秀的Jr升组小女单,她就是想立威,让后面升组的人都知道她才是女单第一。

这个言论目前正在发酵,丛澜的粉丝纷纷表示“你们真以为我们是死人啊”。

再看不出来有人操纵舆论,就显得她们以前在索契和平昌周期为了运动员们的公平赛场,和当时国际针对性的舆论战经历,是白给的了。

一种阴暗的想法,可能会被某些人提出,但短时间内是无法被推送到绝大多数人跟前的。

只有别有居心的人刻意营销,才能达成现在这个效果。

图穷匕见,原来对慕清晖选站的讨论,最后的目的是捅丛澜的刀子。

孙娅然暂时不知道网络战场伴随着NHK赛场的进行,已经升级成了冰迷之间的团结对外——大家的嗅觉还是很敏感的,平日里可以自己打闹,遇到这类熟悉的氛围立刻就能攒成一团。

孙娅然:“下面是俄罗斯选手。”

叶琳娜·波亚尔斯卡娅。

她2014年升组,错过了索契冬奥,之后发育关和伤病沉湖,在2016年又出来比赛,那年欧锦赛她还拿到了第二的好成绩。

2016年,大鹅女单里出名的几人要么伤病要么沉湖要么濒临退役,新冒出头的索菲娅·古谢娃两人发挥不好,叶琳娜·波亚尔斯卡娅抓住机会,稳稳发挥,拿到了全俄第一。

那也是她近年来成绩特别好的三场比赛:全俄,欧锦,世锦,2017年的成绩就不尽如人意了。

但去年,她不知道为什么一年都没出来比赛,只比了俄罗斯的国内赛。

在叶琳娜·波亚尔斯卡娅的准备时间里,孙娅然简单介绍了一下她。

“她真的很美,跟莉莉娅一样又不太一样的风格,”孙娅然说道,“女单赛场上很少有这么丰腴但同时兼具轻盈的表现力了。”

叶琳娜·波亚尔斯卡娅与大多数大鹅女单一样,或者说,她与俄罗斯人一样,十多岁与十八岁、二十岁,不同的年龄恍若换了一个人似的。

曾经的纤弱在年岁中不断丢失,余下的是奋力与雌激素抵抗的转变。

她很美,性感,明艳,比2017年看上去要丰腴,滑表也不再是那一年的情感叙述娓娓道来,而是更成熟、更性感。

卓铮:“女单的表现力变化很大,她们受发育关的影响是很严重的,能闯过来的,都是极为坚毅的人。叶琳娜当年瘦得像是纸片一样,我还记得有次遇见她,外面正巧在刮大风,她整个人差点被吹走,抱着墙壁才站稳。”

当时她还没升组。

把现在冰上的叶琳娜与卓铮记忆的那个小女单进行对比,几乎是两个人了。

孙娅然:“都说俄罗斯女单容易沉湖,其实每个女性运动员在短暂的竞技生涯里,都时刻面临着来自身体的变化带来的挑战。”

莉莉娅当年的沉湖再起,沉湖再出3A,之所以能被人们敬佩,就在于她每次出现,都证明了她在这场挑战里的胜利。

可这样的挑战里,对手将会一年比一年强大,与之相对的是运动员本身,却会成为此消彼长的劣势一方。

但不论如何,当年有莉莉娅,现在有叶琳娜,她们的出现是一种宣告,告诉世界,这里还有属于女性的倔强。

为什么会喜欢没有很多成绩的运动员呢?

因为从她们身上,依然可以看到不屈的痕迹。

桑莹正在电脑前看直播,跟队内的好几个人一起。

她也在看手机,当前的页面里正是争论不休的“慕清晖选站就是错了国家队现在还是以丛澜为主,根本没把梯队放在重心,她早晚要退役的”一类。

桑莹皱着眉头。

身为去年跟着丛澜比赛了两站GP的女单本人,她是最有发言权的。

褚晓彤跟她聊过,两人都承认,与丛澜一起参赛非常有安全感,而且赛场的氛围很好,不管在哪里都能当做是主场。

手指划过手机屏幕,看到了“丛澜不退役这群小女单成长不起来”,桑莹想起了褚晓彤给自己留下的一句话。

她问,你知道为什么一定要安排你两站都跟着丛澜一起吗?

当年也有人说,桑莹要是分开一站,说不定就能顺利进总决赛了。

桑莹觉得,她发挥不好,她技术不稳,那是自己的问题,怎么还能怪别人了?

SA第二,COC第三,这是她拼出来的成绩。

假设这两站没丛澜,她就能前进一位,拿下第一和第二了。

但,桑莹失笑,怎么能如此笃定?

比完赛一年,桑莹回看SA和COC,发现褚晓彤的问题有了答案。

很简单,因为教练们就是想要让她成长起来,靠着丛澜成长,也靠着她突破。

看看女单的天有多高,也看看她在赛场的表现与丛澜差距有多大,更要看的,是一个国家队一姐担起来的责任究竟有多重。

隐藏在这些期待里的,还有“思维的突破”。

娜塔莉、索菲娅、还有很多人,都说过与丛澜一起比赛的感觉,离不开的一个词叫做无力。

桑莹回想跟丛澜一起参加的众多比赛,从国际赛到国内赛,她没想起来“无力”,她满心满眼都在思考自己要怎么去比去拼。

褚晓彤以前在采访里回答,她知道超不过丛澜,只能抢第二,但是每次她都不觉得自己会输。

那会儿还有人觉得她这个说法有病。

桑莹当时没理解,现在却理解了。

教练们想让她知道的是,承认第一,渴望第一,超越第一。

他们不愿意丛澜成为女单脑袋上的那座晦暗天空,她不该是障碍,也不是吸收了所有养分的霸王树。

她是目标,是灯塔,是海面大雾中那颗永不会散的光亮。

依靠她,奔向她,而不是,畏惧她,远离她。

迷信丛澜的第一,是冰迷们之间的调侃。

但同时也成为了运动员们的枷锁。

为了破除这个枷锁,她们选择了一条弄虚作假的路,以求证明丛澜没什么了不起。

结果反而验证了,丛澜就是了不起。

为什么两站都要跟丛澜一起?

因为教练们期待的,是慕清晖在这个赛季的快速成长,是她从Jr到Sr的珍贵机会。

沙漠里的半瓶水,有人说真好还有半瓶,有人崩溃地说怎么只有半瓶。

就像是现在的首钢训练场,女单运动员们看到丛澜的各种难度动作,想得不是“这还怎么比我直接放弃吧”,而是“太强了她都在练我怎么能休息”。

没有人望而却步。

没有人感到“无力”。

两站GP,塑造了桑莹的稳定,稳住了她升组的心态,消去了她的不安,留下的是她自觉扛起来的责任,与自己竞技生涯的目标。

那是——丛澜能做到,为什么我不能?

慕清晖不是被放弃的人,她是最被保护的那一个。

一如去年,Jr表现不佳,升组一鸣惊人,迅速被人喜爱的桑莹。

丁教练在看单诗兰。

于谨其实也在看她,只不过他在现场,但丁教练是在后台看的显示器。

单诗兰的位置靠前,她抽签的名次是第三位。

放在以前,不怎么友好。

但现在还行,叶琳娜·波亚尔斯卡娅第二位出场,按照以往的习惯,她P分高不到哪里去。

因为裁判组会习惯性压分。

这次不是了,AI不看脸也不看国籍,只看表现。

不太好的一点是NHK用的是他们本土的一个AI,没有WINGS那么强大,在技术动作上的辨别还可以,但对PCS的评判还是要依靠裁判组。

然而,这已经比以前好太多了。

起码对欧美国籍之外的运动员,是这样的。

叶琳娜失误了一个连跳,P分有了上限,可是她这场表现真的非常好。

好到P分拿了36之多。

在KC区等分时,见到这个分数,她愣住了。

观众们热切的鼓掌与欢呼,给出了足足的反馈,因为大家真的很喜欢她的短节目。

这跟裁判组的偏私带来的高分不一样,那是一种卑劣的反馈。

现场不同,人们只会用丰沛的情感,来回应真正的美好。

叶琳娜·波亚尔斯卡娅感受到了。

单诗兰也感受到了。

她看着满场的观众,想起来今年自己参加的一场B级赛,很少的人,很少的关注,冷漠的现场就跟训练场似的。

单诗兰脚下轻轻滑动。

她很感谢能跟澜神一起参加比赛,因为这种现场她真的特别特别喜欢。

上万人为她鼓掌,上万人关注她的赛事,上万人与她一起度过这两分半的时间。

万众瞩目,她是焦点。

有人认为这是压力,单诗兰却很喜欢。

她会紧张,但她也同样珍惜。

于谨在场边看着单诗兰站在那里,他突然觉得,孩子变了。

去年的时候,他还在跟人说,单诗兰擅长打顺风局,对逆风局面手足无措。

短节目三个跳跃,如果前面两个顺利,这个sp基本可以确定会;

短节目如果顺利,后面的自由滑八成也不会出太大的问题;

若是自由滑的七个跳跃里,前面过半都正常,那么后面的三个也应该不会翻大车。

相反,第一跳要是崩了,整个节目就够呛。

但单诗兰很好的一点是发育关过得平缓,所以在这一批女单中,她只要不落后,之后两年的路就会走得很顺畅。

就连Jr尚未升组的小四周跳们,于谨他们都不敢说,这群孩子一定能过发育关并且保留现在的高难度跳跃。

单诗兰在国家队里,四周跳没出,3A不太行,五种三周跳里就连擅长的3L都经常性存周。

可她又经常有很好的表现,次数不比拔尖儿的那几个人少。

很矛盾也很让人恨铁不成钢的一个运动员,就连喜欢她的冰迷都总是说,单诗兰到底怎么回事,为什么有时候不抽有时候抽得要死。

大家希望每次她都遇到顺风局,可这显然不可能。

丛澜为数不多的逆风局,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逆转第一的好戏码,是比赛中最刺激的一幕。

【这也是nn,单诗兰求求你了这次顺顺利利】

【国家队什么都管就差喂饭了,我就纳闷了单诗兰怎么就不能崛起呢】

【你这话问的,你爸妈饭都直接喂你嘴里了,你怎么没考上清华北大没当主席没获得诺贝尔奖没当富豪没拯救地球呢】

【追竞技就是因为比赛不确定啊,连澜神每次的表现都不一样,为什么要苛责别人完美?你考试还不能每次都满分呢】

抽风也意味着惊喜,当表现优秀的时候,这会是极大的满足。

就如这时的单诗兰。

的短节目,漂亮的表现力,连跳的3L3L是她让人喜欢的个性跳跃,也是充满了单诗兰特色的技术动作。

她在那一刻,是决绝起飞的鸟,蒙着眼睛,无畏向前。

短节目《寂静之声》,是垮掉的一代的孤独与迷茫,也是远离喧嚣孤身赴黑暗的寂寥,但落脚点,是她愿意探索世界的试探。

单诗兰不知道为什么会被推荐这么一首歌,茱迪说她演绎得很好。

之前单诗兰一直不明白好在哪里,此刻她终于晓得了。

她半跪在冰上,全场的漫天振奋之中,没有急着起来,也没有急着离去。

她抚摸着这块冰面,感受着指尖传来的冰凉。

很喜欢,特别喜欢。

一刻即永恒。

单诗兰抬头,笑容灿烂:“我表现真好。”

她好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花滑。

孙娅然止不住地夸着单诗兰的短曲,用尽了溢美之词,为这个率先出战的国家队成员。

至于冰迷,则比较简洁了——

连看两场高水平表演,值了。

她们没有注意到的是,今年开始,GP分站的比赛质量比去年提升了不少,花滑节目落在了节目本身,而不是粗劣的跳跃、跳跃、跳跃。

叶琳娜·波亚尔斯卡娅的再度复出,单诗兰的全场轰动,女单短节目刚开始三人,就有两个经典sp呈现。

观众们是即时的,她们知道什么叫做好,什么叫做坏。

叶琳娜·波亚尔斯卡娅和单诗兰都不是明星运动员,可她们的表现,足以唤起在场众人的欢呼与呐喊。

只是因为,比赛真的好看,节目真的好看。

单诗兰捂着眼睛想哭,又担心眼妆被弄花,泪水氤氲盈满眼眶,视线变得模糊不清。

她瓮声瓮气,跟身侧的于谨说道:“教练,我知道什么是我的顺风局了。”

她当然听到过教练们对自己的评价,甚至她也清楚,自己是什么样子。

于谨抽纸巾小心翼翼给她擦眼泪,还不忘回应:“什么?”

单诗兰:“是公平。”

她的顺风局从来不是什么成功或失败,是不公平打分之下的高压,是潜意识里的不甘。

但她现在看到了。

“www.youxs.org……这样的分数,我终于知道什么样子才是35分了。”她说。

什么发挥才够得着这样的评价,什么节目才能有这样的得分。

而不是胡乱打分,毫无规律。

可惜KC区收音不外放,否则,这会是新一轮爆炸似的话题热度。

单诗兰确实是个17岁的未成年,一般不发表看法,一旦发表了,就直戳ISU的肺管子。

当然,于谨很乐意看见这一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