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之尊之太上玄德

《一世之尊之太上玄德》

第16章 闭关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接下来的日子里,夏启一直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平日里醉心修炼,除此以外不是在看书,就是在潜心琢磨那套总共有三十六式的玉虚掌法。

不得不说,玉虚出品,必属精品,虽然这门武学品阶只得开窍,却暗含天地至理,一招一式都有着诸般变化,若非夏启如今已是天生仙体,根骨悟性都非同凡响,还真不一定能在开窍前就将这门招式近理的掌法真正练成。

最初光是入门就花了他近一个月的工夫,后面又过去了两个多月才彻底将它上手,并把三十六式全部练到了非常纯熟,举手可为的地步。

而他的修为也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以坐火箭般的速度提升至蓄气大成阶段,可以开始下一步的凝练窍穴了。

当今真实界内的武道修行总共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开脉、蓄气、开窍、外景、法身。

开窍以下,视蓄气多寡,武功高低,统称为“九流或不入流”,以这个标准来看,夏启那时最多算是個九流武者。

而要想成为“普通高手”,就需要洞开两到四处天生神窍。

所谓天生神窍,即是人身的眼、耳、口、鼻、前阴、后阴这九窍,每处窍穴又各有九个相关窍穴。

至于六窍、七窍、八窍则是“四流高手”,九窍齐开方为“三流高手”,在此之上的半步外景算是“二流高手”。

外景之后又有九重境界,期间共需要跨过三道天梯,故每三重天会迎来一次质变,一旦突破实力将远远强于之前,这正是境界压人。

其中一二三重天的强者被称为“一流高手”,四五六重天被称为“绝顶高手”,七八九重天则统称为“宗师”。

到了外景巅峰之上也还有个阶段,是为半步法身,同样属于质变,被称为“大宗师”,再往上,就是被称为“陆地神仙”的法身高人了。

而法身即便放在上古时期,也是仙凡之别,所以被这么称呼倒也恰如其分。

虽说法身就是仙人,但也详细分为人仙、地仙、天仙三境,在当前真实界内,排除掉宇外星空和一些避世不出的洞天净土以后,就只有一位修炼报身之道的“月摩尼光王菩萨”是位地仙,余者都还在人仙境界徘徊。

至于天仙之上的境界,之前就已经介绍过了,这里就不多做赘述。

说归正题,蓄气之后的武道修行,主要关键并不在于继续疏通气脉壮大真气,而是转修天生九窍,每一处窍穴又都需要预先通过真气丈量、刺激、洞开,最终才能凝练。

至于五脏六腑,则与九窍本就一体,所以练窍即是练内,故而对于开窍阶段的另一种上古说法便是“五气朝元”。

正所谓人身一天地,身外一天地,诸多奥妙,难以描述,而打开天生九窍,修炼胸中五气,打熬肉身,便是修炼自身天地,届时自有内景化生。

所以这之后的外景境界指的便是“内景外显”,通过内天地与外天地的交汇,从而干涉法理,举手投足之间皆能引动天地变化,御风飞行、掌御雷霆、以心印心……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皆因内景不同而在外表现不同。

如今夏启正式进入开窍阶段后,便又开始尝试起了感悟翻天、元心这两印法身招式的具体修炼方式。

原理也很简单,通过外景或法身级数的招式心法再配合相应精神意境,就算修为只是开窍,也能把自身内景临时调整为接近共鸣的状态,这样招式发出来后自会有法理响应。

反之,若是连自家内景都尚未化生,又谈何与外界共鸣?

所以能够勾动天地法理的最低境界就是开窍了,蓄气期的武者即便掌握再多绝学招式也没用,顶多运用凝聚气势的法门勃发招式所蕴含的意境,作为一种侵袭精神的手段,发挥不出多少威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