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亡之秋

《存亡之秋》

第13章战事休姜维回京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数日后,元旦来临。

淮南战场,司马昭、诸葛诞、吴援三方四五十万大军云集寿春城下已过去半年。

司马昭,其实他并不着急,因为他有全国物力保障,兵力也占优势,便包围寿春,长期作战。

诸葛诞,他拥有一年的粮食和自认充足的兵力,便要与司马昭死磕到底。

吴援,第一波由文钦、唐咨、全怿等领三万人支援,进入寿春城。第二波由朱异率军支援未果,被魏军击退。第三波朱异因军中缺粮,拒绝再战,吴大将军孙綝大怒,斩杀朱异。孙綝见无力支援,便退回建业。

季汉,今日元旦京城成都举行隆重庆典,几乎能来的人都来了,然而有些人却没来,谁?

一部分是长城、芒水前线的姜维、夏侯霸等,二人正率军与司马望、邓艾等对峙。

只见此时,司马望和邓艾站在长城上吃烤肉。

司马望笑道:“新年在长城上,虽有一点冷,但吃着烤肉又觉得很暖和啊。”

邓艾吞下烤肉,亦乐道:“这是一种属于军人的风采,再来一点酒可好。”于是军士拿来美酒。

司马遗看着远处,道:“姜维、夏侯霸依然在对面坚持。”

邓忠看着那面,道:“正月初一,绿树青山,眺望敌营,滋味非凡。”

邓艾将一坛酒拿给邓忠,道:“好好吃肉饮酒,欣赏这正月景色,其他的就不用管了。”

此时,姜维和夏侯霸等坐在军营门口,也在饮酒。

姜维饮着道:“正月初一了,天下局势依然没有变得明朗。”

夏侯霸饮下数口,道:“是啊,据说寿春城被团团围住,吴国的后援也撤了,怕是诸葛诞坚持不了多久了。”

姜维道:“这么下去,看来没人能对抗司马昭了。”

夏侯霸叹了口气,又继续饮酒。

此时杨戏寝帐。

李密带来一坛酒,进入帐中。

见是李密,杨戏乐道:“新年到了,还是老乡记得我呀。”

李密道:“这坛酒是姜将军赏你的,说是新年的礼物。”

杨戏接过酒,即饮上一口,道:“姜将军主动请我饮酒,我就不客气了,麻烦你再给我搞点牛羊肉来,你我一起好好说说话。”

于是李密陪同杨戏过元旦。

除了前线将士,还有一部分没来成都的人,如被黄皓离间的汉朝宗室甘陵王刘永。

提到刘永,需要说一下整个刘禅的宗室兄弟。

刘永,字公寿,刘禅的庶出之弟。季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封鲁王。季汉建兴八年(公元230年),改封甘陵王。刘永憎恶宦官黄皓,黄皓取得刘禅信任后,在刘禅耳边谗言离间刘永,刘禅渐渐疏远刘永,以致刘永竟十多年不能朝见刘禅。

刘理,字奉孝,刘禅、刘永的异母弟。季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封梁王。季汉建兴八年(公元230年),改封安平王。季汉延熙七年(公元244年),刘理去世,谥号悼王。

刘封,刘备投靠荆州刺史刘表后,暂时安居于荆州,因为当时刘备未有子嗣,于是收长沙人寇封为养子,改名刘封。刘封随同诸葛亮平定益州,后占据上庸。因不助关羽而获罪,被赐自尽。

刘备另还有至少三个子女,皆遗失。

此时成都朝堂。

元旦大宴。

尚书令陈祗等百官为皇帝送上祝贺。

黄门官传达诏令,大赦天下,改年号为景耀元年。

普天同庆,君臣共饮。

几日后,东宫。

太子刘璿收到一封书信,打开一看是罗宪写的。

信中道:殿下,末将被命为巴东太守,永安都督阎宇副将,助其守卫永安。末将誓报皇恩,忠职巴东。今当别离,愿殿下保重。罗宪。

看过此信,刘璿深为感慨。其实他早知罗宪要走,只是不好干预,今日收到此信,也只能顺其自然。

早前辅佐刘璿的三人,霍弋、罗宪从此各守一方,谯周则病于家。蒋显、李撰、张郁代替其三人的职位。

这时,罗宪正在前往巴东的路上。

刚离开成都,便见前方有一行车队。

罗宪很好奇,快马追去。

等追上车队,车上人开窗露出头来,道:“罗令则。”

罗宪道:“原来是庞侯。”

关内侯庞宏,他因轻视尚书令陈袛,所以无奈离开成都,今日便是他去往涪陵赴任涪陵太守的日子。

罗宪道:“这么巧,一起赶路吗?”

庞宏到:“好啊,有个伴了。”

于是庞宏停下马车,从车中走出,骑上马来。

两人并排,庞宏道:“令则啊,我听说你升为巴东太守,恭喜你啊。”

罗宪道:“为何要恭喜我?”

庞宏看着前方,道:“从此鱼游大海,鸟飞青天,何不恭喜,何不快哉!”

庞宏突然向前飞奔,又停下来回看罗宪。

罗宪即策马跟来,追至他身前,道:“话虽如此,可忠贤都走了,谁来保护陛下呢。”

庞宏笑着挥了挥手,道:“令则此言差矣,陛下自然有人保护,天下少了谁也都能运转。如今巴东轮到你管,涪陵轮到我管。你我各尽其责,便是对陛下、对朝廷最好的尽忠。”

罗宪听后笑了,道:“我明白了,能为国家守卫边疆,保一方安宁,也就是忠诚于陛下,也就没有遗憾了。”

二人顺路走了一段后,便到了分道之时,二人停下马来,庞宏道:“绿水青山,处处忠骨。是时候了,你我就此分别吧。”

罗宪道:“好,还请庞侯保重,罗宪告辞!”

庞宏道:“祝你顺利,庞宏告辞!”

于是二人分别。

看着罗宪远去的背影,庞宏忽然感慨起来,道:“国之俊杰,不得其时啊!”

在庞宏眼里,他与罗宪分别得罪了陈祗、黄皓,或许这辈子再没机会回成都了。至于报答国家,只剩下一份心愿寄托。

而罗宪,四十岁的他现在正去往巴东,他要随阎宇一同镇守国家的东大门。至于以后之事,他很难去想,也只能看天意。

来到二月,淮南之战,走向终结。

吴援孙綝退回建业后,淮南寿春城的后续彻底断绝。城内虽组织了几次突围,却均告失败。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诞依然要坚守寿春城。其原因是他感觉大雨将至,只要淮河一涨水,司马昭再多军士也没用。想想当年关羽不就是靠水灾把于禁、庞德的七军给淹没。最后于禁投降,庞德被杀。若是昨日重现,就算不能消灭司马昭,冲出包围圈还是可行的。所以诸葛诞一直等雨,可惜他期待的雨,迟迟未来。

随着坚守时间越长,情况未有好转,诸葛诞内部产生了争论。

诸葛诞手下蒋班、焦彝认为应该赶紧突围,才能保存部分实力。

而吴援文钦认为,三万吴军在城内,吴国不会坐视不管,建议固守待援。

两边争论,诸葛诞纠结了,最后采用文钦的建议。蒋班、焦彝再劝,诸葛诞扬言要杀二人,于是蒋班、焦彝一同跑路,投降司马昭。

又过了一些日子,文钦认为军队人数太多,粮食不足,该把北方士兵遣散,只留南方士兵,以节约粮食,以便固守。

诸葛诞听后不同意。因为他担心觉得若是把北方士兵遣散,自己将何去何从?自己手上没兵就没权,没权就没资本,以后谁还会听他的命令。见自己的主意没被同意,文钦与诸葛诞发生争论,又升级为对骂,诸葛诞盛怒之下便把文钦杀了。文钦的两个儿子文鸯、文虎听说父亲被杀,想报仇却能力不足,便跑路,投降司马昭。

寿春城被包围大半年,前后跑路的军士,加起来有几万人。

之后文鸯、文虎在城外开展攻心战,造成城内军士精神崩溃,外无援军,内缺粮草,长期被困,诸葛诞想继续坚守寿春城的想法已变得不太现实。

司马昭见寿春城的军士人数虽多,但军心涣散,便下令攻城,仅一天,城破,杀诸葛诞,夷灭三族,为诸葛诞陪葬的是他的几百名死士。

之前支援进城的吴将全怿、全端、唐咨、王祚及万余吴兵皆投降司马昭。

此时寿春城的天空,终于下起了雨。可对于诸葛诞来说,这场雨或许来得晚了些。

淮南之战结束,姜维在芒水等待时机的策略宣告破灭。

姜维开了一个军事会议,总结了天下形势后,即准备撤军。

话说在芒水待了几个月,现在要走了,姜维还有点舍不得。

而他对面的司马望、邓艾等也舍不得他走,这又是为何?因为姜维若走了,他二人就没事可做了,也不能再立战功了。此时长城关楼之上,便因此事争论起来。

司马望部下田章激动道:“都督,淮南战事结束,看来姜维要跑了,末将愿领五千精兵,追杀姜维!”

邓艾部下田续同激动道:“末将愿与田章将军一同,为都督、邓将军拿下姜维首级!”

司马遗道:“这该如何是好?”

司马望见众将请战,对旁边邓艾道:“士载,你觉得呢?”

邓艾倒是很平静,道:“诸位难道想学王双、张郃?”

邓忠道:“想中蜀军埋伏,甘愿授首,便可自便。”

邓艾父子这么一说,田章、田续皆感郁闷。

司马望见此情景,笑了,道:“说得好啊,士载之言与本督一致,诸位将军若不想死在姜维的弓弩之下,就给我好好在这里待着,哪也别去。我想过不了多久,皇帝的封赏令就要到了。”

“诺!”众将激动道。

于是魏军再没人提出要追击姜维了。

一天后,汉军全线撤退。

撤退人员安排:夏侯霸、傅佥领前军。李密、向充、来忠、王含领中军次之,杨戏随之。柳隐、蒋斌再次之。姜维、赵广领后军断后。

全军陆续撤离,此时芒水,就只剩下姜维一人。

姜维走到芒水边,五十七岁的他,想起季汉延熙元年(公元238年),自己随大将军蒋琬驻军汉中,以司马身份率偏师多次西入羌中,至景耀元年(公元258年),率军撤退为止。二十年来出兵不少于十次,消耗巨大。然而得到的土地、百姓,消灭的魏军人数,皆没达到他与国家的期望。

想起北伐二十年来的对手,从郭淮、夏侯霸、陈泰,再到徐质、王经、邓艾、司马望,还有兴势之战遭遇的曹爽、夏侯玄。对手是换了一拨又一拨,不换的只有自己。若是其他人,估计早就放弃了,只有他还在坚持。他蹲下去,饮了口水。白色的胡子,闪耀着沧桑。坚毅的眼神,显露着哀愁。

他就蹲在那里,迟迟不愿起身。

此时,芒水对岸好像坐着一人,那人正在那边看着自己。姜维知道他是谁,便也坐下来,两人就这般对坐着、对视着,不知怼了多久。

快到黄昏时,有人走到姜维身边,道:“姜将军,全军都撤了,就只剩你了。”姜维抬头一看,是赵广。

姜维道:“你可知对岸之人是谁?”

赵广看向对岸,道:“有点远,不清楚。”

姜维道:“那就是邓艾。”

赵广不敢相信,揉了揉眼睛,仔细看去,对面坐着一个没穿铠甲,身材显得颇为壮实的老者,赵广道:“好像真是他,他好像正望着将军你呢。”

芒水对岸,邓忠走到邓艾身边,道:“父亲,姜维全军都撤了。”

邓艾略有叹气,道:“你去传令,我军收拾行李,随时准备撤回陇西。”

邓忠疑惑,道:“父亲,现在撤回陇西是不是早了点,万一姜维杀回来怎么办?”

邓艾拍了拍邓忠的胳膊,道:“傻儿子,战事已经结束了,他还回来作甚。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回成都官复原职。”

邓忠恍然道:“儿明白了。”

只见对岸姜维站起来,邓艾也随他一同站起。

两人隔水站视,看来都很舍不得彼此。

或有种英雄惜英雄,名将慕名将之感。

最终,姜维牵着马,还是走了。

见姜维走远,邓艾对邓忠道:“儿啊,姜维走了,你我也走吧。”

邓忠叹道:“可惜了,真是太可惜了,陇西三万将士,一仗未打,就要回去了。”

邓艾宽慰道:“不要灰心,大仗终会来临,现在先回去备战,不对,回去生孩子!”

于是两人也走了。

芒水两岸,忽然宁静,犹如去年此时。

姜维和邓艾,相信总有一年,总有一天,还会见面。

待到那时,如同翻起新的书卷,欣赏精彩绝伦的续篇。

汉军返回汉中的路上,中军之中,忽然有人忍不住笑了,这人是谁?杨戏。

杨戏看着山谷,感慨道:“从哪里来,回哪里去,就像梦一场、梦一场啊。若早听我言,何必劳师动众呢。”

李密赶紧走到他跟前,道:“文然,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现在也不是说话的时候,有什么话等回去再说。”

杨戏不屑道:“不,我都憋了几个月了,为何还不让我说话!”

旁边向充道:“令伯让你回去再说,也不差这几天了。”

李密对向充道:“文然这人就是这性子,实在难劝。”

不远处的来忠赶来,道:“几位将军为何聚成一团。”

稍远处的王含道:“现在是退军,诸位不要都挤在一起。”

见李密、向充、来忠、王含等人都聚在自己前后,杨戏道:“你等年轻人和我谈不拢,但我确实很诚实,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我觉得这次北伐除了疲劳,就是消耗粮草。姜维天天想北伐,结果获得了什么。二十年,二十年了,还是这老样子,难道还要再战二十年不成。”说到这里,杨戏笑了起来。

李密、向充、来忠、王含等都不太理解他的意思,或许很多人觉得他精神上有问题。

杨戏对来忠道:“来将军,我听说你父亲来敏九十余岁,姜维若也这么长寿那就厉害了,那你会跟他再打仗三十余年,三十余年啊,哈哈,我的天哪,这人真是个好战分子,好战分子啊!”杨戏说着便做出夸张的表情。

他一番话语,好像震动了中军,造成军中骚动不宁。监军王含实在看不下去了,担心这样下去会出事,他赶到杨戏身前怒道:“杨文然,敢扰乱军心,别怪我拔刀无情!”

见王含拔刀,杨戏惊讶,道:“呀,王监军,何必大动干戈,赶紧把刀放下,我只是随口

说说,你可别介意呀!”

王含怒道:“杨文然,不准你再乱说话。”

杨戏只好道:“好好好,我不说了,不说了总可以吧。”

王含这才收回军刀。

稍后,王含派人将这情况报告姜维。

此时作为断后的姜维刚走到骆谷口,听到此事后他很吃惊,便想去中军,赵广劝他别去,告诉他中军由王含负责即可,姜维想了想,便放弃了。

数日后,姜维大军全部返回汉中,休整几日,回往成都。

姜维大军回到成都后的当天,皇帝刘禅得知消息,于当天晚上先把夏侯霸请入皇宫。

为何刘禅要先请夏侯霸,因为人家是皇亲。

皇帝刘禅的皇后张氏,是张飞的女儿。张飞的女儿是张飞和夫人夏侯氏所生。夏侯氏是夏侯渊的侄女。夏侯霸是夏侯渊的次子。所以夏侯氏是夏侯霸的从妹。夏侯氏要叫夏侯霸二堂哥、二哥。张飞也要叫夏侯霸二堂哥、二哥。

张飞的儿女、皇后张氏要叫夏侯霸二舅、二舅父。皇帝刘禅也要叫夏侯霸二舅、二舅父。

张飞的孙辈,刘禅的子辈,包括太子刘璿,要叫夏侯霸外祖父、外公。

所以,车骑将军博昌亭侯夏侯霸便是皇亲,更是长辈,后辈刘禅怎么都要好好招待他。

今夜之宴,包括皇帝刘禅、皇后张氏、太子刘璿、张绍、张遵及夏侯霸等皆来参加。

张绍,张飞次子。

张遵,张苞之子,张飞之孙。张苞,张飞长子,早夭。

见全家人已坐于一堂,刘禅显得特别开心。他首先问候夏侯霸,道:“二舅啊,离开成都小一年了吧,一路辛苦了。”

夏侯霸赶紧拜道:“谢陛下,臣不辛苦。”

见他还是那么见外,刘禅让他放松一点。

张皇后道:“二舅,汝年纪大了,要多保重身体。”

夏侯霸道:“谢皇后关心。老臣早已看淡生死,只是得到国家重用,理应建立功业,报答国恩。”

张绍道:“二舅,你的意思全家都懂,只是你确实太老了,以后就留在成都生活吧。”

张遵道:“是啊外公,让孙儿陪你养老吧。”

刘璿道:“外公,文衡也愿意陪你。”

见众人这么说,夏侯霸笑着点了点头。

刘禅便让家人吃菜。

此时众人皆吃,唯独夏侯霸是一点也吃不下,筷子左右晃动片刻,即又放下。

他这情况被刘禅察觉,刘禅思索片刻,道:“二舅,是不是想对吾说点什么,汝是吾的家人,不妨直说。”

夏侯霸站起来,道:“陛下,老臣确实有一事想说,又怕不太好。”

刘禅道:“二舅坐下慢慢说来。”说后他也放下筷子,显得很认真。

夏侯霸坐下后,道:“姜伯约,汉国的人才。以前老臣还在魏国时,知道魏国人都很怕他,所以郭淮几次让我做挡箭牌。所谓胜与负,兵家之常事。如今终于归来,劳苦不易,还望陛下早日恢复其职位,让他继续统领军队,保卫国家。”

刘禅一听是这事,笑了,宽慰道:“吾正有此意,既然二舅也说了,那就这么办吧。等明日上朝,吾就宣布恢复姜伯约大将军的职位,现在可以好好吃饭了吧。”

夏侯霸激动道:“谢陛下,陛下请!”夏侯霸拿起筷子,终于开吃。

第二天上朝。

刘禅下诏,恢复姜维的大将军职位。

姜维在自贬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一年多后,重为百官之首,群臣之右。

但是,姜维这个群臣之右与诸葛亮、蒋琬,甚至费祎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诸葛亮的主要职务及地位包括丞相、开府治事、假节、录尚书事、司隶校尉、益州牧、武乡侯等,全国大小事务均由诸葛亮决断。

蒋琬包括大司马、开府治事、假节、录尚书事,益州刺史(后让于费祎)、安阳亭侯等,他是诸葛亮的直接继承人,继承了诸葛亮的大部分权力。

费祎包括大将军、开府治事、假节、录尚书事(后与姜维共录)、益州刺史、成乡候等,他地位稍低于蒋琬,重在军事,刘禅自摄内政。

姜维包括大将军、假节、与费祎共录尚书事(费祎去世后,主要负责军事)、凉州刺史、平襄侯等,地位上又低于费祎,刘禅内政重用陈祗。

季汉前后四任军政主官,姜维虽为大将军,其地位不如前三人,主要差别在三点。

第一,姜维没有开府治事。开府和不开府区别很大。开府是可以有自己一套府属机构,自己任命官员。比如诸葛亮开府,蒋琬为东曹掾、姜维为仓曹掾、樊建、董厥皆做过令史、主簿,这些都是丞相府的官员。开府的府属机构独立于宫廷体系之外,可以增加高级官员的权力,很多事务就可以自己完成。诸葛亮于北伐前上疏曰:‘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已经公开说明,当时相府和宫廷为并立关系。

第二,姜维没有兼益州刺史。刺史是汉朝中央对地方监督和控制的检察官,后改为州牧,增加军事主导权。但无论是刺史还是州牧,其作为一州之长的本质没有变。战争时期,刺史(州牧)职权很大,可加将军号,可领兵作战。而如今汉国大部分领土在益州之内,而姜维并不能兼管州中事务。他所任凉州刺史,性质为遥领,因为凉州基本都在魏国境内。

第三,刘禅自摄内政。提拔陈祗为尚书令、镇军将军,负责全国政务。这位年轻的尚书令得到刘禅更多的喜爱。当时姜维虽然名义上职位在陈祗之上,但因常年率兵在外,所以陈祗在朝中的权力非常大,实际上已经超过姜维。陈祗不仅权力大,还拉拢黄皓,使得黄皓摆脱了董允时期想干预朝政而不得的局面。姜维在内政方面,只能协同陈祗。

从诸葛亮、蒋琬、费祎再到姜维,臣子的权力在逐渐变小、分化。刘禅的掌权能力越发老练、成熟。

姜维,能恢复大将军的职位,说明皇帝刘禅还是信任他的。从前线回来后,朝中还有诸多事情等着他去做,理朝之事或许比前线鏖战更加繁重、复杂。

皇帝刘禅、大将军姜维,尚书令陈祗,偏爱干政的宦官黄门令黄皓等作为汉国的领导层,在季汉景耀元年(公元258年),将带领这个国家,继续前行。

那么今后汉国又将发生哪些事,请看下一卷。

第一卷结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