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的父亲是崇祯

《大明:我的父亲是崇祯》

第206章由头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第208章 由头

刘大才的悍然出手,震慑到了淮安府的所有人。

那些大户所图的也只是利益而已,眼见着围攻府衙得不到好处,便开始想起了其他的法子。

就在刘大才将今日之事写成呈报送往扬州时,一封封信也以各种名义,从淮安府的各个府中,送到了扬州及南京。

淮安府的呈报和信都还在路上,南京城中的局势,却变的一发不可收拾。

张国维和王忠孝的承诺,并没有让那帮学子消停太久。

过了一日,学子们没有等到朝廷下发放人的旨意,又开始出动。

这次他们没有去江南贡院,反而围住了应天巡抚衙门,要求朝廷给他们一个解释。

张国维无可奈何之下,只得求助于内阁和刑部。

最终由巡捕衙门出面,派了几百人到应天巡抚衙门维持秩序。

眼看着这场风波闹的越来越大,一些朝臣暗暗叹息,皇上毕竟还是太过年轻。

今年的恩科,为的就是招揽人心。

可闹到眼下这个地步,这场恩科的效果,怕是适得其反。

还是太过着急了呀!

毕竟现在已不是开国之初,经过了二百多年的演变,军屯已被各种势力瓜分的差不多。

清查军屯,触及到各方利益,连先帝都不敢动手。

今上不懂得其中的利益所在,竟敢如此冒失,可不好收场!

在朝堂之上,那些本来只敢苦劝的御史言官,腰杆登时直起了不少。

因学子们的闹事,他们也找到了最好的由头,借着如今愈演愈烈的风波,开始攻击起和他们门户不同的朝臣。

“皇上,淮安府知府刘大才曲解皇上圣旨,以致于民怨沸腾,士子离心,臣请治刘大才无能之罪!”

“扬州知府熊开元借机生事,图谋不轨,意图指使刁民攀扯朝廷命官,败坏同僚名声,臣请治熊开元之罪!”

“通政使杨维垣,私自扣押朝臣奏疏,阻塞言路,妄图蒙蔽君上,臣请治杨维垣欺君罔上之罪!”

“诚意伯刘孔昭,一向跋扈,素无规矩可言,轻慢皇上于前,侮辱朝臣于后,臣请治刘孔昭之罪!”

“怀远侯常延龄,博取虚名,治军无方,纵容手下在江上设卡,擅自扣押百姓财物,臣请治常延龄之罪!”

“首辅蒋德璟,枉居高位,尸位素餐,不能辅弼皇上,以致于朝事迁延,国事日衰,臣请治蒋德璟之罪!”

“东阁大学士、凤阳总督马士英隔岸观火,私结朋党,居心叵测,其心可诛,臣请治马士英之罪!对了,还有阮大铖,党附于马士英,臣请一并治罪!”

……

每有人说完,当即引来许多的附议,显得声势浩大。

这些人的奏疏当中,不但用词严谨,毫无重复的感觉。

被参奏的这些人,连罪名也是各有不同。

朱慈烺听的是津津有味,既不打断他们的话,也不召当事人分辩,只是任由着言官们继续在下面慷慨陈词。

直到能叫上名字的朝臣被参奏了一遍,朱慈烺这才懒洋洋问道:“说吧,你们还要参谁,不妨一齐说出来。”

群臣一股脑的这么多参奏,奏疏已然在御案上摞成了小山。

到了这个时候,御史言官们皆是说的口干舌燥,也等着朱慈烺的反应。

一个年轻的御史迟疑了片刻,突然高声道:“四川巡抚龙文光,剿匪不力,有负圣恩,堂堂天府之国,竟成了西贼流窜之地,以致于生灵涂炭,百姓苦不堪言,臣请治龙文光之罪!”

话音刚落,他身边的一个年长的御史当即拉了拉他的衣袖,低声道:“张老弟,不是说了吗?四川的事儿不关紧,改日再说!”

那年轻的御史登时手足无措,忙道:“皇上,臣参奏有误,请收回方才的参奏。”

负责收奏疏的太监本已捧着他的奏疏到了御案前,听他如此说,不由愣住,转而看向了朱慈烺。

朱慈烺接过奏疏,看也不看,直接扣在了手下,森然道:“无妨,你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叫御史言官可以风闻奏事,就算错了也没关系。你的奏疏朕留下了,朕看完之后,一定让内阁给你一个明确的答复。”

那年轻的御史登时汗流浃背,连说话也变得口吃了起来,“臣……臣愧不敢当。”

朱慈烺笑了笑,说道:“朕许久都没听人提起过四川,难得你还记着,可见你与旁人不同。四川的战事持续一年多,想必军士疲惫,军心涣散,朕给你个差事,由你替朕前去四川抚慰,以安军心。对了,还有那个龙文光,你去了也好好看看,看他有什么无能之处,一并奏报给朕。”

“皇上饶命啊,臣体弱多病,不宜舟车劳顿,恳请皇上收回成命。”

年轻的御史吓得面如土色,跪倒在地瑟瑟发抖。

朱慈烺神色顿时一变,朝着门外招了招手,立时进来两个大汉将军,将此人拖了出去。

“看来此人福薄,不能代朕抚慰,你们有谁要去四川,朕一定让你们如愿以偿。”

一时间殿内鸦雀无声,隔了几息之后,朱慈烺复笑道:“朕就是说嘛,怎么会有如此愚直之人,好好的京官不做,偏要去四川看看。”

这句话威胁的意味更加明显,本来还有几人想要主动请缨,去四川解君父之忧。

眼见着皇帝语气不善,都缩回到了人群之中,静等着皇帝下面的反应。

姜曰广轻咳了一声,说道:“皇上,四川军情固然紧急,可眼下南京的这场风波也是不小,稍一不慎,便会动摇民心。依臣之见,还是尽快议出个对策,平息物议,收拢民心,也好让那些士子们安心的读书,让百姓不再担惊受怕。”

姜曰广的话,当即引来了许多人的赞同。

朱慈烺紧盯着姜曰广问道:“先生们说的极是,南京城中,不能再乱下去了。不过朕倒是有些糊涂,你们说的民心,指的是谁?是被占了屯田的军户,还是被抢占了土地的佃农,抑或是,那些抢占官田的宗族大户?”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