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登基第一剑,先斩太上皇

《大明:登基第一剑,先斩太上皇》

026全天下彻底和解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不是有一句俗话,叫做朝中有人好办事吗?”

朱祁钰想了想,才说出这一番话。

“身为武将者,必须要和中枢重臣关系融洽,方能安心于沙场争伐之事。”

“田忌,白起,乐毅,廉颇,李牧,章邯,檀道济,岳飞之所以被排挤,被杀害,都是因为在皇帝身边无得力之人把你他们说话导致”

“所以王骥和王振交好,孤其实可以理解。”

朱祁钰这是在展示他的政治智商。

在明朝历史上,武将想要有所作为,都必须巴结朝中权臣。

明朝能够在战场建功立业的名臣名将,均能与影响皇帝的权臣,太监搞好关系。

像王骥与王振关系不错,王越与汪直关系不错,王守仁与张永关系不错,胡宗宪与严嵩关系不错,戚继光与张居正关系不错。

“如今我大明正是需要将领们杀敌报国之时,若是追究王骥和王振的过往,只会让将士们寒心。”

“若是如此,非国家之福!”

朱祁钰知道,士气很重要。

明朝勋贵武将,已经在土木堡损失惨重。

要是再把王骥给收拾了,那么文臣就会比武将更高出一头。

为了避免明朝太过以文御武,就算王骥是朱祁镇心腹,朱祁钰都必须保下王骥。

只不过这种人,就算不杀,一辈子也不可能再能够进入到权力核心,更不可能踏入京师半步。

朱祁钰还记得,原本历史上可是有一票武将参与夺门复辟。

武将之首的石亨,名将张玉之子张軏张輗兄弟、宦官曹吉祥、老将王骥,会昌伯孙继宗,靖远伯王骥,左都御史萧维祯,右都督孙镗、董兴,都督同知卫颍、刘深,锦衣卫带俸指挥佥事曹钦,锦衣卫指挥同知刘敬、指挥佥事门达等人。

因为于谦改组京营,兵部掌握了军权,五军都督府的将领被文官全面压制。

所以武将们才想着通过迎立朱祁镇复辟,获得从龙之功,拿回本来属于他们的军权。

夺门之变,可以看做是一些野心家的政治投机,也可以看做是一场文武之争。

只不过虽然武将们成功把朱祁镇再一次扶上皇位,奈何石亨等人后来得意忘形,又被朱祁镇给打压,连累整个武将系统彻底被文官们压在了身下。

而且考虑到湖广乃是天下粮仓,朱祁钰也不希望湖广再遭兵灾。

苏湖熟天下足,可不是白说的。

“过往王振专权,群臣为了保全自己,不得已向王振低头。”

“孤其实能够理解。”

“要是得罪王振,怕是头上乌纱帽不保,又怎么能够为民请命,乃至造福百姓?”

朱祁钰这话一说出口,在场重臣都是羞愧的低下了头。

他们这些人,或多或少都有献媚王振的旧事。

就连身为都察院长官的王文,都曾经向王振下跪。

“如果讨好王振的就要革去官职,只怕我大明朝堂将为之一空,也就不用说什么抵御瓦剌,保家卫国了。”

“所以孤在这里颁布一道命令,非有大奸大恶者,非有祸国殃民者,就算有巴结王振的,一律赦无罪,不可再言!”

朱祁钰这是不想把事情扩大化。

“孤常以唐太宗为榜样,今天学的也就是唐太宗。”

“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不计前嫌,以全面和解之策,方使得原本水火不容的秦王府,和东宫、齐王派系不再争斗。”

“因为唐太宗的宽宏大度,所以原本他的敌人,都尽心尽力为大唐添砖加瓦。”

“魏征、王珪、薛万彻、冯立,这些原本东宫心腹,后来可都是被李世民所重用。”

朱祁钰深知,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而且一个上位者,就要有不计前嫌、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

携冤报仇、睚眦必报,可以是市井之徒,而不能是上位者,还是一国君王。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孤监国大明,就要以江山社稷为重,而不是党同伐异!”

“古人言君父,天下臣民事君如父,那么君主就要引导臣民,教导臣民。”

“巴结王振,不过是被逼无奈,只要愿意悔改,也没有罪大恶极的,孤愿意给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

朱祁钰这番话,让重臣们汗颜。

“攘外必先安内,安内便是上下一心!”

朱祁钰这是为了社会不割裂,是为了整合力量抗击瓦剌接下来的入侵。

要是对于王骥逼迫太过,说不定他会铤而走险。

要知道,王骥戎马一生,在军中威严很高,门生故吏遍军中。

军队不能乱,这是朱祁钰的底线。

“湖广乃是我大明钱粮的根基之地,不能乱,尤其是这个时候更不能乱。”

“孤需要一员大将镇守湖广,免得苗乱死灰复燃,免得湖广再起封烟。”

朱祁钰的说辞,让人无法反驳。

“臣附议!”

于谦站了起来,对着朱祁钰重重一拜。

只不过除了于谦外,再无其他重臣开口。

因为王骥的过往,实在牵扯太多。

用王骥,让人不放心。

不用王骥,大明现在缺的就是能战善战之辈。

“臣有一言,还请殿下定夺。”

“臣以为,王骥和他手下的大军,朝廷不可混为一谈。”

“王骥,只是王骥。”

“他手下的大军,一直都是我们大明的军队!”

于谦说得斩钉截铁。

“妙!”

王直为于谦喝彩。

今日能够进入内阁议事的,每一个都是人中龙凤,都是时代精英。

在听了于谦的话后,王直参透了其中玄机。

于谦这是想把王骥和他手下大军分隔开来。

保卫京师这一仗,王骥不用北上。

然而王骥手下的军队,都有过沙场血战,都是百战余生的勇士。

这样的铁血之师,大明不能不用,还必须重用。

“湖广苗变结束不久,朝廷可以派一员大将前往,接替王骥坐镇地方。”

“如今南军北上勤王,势必会导致南方一带防务空虚。”

“而之前闽地邓茂七聚反叛朝廷,虽然被官军镇压,但仍然不得不防他的旧部卷土重来。”

于谦忍不住叹息一声。

自从仁宣之治过后,大明内外都不安稳。

外部,也先整合瓦剌过后,对大明虎视眈眈。

内部,一些无能官吏上位,与民争利,导致叛乱此起彼伏。

于谦说的福建民变,乃是明朝开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

因为地方官府征收税赋上和百姓产生矛盾,沙县佣户邓茂七聚众起义,短短一年时间就聚众达百万。

这次民变席卷了大半个福建,还波及浙江、江西。

控制八闽,三省震动,就是对这次民变的描述。

明廷惊慌失措,先是调动南京、浙江、江西等地十余万官兵,都没能镇压下去。

最后不得已,只能派靖难名将陈懋统帅蒙古骑兵和京营五万人南下。

陈懋也是一面强势镇压,一面施以恩惠,才把这场席卷三省,涉及百万人的叛乱给平定下去。

朱祁镇当皇帝的时候,明朝在北方和瓦剌大打出手,在西南发动三争麓川,在东南平定闽浙民便。

三个方向,三场恶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