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登基第一剑,先斩太上皇

《大明:登基第一剑,先斩太上皇》

092莫道石人1只眼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本来高谷这是为了工部上上下下的利益,也是为了同样受益匪浅地方州府官员的利益。

高谷自思,要是能够阻止了朱祁钰新设河道总督一职,那么他工部尚书后内阁次辅的地位就会更加稳固。

维护了工部整体利益,那么工部官员今后就会以高谷马首是瞻。

维护了地方官们的利益,高谷的支持者们就会遍布整个黄淮地区官场。

如此,高谷就会坐稳工部尚书的位置,就会收获一大批的助力。

也只有如此,高谷在内阁的话语权就会加重。

到时候,就算是和陈循、于谦这两位景泰第一第二的重臣比起来,高谷也觉得自己背后的势力,可以与之一较高下。

“高尚书,你有没有参与愚弄天下之事,朕不知道,朕也不想知道”

“然朕最痛恨的,就是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千万百姓的福祉之上。”

“无论是谁,都是罪不容恕!”

朱祁钰脸色阴沉。

对于这個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重臣高谷,朱祁钰生生出一丝厌恶之心。

就算高谷可能没有参与上下齐心的侵吞治河、漕运款项,可高谷为了自己增加的权势,却置大局于不顾。

大明官场,不止是只有一个工部。

为了自身权柄,就可以在某些大是大非上犯糊涂。如此重臣,朱祁钰要之何用?

“设置河道总督一事,朕意已绝,诸臣工无需再劝!”

朱祁钰看到了,群臣之中不止是王直和高谷,还有其他大臣也是不满于河道总督的设置。

因为他们两人所代表的,是一个既得利益集团。

“王弘听旨!”

朱祁钰的目光望向了王弘。

“臣王弘,接旨!”

王弘大步出列。

虎虎生风之下,王弘颇有当日痛殴马顺的血性。

之所以王弘之前不开口,那是因为王弘作为当事人不便开口。

官场有官场的规律,很多时候是需要避讳,不然就会给人以口舌,进而坏了名声,丢官免职。

“朕命你总督河道漕运,身兼巡抚淮、扬、庐、凤四府。”

“徐、和、滁三州,亦受你节制。”

“加兵部侍郎衔,加副都御使衔。”

“若有官员治水不利者,可报于朝廷处置!”

朱祁钰给王弘加的两个官衔,都是别有深意。

因为王弘麾下有一万河标兵,所以王弘提督军务,所以朱祁钰给王弘加兵部侍郎衔。

因为治河和漕运会营建工程,朝廷会征发民夫,会调拨钱粮。

要是有人敢从中贪墨,那么王弘就可以处置这些不长眼的家伙。

王弘挂衔副都御使,副都御使是都察院副长官,都察院对百官有监察弹劾之劝。

“臣必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王弘重重拜服在朱祁钰的御座之下。

“朕既然已经将漕与河管理分开,那么河道总督和漕运总督的职权还是分清楚一点比较好。”

“朕以河道总督驻守徐州,以漕运总督驻扬州。”

朱祁钰说这话,就是为了回应高谷。

高谷之前说河道总督和漕运总督在管辖上有重复冲突,那么朱祁钰今天就来一个泾渭分明。

如此,免得日后出现相互攻讦和扯皮推诿发的事情生。

而朱祁钰之所以选择苏徐州和扬州,作为河漕总督各自的驻地,也不是随口一说。

徐州,地接南北。

苏州,江南富裕之地。

徐州和苏州,都是重镇,都是要地。

漕运总督和河道总督在此两处开衙设府,便是在江南士绅头上的高悬两把利剑。

“臣愚钝,望陛下恕罪!”

高谷见到事情已经不可挽回,连忙低头认错。

“高尚书,既然工部负责天下工程营建,那么工部这次务必派出得力要员前往。”

“至于河道总督府的属员,朕以为便从工部指派。”

“高尚书,以为可行否?”

朱祁钰这是给了高谷一次下台的机会,也是给了朱祁钰自己一次机会。

高谷毕竟是重臣,要是训斥太过,就会让高谷颜面无光。

这一次是大战后的首次朝会,朱祁钰也不想落下一个刻薄寡恩的名声。

“陛下所谋,非臣能所及!”

“臣反思过后,亦认为设置河道总督一事,已经刻不容缓!”

高谷拜服。

高谷还不至于傻到,朱祁钰给他台阶他都不下。

“高尚书,可不要藏私才是。”

朱祁钰缓和了语气。

虽然心里憎恶高谷,可朱祁钰知道现在还不是收拾高谷的时候。

再怎么说,高谷也有从龙之功,更有痛斥南迁之言。

要是朱祁钰就这样驱逐高谷,那么就会有人说朱祁钰是过河拆桥,就会有人说朱祁钰是以言论罪。

如此,不利于朱祁钰的人设。

“臣回去之后,必定会选拔善于治水的官吏!”

高谷见到朱祁钰态度缓和,他也连忙表决心。

“如此,大明之福!”

朱祁钰对着高谷点了点头。

又看了看台下的一众文人重臣,朱祁钰不由得觉得南北之间太过不均衡。

明朝的南方文人,特别是江南文人们,可以说是占据了庙堂之上十之八九的位置。

于谦,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

陈循,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人。

王直,和陈循是同乡,也是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人。

胡濙,南直隶常州府武进县人。

高谷,南直隶扬州府兴化县人。

光是一个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就接连出了三个大明重臣。

除了王直和陈循以外,还有之前三杨中的杨士奇。

除了一个王文是北直隶保定府束鹿县人,朱祁钰在文人重臣中再也找不到一个北方人。

“朕好读书,读书使人明智。”

“朕尤其好读史书,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元末天下大乱,便是因为治理黄河不力,进而引发民变。”

“民间有谚语,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朕以为,治天下,首在治黄。”

“论黄河之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朕不愿我大明走蒙元老路,朕不愿大明亡于黄河不治!”

“若我大明不设河道总督,灾民便会揭竿而起,史官也会记载朕是亡国之君,尔等是亡国之臣!”

朱祁钰这是危言耸听,也是占据了道德大义。

谁要是再反对朱祁钰设立河道总督,谁就是要亡大明天下。

“于尚书,你曾经巡抚河南,河南又位在黄河下游。”

“卿以为,我大明是否应该治黄?”

朱祁钰心里也清楚,群臣中也有同意治理黄河的,而且这些人不再少数。

治理黄河,历朝历代都有。

“臣以为,陛下所谋长远。”

“黄河不治,天下不安!”

于谦在河南巡抚多年,素有恩惠于河南的百姓。

河南百姓感激于谦功绩,在于谦被王振关入大牢的时候,河南军民上书者不下万余。

为了救出于谦,不少河南人士甚至还前往京师为于谦鸣冤。

出于报答河南百姓,出于天下为公,于谦都不可能不赞同。

而且朱祁钰这次命王弘都督河道漕运,其实也是算为了给于谦填坑。

土木堡之变后,于谦力主抗战。

由于京营损失殆尽,河南备操军,江北运粮军尽数北上勤王。

正是因为这些治黄漕运的主力被调走,所以黄河和大运河的危机才会凸显出来。

为了弥补这一风险,于谦也是会点头同意。

“正统九年,王卿视察延绥、宁夏边防事务,弹劾处理了不遵法纪的变边关将领,使得边境上吏治得以澄清。”

“正统十年,平凉、临洮、巩昌等地发生灾荒,王卿上奏免去这些地方的田租。”

“王卿外放陕西的五年间,地方得以安定不乱。”

“朕想问王卿一句,陕西黄灾,是不是该治理?”

朱祁钰又问起了都察院左都御史、内阁大学士王文。

“臣以为,治黄乃是天下大事,不可不察!”

王文在回复朱祁钰的时候,心里涌现一丝暖流。

说起来,王文外放地方多年,不过是土木堡之变后,这才返回京师官场。

对于这样一个之前不怎么在朱祁钰面前露脸,但是朱祁钰又清楚其过往,可以说是简在帝心。

“陈卿,你在户部任职多年,执掌大明钱粮亦多年。”

“朕想问你一句,朕设置河道总督,是否乱政之举?”

朱祁钰问起了陈循。

“臣以为,陛下乃是圣明之举!”

陈循如今位极人臣,他可不会得罪赋予他这一切的朱祁钰。

“臣以为,河道总督若设置,对天下有百利而无一害!”

“黄河若是泛滥,则朝廷必然会打开府库救济灾民,其所耗费的钱粮,必然会是天文数目。”

“黄河一旦决堤,势必会阻断漕运。到了那个时候,京师百万军民缺衣少食,必然天下大乱。”

“京师,国之根本,驻军众多。”

“国家大事,唯祀与戎。”

“若是京师诸军都无法得到供应保证,那我大明离失其鹿就不远亦!”

身为户部尚书,陈循知道钱粮之重,也知道黄河对于国家财富的潜在威胁。

陈循是景泰朝的内阁首辅,高谷是内阁次辅。

在内阁之中,陈循素来和高谷多有政见不和,进而两人之间多有争斗。

看到这次高谷落魄,陈循自然是冲上去狠狠踩上几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