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登基第一剑,先斩太上皇

《大明:登基第一剑,先斩太上皇》

250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王文领旨!”

朱祁钰这一声,却是让群臣为之目瞪口呆。

难不成,朱祁钰是用王文?

“朕以你为西南招讨处置使,出镇重庆府,节制四川、贵州、云南三省文武官员。”

果不其然,朱祁钰就是任用王文征讨西南。

招讨使,始于唐贞元年间。

非是常设职务,遇有战争,无论对外,镇压叛乱,临时加招讨使衔,战后取消。

常以大臣,将帅或节度使等地方军政长官兼任。

“郭登,朕命你平苗经略使,驻地长沙府。”

“凡是两湖、广西之大小官员,皆受你节制。”

经略使,始设于唐贞观年间。

主要用于代表皇帝在边疆地区的统一军政指挥,偏重于军事,是一个非常设职位,事毕即撤。

“臣领旨谢恩!”

王文和郭登,连忙从文武之列奔了出来,对着朱祁钰营伏地大礼。

只是这一次任命,王文和郭登就在景泰朝站稳了脚跟,位极人臣。

而群臣也在此刻恍然大悟。

苗人分布广泛,非是只有西南之地。

若是让一人执掌五省之军,那便是将半个大明交到其手上。

就算是朱祁钰再肯放权,他也不会如此行事。

虽然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然而防人之心不可无。

招讨处置使,经略使,都是于唐贞观年间初设。

朱祁钰这是自比李世民,或者说是以李世民的天可汗尊号为奋斗目标。

王文和郭登,都是朱祁钰的嫡系人马。

朱祁钰送他们两人一份大大得功劳,群臣也是觉得理所应当,也是自知不能出言反对。

“不是我,也不是你。”

罗通悄悄开口,对着于谦说了一句。

只不过罗通的脸上,不带任何喜怒表情。

于谦没有接话。

于谦只是抬头望向御台之上,不过随即又低下头去。

因为于谦心里清楚,自从自己明确表示不支持朱祁钰易储后,君臣之间就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朱祁钰许诺于谦,让于谦还有一年的时间来改制京营。

这一点,于谦没有忘记。

因为这個承诺,朱祁钰没有派于谦领兵,于谦也没有打算外出征讨。

其实按道理来说,于谦本来是最合适的人选。

而且原本历史上的于谦,在苗人反叛之时,也曾经自请统兵前往镇压,只不过被那时候的朱祁钰给拒绝了。

“刘卿,朕问你。”

“于平苗之策,你有什么看法?”

朱祁钰再一次问起了御史刘孜。

“臣以为,当剿抚并用。”

“对于愿意臣服之苗、瑶,朝廷设置州县,派遣官员赴任治理,编人口户籍,收取赋税。”

“敢于抵抗王师,则刀兵加于脖颈,毁其村寨,收其土地。”

“同时朝廷还派遣学政,授其汉字,教其汉语,是其于我华夏无异。”

刘孜当着群臣之面,侃侃而谈。

这一刻,刘孜觉得自己是在指点江山。

“古人言,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于苗瑶一事,朕以为该改为,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逆之者亡。”

“顺之者昌,服从王法,摒弃陋习,拥抱文明,如同熟苗。”

“逆之者亡,逆大势,反叛朝廷,不改愚昧,如同生苗。”

朱祁钰点了点头,认可了刘孜的剿抚并用之言。

“若是苗瑶降而复叛,若是他们四处攻打汉地州县,又该放如何?”

朱祁钰又问了一句。

“于汉蛮之边境,修墙筑堡。”

“苗瑶来犯,则点燃烽火狼烟以示警。”

“若是进击之时,则从边墙而出,直捣其穴。”

刘孜说的这个对策,其实毫无新意,也是原本历史上明朝一直推行的政策。

防范苗瑶的边墙,叫做南方长城,于贵州、湖南等地多有分布。

“朕以为,不必修边墙。”

“其一,修筑边墙之耗费,何不作为征讨大军之粮饷?”

“其二,西南乃是我大明疆土,何故于国境之内存有“边墙”一说?”

“朕是要行教化于诸藩,朕不是于大明境内划出法外之地。”

朱祁钰站了起来。

“朕不是杨广,朕不会急于求成。”

“改土归流,乃是百年大计,最忌讳急功近利。”

朱祁钰这是在给群臣敲警钟,也是让王文和郭登戒骄戒躁。

“对于苗人,朕知道分作生苗、熟苗。”

“于服从王化之熟苗,准其子弟入官学,准其科举入仕。”

“每一年,州府官员当召集熟苗头人,公祭其祖先蚩尤。”

朱祁钰这是在适应分化瓦解,也是在布置统战工作。

“对于生苗,朕是要杀其头人,废其奴隶贱籍。”

“分头人之地,为奴隶所得。”

朱祁钰这是在实行“大土豪分田地”,也是在进一步摧毁苗人头领的统治基础。

“我大明之官,不可偏袒汉家子民,不可欺压诸藩。”

“无分汉藩,朕要的是一视同仁。”

朱祁钰心里清楚,地方官员多少都会对苗瑶有轻视之心。

而且随着这一次平苗大战的开始,一些地方官为了战功,说不定还会故意逼反苗瑶,以其人头作为晋身之资。

“对待苗瑶,分为防、治。”

“防,亦军事镇压和封锁。”

“使生藩困于部分地区生活,同时扶持听从朝廷号令的土司,以夷制夷。”

“治,就是大力推进移民屯田。”

“招揽内地百姓前行驻屯,设立卫所,改变当地人民结构,传入中原文化教化当地少数民族。”

“先将一批批生苗转化为熟苗,接着让熟苗同化于华夏。”

“朝廷允许苗瑶少民族保留其民族的文化,使其自觉自愿接受汉化。”

朱祁钰总结了明清改土归流的基本策略。

朱祁钰一直认为,相较于西方殖民者大肆屠杀原住民,明清在西南的改土归流是比较文明的。

正是因为相对文明,所以华夏后来的民族冲突并不剧烈,各民族也都潜移默化的接受了汉化。

作为穿越者,朱祁钰也是经历过后世民族大融合的。

除了身份证件上的民族属性不同,其实大家并没什么两样。

“苗瑶之地,经济文化原始落后。”

“其地近于烂土,春阳多瘴。夷性狡猾,不通汉语,率皆草衣木食。出入负刀弩,好斗杀,重财轻命。男女无别。死则杀牛祭鬼,集其种类,击鼓唱歌而乐。”

“不通文字,借贷结绳为记。科头跣足,笼鸡贸易,架楼而居。饮食多不洁,器用与犬豕同。婚姻用牛马,有丧击铜鼓举哀。”

朱祁钰这是客观指出西南少民的愚昧落后。

“朕治下之大明百姓如此愚昧未开,朕于心不忍,朕定要使其融入文明之中。”

既然说了视汉藩于一家,朱祁钰也是把自己当成各民族共同的帝王,犹如李世民之天可汗。

“村村兴社学,处处有书声。”

“文教丕振,风气和平,礼乐文物与中州诸大藩等,王化大行。”

“风俗淳厚,率多尚礼,以耕为乐,不喜华靡,尤重于婚丧,有中州遗风。”

“衣服语言颇有易其习,亦风教之所渐也。”

“渐被华风,饮食言语,素所服习。椎髻之俗,悍劲之性,靡然变易矣。”

“朕希望有生之年,能与列位臣工一起,观西南蛮夷之巨变!”

朱祁钰再次强调,治理为主,征讨为辅。

“我大明在西南的改土归流,也不是全然不动刀兵。”

“若需要大军出击之时,也该当机立断。”

“是征讨,还是安抚,你们自行决断。”

朱祁钰担心王文和郭登会束手束脚,故而再次重申对于他们的信任,再次强调他们的自主决策权。

“朕之前问询过几个苗人,他们的回答很有趣,朕今日也说给你们听一下。”

“第一个苗人,朕问他住在哪里,他说他住在山上。”

“朕问他为什么不住在山下,他说他想住在山下,只不过被赶上了山,山下的土地被人给占了。”

说到这里,朱祁钰停顿了一下。

“那个苗人不是自愿去山上住的,你们猜,是谁住在山下,又是谁把他赶上了山?”

然后朱祁钰又继续往下说。

“第二个苗人的祖上是熟苗,后来离开故土,前往中原定居。”

“这个苗人,与汉人看不出任何区别,也读经史子集。”

“他告诉朕,他最崇拜诸葛武侯,他最喜欢诸葛武侯征讨南蛮时的欲擒故纵。”

“只不过后来他才知道,他祖上就是太所谓南蛮。”

朱祁钰这是在杜撰,因为他根本就没见过什么苗人。

朱祁钰说的,是他穿越前从网上看到的文章。

朱祁钰说的第一个苗人之事,指的是西南地区从山脚到山顶,其实分布着不同的民族。

住在山顶的民族,是被迫迁移,因为明清两朝一直在西南改土归流,直到彻底把西南变成汉地。

第二个苗人之事,说的是民族大融合后,各民族之间其乐融融、不分彼此,都是以华夏正统自居。

“刘卿,朕若是命你巡按贵阳府,你可愿意赴任?”

朱祁钰问起了刘孜。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刘孜率先挑起平苗之议题。

为了奖励刘孜的懂事,朱祁钰特意给了他一次机会。

“为陛下,为大明,臣肝脑涂地!”

刘孜满心欢喜,他觉得自己之前的功课没有白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