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日不落,从幕后指点朱棣开始

《大明日不落,从幕后指点朱棣开始》

第19章不是天子胜似天子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朱棣的眼睛陡然眯起,一缕厉芒缓缓凝现。

但是,却并非针对朱瞻基。

而是,他已经从孙儿这看似小孩乱言中,感受到了孙儿的认真。

前宋之亡,犹在眼前!

宋朝因为什么而亡?

三冗两积?即冗兵、冗费、冗官,积贫积弱?

以文御武?外行指挥内行?

帝王昏庸、受权臣蛊惑??

党争?

他当了这么多年的燕王,做了五年的皇帝,曾经有太多太多的人,拿着前朝之过,来警醒自己这位帝王。

而每一个朝代的兴起,都是在前一个朝代的灭亡之祸上。

吸取教训,作出改变,甚至是就此禁止。

就比如秦时之严苛峻法、汉初就奉行黄老之术,无为而治。

唐末五代十国、生灵涂炭,宋就有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压制武将,以文御武!

而正因为吸取了宋朝的教训,父皇才仰慕宗周,想重启分封,以封国之藩王抗衡域外。

而内部,则是废掉宰相,防止权臣!

作为朱家的皇帝,以后只需要保证天子的权力和威严,以祖训为纲纪,大明就能长存。

然而,他却想不到,在他去世之后,朱允炆就开始大肆削藩。

平衡被打破,想重建就难了……

“这些话,也是他给你说的?”

朱棣回过神来,而后面色凝重的看向孙儿。

朱瞻基点了点头。

“大明不能养猪,你认为咱让大明养藩王,就是在养猪?”

朱瞻基眨了眨眼睛,“皇爷爷,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农户,你养猪会做什么?”

朱棣一愣,下意识的回答道:“当然是卖了还钱,或者杀猪吃肉。”

“可藩王能卖来钱吗?”朱瞻基反问道:

朱棣脸色一怔,“藩王当然不能卖钱,但藩王能安稳下来,就是对这大明最好的保障。”

朱瞻基却摇头,他想着脑海里出现的那些问题。

有很多东西,他自己也想不明白。

比如第二个问题,那个人为什么要问自己,藩王快不快乐?

可是突然,皇爷爷现在的话,似乎让他灵光一现。

紧接着。

他便说出了让朱棣都为之惊诧的话。

“皇爷爷,视角不同,结论不同。你以朝廷的视角来看,藩王没了军权当然安稳了,但从百姓的视角来看,却是灾难的开始。”

朱棣欣慰的看着自己这个年纪只有九岁的孙子,他这句话倒是有意思。

“何解?”

而朱瞻基目光炯炯,继续说道:

“藩王坐大,拥兵自重,对于朝廷而言是大患,是刀兵!”

“但藩王被囚禁一地,什么都不能干,什么都不能做,虽有皇室血统,但一直被朝廷中枢像外贼一样防着。”

“他们不会感到朝廷的恩泽,反而会充满怨气。”

“而这些怨气,对于大明而言,就是毒药!”

朱瞻基再度想起,梦中的三个问题,思绪也越发的快。

“有怨气就会发泄,藩王有权有钱,纵然是当地官府也无法管辖,只能依靠宗人府,但宗人府直属帝王管辖。所以,除非是此次类似齐王一样,蓄养刺客,营建城池,引起朝官警惕。”

“否则,他们平日所行,所有人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能向上走,就只能向下走,而下面,正是我大明的每一个百姓。”

“是人都有欲望,藩王同样如此。朝廷给的钱终究只是定额,但藩王有儿子有孙子,人一多,钱就不够分,他们习惯了享受,此后就会凭借身份,开始扩大产业,兼并土地!”

“一代两代,可能只是吞并成百上千亩,但两代三代,就是上万亩。”

“代代传承,代代积累,流水的官,铁打的藩王,官员不敢犯上。”

“那最后,这些数字又会是多少?”

“而那些被吞的巨额产业,被兼并的巨额土地,又是谁的?”

“若真是盛世,粮食富足,或许隐患终究只是隐患,但一旦到了天灾呢?”

朱棣背在身后的手轻轻一颤。

说到这里,朱瞻基微微一顿,“一地藩王如此,地地藩王也如此呢?”

朱棣双手紧握!

但更让他心惊的,还是孙儿接下来的一句话。

朱瞻基声音幽幽,“太祖爷爷当初,也是因为吃不饱饭才离乡的吧?”

此话一出。

朱棣再也忍不住,当即脸色大变。

而终于匆匆赶来的太子朱高炽,脸色骤然煞白。

“噗通”一声,他胖大的身体直接跪在地上,不顾膝盖剧烈的疼痛。

他连忙说道:“还请父皇恕罪,瞻基只是小儿乱言,这都是猜测夸大之语,做不得真。再说,削藩只是刚刚开始,终究没到那一步。”

“真要是到了,那就晚了。”朱棣冷喝道。

同时,他又看向自己的孙子。

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惊人之语、不俗智慧。

他并不怪罪,只是感到高兴!

他有如此麒麟孙,高瞻远瞩,居安思危,这岂不是人主之象?

“你继续说。”

朱棣看向朱瞻基,他知道,对方的话还没有完,因为刚才他还说了最后一句话,“猪、犬、鸡要各司其职。”

隐隐的,他有感觉,这句话和他在梦里听到的“权力转移之说”,竟然有种莫名的关联。

而朱瞻基则是绷着小脸。

先是仔细的回想了一下,当时那位梦中先生的话。

猪王即猪王、守家犬是武将,作息鸡是规劝帝王行为的文官。

只要联系起来,似乎一通百通。

朱瞻基再次开口。

“皇爷爷削掉了属于藩王的兵权,就相当于废掉了宗室诸王,而这时的朝堂就剩下了两个集团代表,即文官和武将集团。”

“倘若大明时常需要和外敌作战,那因军功而获得功绩的武将层出不穷,帝王只需论功行赏,做到最简单的有功必赏、有过必罚,武将制度便能维持。”

朱瞻基说着又坚决摇头,“但这显然不可能,先不说大明没有那么多支持作战的粮草,就说一直作战,将士受不了,百姓也受不了。”

“那么,如果长时间不作战,武将坐大也是个问题,朝廷还是要一削再削!”

“而纵观历朝历代,前宋对于武将的掌控无出其右,即以文御武。”

“因此,大明如果为了防止武将专权,那就势必也要走到这一条路。”

“可是……死循环就因此出现。”

“只要大明需要军备,那军备就得有人来管理,没有藩王就有武将,没有武将就有文臣,而等到原本属于藩王、属于武将的权力,不知不觉的都来到了文官集团的身上,一旦文官集团执掌了武将集团的选拔、抽调、甚至是任命!”

“那岂不又是以文御武,前宋之患。”

“到了那时,文官集团不是天子,胜似天子!”

朱瞻基说到这里,再度看向朱棣,带着疑问的声音徐徐响起。

“敢问皇爷爷,如果真有这一天,我大明再次迎来,堪比前宋,辽、金、元之外敌。”

“先不提文官集团一家独大后,大明是不是又会陷入无休止的新旧党争、利益交换,甚至臣权压过帝权!”

“就单以军事而言,决策了武官制度的选拔、抽调甚至是任命的文官们。”

“强敌若来……”

“已经被削掉兵权的藩王,就算有人杰,心怀报国之志,可有报国之力?”

“被打压许久的武将,是尽心为国作战,还是趁机提升地位,拥兵自重?”

“而世代积累下的怨气,是让他们面对敌人时,选择拼死抗衡?还是干脆自投?”

而此时。

随着朱瞻基每说一句话。

朱棣的心就沉重一分。

到最后,他整个人的神情都凛然严肃,缓缓的闭上眼睛,似乎在压抑心中的激荡情绪。

而朱瞻基的最后一问。

更如一柄重锤,重击在他的心脏之上。

“皇爷爷……真到了最后关头。”

“我大明的生死存亡,难道真要靠文官保家卫国,匡扶社稷吗?”

朱棣听得心神激荡,他的脑海也不由得冒出疑问,“能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