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日不落,从幕后指点朱棣开始

《大明日不落,从幕后指点朱棣开始》

第31章都能入军了还削什么藩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与此同时,林长生也看着这一幕,他的眼中有些期待。

原因很简单。

按照以往的经验,如果自己主动或者间接的改变了时局走向,那么自己的精神力,将会迎来一个大的增长。

在漫长的记忆中。

林长生虽然并未改变过,大的历史发展走向!

却也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而这些人中,不乏有站在历史长河上,后世人也需要仰望的存在。

而每一次的改变,对于林长生而言,都是一次积累。

而国祚的强盛,比如大唐时期的国祚盛世,甚至让林长生体验到了返老还童。

百岁老人白发返乌,牙齿重新生长,身躯不再佝偻。

直到现在,林长生回忆起来,依旧非常痴迷。

那是由内而外,感受到的生命奇迹!

而眼下……

如果不出预料,只要朱棣能改变藩王子弟,不再如同历史中的大明,吃垮财政,无所贡献,甚至祸害百姓,无所顾忌的兼并土地……

那么,按照道理,大明的国力也将迎来改变。

尽管这种改变并不明显,可能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显现。

但基于林长生而言,这却是坚实的“基础”。

足以让他的精神力,来一次厚积薄发!

“倒是眼下……”

林长生看着朝堂的一幕,却也不由的万分感叹。

文人的嘴,武将的刀。

符合利益驱动的,叫今时不同往日,祖宗也没料到这一天。

不符合利益的,便是祖宗之法不可变!

……

“祖宗之法不可变啊,皇上,让藩王子弟入科举?历朝历代,也没有过这等事情。”

百官之列,为首的几位尚书、侍郎,从始至终并没有任何表情。

但后方的群体内,却不时出现几声反对声。

也就“寥寥几声”而已。

而大部分的官员,则是左看看右看看,似乎想要从旁边人身上得到一些消息,然而他们注定失望,最后却也只能保持沉默。

毕竟,上面坐着的,不是从小就在“儒家经义”里长大,被几个儒生忽悠的团团转,甚至不过二十出头的毛头小子建文!

他是让百官战战兢兢,真正从刀山火海里杀出来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和开国的洪武皇帝无比相似的永乐!

在这种“帝王”的眼里,适当的反对、劝诫声,只会让他觉得这朝中,还有“魏征”。

然而在核心、不可让步的领域内,反对?就是取死之道!

果然,朱棣缓缓一笑,但笑声却让人不寒而栗。

“呵呵,诸位爱卿还真是记性差,刚刚不还亲口说出,适当地改变一下祖法当然可行。现在就变成了祖宗之法不可变了?”

“那你们来告诉朕,这祖宗之法到底能不能变?干脆把藩王的兵权也还给他们,让他们来继续为咱这大明镇守江山!”

朱棣这震怒之语,诸臣自然不敢接话。

一时间,奉天殿的气氛,竟然陷入了一种诡异的寂静。

恰在这时。

朝堂之上,礼部所属内,一名礼部郎中立刻上前,其体型瘦高,留着短须。虽然职位较低,但四周人却也不敢怠慢。

毕竟,两年之前,这位可是当朝的礼部尚书。

李至刚!

这位曾经的礼部尚书,之前也是建文旧臣,但和解缙一样,识时务者为俊杰。

所以在朱棣登基后,他也和解缙,顺利成为了大学士。永乐二年,朱棣册封皇太子,这位又和解缙,共同成为了东宫侍讲。

解缙编撰《永乐大典》,享受尚书待遇时,这位也成为了礼部尚书。

李至刚深谙媚上之道,当初朱棣刚刚登基时,这应天府着实住着难受,李至刚见此,便猜中了心意,第一位提出设立北平府为陪都,同时根据应天府规模,建立北平府。

朱棣大喜,此人甚懂朕心意,没过几天就被提拔为“礼部尚书”。

只是,李至刚本人品格操守又有问题,前几年被参后,关在牢里一阵子,之后放出来再次启用,正二品瞬间掉成了正五品。

不过这在朝官之间,也很正常。

今日你先上,明日我再登场。

哪怕是贬到岭南等偏远之地,只要君上还记着我这个人,那迟早都有回来的时候。

所以这些朝廷大臣,在官位之上时,虽然有上下尊卑之分,但是在私下的交情里,却也不敢托大。

特别是文臣之间,看似打生打死,对某件事争执不休,但私下里,其实还能在一个桌子上吃饭。

当然,断人钱路,官途者,如杀人父母,这又是另一番说法。

而此时,李至刚断然上前,自以为抓住机会。

连忙高喝道:“皇上英明,现如今的诸藩子弟虽有爵位在身,但一旦五世而斩,以后没有爵位、没有岁俸的诸藩子弟,与我大明百姓有何不同?”

“只要不是商人这样的贱籍,当朝这衮衮诸公,难道还能阻挡我大明百姓的科举之路、上进之心不成?”

“诸藩子弟也有报国之心,以后未尝不是我大明的栋梁之才!”

此言一出。

朝官之内,跟随李至刚的数人,也是连连赞同。

但这类话语,却也让之前的一些人,气的差点破口大骂!

你李至刚现在被贬至五品朝官,费劲心力的想往上爬,但也犯不着这么快就顺着皇上。

这与皇上的交锋,就如同一番拉扯。

谁也不知道,眼下的皇上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现在是诸藩子弟能科举,那等到诸藩子弟再掌兵权,那又该如何?

佞臣就是佞臣,狗改不了吃屎!

而正当百官心里,将李至刚大骂一通的时候。

坐在上方的朱棣,也是不免朝着李至刚看来。

他这也算是明白,为何古之君王,都会宠信如同“蔡京、秦桧”一样的官员了。

不管他是忠臣还是奸臣。

但这顺着帝王心意,说啥就是啥的感觉,实在是令人着迷。

想到这里,朱棣也不免放松心情。

“李郎中还是识大体,了解朕的心意啊。”

“朕此番决策,虽然是为诸藩子弟着想,实际上也是为我大明百姓着想。”

“诸藩子弟身在一地,天高皇帝远,如果借着大明藩王、皇室宗亲的旗号,祸害当地,那便是朕之过。”

“也正因此,朕才会让他们通读经义,知道何为国、何为民。学得一身本事,也好不负先皇之血脉,为这大明尽一份朱家子弟的心意。”

“科举入仕,却也是朕为他们,留下的报国之途罢了。”

李至刚赶忙接着说道:“皇上体察民情,心怀百姓,有古之圣君之象。诸藩子弟,定然会记得皇上恩情,存报国之心,晓家国之义,来日定为我大明江山的栋梁!”

“哈哈,好!李郎中说的对。”朱棣大笑,顺势也继续说道:“但诸藩子弟,毕竟会文的少,会武的多。”

“而且朕观这当朝百官,似乎还有些不愿。”

“呵,是担心诸藩子弟入朝,抢了你们的饭碗不成?”

“那不如就此……”朱棣看向百官,也缓缓说出了他的全部念头。

“诸藩子弟,亦可报效家国,守护一方……”

“便是……宗室入军!”

话音刚落。

李至刚还顺着话茬,继续恭维道:“圣上圣明!诸藩的确能在沙场之上建功立业……未来定可为……嗯?宗室入军?”

却是这一瞬,一心一意想着顺从这位帝王,再掌权柄的李至刚。

都瞬间止声。

再度看去,却发现相比刚才,整座大殿已经是一片寂静。

而近乎所有官员的眼神,都如狼似虎,死死地盯着他。

李至刚顿时感觉无比渗人!

入军?

他这才在心里疾呼:说顺嘴了!

“但都能入军了,这还削什么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