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日不落,从幕后指点朱棣开始

《大明日不落,从幕后指点朱棣开始》

第37章急迫的朱棣密信呈送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你们怎么来了?”

趁着门外的脚步声匆匆远去,朱棣坐在椅子上半晌才回过神来。

这才看向了自己的儿子和孙子。

“是一件急事!”朱高炽连忙递上手里的“奏折”,“方才儿臣正陪着皇孙读书,就匆匆接到了这一封密折,这才来赶紧呈奏父皇!”

“见父皇刚才好像做了噩梦……”

朱高炽刚才和儿子进门,被吓了一跳,父亲仿佛被梦魇缠住一样。

要知道,眼下的朱棣不过四十多岁,长年的弓马生涯让他的体魄健于常人。这几天随着母后病情好转,父皇更是休养得当,精神饱满,不可能出现这种精神疲惫导致被噩梦困住的情形……

唯一的可能……又是那梦?

朱高炽试探的看向朱棣。

却发现后者随意的接过奏折,却并没有观看。

而是继续沉浸在“恍惚”之中。

“父皇,您还是快点看一看,这密折不是别人发来的,是平江伯陈瑄送来。”

“什么?”朱棣这才急忙将其打开,“你不早说。”

平江伯陈瑄,朱棣委派重任,主要负责监督营造各地漕运。

之前夏原吉向他汇报的时候,可是亲口说了,有几个地方不知道是天灾还是人祸,导致漕运停滞,当地负责的官员都没了消息,平江伯陈瑄也连忙派人去亲自核查。

联系到刚才的梦境,朱棣很快意识到,此事非同小可。

他急忙将其打开,可这一看,顿时双手微颤。

“陈州、太和、寿州等地遭灾,临近县域,一片汪洋……”

“继洪武二十七年后,黄河水经临清再次倒灌会通河,漕运停转,百姓伤情无计,损失难料……”

密折并不简短,但朱棣看到后,却将目光停滞在主要的几个字眼上,久久不愿离开。

而看见这些字眼的同时。

不知为何,他的脑海里却突然浮现了,刚才梦中的场景。

沈万山一行队伍,突兀遇到河水倒灌,一眼望去,似乎无尽汪洋,百姓损失不计其数,恐慌蔓延,一片绝望!

那种身临其境,灵魂被代入的场景,似乎此时,又一次通过这些字眼,在给朱棣加深着印象。

“这又是……梦境启示吗?”

朱棣不寒而栗!

但这一刻,却并非是对梦境,而是对这简短的字眼上,所描绘出来的灾情!

“让宋礼、吴忠他们来,还有工部的一应官员!”

“快去!”

朱棣知道,此事非同小可。

哪怕他这五年来,只是听着奏报,也无比清楚。

眼下的灾情是困境,需要立刻应对。

但带给大明的,可不只是这突然的沉痛,还有沉疴的旧伤!

就拿会通河来说!

会通河虽然是在元朝开凿,但已经是水系通往北方的重要水运河道。

只是这几十年来,会通河泥沙越来越多,特别是到了洪武二十七年,黄河水患,水流倒灌会通河,致使大半的河道被冲垮,受灾百姓难以计数。

而时至如今,会通河已经陷入半停滞的状态,大明往辽东运送的粮草,无法再通过河运,大部分只能走海运。

因为此事,甚至当初的自己,以及辽东那边的大明将士,省吃俭用了好长一段时间。

而自己登基后,由于某些还没有“说出口”的原因,建立了北平府作为陪都,国朝重心又一次向北边开始移动。

那么中途损耗过度的“陆运”以及“海运”,就不得不让朱棣知难而退,转而寻求更简便、损耗更少的方法!

漕运!

在他的设想内,此后的南北大运河,将要成为大明勾连南北的重要血管!

而会通河作为其中动脉之一,更是重中之重。

至于此次水患灾情。

主要是两条,一条从陈州、太和、寿州等一段,流入淮河。

另一支流便是通过临清,然而黄河水倒灌,导致他原本要疏通的会通河再次出现大问题!

一方在河南,一方在山东!

“欲见世外天,先解水患?”

朱棣再度想起刚才梦境所言,他现在可以确定,就是预示!

若非长生仙人?

何人有如此手段?

还有之后的大梦,万里山河,日月悬天,一片江山财富,却顷刻崩塌!

“来了没有?”

想到这儿,朱棣便越发着急。

“回陛下,工部一应官员都在府衙,宋尚书等人听到谕旨后连忙赶来,只是……”

“只是什么?”

“只是那沈有福、沈肃二人,这两人自从上次离开,便一直游荡在京城各处,尚还需时间。”

朱棣这才想到。

这几日,自从他不再做梦后,也开始有意的疏远二人。

这倒并非是他真心疏远,而是听见二人的消息,总会让他往一些离奇的地方想,所以他刻意保持距离。

只是现在。

“沈肃曾言,他会治水,父皇,这两人的行踪儿臣倒是知道,这几日一直在秦淮河以及玄武湖等地闲逛。”

朱高炽道:“玄武湖是皇家内湖,此二人要进去的时候还曾问过儿臣。”

朱棣并非是有贤才就刻意不用之人。

包括在关键时候,还非要赌气,来一个我大明贤才,难道还不如两个从哪里冒出来都不知道的“奇人”?之类的想法。

他本着只要能“解决问题”,有才就用的想法,当即点头。

“若是二人嫌朕这些日子,没有及时召见他们,就说朕前段日子精神疲惫,好好休养了一段时间,这才紧急召见。”

“切勿怠慢!”

朱高炽点头,在这方面,他比这个爹做事更为稳妥。

更何况,父皇自己首先给了台阶,这在朱高炽的记忆里,可是并不多见。

当即,他连忙亲自派人去找。

……

而与此同时,

沈肃以及沈有福二人,却还在应天府的各处闲逛。

说是各处。

其实主要的区域,还是秦淮河,以及玄武湖,甚至包括这皇城城墙的内外。

“我说老弟啊,看样子这位陛下,是真把咱给晾住了,不是我当初接触这件事情也没这么长的反应时间啊。”

沈有福一屁股靠在石桥上,桥梁两旁,人来人往。

沈肃则是极有兴趣的探查着各处水防,有时候观察的入微,甚至要跑到桥墩底下去。

“我看出来了,大明的顶尖水利工程,其实要远比外面看到的还要更好,就说京城的进水口,其它地方可一点儿都不多见。”

“啧啧,这也是个高人,利用水位,近乎弄了一个自己开合的闸门,还有这些锋利的水刀,不仅能切割水草,以防堵塞。甚至在攻城之战时,也能有效的预防敌人从水底钻进来!”

“话说这历朝历代的京城,真可谓是将城防这一块,拉到了极致。”

“但可惜,历朝都城之破灭,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戈非不尖利?米粟非不多?盖天时地利,皆不如人和!”

沈肃说到这儿,这才开始回答着沈有福的话,“放心吧,这位陛下到底是大明的九五至尊,他要考虑的,可比你这个只会惦念着区区金银的家伙,多得太多。”

沈有福极为不满,“那是区区金银吗?那是我的命啊!”

“再说了,你不也想让那……九重金蝉露水出吗?”

沈肃闻言,表情一肃,“错,我并不想,但它真的出现,那就寓意着这位陛下哪怕是再不愿意相信,恐怕也要不得不相信了。”

“更何况,隐阁的大医,也要出现!”

提及大医。

沈有福也不由得一脸凝重,“应该,也是你先祖的故友后人吧?”

沈肃先是摇头,而后点头,“我也不知。”

“但……”他看向面前的大明京城,脑海里却是响起,当初看到隐阁之人的另一条记载。

“变法聚财,自王姓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