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十万死士荡平匪徒流寇

《大明:开局十万死士荡平匪徒流寇》

第四十九章 书院,教育的重要性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叮!一万斤玉米种子及种植技术购买成功!”

“叮!请选择投放地点!”

李牧把种子投放地点选在了府衙的库房中。

等到春耕时便会交给诸葛羽。

由他来安排种子的分配。

“叮!30点武力值购买成功!”

随着系统提示音的落下,李牧突然感觉到身体里有一股神秘能量注入。

四肢百骸都变得极为舒适。

片刻之后,李牧明显感觉到身体已经平静了下来。

简单查看了一下,发现身体似乎变得更为强壮了一些。

手臂和腹部有着明显的肌肉线条,看着爆发力十足。

李牧双手抓向身前的紫檀木桌。

两百来斤的大桌子就这么被李牧双手给举了起来。

对于这次武力值的提升,李牧很满意。

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指望别人保护总有出现疏忽的时候,倒不如拥有一定的自保能力。

花费掉三千五百积分之后,李牧点开了人才招募界面。

随后再花费五百积分进行人才招募。

“叮!人才招募中...”

“叮!恭喜宿主成功招募一名教育人才:蔡琦。”

“叮!蔡琦,教育95,学识渊博,有教无类,教育界泰斗级人物。”

...

很快,李牧便在府邸中见到了蔡琦。

“属下见过主公!”

“蔡先生不必多礼!”

蔡琦看着大概有四十岁左右,穿着一件普通的素色长衫。

但丝毫掩盖不了才华横溢的气质。

李牧与蔡琦简单聊上一会,发现他并不是那种迂腐古板的旧时代学者。

蔡琦在谈吐间就能让人感觉如沐春风一般。

而且眼界开阔,不拘泥于时代。

对于李牧说的一些后世的理念,蔡琦也能侃侃而谈,说出一番自己独到的见解。

“主公所说的新学,有些超脱了这个时代。”

蔡琦看向李牧的眼神中,闪过一丝睿智的光芒。

“蔡先生难道是觉得有些不合时宜吗?”

李牧笑道。

不久前,两人讨论了一番创办新式教育要遵循的宗旨是什么。

李牧便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教育应以人为本,注重个人发展。

平等、自由、创新、自主......

“这片土地上恐怕没有适合它生长的土壤。”

“天地君亲师,依然是这个时代的主流。”

“主公的想法虽好,但......”

蔡琦摇了摇头,有些不太看好新学的发展。

原因无他,登莱毕竟只是中原大地上的一隅之地。

教育的话语权始终掌握在儒家学派的手里。

理念虽好,但推行的阻碍实在是太大。

“我的存在,便是为了打破这些规矩。”

李牧的脸上满是自信的神色。

“没有什么东西是一成不变的,学问也是一样。”

“世界的发展是与时俱进的,教育也该如此。”

“新学...始于登莱,但绝不会局限于登莱。”

“总有一天,新学的光芒会笼罩在整个中原大地上!”

李牧目光炯炯地看着蔡琦:“蔡先生,请相信我!”

兴许是受到了李牧的感染,蔡琦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一幅画面。

雄健的马蹄踏遍中原大地,一株株孕育着希望的幼苗在其身后破土而出...

“属下定会竭尽全力,与主公共筑荣光!”

蔡琦神情肃穆,弯腰行了一礼。

“有劳先生了!”

李牧躬身回礼。

......

为了完成当初的承诺,登莱两府境内如今已经建了不少学堂。

生源不缺,但师源方面却一直都是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本身登莱这边能招募到的读书人就比较少。

能同时精通算学的就更少了。

毕竟这些读书人基本上学的都是四书五经八股文。

算学一般是商人家庭里边学的比较多。

再加上大多数人还是想着科举及第,不愿意放下身段去学堂给孩童教书。

以至于诸葛羽不断提高学堂老师的待遇,才招募来一些老师。

出于这种情况,李牧一开始的想法并不是为了培养全能型人才。

毕竟一个孩童的培养周期实在是太长了。

不可能像后世一样,至少读个十几年书才出来工作。

十几年的时间足够发生很多事情。

因此,最初在亭口镇的学堂教授的内容仅仅只是认字和简单的算术。

不用学习四书五经和八股文。

但仅仅是这样,也足够吸引很多百姓把孩子送去学堂。

要知道大部分的百姓和文盲没什么区别,能识字算数总归是好的。

更何况这还是免费的,要啥自行车...

年龄偏小的学生,教育周期为一年左右。

如果是十五岁左右的学生,教育周期则是半年。

只要不是资质太过愚钝,半年后基本上都能认得一些常用的字和简单的算术。

这些年龄偏大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就可以进入到工厂里边工作。

甚至是半工半学都可以,毕业就是半熟练工。

工厂里边有一些简单的岗位,足够他们养活自己。

与此同时,诸葛羽正在培养一批年轻的老师。

来负责未来的教书工作。

年纪太大的读书人,首先思想观念跟不上,其次教书态度也是偏向守旧。

如果是年轻人的话,只要钱给到位,思想上的转变也更容易一些...

现在有了蔡琦的加入,李牧内心的想法已经不再局限于这种偏向于扫盲的学堂了。

他要创办一所书院,一所专注于新学的书院。

第二天一早,李牧便找来了诸葛羽和蔡琦。

说出了自己的想要创办书院的想法。

诸葛羽和蔡琦自然是表示全力支持。

书院的修建也随之成为了后续的工作重心之一。

经过讨论之后,书院的地址选在了龙山。

龙山距离蓬莱不远,僻静自然。

在那里建一座书院用于培养新时代的精英是再合适不过了。

书院选址定下来之后,诸葛羽便迅速招募工匠前往龙山,开始修建书院。

与此同时,蔡琦也离开了蓬莱,走访各地的学堂。

他要亲自挑选书院的第一批学生。

......

五一看书乐翻天!充100赠500VIP点券!

立即抢充(活动时间:4月29日到5月3日)

$(".noveContent").("halfHidden");setTimeout(function{$(".tips").("点击继续阅读本小说更多精彩内容,接着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