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群吹逼的我,成了课本神秘人

《皇帝群吹逼的我,成了课本神秘人》

第三十三章 开始推行义务教育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时间很快流逝,伴随着教材被席卷而而空,这一刻所有学子都不由投身到了这些教材的学习当中。

半年的时间眨眼而过。

很快就到了新的一年童子试的时间。

童试,即科举时代参加科考的资格考试,在唐、宋时称州县试,明、清称郡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的考试。

明朝的科举在宋代的基础上继续改良发展,制度已非常完善,规模也更大,参加科举的人数大增。

到达永乐时期,明朝童子式的人数已经超过四十余万人了。

此刻各个县衙所在都已经人头传动了。

而这一次童子试的考题也同样早已发到了全国各地所在。

没错考题直接就是由大明王朝所出,由锦衣卫负责押送,东厂负责监督。

以防止出现问题。

作为第一次尝试,这无疑很成功,考题也并没有任何泄露。

很快县试而过,随后就是府试和院试。

当一切结束时间也已经来到了年末,这一次一共六十余万考生,最终被录取的人数却超过了往常的所有人员,一共到达了三万余人,简直不可思议。

当然这也很正常,能够有资格读书,在这个时代可没有什么蠢人。

一般资质都还可以。

而这一次大明所需要的可不是精英,只需要的是普及教育的人才而已,这样一来录取的比例自然就高了不少。

而有了这三万人,夏原吉也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了起来。

首先就是两京。

京都以及应天。

区区三万人自然不可能直接在整个全国进行。

大明的执行力也没有这么强。

夏原吉的打算是以点扩散。

接下来科举会每年进行,每年进行录取,再加上学堂毕业的可以直接充当导师,不需要十年就足以扩散到整个大明境内。

所以当当用了十四年的春风洒落在大地之上时。

京都,应天,猛然发生了改变。

两处所在直接新增一千所学堂,所有满六岁不足十二岁的孩童必须强制入学,学堂提供饮食,以及一切物资,无须个体承担,所有人不得阻拦。

好吧,也没有人阻拦。

如果是十二岁以上,也许还有人反对,毕竟这可是一个劳动力。

然而却是六岁以上,十二岁以下,这些孩童只能消耗粮食,而无法提供足够的劳动力,此刻大明不仅仅教导,还能够提供餐食,如何选择已经不用多说了。

而此刻两京,特别是应天,经过了老朱几十年的治理人口早已爆发了。

洪武二十六年(1393),编户有163915户,1193620人,到达永乐时期,人口进一步增长,加上隐户起码超过了一百二十余万。

百万级的人口,每年的新生儿更是一个恐怖的数值,事实上应天已经饱和了,所谓“城中无隙地,市场必须建在城门之外。

新建的一千所学堂,其中应天就占据了七百所,而这七百所仅仅只是不到三天,招收的学员就已经超过了十万,夏原吉不得不下令再新增两千所学堂,应天增加到了两千所,京都一千所,同时将老师的资格扩充到通过县试的学员。

当然这些通过县试的人员并没有直接授予官职,而只是代理,来年若是能够通过考核自然可以转正,若是通不过也可以继续留任,但是不会有官职。

不过哪怕是这一点,也让老师的人员直接从三万递增到了十万,有了十万人,这一种铺展才得以继续下去。

然而这消耗也是极为恐怖的,不过三个月,所耗纹银就超过了上千万两。

没错就是上千万两。

这样的数值要是放在永乐十二年之前,足以让夏原吉跳脚,要知道永乐十二年之前年,每年财政收入仅为3000万石粮不到。按照当时折银,大概1500万两左右。

此刻三个月就花了过去国库一年的财政收入,简直恐怖,然而此刻却似乎真的只是洒洒水而已,对于整个大明几乎没有任何的影响。

大明依旧是大明,甚至因为大量的资金撒入,南京,京都竟然开始了繁华了起来。

毕竟建设学堂,需要劳工吧,学堂需要招收杂役吧,采购需要物资吧,这些逐渐的都流入了民间,让民间的商品经济进一步的繁荣了起来。

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开始带动了两京的发展。

这一点在京都更为的明显。

毕竟相比于应天的繁华,京都直到永乐迁都而来才有了一定发展。

可也只是稍微没有那么冷清而已,并不算是繁荣。

京都所在也很难繁荣起来。

可伴随着一所所的学堂建立,大量的钱粮撒入,整个京都无疑悄然间发生了改变。

这一点几乎是肉眼可见的。

而整个大明也在这一种情况下,似乎进入了一个新的篇章。

太和殿之中。

朱棣看着眼前一份份的奏章,脸上也不由露出来了笑容。

“朕,没想到花钱竟然也可以让百姓富足!”

朱棣轻笑着开口。

“陛下圣明!”

“依此法推行天下,只需百年,我大明将名垂千古,垫万世之基!”

夏原吉也不由感慨着开口。

他是真没有想到自家皇帝陛下,竟然能够眼都不眨直接拿出上千万两。

“哈哈哈,夏原吉,你这一次做的很好!”

“接下来此事就全权交予你,至于钱财的问题,你无须担心,朕这边一切都足以满足。”

朱棣笑意越发浓郁。

对于其他皇帝,如此庞大的资金洒出恐怕压根不可能同意,可对于朱棣来说这根本不是什么问题。

只要能够缔造他丰功伟业,那么一切的牺牲都是必要的。

别说钱了。

“是,陛下!”

夏原吉激动点头。

而也就在大明热火朝天的推行教育之时,大宋也悄然间进入了新的篇章。

此刻的大宋已经彻底在洛杉矶所在站稳了脚跟。

几个月的时间,一座简易的城池已经拔地而起。

十数万人也早已分工明确开始干活了起来。

基本的制度已经恢复了过来。

面对着江晨的那些话语,陆秀夫和张世杰也同样开始了行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