菟丝花女配

《菟丝花女配》

278 扫把星7 一段时间的相处,阮柔已……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京城一切妥协, 阮柔又多待了几天,最后还是准备先回省城。  “慧娘啊,田地是咱们一家的根,如今青远出事, 你爹又这样, 要是没了田地,一家老小日子怎么过啊。”周母愁苦了一张脸, 仿佛真在为婆媳以后的生活忧愁。

阮柔只顾点着头, 并不正面回答。

“林大夫说了,二十两银子, 你待会跟着我,咱们一家家上门。”周母是彻底豁出脸面不要了, 往日里因着儿子出息, 她是最最自得的,如今却也不得不低三下气去求人。

阮柔依旧点头, 反正借钱的人是周母。

周母也是个果决的人, 吃过早饭, 便苦着一张脸出门。

借钱这等事, 自然要从最亲近的人家开始。

周家老爷子当年有点胆识, 挣下一笔家业, 周父是家中老三,当年分家年纪小,只得了十亩地,家中两个兄长除去三亩地外,还得了镇上一个铺子。

周大哥家是一个粮铺,周二哥家则是杂货铺,虽说赚不得大钱, 可每个月不用下地,一家子温饱也不愁,日子比供一个读书人的周家不知要好多少。

周大伯家和周奶奶住在一起,周母上前喊了声门,“娘,大嫂,在家吗?”

“在的,进来吧。”正洗衣服的周伯母瞧了眼屋里的婆母,高声应和。

因着白发人送黑发人,婆母早几天身体就不好,一直在家卧床修养。

周母带着人进屋,先陪上三分笑脸:“大嫂,忙呢。”

周大嫂一见这笑就知不好,还得耐心问:“没,弟妹来可是有什么事?”

“娘她身体好点了吗,我和慧娘来看看。”

妯娌俩关系可不怎么友好,周母想着跟婆母先提一句,亲儿子治病,总得有所表示。

“娘在屋里,精神不大好。”周大嫂放下手中的衣服,亲自领着人进去。

屋中,周奶奶正躺在床上,一副精神不济的模样。人却还是清醒着的。

娘,您可好些了?

“挺好的,你不好好在家里看着大河,跑我这儿干什么?”周奶奶疑惑,旋即反应过来,“别不是大河出什么事了吧?”说着就要起身。

“娘你别急,大河没事儿。”周母见状连忙解释,低下头,一副不好意思的模样,“我昨天给大河又请了林大夫过来,说是情况不大好,得用好药。”

“那就用啊。”亲儿子病着,周奶奶没有舍不得的道理。

可是、可是家里没有多余的钱,之前家里的钱都给青远带走了。剩下的话不用多说,余下人都知道她的意思。

周奶奶第一时间看向脸色不大好的大儿媳,“大海家的,大河是你们亲弟弟,如今遇到难关,你们是不是应该帮上一把?”

不容置疑的语气,周大嫂不吭声,心中腹诽,往日里两家关系可不怎么好,如今想要借钱倒是第一个上门来。

“娘,不是我推脱,是大海前阵子铺子里刚进了一批货,如今手头也没有现银了。”周大嫂说着,见婆母脸色不好,接着补充,“家里如今就我手头留了二两银子做周转,弟妹,我身上真的只有这么多了。”

两人是兄弟,又有婆母照看,周大嫂明白这笔财无论如何都得破,但最多就这二两,再多是决计不肯出的。

你们现在手头有多少,还要借多少?周奶看向小儿媳。

二十两,我们是一两都没有。周母嗫嚅着开口。

这下子,就连周奶奶也说不出劝说的话了,亲兄弟也没有借二十两的道理。

可小儿子不能不治,她咬牙开口,“大海家的,从我的养老银子里再出三两吧。”

周家虽然分家的早,周奶奶跟着大房住,可每年三个儿子都要交养老钱。周大河只用出粮食,出息的大儿子和二儿子除去日常花用,每年还要给个一二两银,是周奶奶的重要经济来源。

如今意思就是周大嫂再出三两银子,往后一两年的体己银子就不需要再给了。

周奶奶自觉合理,却不想着孝敬归孝敬、借钱归借钱,羊毛出在羊身上哪有舍得的道理。

奈何婆母面前没有她反抗的份。周大嫂只得回屋拿钱。

周大嫂边走,边嘴里不停的解释,“这三两本来是我给荷花准备的嫁妆银子,如今用了还不知道当家的能不能赚回来。”

周母讪讪,给婆母说着好话,主要是当家的好起来以后如何如何孝顺之类的。

周奶奶听着欣慰,道:“只要大河好起来,我就别无所求。你也劝劝他,青远走了,我跟你们一样伤心,可日子还是要过,青沐还小,你们总得好好把孩子拉扯大。”

周母连声道是。

却说周大嫂,本是去隔壁屋拿钱,几步距离,前后不过几分钟,却足足过了一炷香才回来,可见其不悦。

只见她左手捏着一块陈旧的手帕,中间卧着几块碎银子,加起来差不多有个五两的样子。

“弟妹,我和你大哥能给的也就这么多了,让大河好好养伤。”

往日里,周母很不屑于这个大嫂的斤斤计较,如今却也不得不笑脸相迎。

“大嫂,真是谢谢了。等大河好起来,我和他亲自来谢您和大哥。”

银钱都给了,周大嫂也不吝啬于说几句客气话,“也不要嫌弃我给的少,实在是家里也不宽裕,荷花和柱子年纪都大了,你别埋怨就行。”

“哪里会,嫂子愿意帮忙,我感激都还来不及,哪里会嫌少。”这其中少不了婆母的帮衬,但银子到底是从大嫂手里出的。

妯娌两个人彼此恭维客气,不一会周大嫂借口忙,回到院子里继续洗衣服,周奶奶精神气不足,勉强说了几句话也就没了精神。

见状,周母也不多打扰,继续跑下一家。

出门前她妥善将银子用帕子包裹严实,塞进袖中,这可都是当家的救命钱。

待收拾好银子,她才想起来教训儿媳,“你刚才是怎么回事?大伯娘借了银子,你好歹也该说声谢谢。”

阮柔连声应是,心中却打定主意,在接下来的行程中尽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

两人接下来去的是周二伯家。

周二伯同周大伯一般在镇上铺子里忙活,家中只周二伯娘带着孩子。

周母想到二嫂,就是一阵头疼,别看人面相老实,实则比周大伯娘还要精明些,更是个一毛不拔的货色。

几乎是在周母上门的那一瞬间,周二伯娘便意识到了什么。

弟妹来可是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她语气热忱。

周母见状还以为有戏,客气了几句,不好意思道明自己要借钱的缘由。

二伯娘听着眉头越皱越紧:“弟妹啊,不是我这个当嫂子的不尽心,实在是不赶巧。前几天刚跟我娘家表妹定了亲,过两天就要下聘,不能违诺呀。”

周母不知真假,涉及儿女的婚嫁大事,更是不好指责,整个人几乎僵硬在了原地,不知道何去何从。

就在周母几乎要完全失望的时候,周二伯娘咬紧牙关,状似慷慨的道:“这样吧,我先挪一两银子给你。”

柳暗花明又一村,虽然比大嫂提出的二两银子还要少,但许是经历了一番挫折,周母已经不想再折腾了。

“那真是多谢二嫂了。”然后依旧是那番话,“等大河好了,我和他亲自来谢你。”

从周二伯娘家出来的时候,周母手中已经有了六两银子,快要到达二十两的三分之一。

可连亲兄弟间借钱都如此艰难,更别提其他人家。周母不抱多少希望,但总要去试试。

接下来周母又分别去了村长家、族里的三叔、五叔和八叔家,这都是和他们同一支传下来,较其他族人更亲近些。

几家或多或少都给了些,多的两百文,少的一百、五十文,加起来拢共又得了一两银。

到了更后面的洽谈族人家,虽然一个个面上客气,手却紧得很,最多的也才借了五十文。

从早上几乎是走到了中午,赶在午饭前,把能跑的人家都跑了一遍,再回到周家时,周母手中已经有了八两银子。

能借到八两银子其实已经很不错,但架不住药钱需要二十两,如今连一半都没到。

难道真的要卖地?她到底不甘心,只有那不成器的不孝子孙才会贩卖祖产。且卖了地,一家老小吃什么喝什么。

周家的族人是借完了,可她还有娘家,对了,还有儿媳。

阮柔自回来已经主动去了厨房做饭,此时正端上简单的饭菜过来。

周母就如那见了野兔的狼,眼睛绿油油的发光。

只听她道,“慧娘,下午我回娘家去借钱,你也回娘家问一声,就当爹娘求你了。”

泪眼汪汪的模样,瞧不出丝毫美感,也并不可怜,阮柔心中毫无波澜人,却依旧应着“好”。

周母高兴,却并未意识到,从头到尾,这个儿媳都未给出承诺。

当然,阮柔心中自有打算,娘家是肯定要回的,如今她是守寡之身,若想脱离周家,娘家才是最好的依仗。

周母的动作很是迅速,几乎刚吃过午饭,将儿子打发去照看当家的,她就领着儿媳出了门,临行前,还没忘记各准备一筐子鸡蛋。

周母名刘翠兰,娘家牛头村,在小溪村往北五公里外,而阮家所在的杏花村,则恰巧处于南边,方向相反,自然不能同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