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代靠种植药材发财致富

《我在古代靠种植药材发财致富》

第 34 章 入v第二章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因着仁和堂二公子的一番决定, 仁和堂的杜仲收购依然如旧,平山村的众人可谓松了一口气。

十月初六晚, 距离李小寒一家带领村人采割杜仲皮炮制杜仲已经第十天了。

平山村附近, 再没有人不知道杜仲,而这附件山林里的杜仲树,已经被饿狼抢食一样的村人采割干净。

连那未长成的杜仲树, 都被小心翼翼的移植回自家山地,准备好好养个几年,到时候再发一笔。

至于扦插的杜仲枝条能不能成活, 能成活多少, 那就要看接下来的天意了。

还有杜仲种子, 李小寒细心的放在通风阴凉处晾干,杜仲的种子不能直接暴晒,快速失水会影响种子的发芽率。

这个时候李家的屋檐就发挥了大作用, 挡住直晒的阳光, 但又非常的通风,非常适合晾干种子。

头一批的种子阴干得已经差不多了,李小寒小心翼翼把种子用纸包起来, 保持干燥——杜仲种子最好在春三月播种, 需要好好干燥保存到明年。

“爹,你跟村里人说明天我们不再教学了吧?”李小寒一边手指灵巧的包着种子,一边问李贤东。

“已经说了。这附近的人都教得差不多了, 这两天都基本没人。”

这山野里的杜仲, 谁先快人一步学到便能采割更多的杜仲树, 因此头一两天是最多人的,这都第十天了,这个时候才来的, 毛都快摸不着了。

反而是李小寒这边,有偏远的,特意过来学炒制杜仲。

“我跟村长说了,明天有外村人来,让村人帮忙说你不教了。我跟你娘去整地,播冬小麦,你自己在家里,陌生人莫要开门。”李贤东叮嘱说道。

“哎,我知道了。我前几天也跟大家说了。”李小寒包好最后一包种子,将竹制簸箕放好,“明日真的不用我去田里帮忙。”

“不用,就那丁点旱田,我跟你娘可以。你在家里看好种子,看好杜仲皮,这万一一场雨淋了就不好。顺便把饭做好就成。”

“嗯,那成。”李小寒便应声的。

就像李贤东说的,他们家分到的旱田真的不多,李贤东和王氏又是熟练的,一个秋播,两个人足以。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冬小麦便种下了。这一轮冬小麦因着杜仲一事种得略晚几天,但在立冬前都播下了。没有农人敢耽误农时。

又到了十月十二的晚上,月亮已经半圆,李贤东一家在忙着把炮制好的杜仲皮整理成一袋袋,明日好送上城里药堂去,再过两天,就是立冬了。

这段时间一直有人到他们家学手艺的,后来又要忙着秋播,李家连抽空去城里卖杜仲都没有时间。

李小寒是真怕万一药堂收够了杜仲皮,降价了,不收了,他们家可真是亏大了。

不过幸亏族人们传回来的消息说,仁和堂那边没有降价,而且说了有多少,收多少,李小寒等人的心方定了下来。

“爹,你跟族长说了,明日借他们家的牛车了吧?”李小寒问到,她们家的这段时间积压的干杜仲皮可真不少,光靠人挑担进城,那可不行。

“说了。”李贤东应声说道,俐落把一袋干杜仲皮垒起来。

次日一早,李贤东早早从族长家里借了牛车出来,驶到自家门口,把那装袋的干杜仲皮放到牛车上,缓缓赶车进城。

因着上次的药还有,家里零碎活计也多,王氏便不过去。

父女两赶着牛车进城,来到仁和堂门前。

最近来仁和堂卖杜仲皮的人多了,但是多到这种堆满牛车的,还是首次。药堂的伙计看看他们,然后说到,“你们两,从后门绕进来吧。”

“哎,谢谢小哥。”李贤东应到,跟着伙计绕到了后门,几人一起把麻袋卸下来。

“你们家这干杜仲皮挺多的呀。”伙计感叹说。

“就存了挺久,这才有空过来。”李贤东乐呵呵的说。

李贤东的这次带来的杜仲皮,品质不一,经大夫鉴定之后,最少都能给到100文一斤,年份最好最老的那棵树,炮制好的树皮给到了160文一斤。

李贤东这次带来了近300多斤杜仲皮,合计一共卖了42两9钱纹银。药堂给的是4锭10两的银锭,和2两9钱的碎银。

李贤东把那银锭紧紧放在胸前,虽然说上次卖三七也收了一大笔钱,但是不知道怎么的,那卖三七的钱来得太容易,还不如杜仲这一棵一棵树的采割,一锅一锅的炒制来得扎实。

这个心蹦蹦蹦跳得厉害,恨不得马上回到家,挖个洞把钱藏好。

李小寒兴奋到眼神闪闪发亮,“爹,我们去添置东西吧。家里实在是空荡荡的看着不像样。”

有钱了,当然是买买买了,入屋精装修搞起来,李小寒对家里空荡荡四面墙不满已久。生活,又不是生存。

吃药的钱还家里还留着,身怀巨款的李贤东,一直被李小寒旁敲侧击卖钱了要布置新家的李贤东,很容易就被鼓动了。

新居入伙,有钱了,如何装修?

如果是现代,可以先把地产商的样板装修先砸掉,有钱了怎么还能用房地产商千篇一律的装修呢?

但是,这一条跳过。李贤东对新家满意到不行,动一块墙皮都心痛得要死。

那不砸墙,彩电、沙发、中央空调、地暖气……应该进场吧。

这一条,也不咋行,起码带电的是不行的了,不过木制品还是可以的。

所以,第一站,家具店。

平山村人没有几家正经进过城里的家具店,哦,这里叫木器店。大部分人家,都是自己砍点木头,费点人工费,叫村里的木匠打几张桌子几张凳子就算了。

因此一进木器店,没有见识的李贤东,一下子被店的那一整套猪肝红的桌椅震慑住了。

要李小寒说,这家具真的很像自己那中年老板的体制审美,尤其这老板一直号称自己是有文化有品位的复古家具爱好者。

买了这套家具,分分钟都错觉自己回到了前世向老板汇报工作。

与李小寒的心内吐槽不同,李贤东已经深深为这套家具沉迷。

看那两边翘起的雕花条案,怎么看怎么美。

“这叫两面同工,牙板吊着吉祥花卉纹饰,弯腿雕刻如意足。”伙计笑眯眯介绍道。

“看这张八仙桌,形态方正,结构牢固,马蹄状方腿,束腰牙板雕刻福禄寿喜如意字。”

李贤东的双眼立刻粘紧了这张八仙桌。

“还有这一对太师椅,背板蝙蝠纹,扶手佛手瓜,雕刻回纹马蹄足,转角柔和,温润如玉。这还有两对同材质式样两简便的子侄椅,寓意人丁兴旺,家族繁盛。这是再好不过的寓意了。”

李贤东疯狂点头。虽然他们家还只是三口人,但是李贤东有一个子孙繁盛的美梦。

李小寒已经放弃了劝说李贤东,算了,前世自己老板的复古土豪审美虽然一直被自己这些下属吐槽,但是人家是真有钱,玩的是真仿明家具。

品位嘛,都是钱堆起来的。看多几眼,就习惯了。

“这套家具多少钱?”李贤东已经进入到问价阶段。

“五两银。”伙计报出了一个让李贤东胆战心惊的数字。

五两银!

李贤东沉默了,老宅里厅堂那一套家具才500文的工钱,当然木材是自己出的。

伙计见李贤东不说话,便知道他嫌贵,轻轻调转话头说道,“客官你看我们这套家具,这可是真正的红木头,跟你在山里随随便便砍的那种木头可不一样,我保证,不长虫、不变形,起码可以用到你孙子娶亲都不愁。”

“再看着上漆,细瞧瞧,这是仿的那酸枝红上的漆,咋眼看极其稳重大气,再细看压不住的一股红色蓬勃而出。大气、喜庆。不管你远看近看都一样,随便你从哪个角度看,都挑不出毛病出来。”

李贤东越听越心动。

“所以说,我们这套家具虽说是贵了一点,但是能保存多年,细算下来每年花费一点都不贵,正适合客官你这种身份的人家。如果客官你买了这一套家具,我们还可以送两个小衣箱,再实惠不过了。”

李贤东已经完全动摇了,“是什么衣箱?”

伙计含笑走向旁介绍道,“这两个木箱子,樟木的,最适合放衣物,防虫防蛀,又精巧又好用。”

李贤东细看这两个衣箱,王氏有两个大箱子,李小寒却只有一个破了的木箱,这两个箱子,实在是适合李小寒。

连李小寒都这么觉得,嗯,自己来到这古代,顶天立地大衣柜先用不上,但是两个樟木小衣箱,那还是很必要的。

“我们买这么一整套家具,整整五两纹银,你就送了两个小衣箱,那也太抠门了吧。”李小寒道。

“姑娘,我们这再实惠不过了。就是这两个小衣箱,也是因为快过年了,我们东家想着过年薄利多销才送的。往日这衣箱一个也要100文呢。”

“再送一个这个小炕桌,我们家买了。”李小寒拍拍旁边的小炕桌说道,她已经想好了,这个小炕桌可以放在房间里,实用又方便。

“姑娘,你这实在是难为我。这我们要亏本的。”伙计面露为难之色。

“问问,成就马上下单,不成我们就走。咱们村里人,找木匠打家具才是正道咧。对了,我们住在平山村,你们那么大一套家具,能送货的吧。”

李贤东那架势,对那套木家具已经是深深着了迷。不过是五两银,他们今日赚了四十二两呢,家里还有没有炒制的杜仲皮。

李小寒决定帮他爹完成这个心愿,买下这套家具。有些人对自身没有信心的时候,就需要外物壮胆。

不过,该花的钱可以花,该省的钱也得省。

“姑娘你真持家有道,你等等,我帮你们问一下掌柜的。”

伙计的离开了一会,约莫是盏茶功夫,脸上带着喜气回来了。

于是李小寒知道,成了。

“姑娘,我们掌柜说了,临入冬过年了,就做你这笔生意。炕桌、小衣箱都送你,货肯定是送上门的。这边来,我们交钱拿凭证。”

“爹,交钱吧。”

李贤东懵懵懂懂,掏出纹银过来付了款。

想不到啊,他李贤东今日居然敢花五两纹银买家具。这实在是太贵了,整个人好像云里飘着一样。

但莫名的又有一股子痛快劲。

交完钱,拿完凭证,伙计保证今日会送货上门,父女二人便出了木器店的门。

那么大的一家店,倒不怕他们赖账了。现在的问题是,逛完木器店,家具买好了,接下来该买什么呢?

“爹,到旁边的布店去看看吧?我和娘都不会织布呢,以后得买布做衣服,看看城里的布是怎么样的。”

钱壮人胆,刚刚花了五两纹银买家具的李贤东,就这样,被拉进去了城里布庄。

布庄迎面是木制柜台,柜台后木架展示着不同的布匹。色彩斑斓,材质各异,让人眼花缭乱。

别看平山村大部分人家种棉织布,看似能实现衣服自由的样子。

但其实,织出来的土棉布,又粗又硬,只比麻衣好一点,根本不像后世棉布的柔软透气。这种布,一般被叫做粗布。而且,基本只有白色,这个时候,染色的价格也算是比较贵的。

因此,看见了布庄陈列出来的各色布匹,李小寒才找回一点点后世看衣服的感觉。这些布,既没有村里粗布的粗硬,还色彩缤纷,想来城里专业布庄的编织和染色工艺,还是比村里的好上一大截。

布庄的伙计没有因为李贤东和李小寒穿着寒酸而狗眼看人低,这段时间,城里可都流传了,这些村里人,最近靠割杜仲皮卖给药堂都发财了,一棵树皮差不多一两银呢,炮制好更有钱。

“客官,您这边请,”伙计笑眯眯的上前招呼,“请问你是要粗布,还是细棉布?”

李贤东只穿过老粗布,以前老宅里,只李生礼和陈氏穿过细布衣裳,分家之后,他远远看到,拜了秀才为师的李信和侄子也有了细布衣裳。

摸摸身上的银子,李贤东胆子也壮了,张口说到,“粗布、细布各拿一匹我看看。”

“好咧,客官你稍等。”伙计答应着,搬过来两匹布:一匹灰褐色,一匹鹅黄色,并热情介绍到,“客官,这粗布做外衣,耐穿耐脏,这细布是我们刚刚从江南进货过来的,正适合姑娘了。”

李小寒探头看这匹鹅黄色的细布,她在村里还真的少见这种鲜嫩的颜色。

李贤东珍惜的摸一摸那鹅黄细布,果然软滑舒服,心中一动,问到,“这布多少钱?”

“这细布十五文一尺,六百文一匹,粗布七文一尺,二百六十钱一匹。”

细布竟然比粗布贵了一倍。

不过,李贤东看着满脸好奇看着各式衣料的李小寒,他女儿炒一斤干杜仲皮能多赚60文呢,理应有一身好衣裳,便狠狠心,“细布给我来一身,粗布来一匹。”

至于粗布来一匹,他算过了,一匹整买能便宜二十文呢,划算,没分到棉地,他和王氏两人以后都得买布做衣服的。

“哎,客官你稍等。”伙计喜笑颜开,果然,一般人买布最多就买个一身半身,这客官出手就是一匹粗布,一身细布,果然有钱。

东张西望的李小寒被李贤东这决断拉回了视线,细想便明白这细布是给自己的,她想了想,也不推辞,甜笑到,“谢谢爹。”

李贤东立刻觉得满足了。

“爹,家里的铺盖老旧了,要不咱们再买两铺铺盖吧。”

李贤东想想自家那用了十几年的铺盖,缝缝补补,的确跟自己的新房子新炕不相衬,便说到,“伙计,给我看看你们的铺盖用的布。”

“哎,客官,你看这铺盖,最好也是用细棉布,舒服,暖和。这靛青的细棉布,十二文钱一尺,四百五十文一匹,做两个铺盖绰绰有余,剩下的还能给你做一身衣裳。”

李小寒一听,搭话到,“爹,买一匹吧,给你做一身棉衣,娘也挑一个,如今分家了,出门喝酒请宴,你们得有一身好衣裳。你挑个深色的,娘挑个喜庆的颜色,不差这点差价,看起来也体面。”

李贤东一想是这个道理,应道,“那就看一看吧。”

于是李贤东又挑了一身靛青细棉布,王氏的则是暗红色细棉布。

最后一算,鹅黄色棉布100文,暗红色棉布100文,靛青色棉布450文,灰褐色粗布260文,合计910文,差不多一两银。

李贤东心中咂舌,虽然是铺盖细棉布衣裳都是难得一次,可这城里买布,可真是贵啊。

李贤东一边心中咂舌,一边拿出一两碎纹银出来结账。

看到李贤东递过来的碎银,伙计心中盛赞自己聪明,幸亏自己没有先敬罗衣后敬人,这庄户人,不仅出手大方,一买就好几身,出手就是银子。果然像传说中的那样,卖树皮挣钱了。

这些布料想要自己装进背篓背回去,还真的有点难。

不过幸亏布庄离这木器店不远,李小寒干脆带着李贤东折返回去,问送家具的时候,能不能顺带着把这布匹捎带回去。

有什么不可以的呢。反正这一趟牛车,装满了都是他李贤东的货物。

于是,再次从木器店出来的李贤东父女,又再轻松出发了。

这一次,两人去的是肉铺,张大夫让全家补一补的话仍然在耳边呢。

这段时间来,再忙都不忘吃药,还记着好好吃饭,生怕再把身体糟蹋得更坏了。

因为李小寒收学费的原因,李家没有缺过腊味。各类的腊肉、腊鱼、腊鸡、腊鸭吊满了李家的厨房顶,李小寒最喜欢的就是看着满屋顶的腊味选肉吃。

但是,吃多了腊肉,李小寒开始挑剔起来,想要喝点新鲜骨头汤。

这久不来,大骨头都涨价了。

“这骨头,咋的涨都4文一斤了?没点肉,又没有油水,干巴巴一根骨头,还特别重,还能要4文钱一斤?”李小寒故作惊讶的问。

“姑娘,你这就不知道了。这骨头,劈开了,里面那一层骨髓,油乎乎的、滑溜溜的,又好吃又滋补。再好不过了。也就是你今日运气好,往日这时候,骨头都卖光了呢。”

“你咋知道的?”

“哪,姑娘你别不相信,到时候我劈开给你看看。”卖猪肉的屠夫举起一把小斧头,“这是平山村传出来的吃法,这附近的屠夫都知道了,我真没骗你。”

原来还是自己引起的涨价风潮。果然好东西都不会被淹没。

“行吧,给我来一根,帮忙劈开啊。”虽然涨价了,骨头还是要吃,谁让骨头汤补钙呢,自己正是长高的时候。

“哎。成。还要其他不?”

“这排骨多少钱?”

“排骨老价格,7文钱一斤。”

“也给我来一条前排。”

幸亏排骨没涨价,排骨多好吃啊,又香又嫩又滑,李小寒已经逐渐回复前世口味,不是那个刚开始吃猪油渣都吃得喷香的李小寒了。

吃什么,李贤东是不会有意见的。家里灶台是王氏和李小寒决定的,他只负责掏钱就好了。

“大叔,你知道这附近哪里有刚产崽的母羊买呀?”

补钙长高,有什么比得上牛奶羊奶呢。这个时候牛是贵重财产,羊可不是。

李小寒自觉自己的身高已经岌岌可危,虽然她生日晚,要到年末过了小寒这日,才算整周岁。但是十三四岁,生长的黄金周期就是这几年了。

她绝不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长成一个矮子而不做努力。

“你要刚产崽的母羊做什么?那肉可不算嫩?”屠夫好奇的问。时人吃肉喜欢嫩一点的。

“想喝点羊奶。”

“哦,这样啊。”喝羊奶不算奇事,不过一般人不喜欢那股子臊味罢了,屠夫递过砍开的骨头道:“转过弯,第三摊那个羊肉铺子,他们家估计有渠道。”

“好,谢谢大叔啊。”

李贤东很自然的接过骨头,放进自己的背篓里,离开了猪肉摊子,才问道:“小寒,你怎么的想吃羊奶了?”

“爹,我听说那羊奶对长高最有效果了,养身体也好,我们家养一只羊,到时候天天喝奶,这身体好得快。”

“成。”这理由十分好,至于真假,到现在,李贤东已经不会怀疑李小寒的任何话。

果然转过弯,有一家羊肉铺,那老板长得颇为精瘦,不像卖肉的,倒像日常养羊的。

“要刚刚生完崽喂奶的母羊啊,那你们得连羊崽一起买才行哦,不然这羊崽子难活。”

“能现看不?”养一只羊崽子也不是不行。毕竟母羊可以产奶,羊崽子长大之后可以吃肉。

“现在不行,在城外呢,得明天呢。你要信得过,你明天来一趟,我给你选一对母子过来。我羊肉老陈,一家三代城外养羊城里卖羊肉,在这开铺子十年了,咱做的就是这口口相传的生意。有问题你来这里找我都行。”羊肉陈对着二人说道,他也是想做成这笔生意的。

李小寒和李贤东对视一眼,主要是,李小寒不习惯这种看不到实物的生意。

“多少钱?”这次反倒是李贤东说话了。

“看重量,约莫500文左右。不会超太多,也不会少太多。”

“成,你明天带过来,也是这个时间,羊不精神我不收的。”

“行。你不认我自己牵回去。”羊肉陈很不介意的说,显然对自己家的羊很有信心,连定金都不问他们要。

约定了明天这个时间来接羊,李小寒和李贤东离开了羊肉摊。

“爹,你怎的如此肯定那羊肉陈明天会把母羊带过来?”李小寒好奇问道,虽然他们现在赚钱多了,但是其实本质上,李贤东还是那种谨小慎微不太出头的性格。

“以前卖草鞋的时候,路过几次这个街,那羊肉摊的确摆了好久了。”李贤东朴实笑一笑。

“哦哦。”李小寒点头。“那爹我们明天再过来吗?”

“明天我过来就行了。反正小麦刚种下,山里的杜仲也差不多挖净,再深的深山咱不去,不赚这随时没命的钱。你和你娘在家里好好炒制杜仲,咱家好好过日子就成。”

李小寒看一眼李贤东,忽然发问:“爹,如果说咱们后山有那真人参,采到了你就大富大贵的那种,但是有危险,你会不会去试呀?”

“我当然不去。我又不傻,这有钱都没命享的。你听谁说的,可别偷偷去,我告诉你,那深山里面可危险了,吃人的大虫、大熊不说,就那毒蛇毒虫的,一不留神就要了命。你可不能好奇贪玩。”

“知道了爹。”李小寒笑眯眯,“咱又不傻,咱们现在日子多好啊,无端端去深山找那卖命财做什么。”

“这就对了。只要努力做活,这日子就能起来的。”

“小寒,你想吃啥,咱就买啥?”来到一家糕点店前,李贤东大方的说。

李小寒看着柜台里琳琅满目的糕点,一时分不清这糕点哪样好。

“伙计,你们这糕点,哪个是招牌啊,能推荐一下不?”

“姑娘,咱们这糕点,个个都是招牌,个个都好吃。”卖糕点的大娘笑眯眯,“不过要说适合,我就推荐这红糖糕、红枣糕还有馅饼酥。”

李小寒听出了这言外之意,红糖、红枣是适合女人的,馅饼酥应该是咸肉饼,适合男人。

“那买半斤红糖糕,半斤馅饼酥吧。”

今天开心,买点零食,要吃好吃的。

买完糕点,又去买了各式杂货,要说一个新家里,要添置的零零碎碎,买起来可真不少,尤其这城里,可以买的东西可真不少。

一路上买买买,李氏父女愣是花出了挥金如土的土豪姿态。

一下子这么大手笔,关键这两人粗布棉衣,穿得实在不像个有钱人,这看起来穷人骤富,就很容易成为一些人的对象。

这不,在李贤东父女二人在扫货的时候,有一个嘴里叼着草签、迈着懒洋洋八字步看起来十分二流子,真实身份也的确是二流子的青年,一边慢悠悠的跟在后面,一边琢磨着得几个兄弟一起在哪能拿下这乡下父女两。

3个人,够不够?对付一个老农,应该够了,那个小女娃不算,估计在旁吓得直哭呢。

不能在城里,得出城之后才行。

街溜子叼着草签,嘴角露出了笑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