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代靠种植药材发财致富

《我在古代靠种植药材发财致富》

第 140 章 三七现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关于李信和这几个学子, 最开始的时候,李小寒从张辅处听到的消息是,学政只做扣人,并没有行刑, 安全起码是没有疑问的。

而后, 忽地有声音传来,说这批学子, 空谈政事, 借机诋毁定王和太子, 其心有疑。

而约莫在李小寒教导万金油制法几天之后, 那几天张辅特别忙,传言又变成了这些学子是心怀家国,虽然年轻气盛冲动了些许,但是其心可嘉其志可见, 关几天教育一下便成了, 不能因此定罪。

这个论调出来之后,定城好像一下子不再忌讳这些事情了,各处茶楼酒馆, 有钱有闲的人便都能议论几分。

毕竟是定城的年轻人, 大家还是站在他们这一边的。

不过, 这个时候, 李信和还是没有被放出来的。

而等舆论发酵了几天之后,忽地有一天, 何家老太太, 就是家里有白蜡园子的何家老爷的亲娘,不知怎么的,去了一趟牢房之后, 回来便时常痛哭,隐约说自己心爱的孙儿受了大难,受了私刑,自己要上京城告御状。

此番话一出,出事的几家人纷纷好像得到消息似的,家中女眷整日以泪洗面,家中男眷则是愁眉苦脸。

“小寒,你说这到底是不是真的啊?”李族长忧心忡忡的问。

“族长,不是提前说过了吗?这传出来的话,十分里面有九分都是假的,你安心便是了。”李小寒安慰道。

她大概能猜到,这舆论变来变去,约莫是两方人马在角力,不仅是在暗地里角力,还有明面上的角力———毕竟管理学子是学政的分内之事,如果没有撕破脸,谁也不能直接干涉学政管理学子之权。

不过,从何老太太凭空——毕竟李小寒知道,何老太太也只是去了一趟牢房门,根本进不去,就回去哭诉自己孙儿受了私刑之后,李小寒便知道,这角力快结束了。

“还是,族长你也去一趟牢房?”李小寒问道。

当然,族长很大可能也是看不到的了

“那算了,也没有人关注我。我还是跟你一起去府衙吧。”李族长想了一想,说道,不是没去过,进不去啊。

何家这些人家女眷去的时候,那是高头大马引人注目,李族长一架牛车,去到了也没有人看,还不如去府衙好好跟着李小寒刷声望。

不过就是如此,这几日,也有那几家豪富之家,做善事,专门采买了一些薄荷油、樟脑油、桉叶油等,当这些穷苦人家凭籍贯文书来便宜买几两白蜡的时候,免费送了出去。

李小寒问过了,这些人家往年冬日多有施粥做善事,如今不过是多一个施药罢了,还说希望李姑娘莫要介怀。

因着有人连药都施了,李小寒每日这万金油的队伍便愈加多人了。许多得了消息的偏远贫苦人家,都纷纷冒着落雪而来。

“你们从哪里来啊?”

这一日,李小寒看着面前这些人,实在眼生,他们说的话,话音都跟附近略有不同,细听才能听得明,李小寒才问道。

“李姑娘,我们从那落山南另一边翻过来,昨夜在府城过了一夜,今日便早早过来了。虽然离得远了些许,但我们都算是定城内。”这些人略带忐忑不安的答,生怕李小寒因为他们离得远便不教他们了。

李小寒知道,落山南另一边,要么翻过连绵的山头,要么绕几天的远路沿着山脚过来。

顿了一顿,李小寒问道,“来的路上还算安生吧?”

见李小寒对他们的来处并无异议,来人咧开一张嘴笑了,“安生,安生,除了些许冒着风雪天出来的野兽,我们绕了一圈,从江南那些人来定城的路走过来的,路上安生得很。”

风雪天里出来觅食的野兽,哪里是让人安生的了。不过是没有要人命的劫匪罢了。

“既如此,你们学了这万金油之后,旁边有那些善心人家送药的,你们早一点去排队,每人领一份再回去。”李小寒叮嘱道。

“哎,李姑娘。”来人高兴的说道。

来之前,他们已经打听过了,府衙这边凭藉贯文书可以便宜买白蜡,他家里薄荷草什么的都有,便想着拿些家底学了这个手艺,万一家里老人孩子头痛脑热都能用得上。

而且,毕竟是一门活命救人的手艺呢。

就是怕李姑娘嫌弃他们离得远了,又或者错过了时间李姑娘已经不教了。

如今一看,李姑娘继续教,居然还有善心人家送药。真是来得太好了。

泰和二十五年冬,十一月十七日,朝廷东路大军出发,支援辽东。

十一月二十,李信和等学子因聚众闹事,带来不良影响,但念在其心可嘉份上,责五大板,当场无罪释放。

“怎么回事?不是说只有五板子吗?怎么这么严重了?”还在教授白蜡油的中途,李小寒急急忙忙的赶到仁和堂。

李信和是在回家路上吐血被转头送过来的。

“李举人板子上的伤只是皮外伤,用药之后便好。但是李举人先前大病过一场,身体本来就弱,前几日应该是受了暗伤,造成内里暗出血,然后又没有好好调养,环境不好,导致发热,如今五个板子,只是刚好把这个伤势激发出来罢了。”张大夫不在,仁和堂派出来的是医术紧紧次于张大夫的韩大夫。

“那应如何是好?”李小寒急急忙忙问道。

“为今之要,唯有先止血,然后将发热降下来罢。”韩大夫眉头紧皱。

“韩大夫,你需要用何种药材,你直说。”张辅说道。明明先前进行得十分顺利,没想到临到最后几天出了问题,心中颇为内疚。

“《玉揪药解》记载:三七和营止血,通脉行淤,行淤血而敛新血。我知道仁和堂有一株炮制好的六年三七,既如此,我们便用了。”

如今边境不平,外伤之药,多支持前线去了。仁和堂留下的这一株,也是机缘巧合。

“三七吗?”李小寒愣了一愣,然后带着点恍惚追问道,“我们自己有,新鲜的,是不是更好?”

“三七生消熟补,新鲜的当然药性最好。但是这种天生地养的药材,李时珍大夫药典称其金不换,贵重之称也,遇到就是缘分。”韩大夫对李小寒的话半信半疑,三七虽然吊命不如人参,但是在止血上更为对症,哪里这么巧刚好就有。

“烦请韩大夫先用药,我们立马回家采药过来,约莫两个时辰之后。”李小寒知道这可能很巧,但是来不及多解释。

“青竹,你帮我快马去到我家,跟我爹说信和哥需要,让他马上将野地那几株三七采过来。”

那几株是当时采割杜仲发现的三七,后来一直没有挖,留着每年育种。

“是。李姑娘。”青竹等人跟李小寒打交道良久,知道李小寒平日从无大话,立刻应道,快步离开,赶往平山村。

“韩大夫,先用其他药吧,等三七过来。”张辅说道。

他记得,两年多前,李小寒一家,第一次进仁和堂,便是卖了几株三七。

“是,二公子。”韩大夫应道。

仁和堂一碗药灌下去了,李信和依然昏迷中,偶有病中咳嗽,仍然带着血沫。

李族长看着如此,心中焦急更甚,现在只能寄希望于李小寒说的三七。

约莫两个时辰后,青竹一身落雪,踏进了仁和堂大门,不等众人开口,便将身侧的一个布袋子拿下来,从中掏出好几株三七,“李姑娘,李老爷说不知道要用多少,采了好些。这三株,是那野地里采的,这三株,是家里林地上采的。”

青竹回得急,李贤东心里没底,不知道用多少怕耽误事,又怕李小寒也出了麻烦,因此便多采了些。

韩大夫的脸上一瞬间带上了迷惑和不解,什么时候,这三七像家里菜园子一样,想采几株便几株了。

“韩大夫,你看?”

众人一同看向韩大夫。

“我看看。”韩大夫接过布袋子,拿出来看看,真正的是三七,没有错。

其中一株特别好,已经到了六年生,根肥茎壮,另外两株是四年多生,也很不错。至于其他三株,约莫不到三年,但品相特别好,几可当三年药效用。

“没错,是三七。我立刻开药。”确定是真三七,韩大夫立刻说道。

此话落下,众人开口松了一口气。

一刻钟后,一碗中药被灌入李信和口中,也有那新鲜的年份稍短的三七,被做成药泥,敷在伤处。

许是新鲜三七对症药效甚好,许是韩大夫用药高明,李信和渐渐止住了咳血。

几人稍稍松了一口气。

只是无人的地方,青竹脸上渐渐露出了犹豫为难神色。

“老钟叔,我看见了,李姑娘家里,种了一大片三七。一大片,数不清。”

青竹甚至怀疑自己看错了,但是,没有看错,李贤东带着他,急急忙忙的挖开了那一大片中的其中几株。

三七这药,太对症了。

青竹的长辈、同袍、兄弟,都曾在战场上受过伤甚至丢过命。

他知道李姑娘奉献得太多了,李姑娘一家对他们又是如此信任,说出来不过是让公子和李姑娘为难。

可是,一边是情义,一边却是人命,不是三五株,是一大片。

“你说什么胡话,哪有什么一大片,你以为家里种菜呢!”老钟叔低声呵斥道。

“我看着,就是家里有人种的。”青竹犹豫说道。

不仅是种的,还是照料得特别好那种。

老钟叔定定的看着青竹,半晌,确定青竹没有看错说错之后,也是心头巨震。

如果出自李姑娘之手,似乎种出来也不是不可能。

即使多年历练如老钟叔,都艰难的咽下一口口水,而后方艰涩说道,“这件事,一定要告诉公子。”

当夜,李信和止住了咳血,发起了高热。

高热不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