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那些迷人的老祖宗[历史直播]

《扒一扒那些迷人的老祖宗[历史直播]》

第33章 刘太后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这一刻,秦始皇嗤之以鼻,大宋,真是好大一个笑话。刘邦表示,这个事也不是没有借鉴的可能。赵匡胤嘴皮一直在抽搐,可是赵光义已经不在跟前,他就是想找人撒气,找不着啊。

【好在天理昭昭,不至于让刘平将军死后蒙屈。是的,刘平将军被西夏所擒,至死不叛,最后病逝于西夏。石元孙将军得西夏放归,后也病逝。黄德和也恶有恶报,被宋仁宗斩之。总算能够告慰死在三川口的将士们在天之灵。】

【然三川口一战对西夏而言仅仅只是开始,并不是结束。第二年,李元昊再一次领兵十万而来。不过,宋仁宗虽然和赵光义一脉相承,并不喜于战事再起,但通过三川口一战,他也意识到西夏的厉害。因此对于西夏有所防备,以命夏竦为陕西经略安抚使,韩琦、范仲淹为副使,共处准备迎战西夏的事。】

【听到熟悉的名字了吧。对,范仲淹,写下《岳阳楼记》千古名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宋代名臣,大文学家范仲淹。】

别管是谁,听到那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如何能不为之触动。

嘶,怪不得大宋令后人深以为恨,每每提起都忍不住嫌弃,大宋人才少了吗?在人才辈出的情况下,竟然只能向他国送钱保平安,真真是可悲可叹啊!

【范仲淹,字希文,后得以追谥为文正,故世称范文正公。文臣“文”字为第一字的谥号,等级最高的是“文正”。由此可见宋仁宗对范文正公的肯定。可是,宋仁宗在死后追谥范文正公不假,然而对于范文正公却依然没有能够做到人尽其才。但凡宋仁宗能坚持推行范文正公的“庆历革新”,大宋或许就不会有“靖康之耻”了!】

此时刚刚考中进士的范仲淹听到沈悠说起他最后所得的谥号,那可是文臣的最高荣誉,他竟然有幸得到吗?对于沈悠最后那一句抱怨,范仲淹笑了,看来后世之人很是有趣呢,面对曾经的遗憾都能无所顾忌的说出来。

可是啊,历史没有如果。而且,现在他所处的时代还在真宗时期。

相比之下,刚刚登基成为皇帝的宋仁宗赵祯,突然听到沈悠那一句未能人尽其才,面上一僵。这,这个事,他就算听了沈悠的话,一时间也拿不准。

果然不愧是宽仁少断的仁宗啊!

【唉,对,我又得扯远了,宋夏之战要细论,就不得不提范文正公,

提起了范文正公,不细细说道,岂不是有违主题?范文正公难道不是我们迷人的老祖宗吗?必须得是。】

秦始皇只想知道,什么时候到他!

刘邦表示:加1什么时候到我!

刘彻:难道他不配吗?李世民:宋朝那么弱,赶紧结束吧,该他了。

【范文正公,生于宋真宗端拱二年,文武兼备,智谋过人。自他为官以来,无论是在朝主政,出帅戌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面对大宋的弊端,并非没有人看出来,范文正公就想通过改革,以令大宋焕然一新。可惜啊,天下变法者都盼着能遇上一个秦孝公,然古往今来却只有一个秦孝公。】

秦始皇表示,虽然这不是在夸他,但是在夸他们秦国的君主,他的祖宗,天幕你可以继续。

【范文正公于宋真宗大足祥符八年进士及第,年少丧父的范文正公,早年的名字是朱说。其母在范父离逝后贫困无依,只能带着范文正公改嫁。范文正公在23岁那一年得知自己的身世,自此辞别母亲,外出求学。寒窗苦读数年后的范文正公,博览群书,通晓儒家经典要义,更有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

【终于,让他迎来了施展抱负的机会。以朱说之名考中进士后的范文正公,被任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案件事宜,官居九品。两年后,范文正公因治狱廉平,刚正不阿,升为文林郎,集庆军节度推官。随后,范文正公便归宗复姓,恢复范仲淹之名。】

【宋真宗天禧五年,范文正公调任泰州西溪盐仓监。西溪监黄海之滨,海堤因年久失修,多处溃决,海潮倒灌、卤水充斥,淹没良田,百姓深受其苦,范文正公见此,上书江淮遭运张纶,痛陈海堤利害,建议沿海筑堤。终于,在宋仁宗登基后,于天圣三年,张纶奏明朝廷,宋仁宗即调范文正公为兴化县令,全面负责修堤筑堰。只是次年范文正公母亲病逝,范文正公辞官守丧在家。好在工程由张纶主持完成,也算功德圆满。】

【三年孝期,范文正公居于应天府宁陵县,是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发亮,范文正公正是如此。彼时为南京留守,知应天府的晏殊闻范文正公才名,立刻邀请他往府学任职。】

【晏殊,宋朝有名文学家,政治家,与欧阳修齐称晏殴,工诗善文,其文章能为天下所宗。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昨夜西风凋碧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九年义务教育出

来的大家伙,谁还能不会背上那么一两首宴殊的词呢?】

词啊,比起好词,或许沈悠所说的九年义务教育更引人注意。

“这后世倒真是越发让人好奇了,是什么样的环境下,能让一个姑娘对历史如数家珍。”秦始皇盯着沈悠,听到现在,但凡不是读过那么多的书,断不可能对历史知之如此之多。

沈悠:始皇大大,百度请了解一下啊!

可惜,脑电波不在同一个频道上,注定秦始皇是不可能得到答案。

【宋朝注重教育,为此才会养出那样多的文人才子,就如同我们现在,九年义务教育,只为开明智,为国家孕育更多的人才。范文正公当初受邀请出任应天书院教席时,存的也是这样的一颗心吧。所以,在此期间,范文正公勤勉督学,以身示教,创导时事政论,论及天下大事,慷慨陈词,无不敢言。他以一己之力,带动士大夫修身养性,矫正世风,严以律己,崇尚品德。更令应天书院学风焕然一新。至此,范文正公的声誉为天下传扬。】

【宋仁宗天圣六年,范文正公上万言《上执政书》,请宋仁宗改革吏治,书中直言朝中官员过多,理当裁汰,针对边境将士,亦当安抚。当时的宰相王曾对范文正公的万言书极是赞许。正好那个时候的晏殊也得以重任,王曾极力推荐范文正公,因而晏殊向宋仁宗举荐范文正公,道范文正公既往的功绩,唯盼宋仁宗重用之。】

【这一年,宋仁宗召范文正公,以其为秘阁校理,负责皇家的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啊,对了,宋仁宗也是年少登基,因此,在他年少时,以真宗之后刘蛾为皇太后,真宗遗诏“尊皇后为皇太后,军国大事权取皇太后处置”。因而,这一位刘太后也是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主。】

嗯,太后专政啊!不少人听到这句话心情都会变得十分复杂。

女人,不是所有女人都是一个好母亲,也会是一个好太后。

【刘太后执政十一年,至死不归权于宋仁宗,算是她最大的诟病。然在她临朝称制的时间里,她也算是对得起天下,对得起百姓。至少人家不像赵家的男人那样,没有半分自知之明。】

大宋朝的老赵家的男人们表示,有被内涵到。

【正直敢言的范文正公啊,就为了刘太后在仁宗十九岁时,依然把持朝政的事上书请太后归政于仁宗。这个事,大家都知道该请,毕竟早年皇帝年

幼,太后可以代理国事,如今皇帝都长大了,理当归政于帝王。啊,对了,关于刘太后和宋仁宗的故事,最流传久矣的莫过于《狸猫换太子》。】

已然临朝称制的刘太后听着所谓的狸猫换太子,第一眼落在宋仁宗身上,问: “我瞒过你的身世吗?”

宋仁宗刚成年,当听着天幕所说的话,宋仁宗有一种不好的预感,刘太后此问,宋仁宗道: “并不曾。”

“我曾苛待于你?”刘太后相对满意,却又继续问,宋仁宗更坚定的否认道:”不曾。”

”所以,你说这些所谓的故事是怎么传出去的,传得更是沸沸扬扬。我竟然成了一个恶人,一个夺他人之子以求荣华的恶人?”刘太后半眯起眼睛询问,宋仁宗额头尽是冷汗,想解释,一时又不知该如何解释才好。

刘太后于此时已然挥手道:“罢了,我既敢做,也不在意你们怎么说。”总算让宋仁宗松了一口气。

【不错,宋仁宗非刘太后亲子,而是刘太后身边宫女李氏所出。只是当时的李氏出身低微,生下儿子之后,刘氏与另外一位宫妃杨氏一道抚养。但是《狸猫换太子》却直指刘太后早年与人合谋,以剥皮狸猫调换李氏所生的婴儿,致使李氏被打入冷宫。真宗死后,仁宗继位,包拯奉旨赴陈州查案,闻李氏之事,查实之后为之平冤,后仁宗迎李氏还朝的故事。】

【故事何时开始流传的暂时不知,可这样流传的故事背后,于国有功的太后成了一个奸恶之人,夺人亲子,诬于人母。这算是什么呢?宋真宗共立了三位皇后,刘蛾是最后一个,更是他不顾前朝臣子反对执意要立的皇后。】

【刘蛾不过是一介孤女出身,更是曾经嫁过人的女子,得见他人献上的刘蛾,彼时只是韩王的宋真宗大为喜爱,饶是后来赵光义听闻宋真宗喜于这样一个出身来历不明的女子,命宋真宗将人赶出王府,宋真宗那是不敢有违赵光义的吩咐,私下却将人偷偷安置在手下的府邸。待宋真宗继位,立刻在

第一时间将刘蛾接入宫中。】

【此后,宋真宗步步为刘蛾谋划,只为让她成为皇后。试问,宋仁宗若非刘蛾抚养,他能顺顺利利继位为帝?然而,狸猫换太子却一味抹黑刘太后,将一个安国定江山的女子刻画成一个恶人。】

【以宋真宗对刘蛾的宠爱,加之刘蛾自入宫后与宫中妃嫔皆交好,又

能帮着宋真宗处理政事,在临朝称制时兴修水利,创设谏院,兴办州学,桩桩件件,哪一样不是利于大宋利于百姓?这样的人,怎么就成了一个恶人?编故事的人,编的究竟是故事,或是有什么人要借机抹去世人对有功之人的印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