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那些迷人的老祖宗[历史直播]

《扒一扒那些迷人的老祖宗[历史直播]》

第64章 天下何安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嗯,刘邦继续酸了,虽然自打沈悠开始讲秦朝开始,他就一直挺酸的,但他也不能否认,确实,天下一统,这是他们都认为理所当然的事。不然当初楚汉盟约之后,怎么会有人催促他一统天下,绝对不能划地而治。

这么一说,好像项羽的失败又成了注定了。因为他大封诸侯,把那些个功臣一个个的分了国,就好像曾经的周天子对待一干功臣一样!

一瞬间,刘邦悟了!

吕雉的目光一凝,秦始皇那样的人,没有人会否认他的能力,他对后世的影响,想他还活着的时候,有人敢动吗?不敢!

可是,大秦确实存在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就造就了秦朝在他去后迅速土崩瓦解。秦二世那样的人,断没有担起天下的能力。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灭六国,一统天下,这是秦始皇最大的功业。忽略了秦国在秦始皇继位之前历代国君的付出。秦国得以灭六国,秦国历代国君都为之付出心血。奋六世之余烈,有赖他们的付出,才有最后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的结果。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在提秦始皇的时候,有意先提秦国历代国君的原因。他们每一个的付出,都是造就了我们所知道的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基础。】

哎哟,真是都得有对比,想想宋朝那会儿听着一个个宋朝的皇帝,谁人不血压都上去了。但一听秦国的国君,乃至秦始皇,对,他们都各有各的缺点,但总的来说他们都为大秦的强大费尽心力。从始至终,他们都不敢忘记自己肩负的责任。

诚然,他们每一个都有野心,都想着能灭六国,一统天下。

其他六国国君难道就没有这些想法?

最终做到不断强大的只有秦国。只有一个大秦,得数代明君,他们不忘先祖的付出,也不忘先祖的宏愿,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未敢松懈,最终,在秦始皇手里,成就秦朝。

其实相对于秦始皇,秦国的国君和秦王们,他们每一个人都不逊色,每一个人都充满魅力。

被夸的秦君和秦王们,眼中流露出笑意。诚然,世人不忘秦国,不忘秦始皇,同样也未曾忘记他们。这何尝不是对他们的激励,原来他们也以这样的方式永生了!

【灭六国,一统天下,我们始皇似乎终于可以好好歇歇了吧?错了,明面上的战争是已经结束没有错,可是如何安定天下,怎么让这个一统的天下,从此不会再像

春秋战国时一样,纷争不断,这是始皇陛下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在此之前,始皇总结从前发生的动/乱,再结合大秦现有的制度,有些主意已经在心头浮现,但,始皇并不急于说出口。】

【按从前的规矩,得了天下,理当大封功臣,赐号,给封地,这不都是美美的好事?跟着始皇打下天下的功臣们,都迫不急待想要始皇赏赐,也等着始皇的赏赐。】

【可是,秦始皇却不像以前的商周一般,得了天下便分封诸侯,毕竟商鞅当初变法,何尝不是明确推行了县制,再分封诸侯,等着过几百年,再进化出一个春秋战国吗?比起后世的太多人,始皇懂得以史为鉴,断不能让同样的事情发生。】

【那么这就需要一个崭新的制度。什么样的呢?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始皇创了“皇帝”称号,又是华夏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又称”始皇帝”。顺口提一句,秦始皇是没有谥号的,或许大家都没有注意。像汉武帝,汉哀帝什么的都有谥号,怎么我们始皇没有呢?是他不配吗?】

【不不不,不是我们始皇不配,是始皇认为自己身死之后,别管是儿子还是臣子,他们不配给自己上谥。谥号都是皇帝死的,由儿子和臣子定下,在始皇看来别管子议父或者臣议君都不妥当,因此始皇规定在他死后谁也不许给他上谥。始皇,后续就是二世,三世,四世。大秦千秋万代,多好!可惜,始皇如何也没有想到,秦二世而亡。】

真,高兴得嘴都合不拢的秦君和秦王们,如何也没有想到,他们开心的时间那么短暂,秦历二世而亡!谁!政儿咋个眼神不好,挑了那么一个废物上去?

秦始皇:他挑的?

沈悠连忙解释:不,这真不怪始皇,不是他挑的!

【还是继续说说大秦存在的问题,毕竟,秦历二世而亡,虽然有秦二世的无能,但大秦存在的问题,并不是因为秦二世上位才产生的。称皇帝后的始皇陛下废除分封制,建立了一套自中央到地方的郡县制和官僚制。初分全国36郡,后来又因为土坡的扩大增至46郡。三公九卿制都懂的了,后世不管怎么变,万变不离其宗。】

【只是这样是不够的,试想始皇要批阅奏折,嗯,从前的楚地写的楚国的文字,赵地写的是赵国的文字,一辆马车出了秦地就得换轮,这是人过的日子吗?始皇陛下自知这样乱成一团的情况必须改变,下令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文字。】

【到现在为止,我们依然庆幸于始皇这番作为,如果不是有他的强势推行,我们华夏或许就会跟M国一样,各自为政,谁的法也管不到谁的地方。说是一个国家,实则各不相融。语言文字都不统一,确定都是自己人?但是,这在当时来说不知要引起多少人的反对。当然,尤其是各国的贵族

们。】

秦始皇脸色一凝,有些事哪怕知道会有许多阻力,他也从来没有迟疑过,非为不可。六国都亡于他手了,六国的贵族,他们若是敢起来闹事,只管来试试看,他们闹不闹得起来!

【在这一切的基础上,始皇修筑长城以御匈奴,为了让天下互通,始皇让人修驰道和直道。所谓驰道,也就是国道,以秦都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就这点,不得不说我们始皇早在几千年前就明白一个道理,要致富先修路,也怪不得称咱们始皇为基建达人。】

【对于六国的人们,始皇也怕他们暗中准备,特意把他们一部分迁往咸阳,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使他们脱离乡土,以便监视。这波操作怎么说呢?容易招人恨。】

【故土难离的道理大家都懂,谁不想在自家的地盘好好的过,想要监视控制他们,未必只能把人往面前放,或者让人跟他们的人隔开。一个不好反而适得其反。倒不如利落点,把他们的门客解决了,顺便把他们的地分了。这些个贵族也好,各国的旧臣也罢,他们为什么能成为祸害,还得是因为有人。人要是没了,再把他们聚集人的根本解决,用百姓牵制他们。百姓跟他们绝不是一路,田地分到百姓手里,再让百姓盯着这些各国的贵族,看他们还怎么闹得起来!】

秦始皇听得一愣,可随后又觉得这个主意好,具体要怎么操作才更好?

得了沈悠一个好主意,秦始皇眼睛都亮了!

【不仅如此,为了避免各地百姓有造反的可能,始皇将各地的武器都收缴上来,并且在咸阳城铸成十二个各重千石的铜人。这波操作怎么说呢,看着像是可以解决问题,实则已经在第一时间把百姓当成了敌人。百姓是大秦的敌人吗?】

【百姓不仅不是大秦的敌人,更是大秦得以安定的根本。把百姓推到大秦的对立面,只会让大秦真正的敌人高兴。从古至今的百姓从来都是相当容易满足的。只要有房住,有地种,吃饱穿暖,他们都不会想不开去造反。】

【因为史

书的遗失,让人根本不知道当初的大秦在一统天下之后是怎么样安顿百姓,让人深以为憾。当然,秦朝的问题并不单单只是各国的贵族问题,相比之下,社会基础的矛盾更多,哪怕是秦国之内,本身都有问题,往前说,能追避到商鞅变法那会儿了。】

沈悠说到大秦的问题,如何不让人惊心,突然被点名的商鞅以及主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都一愣,这个,能追迦到那么前吗?

“陛下,天幕所言未必都是对的。”秦始皇听着在沉思,底下的臣子已然第一时间出声,并不希望秦始皇太把沈悠的话当回事。秦始皇一眼瞥过去, “那你能告诉朕,大秦因何历二世而亡?”

这个,这个问题,底下的臣子能答得上来吗?

秦始皇目光沉着的道: “你们身为大秦的臣子,想方设法要讨朕的欢心,朕知道。可是,比起讨朕的欢心,朕更希望你们能帮朕安定大秦的天下,想出让朕的大秦可以真正千秋万代的法子。”

顿了顿,秦始皇继续道: ”朕知道天幕说的未必是对的,毕竟论起治国之道,她未必有资格对你们指手画脚。同样,她能看到的问题,也未必是你们能够看到,又或是你们敢说出来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