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那些迷人的老祖宗[历史直播]

《扒一扒那些迷人的老祖宗[历史直播]》

第94章 善谏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不错,确实如此,朝廷都下达了命令,哪有不按诏令行事的道理。

魏徵既肩负招抚东宫齐王旧臣的命令行事,碰上了,若是不把这些人救下,他此番前往河北再想招抚谁,谁能相信他?

魏徵要放了李思行他们,不仅是为了大唐,也是为了之后行事。不错不错,魏徵此人确实不错。秦始皇连连赞许,很是以为李世民手里得了这样一个人才,实在难得。

而刘邦对此就有别的想法了,附逆之人可杀可不杀,得看态度,魏徵此举,嗯,为了暂时的局面着想,确实要放,但事后嘛……

【作为副使的那一位李桐客很是认同,当即放了李思行等人,并立刻上书呈报李世民,李世民一看这份奏疏那是非常高兴,很是以为魏徵为大才也。不出意外,有了李思行他们的事,魏徵再去招抚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旧部,也就容易得多了。有了功,在李世民继皇帝位后,即被封为钜鹿县男。】

【算是出师首捷的魏徵又将面临的是什么样的情况呢?更准确的说,当时的大唐朝堂是怎么样的情况。登基之后的两个月,李世民召集文武百官,共议题为自古理政得失的辩论。为什么李世民要这样做?自然是为了寻找到一条可以实现天下大治的途径。】

【可是,辩论刚开始,针锋相对的两派意见产生了。原因,还是跟人有关,也跟权有关。了解隋唐历史的都应该对一个词耳熟能详,世族。再了解一点的便该知道五姓七望。什么是五姓七望,五姓七望即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

【这些名门显赫的家族,都是自汉晋以来,各族在朝中担任高官者甚多,也跟当时的取才之道息息相关,几百年发展下来,他们人丁兴旺,土地众多,加之人才辈出,因此也就成为一方代表。说句相当不客气的话,当时的五姓七望,那是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皇帝想娶他们家的女儿,他们可未必看得上!】

秦始皇听着一愣,这情况听起来怎么那么不好?

各家竟然不把皇帝放在眼里?

嗯,好像,应该,秦始皇也该想想自己,他灭了六国,六国的那些贵族,他们把他放在眼里了?当他是一回事了?

明显是没有的。

嗯,后世,大概,也不是没有可能遇到同样的情况。

说了,六国的贵族哪怕不把他放在眼里,那也怕他,怎么样也不敢明着甩脸子给他看,多少跟李世民的情况有所区别的对吧!

是的,秦始皇就是努力想要告诉自己,他这个皇帝其实也不比李世民差多少

刘邦倒是对所谓的世族没有多少想法,主要是这天下的人都差不多死光了,剩下的这些相对还是挺聪明的,不会不长眼的招惹刘邦。

又或者,他们并不认为现在需要和刘邦撕破脸,因此暂时得捧着。

要说对世族有所体会的人,必须得是杨坚,杨坚自己就是世族出身,他比谁都更了解世族里的人。每一个,他们都存了什么样的心。

【如果说世族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依然不能让大家知道当时世族的势力有多大,用一句话来吧,铁打的世族,流水的皇帝。这总该明白了吧。皇帝再怎么换,世族他们就在这儿,纹丝不动。】

此话一出,多少人变了脸,包括被提起的正主李世民这么一位皇帝,心情都是相当的差。世族势大,哪怕是他这个当皇帝的人都得避之锋芒,这是对的吗?

对才怪!

【可是大唐朝里的世族多吗?多的!唐高祖能迅速得天下,就是因为他善待前朝的官员,那些个世族们出身的人,他是一个个都厚待着,从前是什么官位,现在就是什么官位。到李世民上台了,这些人还在。因此,朝堂之上就有了很明显的派别,如以山东士族的官员,其中以封德彝为代表的一派。他们对于李世民的雄心壮志,怎么说呢?要知道其实各地的农民起义反的是什么,不就是他们这些世族的垄断?他们兼并土地,导致百姓无田可耕,揭竿而起的百姓们要对付的就是他们,他们能觉得百姓们都是好的?】

【利益冲突的时候,士族们断然不可能认为百姓们的作为是好的,让他们自我反省就更不可能了。对于李世民想要天下大治,他们认定人心是坏的,应该继续实施高压政策。听起来是不是想到秦朝了?秦朝一直以法治天下,不能说不好,但给人的感觉就是要一直绷着,绷着,结果这越绷越紧,越紧越绷,然后嘭的一下就断了。】

秦始皇!!!他太绷了吗?

【而以魏徵为代表的一派呢?前面我提到过,魏徵少时吃过苦头,还出家当过道士,他是从百姓里走出去的人,他比那些世族大家的人更了解百姓的苦,知道百姓为什么反。毕竟,他可是也参加过反隋的人,现在讨论天

下如何大治,就必须考虑底层那些百姓。各地的起义到现在为止并没有完全停止,那就不能不考虑该用什么样的办法才能让各地安静下来。】

【魏徵提出的意见是,大乱之后人心思治,这种情况下,不宜再推行高压政策,否则只会让天下再一次陷入动/乱之中。况且,魏徵提出,人心思安,百姓们并不喜欢打仗,也不喜欢作乱,可是没有了吃,没有了穿,没有了住,就会让百姓们揭竿而起。】

秦始皇听着若有所思,人心思治也思安吗?百姓其实根本不想打仗,也不想闹事吗?只是因为没有办法,他们才不得不揭竿而起,因此,这种时候他应该用什么办法安定大秦?

这一刻,秦始皇瞪大了眼睛看着天幕,这些事他从前没有借鉴的机会,有了天幕,天幕会告诉他,告诉他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够让百姓安稳下来。

【其实如何让天下大治,历史已经给了答案。魏徵反驳封德彝举例,商汤灭夏,周武亡纣,其后皆有太平盛世,岂有大乱之后,民心皆坏的道理。李世民听进了魏徵等人的建议,以静为本,与民休养。魏徵多次劝谏李世民停止兵事,轻徭薄赋,布德施惠。】

秦始皇听到这里,目光扫下方的臣子,这些话,这些话,没有一个人向他进言过。

魏徵这样的人,能洞察天下势,知安天下的根本。这些,这些他也可以,他也能想出适合大秦安稳的办法。现在,一切都来得及。

刘邦表示,这都是同道中人,看他不就如此吗?

【李世民说过,君为舟,民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想要天下大治,须得以民为本。君民一体,休戚相关。以百姓心为心,事事以百姓为重,天下焉能不安?因此,在碰到事事以百姓为重,不断强调百姓安则天下安的魏徵,李世民是欢喜的。】

【同样,魏徵感受到李世民以百姓为重的为君之道,何尝不惊喜雀跃。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徵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听到这个数据,是不是觉得惊人?历朝历代,谁能比之魏徵?自然,也必须问上一问,谁能比之唐太/宗?】

【自来进谏之人,有多少能够做到善始善终的?当然,魏徵最后能有一个好结果,既因李世民之故,也是因为李世民的身边更多是那些忠良之士,如长孙皇后。这个之

前在讲李世民的时候提过了,在此就不重复了。】

【既提魏徵谏言众多,就不能不细细提一提魏徵向李世民进谏的话。贞观元年,魏徵被擢升为尚书左丞,太/宗对于突厥之患自是恨不得除之而后快,因此下令征兵。封德彝上奏出主意,认为中男虽不到十八岁,其中身体魁梧壮实的也可一并征发。】

【李世民细细一想觉得这个主意不错,立刻同意了,敕令传出,魏徵反对,不肯签署,如是往返四次,李世民能不生气,立刻召魏徵入宫,非让魏徵给个说法不可。敕令往返四次皇帝都没能如愿下发,这里头看到了什么?李世民这个皇帝的权利是受到约束的。怎么说这是好是不好呢?纵观大唐的三省六部制,诚然,那是分了宰相的权不假,但在李世民这里,他也并非只想到分丞相的权,对自己这个皇帝,李世民也是给自己上了一道锁的。】

【三省六部制,好吧,先把唐朝中央的这个官制给大家说一说,免得大家都不太了解这皇帝的敕令都下去了,怎么还能被驳回。李世民一个皇帝怎么被驳得都没办法,只能把驳他的人找过来,跟人好好理论?看这情况,要是没能把魏徵说服,这样的敕令可能还是发不出去。感觉咱们太/宗这皇帝当得好像还不如朱元璋?咱们太/宗有那么憋屈的吗?】

李世民!!这叫憋屈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