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那些迷人的老祖宗[历史直播]

《扒一扒那些迷人的老祖宗[历史直播]》

第104章 战绩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谁也不能说张公瑾提醒得不对,皇帝的诏令能不当一回事?

秦始皇在这个时候突然问向一旁的蒙恬: “若换了是你蒙恬,如此灭突厥的良机,你是要严守朕的诏书,亦或者借此机会灭敌?”

一干臣子都为蒙恬捏了一把冷汗,这可不是一个小问题,答得不好是要没命的。蒙恬沉着半响道: “末将会出兵先灭突厥,来日陛下但若责臣违诏,末将任陛下处置。”

态度,蒙恬表明,他非不忠,但在这可以亡于边境大敌的重要关头,他是断然不可能错过机会,让大秦此后一直受到同样的威胁。

秦始皇面上让人看不清喜怒,只一句话道:”朕知道了。”

知道,没有说蒙恬这样做到底他是许或者不许,引得不少臣子都拿眼瞄了他一眼,有心想从秦始皇脸上看出些端倪来,可惜,秦始皇已然凌厉的扫过他们,吓得他们连忙低下头,再也不敢窥探秦始皇。

刘邦捏紧拳头道: ”这古往今来的君臣关系可真是太叫人头疼了。”吕雉……

这种话是刘邦该说的?他若是头痛,在他手里的那些人不是更头痛?

刘彻的表情就相当的不好了,一个李陵让他的感觉就很不爽,更别说现在天幕又丢出一个奉不奉诏的问题。

诚然,这样的问题不是天幕第一次丢下,宋朝那些个皇帝,谁听来不恨不得手握重兵的臣子反了,省得他们那么被人欺负。

但现在,这可是圣明之君。或许李世民未必没有灭突厥之心,但是这不是没有明诏。要怎么说呢,没有明诏的事,却对明诏的事视之不见,那是可以的?

【李将军肯定的告诉张公瑾, “此乃用兵的良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就跟当初韩信能消灭齐国是一样的道理。就算唐俭他们这些使者因此遭到不测,也是死得其所。”至此,李将军率兵连夜出发,李動领军跟进,意在一举灭突厥。】

【不出李靖将军他们所料,唐俭他们前往颉利安营扎寨之地,颉利放松警惕,李靖将军他们率军进至阴山,遇突厥斥候千余帐,一战而全俘。带上这些人李靖将军们继续前行。这时候唐军前锋苏定方率领的两百余骑又乘大雾悄然疾行,直到距离牙帐七里远的地方才被发现。大家要记住这个名字,苏定方。又是一个猛将。虽不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却前后灭三国,

皆生擒其主。】

!!!!不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前后灭三国,却生擒其主。

本来正沉浸在李靖兵贵神速,眼看这就要大获全胜之时,刚要夸大唐能得李靖这样的人才,实在是相当的幸运。结果沈悠这说着说着,突然提醒他们注意了,这初次冒头的前锋也是猛人一个。

前后三灭其国,皆生擒其主。作为武将们都不由自主的开始比比自己的功劳,他们跟这一位差得有多少距离?

【唐军已至,颉利慌乱骑马而逃,突厥军四散而逃,李靖将军大军随之赶到,杀敌一万余人,俘

虏十几万,缴获牛羊数十万只,并擒获颉利之子叠罗施,杀死隋义成公主。隋朝这位义成公主,纵然隋亡多年,至今仍思复国灭唐,也是传奇人物。颉利可汗率万余人想北过大漠,投奔沙钵罗设阿史那苏尼失,却在碛口被李動阻拦,不能北逃,突厥其首领见大势已去,大多纷纷投降。不久,颉利被行军副总管张宝相擒获,并送到长安。东/突厥从此灭亡。听起来是不是觉得很顺?顺得都让人怀疑李靖将军他们打的是不是早就已经不是他们所熟知的强悍之国突厥?】

必须得说,确实让人有那么一种想法,

【可是突厥之患由来久矣,中原王朝无一不思灭其国,以定边境。李靖将军领兵灭东/突厥,既解除了唐朝西北边境的祸患,同时也洗刷了唐高祖与唐太/宗向突厥屈尊的耻辱。大唐的疆域也大为扩展,得以“斥地自阴山北至大漠矣”。李世民对此颇是感慨, ”朕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大唐开创之初,太上皇以百姓为先,称臣于突厥,我为此常常痛心疾首,立志要剪灭突厥。这么多年来,我无时无刻不惦念此事,坐不安度,食不士味。如今兵出突厥,无往不胜,使突厥可汗归顺,终于得以一雪当年大唐向突厥称臣的耻辱。”】

在这一点上,刘彻表示这份耻辱他是深有体会,那么多年以来,他一直惦念着这件事,无时无刻不在想该如何一雪祖宗多年的耻辱。大汉一定也可以和大唐一样的!

刘彻本就是有决心的人,如今不过是更坚定从前的目标。

为百姓而忍一时,没有人会责备这样的君王。可是如果天下太平,明明国中人人求战,人人皆愿意一雪前耻,朝廷却置若罔闻,更是残杀傲骨之士,必令天下人唾弃之。

杨坚心里想的更是突厥这样

的大患,李世民能够用李靖而灭,他是不是也可以?天时地利人和,他也绝不是没有。

不,不,他手中难道就没有良将吗?

杨坚又将心头的想法按下,同时也看了看天色,杨广作乱,他得好好想想到底要怎么对他这个儿子。

李世民作为一个刚刚经历过渭水之盟的君王,听到天幕详细的告诉他,突厥之患终将会终结在他的手里,自是大喜过望。

“好,不愧是李将军,大唐战神不虚此名。”李世民作为一个能征善战的皇帝,怎么会不知道李靖此番灭突厥,身先士卒于那寒冬塞外何其不易。胆识智谋,随机应变,但凡有一样不成,必将功败垂成。

李靖颇是不好意思, ”全赖陛下信任,诸将士配合,未来能灭突厥,绝非臣一人之功。”

前线后方,但凡不是配合到位,君不见大宋是怎么没了半壁江山的?独占其功,绝不是李靖会做的事。

李世民的眼中更是赞赏,看看,这就是他大唐的臣子,既不贪功,也不独占其功。他大唐有如此多的贤臣良将,岂有不繁盛的道理。

李世民心甚欣慰,眼里尽是笑意。

【除心腹大患,安定边境,一雪大唐奇耻大辱之功,李世民岂能吝啬,下诏加封李靖为左光禄大夫,赐绢千匹,增加实封食邑五百户。八月再赐绢二千匹,升为尚书右仆射,地位仅次于左仆射房玄龄。功高盖主这事,别的皇帝或许会怕,李世民需要吗?他在大唐建国之初立下多少功劳,世人皆知。因此哪怕李靖将军灭突厥之大患,二凤也没有因此不安。】

【况且,李靖将军的人生尚未结束,灭一个东/突/厥对他而言仅仅只是开始。贞观九年,六十三岁的李靖将军知足而退,以足疾辞任作为巡察全国、考察风评的十三位特使之一,本以为他该功成身退,在家颐养天年了,不料却发生吐谷浑进犯凉州一事。朝廷决定兴兵反击,李世民立刻想到了李靖这位战神,想必由他出面,一定能够迅速灭吐谷浑。】

【但李世民也担心老将军的身体,毕竟李靖将军此时已经六十三岁,这样的年纪加上足疾,李世民岂能任意任命。可听闻朝廷将远征吐谷浑的消息,李靖将军顿时精神抖擞,什么足疾,什么年事已高,那都不是事,作为一个将军,毕生所愿就是为国安天下。边境安宁,他可以赋闲在家,逗鸟养花,但凡边境不宁,有犯我大唐者,必须一刻都

不能耽搁,请命出战。】

【李靖将军求见房玄龄,求挂帅远征。房玄龄作为宰相,岂不知二凤的心思,又怎么会不知道国家在这个时候就需要李靖将军这样的人。有疾在身的李靖将军,二凤顾念臣子的人,不愿意以帝王之仪,诏令李靖将军远征。但李靖将军自请之,想必老将军必是清楚的知道,此行有多少风险。房玄龄没有瞒着,当即上报李世民。】

【李世民心中征吐谷浑之统帅人选,李靖将军是首选,但知李靖将军还有出征之心,大喜过望,当任命李靖将军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又分别任命兵部尚书侯君集、刑部尚书李道宗、右卫将军李道彦、利州刺史高甑生等人为各道行军总管,统由李靖指挥。】

【不用怀疑,李靖将军出手,那是马到功成。纵然出兵之时正值寒冬腊月,年事已高的李靖将军一路与众将军一道踏着冰雪,风餐露宿,领着各方兵马进击。贞观十年闰四月,唐军在库山与吐谷浑交战,李道宗部大败吐谷浑,唐军首战告捷。】

【吐谷浑伏允可汗一看唐军来势汹汹,锐不可挡,不断西退之余,更下令人把野草烧光,以断唐军马草。干草被烧光,春草尚未萌生,诸将大都认为战马瘦弱,不可长途追击。侯君集却认为吐谷浑已是鼠逃鸟散,君臣携离,父子相失,取之易如搭芥,此时不乘,后必悔之。】

【李靖将军深以为然,当即下令兵分两路,李靖与薛万均、李大亮等从北道,侯君集、李道宗从南道,两路大军一齐并发,接连告捷,于当年七月,伏允可汗被部下所杀,其子大宁王慕容顺杀死天柱王,率众降唐。李靖将军攻灭吐谷浑。大唐的这些将军们,能文能武,如何能不让人垂涎三尺,念念不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