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那些迷人的老祖宗[历史直播]

《扒一扒那些迷人的老祖宗[历史直播]》

第 286 章 阳谋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对刘彻的决策有所怀疑不满的臣子并不在少数,眼下刘彻并没有将朝堂上的臣子换成一家之言。毕竟,他虽推崇儒家,并不代表他对于臣子的包容为零。

先前的臣子,无论是认可哪一种学说的,只要好用刘彻也断不至于不用。反对的人刘彻定然是在第一时间将人踢出去的。

沈悠一番话给他们多少警醒,让他们明白他一个已经明明白白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帝王,断不可能如他们所想的更改。

【我们现在都知道,想要有数之不尽的人才可用,须得大力发展教育,学校在其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份量。人才不是短短的时间就能培养出来的,我们最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莫过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句数千年前管子的话,早已表明培养人才的不易。不易也得培养,唯有人才多之取而不尽,才会让上面的人有选择权,要用什么样的臣子,不用什么样的臣子,都在他的一念之间。帝王考虑利己,一般都不会做吃亏的事。作为普通的老百姓,在国家的政策里能得到一点点的利,有了可以上升的希望,我们都会为之高兴。】

【统一朝堂的思想,又已经为自己后路都做好准备后,汉武帝刘彻在得到主父偃后推行另一项为后世称赞不矣的阳谋政策-推恩令。什么是推恩令?即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

??秦始皇瞬间傻了眼,别说他了,汉武帝时的一个个谁人不傻了眼,随之忍不住大笑起来,确实是值得世人称赞不矣的阳谋,试问诸侯王面对如此阳谋,当如何应对?

刘邦第一时间拍起大/腿道:“想出此等好主意的人当真是可遇不可求。推恩令,推恩令。”

细细品起沈悠解释的所谓推恩令,毕竟按照现在的承袭之策,那是一人而传承,推恩令就不一样了,但凡是诸侯之子都可以将那一诸侯王的地盘分而袭之。

对,受到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原本为唯一继承人的人。可有一说一,一但推行推恩令,是反对的人多,还是支持的人多?

必然是支持的人多?

王位作为唯一的继承人,其他儿L孙都没有继承权,等于什么都没有,没准三代不到,他们和寻常百姓已然无差。

分割土地承袭,怎么着到他一代他是个有地盘的诸侯。多多少少日子都不会过得太差,哪怕同样是三代不到可能他们都跟寻常百姓无二,现在,彼时,名头和利是有的。

所谓以后会不会再有他们国的存在,不好意思,怎么着都不会有他们的份儿L,他们想那许多干啥?

刘邦望向萧何,萧何从震惊中醒来,察觉刘邦的眼神道:“陛下,虽为阳谋,推恩令一但颁下,诸侯必然反。”

刘彻因何敢推行推恩令,那是他不怕诸侯再反,谁让七国之乱平定后,大汉已然不是从前的大汉。

他们如今的情况不对。

刘邦难道不是迫于无奈才不得不分封异姓王的

?刘邦不敢让诸侯王们把权利交回来,皆因诸侯王手中握着令他忌惮的兵马。

推恩令是阳谋不假,并不代表阳谋便不需要实力支撑起来,恰恰相反,没有实力作为基础,所有的政策不过都是虚幻的。

阳奉阴违了解一下。直接造反抗议了解下。

刘彻能做且做得很好的事,眼下不代表刘邦做得。

“陛下不妨记下,以待来日。”

萧何相劝,他岂不知刘邦顾忌,既有顾忌,该避则避,没有道理先前刘邦忍住了,得了大汉江山,如今不忍而葬送大汉江山。

“对对对,丞相说得对。”

刘邦听着好主意,立刻想到自己学着用,倒是一时忘记,情况不一样,适用于刘彻的政策,于他此时并不适用。

刘邦心情相当的好,好得哪怕知道此时的自己并不适合学习自家孙子,那也无妨,反正好政策他记下了,何时他能用上,他何时来用。

最让刘邦高兴的莫过于后继有人。哎哟,瞧瞧他的儿L孙曾孙多争气,一个个把大汉治理得井井有条,叫刘邦听得都为他们骄傲!

【诸侯王都不是傻子,谁人听着不知道朝廷是真容不下他们了,想方设法的要夺他们的权,然而刘彻打的可是赏赐的名号,毕竟他也是想要厚待刘氏子孙,只一个嫡长孙可承继一方土地,对其他的兄弟算不上友好。推恩令虽然会遭到嫡长子的反对,但是原本应该分不到封地的其他人却都会感谢皇帝。因为按照之前的法令,他们在嫡长子们继承土地之后,是什么都没有的。这样一来,这条法令对他们是非常有益的。推恩令这种手段虽然比较委婉,但确实是非常有效的,而且对皇帝自己的名声也很有利。杀人不见血,说的正是推恩令这类手段。】

【本来强大的诸侯国,原本一个人掌控的土地不断被分成几个人所有,这样一来每个人分到的就都是原本藩国的一小部分了,他们分得越细,分得越小,对于中央来说越集权。不仅如此,在实施推恩令的同时,刘彻又以所献酎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废列侯一百零六人。此后,还以种种罪名废掉一些侯国。刘彻干得利落,明摆着要把对大汉内部不安稳的因素全都要解决掉,怎么可能没有人反抗。是的,又有人企图谋反。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又招结宾客,暗造兵器,阴谋反叛。可惜,如今的诸侯王和以前的诸侯王已然完全不同。元狩元年,武帝下令逮捕二王,二王皆自杀,列侯和大小官吏、宾客因牵连被杀的数万人,二国废为郡。自此,没有人敢再反对刘彻的推恩令,也反对不了。】

果然,一切的政策推行都要建立在自身强大之上。如果没有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刘彻的推恩令不可能顺利实施。

很多事一代人做不完,须得是二代,三代,甚至是四代五代人才能做好。后继有人重要吧?

应该说不是一般的重要!

【粉碎淮南王、衡山王的叛乱阴谋后,刘彻颁布左官律和附益法,前者贬抑诸侯国官吏为“左官”,规定曾仕王国官吏者

不得在中央任职;后者禁止朝臣交结诸侯、为其谋利。经过刘彻的一系列削藩措施,诸侯王权势、封地愈益缩减,名存实亡。这也是为什么自汉武帝之后,诸侯王再无作乱的实力,不是他们不想,而是他们不能。想为诸侯王效力的人,因为“左官”

政策,他们但凡想要出头,都不会再跟诸侯王混,完全看不到希望,怎么跟他们混?】

【没有地,没有财,没有人,诸侯们虽然依然姓刘,也仅仅是姓刘而已,想想汉光武帝刘秀,是刘邦的几世孙来着的,那会儿L刘秀挂着刘家子孙的名头,已然没有任何皇族特权。相比之下朱元璋以天下养朱,必须得夸一夸老刘家的一个个皇帝们,人家同样是普通百姓出身,怎么就没有像朱元璋一样想让天下世代养着他们老朱家的人呢?嗯,或许朱元璋是生怕自己的儿L孙将来极有可能吃尽苦头,瞧着老刘家的人才会定下天下以养朱氏的规矩。只要是老朱家的种,废物也得朝廷供养。呵,想想朱元璋曾经的出身,不知他是否记得自己曾经受过的苦。硬是为天下百姓增加负担,拖死大明朝。】

朱元璋!!!被骂得半个字都不敢回。

他想回自己想得没有那么长久,万万想不到他定下明朝宗室俸禄制度,竟然对后世造成那样大的影响,他,他并非有意?

笑话,他想不到?

不,他想到了。作为一个大家长,他觉得自己得了天下,他想让自己的儿L孙可以享受他打下的天下。

【想想汉亡时多少人为之痛哭,大明亡时,嗯,该说大明是亡于农民起义?亦或者是亡于清。】

下一刻,别管是汉也好,明也罢,一个个君王们听着心情都不好了,没有人会希望国亡,也没有人愿意自己打下的大好基业,终是没了!

然而王朝更迭非人力所能更改,他们或许能做的不过是好好的治理眼下他们所能掌控的王朝,别让天下亡于他们之手。

后世的子孙,除了耳提面命让他们好好挑继承人又有谁能怎么办?

朱元璋咬了咬牙,一而再,再而三被拿来做反面教材,他竟然不学刘邦反而要自己整出事来。

“爹,儿L孙自有儿L孙福。”

瞧着亲爹脸色的转变,朱标亦无奈之极,亲爹打的什么主意,他有数。天幕那并不算很是惋惜于大明灭亡的语气,可见对于大明许多的政策是不满的。

是啊,以天下养一姓之人,朱元璋纵然是大明的开国皇帝,又有什么资格?

“爹,天下非我朱家一家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为一家之私损百家之利,不可取!”朱标无奈把话说透,请朱元璋别再犹豫不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