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盘点古代硬核狠人

《直播盘点古代硬核狠人》

第 55 章 医圣张仲景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神迹初降, 凡是有空的百姓,都停下手中的事物, 众人聚集起来一起聆听仙言。

“这次仙人会讲什么,还是讲贵人和陛下吗,会不会讲到咋们。”

“想什么呢,我们饭都吃不饱,也没做过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哪里有资格被神仙提起。”

“我希望仙人讲讲上次说水中有疫气的事情,知道了生水有疾,大家都尽量避免少喝生水了。”说这句话的事一位豪绅家中的佃户,他所在的豪绅家是稀少的“善良”人家。

每年要求佃户上交的田租比较少,偶尔还会派人来慰问, 比如送点烧开的水什么、或者少量蔬果。

别看烧开水好像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刘宏治下的这些年头百姓流离失所,常年有旱灾、蝗灾事故爆发, 能吃上五分饱都是奢侈的事情。

烧水要耗费柴火, 一捆柴并不便宜,就算是自己去捡那也要耗费人力, 所以一般百姓做一次饭,能吃上好几天, 烧水也只是用饭后柴火的余灰进行, 不会单独去烧。

说到底水这种东西, 也是这两年瘟疫频发,他们郡中的太守张仲景在治疫之时,借着当初仙人的言论,屡次提起水中有疫气的事情,提倡大家喝开水。

大家因为尊重太守, 和为了性命安全,才各显神通,想办法喝烧开的水,不然别说专门去烧了,能去远一点的地方找活水喝的都是讲究人家了,大多数人还是守着村中的井水过活。

现在听到有人提起,天幕说水这件事情。

聚集的百姓议论纷纷,有得觉的觉得他说得在理,有的觉得他在说废话,水中有疾难道他们就不喝水了,仙人说得再多,也不见得他们用得上。

“要是仙人讲讲疫症就好了,去年有人发了疫症,一条村的人都去了。”

“希望仙人发发慈悲,救救大家吧!”

议论着的人们,回想起了瘟疫发生时尸横遍野,十不存一的惨状,忍不住泪流满面,希望神灵发发慈悲,教导他们对抗灾祸的本领。

或许是百姓的祈祷期盼的声音,真的上达天听,仙人此次讲解的人物,正是一位与瘟疫息息相关之人。

【大家好,许久不见我是你们的乐子人up主乐乐~

本次内容讲解为医者仁心。

内含包括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在内的多为名医,视频时间较长,请各位观众老爷们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观看。】

伴随着一阵宁静的乐声响起,数位医者交替出现,有的正在治病救人,有的在采集草药,还有甚者拿着刀对准一个人的头颅就要下手……

“医圣好大的口气,不知道是何人。”

嬴政听到医生两个字,两眼微微发亮,自从不敢吃丹药后,他的身体虽然好了很多。

但到底是年纪大了,身体不比以前,工作时间长了总感觉力不从心,加之天幕先前说过所谓古代医术不行,嬴政也不敢随意吃方士和医者开的药。

可现如今天幕钦点的医生和药王,这就如扁鹊般的神医,医术有保障,吃他们开的药就十分有保障,就是不知他们可是秦人。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从古至今人们除了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外,也因疾病对医疗有所需求。

自原始社会起,就开始诞生医生这门职业,不过当时的医生还叫做巫医,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治疗方法常是跳大神,驱邪祟、占卜等,和少数真的靠草药治愈疾病的治疗手段。

当时的医术可以说是没有半点科学依据,人能不能活靠的不是巫医是医术,而是病人运气好不好,运气好就活下去,运气不好就和世界说来生再见。

这种巫医混杂的状况,一直持续到春秋战国的时代,才开始正是拆分成巫和医两种职业。

也正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中医理论基本形成。

其中我国最早出现包含有《素问》《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上对人体结构、病理疾病进行诊断分析并详细归类,下对哲学阴阳五行、气、天人感应,做出解释探讨,尊定了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也正是在此期间形成。

后世著名的神医扁鹊也出生在这个时期,并留下典故《扁鹊见蔡桓公》,又名《寡人无疾》、《死鸭子嘴硬真死了》、《医者多功利》,以自己的死,告诉世人,扁鹊真乃一代神医。

而扁鹊也不负自己神医的名声,无论医德还是医术都十分高超,擅长望闻问切中的望诊和切诊,常游走于民间对于内、妇、儿、五官科的疾病都多有专长。

并采用砭法(类似放出脓血)、针灸、汤液等许多手段治疗疾病,其中扁鹊所做的《难经》更是阐述了脏腑疾病、经络、针灸等内容,还提出了关命门、三焦填的新观点,对脉诊和奇经具有创见性,补充了《内径》的不足之处。

时间在往下走,来到两汉时期,不同于春秋战国大家时不时就打生打死。

皇朝大一统的好处出来了,虽然有时候要和外族打仗。

皇位上会出现脑子里有水,需要华佗来治疗一下的皇帝。

但大体上还算是平稳,尤其是汉朝在武帝经过他的治理和打天下,国土面积和生产力都有了一个提升,加上后来宣帝中兴,光武帝、显宗孝明帝这类“文帝”的治理。

人们得以过上相对平稳的生活,对医疗也就有了更大的需求和探究欲望,也有时间去深究医术。

其中两汉对未来中医影响最深远的时代,莫过于东汉末年,这时由于瘟疫频发,导致人们时常死于疫疾,对医疗的需求迫切增加。

由此诞生了在东汉末年,救治了无数黎民百姓,流芳千古为中医做出巨大贡献的建安三神医,分别为张仲景、华佗、董奉。

三人中,若论对中医的贡献,当属张仲景为第一。

他在世时,广泛收集医方,将自己的毕生所学所见,通通整理记录,写下传世著作《伤寒杂病论》。

这本著作又被誉为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著作,该书医六经伤寒、脏腑疾病,确立了包括理、法、方、药等中医辨证治疗体系,使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紧密联合。

其中记载的许多诸如桂枝汤、小柴胡汤等名方,时至今日依然发挥着作用,为医学保健发生着作用。

除此外《伤寒杂病论》还记载了丸、散、膏、丹等内用药和洗、浴、吹等外用药,以及汗、吐、下……八法的护理方法。

同时该书确立的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是辨证施治原则,在后世被誉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其书也被誉为“证治准绳”“方书之祖”。

不过就是这样一个对我国中医界,做出巨大贡献了不起的人物,却没有被记载在《三国志》和《后汉书》之中,这属实让人匪夷所思的同时,也让部分中医黑,在瞎跳的说张仲景是被杜撰出来的人物,《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伪造的,是不科学没有依据,中医骗钱的虚假工具。

在这里由于反驳这些黑子的话,会让人觉得自己也变得弱智,正常人都不会相信他们的话,不正常的也拉不回来,就不做过多的《伤寒杂病论》是否是伪造的辨证话题。

来谈一谈,为什么在同时期,编撰汉史的史书中,没有记载关于张仲景的相关传记和只言片语。】

天幕的没有只言片语的话音刚落下,长沙郡张仲景治下的百姓们就炸了锅。

他们不明白如神仙一般,拥有高超医术,会专门挑出时间来为他们诊治疾病,待人亲切的太守,在后世居然连个传记都没有,还被后世人怀疑是杜撰出来的人物。

所谓杜撰那不就是假的人,不存在的人吗?

“张太守怎么可能是不存在的人,上个月他才给俺娘治好了病。”

“谁说不是,张太守的医术那是顶呱呱,不是都被列到什么书里了吗?被认为是原则吗?俺文化少,这应该是厉害的意思吧!张太守那样神仙的人物怎么能连传记都没有,这不是欺负人吗?”

“就是就是,这史书谁编的,居然不把太守编写进去,不行俺们可不能让太守被认为是假人,咋要把太守的事迹写进族谱上,这样后世子孙就记得太守了。”

……

张仲景作为一国的郡守,治理郡县并不是最在行,在当时的朝代名声也并不显赫,但在他治理的郡下,因为常年开堂坐诊,他绝对是受当地百姓爱戴的太守。

因此天幕的话一出,郡下百姓就如水滴掉进油里炸了锅,每见张仲景都一面,都要安慰他的说一句:太守是神仙一样的人物,心地善良,我们都把太守的事情记到村中的族谱/家谱中去了,让子孙代代相传,日后子孙查起来,没人敢说太守是假的。

更有甚者为了防止子孙弄丢记载,一式两份,一份留给子孙,一份带到了土里,要是以后丢失了,还能让子孙来找。

也有人提议给张仲景建一座医庙,获得了除张仲景外众人的一致认可,搞得张仲景本人哭笑不得,他本人是不在乎这些闲名的,会不会被记载在他看来是无关紧要的事情。

对于他而言,只要他所著作的《伤寒杂病论》能传下去,对百姓对后世医者能有所帮助,他就心满意足感到十分兴奋了,不必在为此让百姓劳民伤财。

因此张仲景强烈的驳回了百姓们的建议,以自己担不起如此厚爱和折寿为由,“辜负”了百姓们的一片真心。

但这也让他的声望在本地更加的出名,大家都知道了长沙县居住者一个神医,患疑难杂症者纷纷从外地赶来寻求张仲景的治疗。

张仲景自然是来者不拒,遇上穷苦人家,还会减免医药或不收医药费,只求百姓们能无病无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