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请历史人物上节目

《我请历史人物上节目》

第50章 第 50 章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郑和带着姜烟走的时候, 那座紫禁城还未建成。

可那个明黄色的身影却驻足在那片土地上,与修建的宫殿一样,在慢慢完成自己的野望。

“皇上会完成得很好。”郑和有这个自信。

“什么?”姜烟走得着急,而郑和说这话的时候也没有用太大的声音, 她有些没听清。

十四岁的郑和正式风华正茂的年纪。

眉眼锐利, 与后世大多数人对宦官的形象截然不同。

腰间挂着一把长剑, 披风烈烈随风而动。

周围幻境随之变成了江苏的港口。

“皇上会带领大明走向更好的未来, 而我的任务, 就是让大明的威名和皇上的仁慈传到更远的地方。”郑和与姜烟并肩而行, 扶着剑柄,唇畔带着自信的笑容。

“走,带你去祭拜妈祖。”

今日,不仅刘家港热闹, 妈祖庙亦是欢庆。

在郑和带领着即将远航的众人祭拜过妈祖后, 在江苏的刘家港下海出港。

整个船队有一百十七艘帆船。

这些船,是由苏州、江西和浙江等地的造船厂建造。

船队的前方,是一艘舵杆便有十一米长的宝船。

仅大船的长度就有一百十多米。

宽度更是达到了近六十米。

宝船的巨大,姜烟站在船边惊叹于工匠的技术精湛。

在宝船的周围, 还有马船、粮船、战船等等。

整支船队的规模巨大,简直超乎姜烟的想象。

她知道郑和下西洋耗费的白银无数,壮举惊人。

可没想到光是船队就让人叹为观止。

百姓们围在港口前探着脖子观望。

骑在父亲脖子上的孩子指着前方的宝船连连尖叫。

随着的船队就要远行的船员与家人遥相挥手道别, 背着行囊踏上木板进入各种船只中。

郑和与负责出港的官员见礼道别后, 站在宝船的前方。

一侧,是广袤无垠的大海。

一侧, 是喧闹的百姓,是人间的悲欢分离。

郑和看向身后,那里是繁华的大明。

“我很快会回来的。”郑和看着那些人。

尽管里面没有他的亲人, 也没有他的友人。

可郑和知道。

在遥远的北平,皇上会挂念着他。

等待着他的回来。

“期待吗?姜姑娘。”郑和问姜烟。

姜烟就站在他身边。

港口的海风吹着她的裙摆,海水江崖纹好似活了过来,与大海在呼应着。

随着人员都登船完毕,郑和站在港口,朝着那些来送自己的官员们抱拳拱手,随后走到船只前方,拔出腰间长剑,目光坚定,喝道:“出发!”

船队缓缓离开港口,港口上欢呼震天,时不时就能听见“平安”的祝福传来。

浩浩荡荡的船队迎着朝阳奔赴大海。

在港口的人们看着,等船队末尾的船只化作海面上的一个小黑点。

姜烟站在郑和身边,眼睛都不够看。

因为这周围不会有人看到她,她也影响不到任何人。

宝船宽阔巨大,站在上面姜烟甚至感觉不到船只在大海中的摇晃。

姜烟提着裙子,在船上跑来跑去。

从左边看看拱卫在宝船周围的其他船只,从右边又能看到海鸥飞过。

不仅如此,行至海中央的时候,姜烟甚至还看到了海豚从海面跃出。

“那是懒妇鱼。”郑和走到她身边,看到海豚后,也露出笑意:“很俏皮的家伙。”

“懒妇鱼?”姜烟有些吃惊。

这是海豚的古称?

“相传用这种鱼制作的灯油,在歌舞游戏的时候亮如白昼,在做家务的时候就会晦暗不明。”郑和笑道:“所以叫它‘懒妇鱼’。”

姜烟听得震惊又觉得有点在常理之中。

古代的中国人对“实用”的要求简直开拓到了只要见过,又真实存在的东西。

要么能说出用途,要么就是好不好吃。

姜烟忍不住打趣:“那肯定是海豚肉不好吃。不然不会记载说做灯油的。”

郑和也忍不住哈哈大笑。

又对姜烟说:“那这一路你能看到的就多了。我还在海上见过足有两只小舟大小的鱼,追着黑白色的大鱼。两种鱼时常同时出现,每次出现的时候,都是更大的那条鱼追着黑白的鱼。”

姜烟听了郑和的描述,扶着船舷笑个不停。

她大概知道郑和说的是什么了。

那应该是海洋街溜子虎鲸和座头鲸。

姜烟把虎鲸和座头鲸打架的原因说了之后,郑和也明显愣住,继而笑道:“那姑娘口中的座头鲸竟然还是位绿林好汉!”

只是笑了没多久,郑和看着头顶的积云,说:“风暴要来了。”

在大海上,不会永远都阳光明媚。

还有说来就来的暴风雨。

有经验的老舵手把控着船舵,纵然面对这样的风浪,宝船也都行驶得十分稳当。

风浪凶猛,时不时就有船队其他船只的消息传来。

郑和就站在雨中,八方不动的掌控全局。

在经验老到的水手控制下,船队有惊无险的度过一场又一场的风浪。

除了风浪,还有出现在大海上的海盗和倭寇。

船队中也有专门的士兵,击退了无数前来骚扰的敌人。

船队在彻底走出大明之前,在福建有过停靠。

之后一路南行,到过占城、爪哇。

沿着海岸线继续向南,穿过满刺加,也就是现在的马六甲海峡。

进入了印度洋后,到过锡兰,最后抵达古里。

沿途路过的这些国家,除了锡兰的冷遇,以及爪哇的内乱之外。

郑和的船队到达这些国家的时候,郑和都会带来大明天子的“赏赐”。

姜烟看着一箱一箱的财宝被送出,也看到一箱一箱的海外珍宝作为“朝贡”被送上船。

在古里将带来的大明瓷器和绸缎珠宝这些卖出去后,又采购了一批当地的东西装载上船。

这一次的远航之行便到了返航的时候。

而这一次回到大明,途径满刺加的时候,郑和还率领船队活捉了海盗陈祖义,将他带回了大明惩治。

这一次的出航,用了两年的时间。

两年的海上航行,从前那个面冠如玉的郑和,也被海风吹得皮肤粗糙许多。

看着近在咫尺的大明,郑和突然道:“姜姑娘眼中的大明是什么样子?”

姜烟看向他,看着前面的港口,还有熟悉的衣服和港口上正在等待着他们入港的官员们。

她抬头看明朗的天空,说:“我眼中的大明,就像是这片大海。”

它广阔。

有平稳的海波,也有滔天翻滚的巨浪。

平稳海波的时候,底下或许暗流涌动。

翻滚巨浪的时候,危险可能和机遇并存。

大明,就像大海。

郑和的模样沧桑了不少,眼神却比从前的锐利,多了几分沉稳。

听到了姜烟的回答后,却没有做出自己的答复。

只是看着港口,面上露出自信的笑意。

从永乐年出发,一直到永乐十九年。

郑和六次远航,意气风发。

在东南亚一带,至今都有许多与郑和有关的遗迹。

可一切的风光,在郑和第六次返航回到大明后,便尽数消失。

多年的航海,尽管促进了大明的出口量,财政收入补充。但郑和的远航,主旨并不在贸易,而是在“赏赐”。

姜烟看着郑和被官员们风光迎回,但紧接着刚才还对他露出笑意的官员们,就在朝堂不断上奏。

船队每次带走的财宝无数,可带回来的“朝贡”价值却远远不及。

喧闹的朝堂上,站在末端的郑和在这一刻,从风光的航海使臣,变成了众矢之的。

那些文官们不敢指责皇帝,便将所有的责难都指向了郑和。

郑和始终沉默,就站在那里。

不曾为自己辩解过只言片语,只好像周围的一切都与自己无关。

这一次的返航,最终带给郑和的,是长达十年的落寞。

随着朱棣的驾崩,属于郑和的时代也跟着一并落幕。

这十年里,他不被仁宗所喜。又碍于郑和是先帝亲信,将他派去南京。

郑和一身轻装登船,前往南京。

同样是站在船头。

姜烟上一次见到他这模样的时候,还站在巨大的宝船上。

这一次,却在一艘连船队中的粮船都比不上的小舟里。

已经五十出头的郑和在十几年的海航中,年轻时候俊朗的容颜不再。

只头发打理得平整,还能看见其中的银丝,而常年挂在腰间的那把剑,也早已被他放下。

感受到小船顺流而去,郑和喃喃:“江南闲煞老尚书。没想到,我也成了闲人一个。”

迁都北平后,南京尽管还有“陪都”的名义,甚至还有一套完整的官员机构。

可被安排来南京的官员,大家都清楚。

只有被皇帝厌弃了的人,才会出现在这里。

姜烟提着裙子坐在他旁边。

两岸江潮起伏,这只小船远不如宝船来得舒服。

只是不等姜烟回答,郑和自顾自道:“是我庸人自扰了。”

他苦笑,眼底却逐渐释怀。

一朝天子一朝臣。

既然如此,就当他的闲人好了。

可他也没当上闲人。

十年后,宣宗继位,郑和第七次下西洋。

这一次,郑和拒绝姜烟上船。

他只是在船头对着姜烟招手挥别,像是在与相识多年的老友做最后的告别。

卸下多年的长剑再次系在腰间。

他站在船头,一如从前抽出长剑,声音依旧洪亮有力。

随着一声“出发”,雄伟的宝船带着六旬的郑和再次起航。

而这位真正的海洋之子,最终在第七次的航行返航途中离世。

姜烟就站在港口,看着船队返航。

这一次,他魂归大海,与游鱼为伴,乘浪远去。

宝船上再也没有那个持剑立于船头的身影。

姜烟站在船边,也等不到那个熟悉的人下船。

可她知道。

郑和一定去了自己最想去的地方。

在那里,他抗击海上风浪,与懒妇鱼并行,跃出海面,自由自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