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请历史人物上节目

《我请历史人物上节目》

第 138 章 *而张仲景的伤寒杂……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春夏秋冬, 没有一日停歇,每日都要写上许多字,还要炮制草药, 配比药方。

“那是什么?”姜烟捶了捶坐麻了的两条腿,走上前看着那些书册。

说是书册,其实就是一卷又一卷的竹简。

并不是姜烟所想的书册, 甚至有些竹简还没有编织在一起。

“它们是救命稻草!”张仲景笑得憨直,就像那年背出书来,得到父亲准许, 坐在家的门槛上看《八十一难》的时候一样。

“往后,伤害再也不能害我朝子民。”张仲景怀抱着那些竹简, 高兴得浑身都在颤抖。

他写出来了。

真的找到了克制伤寒的药方, 他不用再看着一个个人在他面前死去。

不用再看着一座座新坟堆起。

兵士上战场有甲有刀。

而今, 面对伤寒, 百姓也有甲有刀了。

“我大汉子民,再也不用引颈待戮!”

“幸哉!幸哉!”

山中冬日阴寒,姜烟追着张仲景的身影出去。

他赤足在山中奔跑,长袍烈烈, 头发和胡须在风中吹得乱糟糟。

姜烟追在后面,却怎么也追不上张仲景。

一卷卷竹简在她眼前消失, 像是化作烟尘,消失在这个世界上。

“不行!”姜烟惊异, 伸手就要去抓面前飞舞着的那些竹简竹片:“不可以!不可以消失!”

可不管姜烟这么去抓,最终都是徒劳。

公元219年,张仲景去世。

这些竹简竹片,开始在这片土地上流传开。

但也是因为古代的传播艰难,许多竹简在流传的时候丢失。最终只余《伤寒杂病论》的断简残章流传于世, 最终由东晋名医王叔和以太医令的身份,最终将《伤寒杂病论》的伤寒部分找齐,最后编次成书。

《伤寒论》张仲景著论二十二篇,记述397条医治方法,记载药方113首。

自此,东方大陆的百姓不用再畏惧伤寒犹如猛虎。

伤寒也不再是不治之症。

在张仲景去世的八百年后,宋仁宗时期。在翰林院任职的翰林王洙在书库里发现了几卷被虫蛀的竹简。

竹简上书《金匮玉函要略方论》。

名医林亿奉命与同僚一起重新校订《伤寒论》时发现,这几卷虫蛀竹简,与《伤寒论》极为相似,几番研究后确定,这便是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所编撰的《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

太医院重新整理、校订,最终更名为《金匮要略》。全书共计二十五篇,记载药方262首。

《金匮要略》成刊,放出在民间,供民间大夫学习。

八百年。

张仲景困在那年长沙郡伤寒中的心魔,在往后的各位名医搜寻、整理、校订、刊行于民间后,彻底消散!

而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不仅发展并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还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并称为中医四大经典。

医圣张仲景,名副其实!

姜烟看着那些消散的竹简,张仲景奔跑在山中的身影愈发遥远。

她知道,如今是要与张仲景拜别了。

“多谢先生一生奉献,为中医奠基!”

拜别后,姜烟眼前一黑。

再睁开眼睛,就见一块白色手帕递到面前。

“擦擦吧。”华佗背着巨大的药箱,在姜烟接下手帕后,摇起手里的铃铛,走在小巷里。

“不是说,你与诸葛孔明相处过后,已然可以看破这些了吗?怎的还这般容易哭泣?”

姜烟擦了擦眼角的眼泪,跟上华佗。

听到他这么说,有点不好意思道:“我也不是故意的。可医学与我那个世界也是息息相关的。”

更多的姜烟没说。

之前三年的时间,国家和整个世界都经历了很多。

她那个时候总在想,如果这个时候横空出世一位神医就好了。

唰唰唰几下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但这次看过了张仲景的幻境,姜烟明白了。

这世上从来都没有什么神医。

只有将病人放在心上,拼尽全力去救治的医生。

张仲景是。

那些在姜烟的时空里,面对病毒也面不改色,毅然决然的医生护士们,也是!

“其实我从小就对您很好奇了。”姜烟跟上华佗,干脆换了个话题。

“古代的环境,真的可以做手术吗?”

姜烟很难想象。

在没有无菌手术室、消毒器具、可视化工具的帮助下,古代的环境真的可以做开膛破肚这样的外科手术吗?

会不会有细菌感染?

还有麻沸散。

真的可以和现代的麻醉相比吗?

华佗没有正面回答姜烟,只说:“那你跟着我一起去看不就行了?”

华佗带着姜烟回到家。

华佗的妻子送上水,两个弟子在旁边给他取下药箱。

“师父,您今日怎么也不说一声就出去了?也不叫上我们。”抱着药箱放置一旁的青年嘟囔道:“听闻今日是有个产妇……”

“禁言!”华佗喝水解渴后,看向两个弟子,略有些不悦的说:“我与你们说了几次?行医治病不是去闹着玩的。那个产妇好好的,只是家中婆母担心,这才着急把我叫去了。”

原本生孩子倒是不需要华佗过去。

可那个产妇怀了双胎,本地的接生婆不是特别有把握,便让那家人来找华佗了。

“如今这世道乱得很。你怎知自己的病人会不会是这家的顶梁柱,那家的遗腹子?不可再如此了!”华佗严厉的教训了弟子,又给两个弟子安排了功课,这才哼着小曲儿到药柜后面整理药材。

与张仲景相比,华佗更为自傲。

姜烟坐在旁边的椅子上,看着华佗熟练的取出药材,再用容器装起来。

东汉末年用于书写的纸张都不充沛,更何况是民间包药?

“您与张仲景很不相同。”姜烟稍稍歪着头。

其实,刚开始在外行走行医的张仲景也曾是个欢快青年。

只是后来长沙郡的伤寒太可怕。

张仲景的亲人朋友也在伤寒中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此离世。

他后面的性格转变也不奇怪。

“是吗?”华佗转身,捋着胡须笑道:“这世上的人长得都不同,性情自然也就大不相同。”

他们是生活在同一个时空的。

相比华佗,张仲景其实在这个时代名气不大。

在长沙郡附近因为给百姓诊治而备受尊崇,但出了长沙郡就不尽然了。

名满天下的名医,大概也只有华佗。

“为何你的腰间会挂着一个酒葫芦?”姜烟在旁边看着华佗抓药、切药、磨药。

看得人都快睡着了。

这种有规律的摩擦声,的确是非常催眠。

“等之后你就知道了。”华佗把收拾好的草药放好,像是早就等着有人来找自己了。

“我记得今日,有人来找我治肠痈。”

果不其然,很快就有个中年男人火急火燎的冲进来,吓得脸色发白说:“大夫,我家孩子病了。你快去看看,孩子肚子疼得满地打滚呢!”

华佗按照记忆中自己的回答,说:“好,你且同我说说,孩子今日可有吃什么东西?是突然腹痛难忍,还是早就有了?”

这当爹的也不清楚,只把孩子吃的东西说了一遍,急得恨不得现在把华佗背在身上带走。

姜烟刚才还在里面看药。

别看华佗看着傲气,可做事还真是一丝不苟,而且有条有理的。

那些需要切片的药材竟然被他切得分毫不差。

每一片看过去都好像是差不多的。

放下药片,一抬头华佗就被人拽走了!

姜烟:???幻境可以这么自由了?

她还在这里没动呢!

姜烟赶忙小跑着追上去,一路跑到郊外的小院。

院子门口围满了人。

院子里,一个小孩在地上滚得满身尘土,脸上因为眼泪和尘土都花成了一团。

“疼!好疼!”

小孩哭得不行,不管华佗怎么问都只有一个“疼”字。

一旁的中年男人焦急不已:“大夫,我家孩子这是……”

“应当是肠痈了。”

华佗看向孩子的娘,问她:“这孩子之前是不是吃过寒凉之物,又吃过热气腾腾的东西?”

女人也被孩子的情况吓着了,还有些魂不守舍。

在华佗问到第二遍的时候,才连连点头。

“那应当是没错了。”华佗第二句便更为肯定:“你家这小儿的情况还有些严重,针灸和药汤已然无法治疗。”

“那……那该如何?”中年男人呆呆的望着华佗。

本地人还有几个不认识华佗?

早几年就知道,这个大夫可是会给人开膛破肚的。

听这意思……中年男人顿时一个激灵,惊恐不已的看着华佗:“大夫,您不会是要?”

华佗点头,拍拍自己的药箱:“放心吧,我可不是那些沽名钓誉的大夫。我说能治好,就能治好。”

他有这个自信。

当今世上,能这般做的大夫,有几个呢?

地上是疼得打滚的孩子,身边是拍着药箱自信满满的大夫。

尽管知道华佗可能是要给自己儿子开膛破肚,中年男人只犹豫了一瞬,便一口答应了。

他就这一个儿子。

若是儿子没了,他娘子肯定也会大病一场。

如今这么乱的世道,他好不容易才不去从军,就是想留在家里。

要他眼睁睁的看着儿子生生疼死,他也做不到。

“大夫,做!”

姜烟从人群出来听到的第一句话,便是这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