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请历史人物上节目

《我请历史人物上节目》

第 183 章 *相反,年仅五六岁的……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陶渊明在东晋, 甚至是在唐朝都并非受主流认可。

东晋时期,他是“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的五柳先生, 放弃官职, 宁可扛着一把破锄头,守着几畦荒草比菜苗还要茂盛的菜地贫困度日,也不愿意像这片黑暗低下头颅。

纵然之后也有李白王维等人也会写诗。

他们说“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2

也说“生事不曾问,肯愧家中妇”3

更有“龌龊东篱下,渊明不足群。”4

他们不解那个从前“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的陶渊明怎么会在做官几年后, 毅然决然的抛弃这一切,每日与农人在一起, 不顾这个社会的黑暗腐朽,不顾家人的困顿贫寒。5

念着“时复墟曲中, 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的时候, 真的就能那么自在安心吗?6

曾经的姜烟也有这样的想法。

可现在她明白了。

比起在尘世挣扎那些他做不到的事情,不若在得到过,又经历了失去过之后, 做个真正的自己。

陶渊明从来不需要有人理解他。

他早就完成了自己的内心塑造, 以最平淡的诗句, 写尽他的渊深朴茂。

姜烟笑容越来越明显, 耳边的琴声从一声声断续残音,与周围鸟叫虫鸣应和,谱写出最美妙的一首曲子。

姜烟双手交叠, 朝着陶渊明的方向恭敬一拜:“多谢先生,我听见了!”

那张无弦琴的琴声,是她听过最好听的曲子。

琴声最后,姜烟被浓浓白雾笼罩,感觉面上飘过桃花瓣,眼前逐渐出现一点光点。

她上前走了几步,面前豁然开朗!

映入眼帘的是华丽肃穆的宫殿。

一排穿着相似服装的女人,大的有十几岁,小的才五六岁的样子。

一行人目不斜视的走过姜烟面前,只跟在最后的那个年纪最小的小女孩抬头看了姜烟一眼。

姜烟怔愣了片刻,跟上那个小女孩追上去。

她没有看错的话,那个眼神怎么那么像冯太后?

算算时间,陶渊明之后也的确该是冯太后了。

“在这里。”冯太后不紧不慢的出现在姜烟身后,望着那个小小的背影,目光平静得仿佛不是在看从前的自己。

姜烟回头,指了指前面,眼珠子都瞪圆了。

刚才那个真的不是冯太后本人吗?

“试了试,发现自己还是更习惯如今的模样。”冯太后没有正面回答,但也解开了姜烟的疑惑。

她早已不能习惯自己年幼时惶恐不安,又天真烂漫的模样。

“我算得上颇有家世,不过也在前朝。”冯太后带着姜烟走在队伍的最后面,看着熟悉的宫殿,还有之后闭着眼睛都能想到的事情,冯太后第一次发现自己的记忆力竟然如此好。

因此,跟姜烟说话的时候语气也柔和了不少。

听得姜烟都有些不太适应了。

在幻境外,冯太后一直都是冷冰冰的,偶尔一点温柔都给了小猫黛黛。

现在冷不丁对自己说话这么温柔的样子,姜烟是真的有点违和。

可冯太后才不管姜烟能不能适应。

她这辈子,除了文成帝,就没有委屈自己让他人好过的时候。

姜烟显然也不会去指出冯太后的态度,接着她的话说:“我知道。北燕的君主。”

“不错。”冯太后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值得炫耀的。

被灭亡的国家,除了技不如人之外,本身就说明自己内部出了问题。

虽然冯太后的祖父是北燕的末代皇帝,但冯太后本人其实没有怎么享受到北燕皇室身份带来的优渥生活。

相反,年仅五六岁的时候,冯太后就因父亲获罪被斩后,没入宫中做了侍女。

幸得在宫中做昭仪的姑姑照拂,冯太后在宫里的日子不算难过。

两人说这话,走入一处宫殿。

那时北魏的太武帝还在,冯太后的姑姑冯昭仪受过一段时日的恩宠,要一个小丫头在身边,对她来说不是难事。

“可那个时候我却在想,我当真要做一辈子的宫女吗?”冯太后指着在队伍最后,端着托盘,上面放着几块手帕的自己。

“我不想当宫女,可我也不能出去。我只剩下了一个选择。”冯太后坐在一旁,动作完全不像是少数民族,一举一动都透着汉人的儒雅大方。

姜烟肯定是不如冯太后坐得那么优雅,但好歹她也跟着这么多古代人接触交流过,不能学到一半,二三分总是有的。

那边,冯昭仪在梳妆打扮,她要用最美的模样去见太武帝。

北朝的后宫与姜烟曾经见过的,也没有什么两样。

在这些男人的后宫之中,女人出了用自己的外貌和内在讨好这些男人,好像就没有第二件事情可以做了。

“过来!”冯昭仪朝着幼年的冯太后招招手,把几个宫女交出去之后,看着眼前比自己还要貌美三分的侄女,冯昭仪忍不住摸着她的脸蛋,说:“北燕虽然没了,可你终究是王室之后。姑姑这辈子是没有旁的指望了。你若是不想做一辈子的宫女,姑姑给你指一条路。”

幼年的冯太后睁着好奇的目光看着姑姑。

对她来说,到了深宫之中。

除了姑姑,她没有可以再相信的人了。

只有姑姑不会害她,她没有理由不听姑姑的话。

“你可见过时常跟着皇上一起来的那位小皇孙?”冯昭仪目光似有不忍,但也只是一瞬,很快下定决心,对年幼的冯太后说:“那是太子的儿子,你与他年岁相近。姑姑知晓你有容貌,但只有容貌的女子在男人身边长不了的。”

“姑姑没想过北燕复国。若是连复国这样的事情都要女人来做,要那些男子做什么?”

年幼的冯太后那时还不知道姑姑眼中的意思,只似懂非懂的点着头。

“你要多读书,有脑子的女人才知道如何进退。姑姑不要你做得如何好,只要你好好的活着,其他的,姑姑会帮你的!北燕的皇女,不能当一辈子的宫女。你听懂了吗?”

姜烟在旁边看得并不赞同。

如果冯昭仪真的有能力,为什么不把年幼的冯太后送出宫?

“出宫?”听到姜烟情不自禁说出来的话,冯太后只觉得她天真:“且不说出去了也不能好好活下来。光是姑姑和我的身份,也不能擅自提出宫的事情。”

“姑姑她是以议和的名义送来和亲的公主。只是姑姑虽然来了,北魏却依然将北燕吞并。若非姑姑有几分急智,她早被太武帝丢到脑后。”

她们姑侄是北燕皇室。

就算北魏再不将北燕放在眼里,太武帝也不见得能容忍冯昭仪在要来了年幼的冯太后之后,又要将人送出宫这得寸进尺的要求。

“你眼里,是我要与旁人共用一个丈夫,可于我,是最好的选择。”

冯太后没得选。

有限的范围里,未来的文成帝拓跋濬就是最好的选择。

后来,年幼的冯太后与姑姑一同经历了宦官宗爱弑杀太武帝后,拥立安南王拓跋余继位后,又觉得拓跋余不受控制,杀害了拓跋余后,拥立拓跋濬。

文成帝拓跋濬登基这年,十三岁。

而冯太后也在姑姑的几番安排下,成为了文成帝的贵人,这一年,十二岁。

“姑姑在太武帝去世后就没什么想活下去的心思了。”冯太后说着,瞥了眼旁边捂着眼睛一脸“不忍直视”的姜烟。

“你这是做什么表情?”冯太后微微拧眉。

姜烟连忙摇头,道:“没什么。那之后呢?”

姜烟知道自己这个想法实在是很冒犯,再听冯太后说话的时候,愈发认真起来。

结婚年纪的差距按照这个时候的社会条件与拓跋氏本就是鲜卑一族的情况看,十四岁以下结婚,是当时社会的常态情况。

更何况,冯太后他们所处的时代被称为古代,而自己所处时代为现代,这中间相差的一千多年本来就是文明的发展进程,出现这样的差距实属正常。

“之后?”冯太后垂眸,藏起眼中的怀念:“我按照姑姑教我的,做一个有头脑,又知道进退的女人。而乌雷直是个杀伐果断,却又善良的人。那时我年幼,他对我影响良多。只是乌雷直也很累啊,太武帝走得突然,留下的是一堆烂摊子!宗爱操控皇室,企图颠覆王朝。乌雷直继位后很快便联合大臣处置了宗爱,夷三族。”

说到最后三个字,冯太后的手死死攥住桌角,眼中划过锐利的视线。

姜烟被这样的冯太后怔住,但脑海里又不自觉的想起了那位北魏文成帝。

历史上的文成帝被记载的内容不多。毕竟,比起他的妻子和孙子,文成帝的存在感的确低了些。

但在佛教里,文成帝可以说是举重若轻。

佛教自东汉白马驮经传入中原,佛教一直到魏晋时期才开始传播开来。

而北魏太武帝时期,便是佛教传入中国这片土地后,遭遇的第一次大规模灭佛事件!

北魏境内的佛寺佛塔,以及无数佛经典籍被摧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