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请历史人物上节目

《我请历史人物上节目》

第 216 章 *崇祯十七年。大明,……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一切也正如宋应星所期盼的那样。

万历四十三年, 南昌乙卯科乡试,一万多名考生中。宋应星位列第三, 宋应升位列第六。

整个奉新县,只有他们兄弟二人高中举人。

他们骑着高头大马回到家,那个农家小院已经张灯结彩等着他们的到来。

宋应星和宋应升兄弟俩跪拜父母后,又在族亲和村人的簇拥下去了宗庙上香磕头。

一时间“奉新二宋”声名远扬。

兄弟二人更是被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寄予厚望,觉得宋家终于要在时隔两代人后,一口气出了两个走上仕途的举人。

可一切辉煌也止步于此。

从1616年,到1627年, 整整11年。

宋应星赶赴京城考了六次,期间还去白鹿洞书院求学。

均落第。

“旁人都说我是‘伤仲永’。”宋应星毫不介意的笑了起来。

如今的他已经蓄起了胡子, 也从当年二十八, 高头大马上的年轻举人,成了个看起来碌碌无为, 实则也的确没有什么建树的四十岁中年举人。

崇祯四年,大哥宋应升由吏部铨选, 得了个浙江桐乡县令。

宋应星站在村口,挥手告别大哥。

看着大哥渐行渐远的身影,长长的叹了口气。

“羡慕吗?”姜烟看着远走的宋应升,再看身边的宋应星。

他的模样愈发趋近现代时候了, 只是少了皱纹,少了白发和老年斑。

宋应星摇头,转身回村里的时候, 一点犹豫都没有。

“其实,这几年是我最快乐的时候。”宋应星摆手,只看着老旧的家门,轻叹:“我是叹息, 父亲至死也不曾见到我们兄弟高中。”

那是宋家人心头的一个结。

宋应星自己并不为难,只是遗憾不能让父亲走的时候如愿。

“我这些年来考科举,越考越觉得无用。”村里也没外人,宋应星说话那是一点顾忌都没有。

“然荐人之人,与人所荐之人,声应气求,仍在八股文章之内,岂出他途?”宋应星失望的摇头,他这些年在路上的日子极多,看过的事情也不少。

他带着姜烟走到田间,看着刚刚冒出芽来的秧苗,水牛趴在田边的树下,水田里还能看见小泥鳅游过。

“高门子弟瞧不起农民,觉得他们脏,一辈子就只能当农民,是低贱的人。读书的人也瞧不起他们,张口闭口的粗俗之辈。”宋应星冷笑:“可没有了这些农民,他们就只能饿死。是那些高门子弟会侍弄田地,还是那些自以为读了几天书就了不得的读书人能分辨出什么是杂草,什么是秧苗?”

就是因为看多了这些人,所以在现代得知还有人专门学习农业的时候,宋应星才会那么惊讶。

“八股文中选出来的,不一定都是不好的人。但他们也不一定都能明白这些最简单的道理。”

越考,宋应星就越觉得八股文中没有他想要的东西。

所以也渐渐释怀了落榜这件事。

在老家的这几年里,宋应星侍奉母亲,教养儿子,与妻子也相处得极好。

他去田里,去山中。

他看春日的白蚕,夏日田边的水车,秋日沉甸甸的稻谷,冬日火炉里烧红的木炭。

看身边的一切,所有东西在宋应星的眼中仿佛都是有趣的。

姜烟见过宋应星守在铁匠铺前盯着人家打铁,这样能看几个时辰。

还跟着村中的农人一起下地,学着他们一起从春天到冬天,经历整个“春播夏长,秋收冬藏”。

少时想要问先生的问题,也在他自己这里得到了答案。

当年一同读书的人见他这样,说他自甘堕落。

好好的举人,就算会试不中,也能等到为官的时候。

偏要去钻研这些奇淫巧技,旁门左道!

“我不觉得这是什么不好的东西。”被曾经的同窗骂过后,宋应星转身蹲在田边观察他的稻谷,声音很低。

也不知是说给那个走远的同窗听,还是说给自己听。

姜烟在旁边看得心酸。

就是看过从前的宋应星有多张扬,再看如今这个宋应星,对比之下就会知道他有多坚毅。

人,都能在一帆风顺时潇洒恣意,却不一定都能沉稳安静下来。

只是这样的日子也只过了四年,宋应星面对着愈发捉襟见肘的家庭情况,不得不选择离家外出谋生。

“幸亏我年轻时候还有个举人的功名。”宋应星哈哈笑着,完全不觉得自己这个时候落魄有多凄惨,只颇为自豪的对姜烟说:“否则我连县学教谕也做不了。”

在袁州府分宜县离家较远,但好在酬劳还行,每个月的月奉也够家里糊口。

前后七年的时间,宋应星就是在这样的奔波下生活着。

令姜烟震惊的是,宋应星的许多著作都是在这七年中写出来的。

白天就各种看,晚上回家就各种写。

每个月的奉银,留下够自己生活的,便都送回老家。

大哥也偶尔会送些银子回来,给母亲补身体。

一直到崇祯十一年,宋应星升官了,从之前的教谕升任福建汀州府推官,掌管刑狱。

但两年后他任期不满,直接辞官归里了。

“你就这么走了?”姜烟跟着他也到了福建,现在又重新往江西赶。

小船上,姜烟瞪着眼睛看着他:“你好不容易当上的官,这就走了?”

宋应星还有闲情在船上钓鱼。

水面上的风吹起衣服一角,露出里面打补丁的内衬。

宋应星淡定的把衣角抚平,手持鱼竿只平静的对姜烟说:“我放走的那些人,他们都是大奸大恶之徒吗?不是的。都是活不下去的百姓。将他们关在狱中,又有什么意义呢?”

狱中人满为患,细问下来都是苦不堪言的命罢了。

起初上官责难他,他认了。

毕竟放走人犯,程序上他的确不对。

所以后来他也去劝了那些放走的人,让他们放弃继续做海盗,好好的回家种田。

安抚了那些人之后,上官又开始夸他。

“姑娘就当我是个不好相处的人吧。要我继续与这样的上官共事,我真的做不到。有事时,我便是天底下最妇人之仁的蠢货。待没事了,我又是普天之下最最能言善辩的聪明人。我哪里聪明?不过是瞧不得人吃苦中苦罢了。”

这些人吃了苦中苦,也做不了人上人。

宋应星看透了。

还不如回家写他的书,守着几亩薄田,也饿不死,不是吗?

姜烟被宋应星说服了。

她想不出能用什么理由反驳。

那个上官嘴脸变幻之快,她也是见过的。

只能说,也的确是那样油滑的人,才能在官场上如鱼得水。

宋应星做不了那样的人。

可之前宋应星曾跟姜烟说过,只有官员缺口大的时候,举人才能等到官职。

崇祯十六年,大明已经是大厦将倾。

宋应星这个从前最高也不过正八品推官的人,竟然被任命了正五品的任南直隶凤阳府亳州知州。

跟着宋应星赶路赴任,姜烟在路上忍不住问:“您不是不当官了吗?”

这些年来,姜烟看着宋应星在乡野过得怡然自得,当官的时候反倒是一肚子郁闷。

怎么现在又要去赴任?

宋应星脚步一顿,只匆匆回了姜烟一句:“大明需要我。”

从前,他是小官,改变不了什么。

如今,他这小官都能当上正五品。可想而知如今的官场是何模样!

这些年宋应星也一直都与大哥宋应升有书信往来。

朝中局势,他不说了若指掌,其中一二还是清楚的。

大明已是危在旦夕,他怎么还能在家中坐得住?

赶路到亳州。

刚进来看到的尽是破败。

纵然在上一次杨坚的幻境中,亳州也不是如此模样。

大街上有人,但都衣衫褴褛,不少人身上还带着伤。

府衙都被烧毁了。

闯王的人来打一趟,清军再来打一趟。

好好的亳州,打得尽是疮痍。

不仅没有府衙。

亳州的官员,要么死了,要么逃了。

留下来的也都没有了多少心气儿。

整座城,有人,却如同死了一样。

“欺人太甚!”宋应星红着眼,强忍着泪水搬走破败府衙前的碎石:“我大明怎能被那些蛮夷祸害至此?欺人太甚!”

他生在万历年间,江西一带在明朝时颇为繁华辉煌。

见过富饶的江南水乡。

再看这铁蹄践踏过的亳州,宋应星只觉得满腔怒火无处发泄。

“我写了那么多书,读了那么多书……”宋应星颓然坐在府衙前,任由碎石划破仅有的几件完整衣衫:“我却找不到救大明的方法。”

他没有一刻如同现在这般,这么的痛恨那些无用的书籍。

可就算是这样,宋应星也强打起精神。

他用自己的钱简单的修缮府衙,又在城中建书院。

只是,战火已经焚烧过这里,修建出来的也只是一片空洞。

姜烟走到宋应星身边,看他呆呆的望着府衙,又去书院枯坐了一整天。

次日一早,东方启明星刚亮起的时候,宋应星说:“走吧。”

“去哪里?”

姜烟追上他。

宋应星抬头望着东边的启明星:“回家吧。”

他好似预见了什么,走时的背影早没了来时的坚定。

仿佛风中飘摇的一根草。

崇祯十七年。

大明,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