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1988之IT女王

《重回1988之IT女王》

第 151 章 我想建风电场,谁赞成……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安夏去乌兰察布的时候, 已经满地大风车吱呀吱溜溜的转,号称“风电之都”。

现在的乌兰察布,看着呼啦啦的风直发愁。

如果安安静静的冷, 还能忍受。

被狂风一吹, 身上穿多厚的衣服,都有一种“不过一层纸”的感觉。

所以, 现在当地领导的梦想是“草原皮都”, 实在不行, 本地人还能自己买呢,至少有个保底销量。

领导层听说过风电场, 也有过这个想法,还亲自去隔壁的朱日和考察过,结果一看投资数字,再一盘算,建成之后得十几二十年才能回本。

重点是这些钱投下去, 就没钱继续扩大“草原皮都”的规模,他们心里直打鼓, 就一直拖着。

都九十年代了,还三天两头的拉电闸限电,简直丢人现眼。

为了保证不断电, 他们的几个调度员都快给累死了, 随时随地, 紧盯着线路。

硬是靠人力把这个落后企业变成了全国文明单位,今年还晋升成国家中型一档企业。

电业局领导跟市里说了几回, 想增加投入。

市领导们犹犹豫豫:“啊……这个……我们再考虑考虑,研究研究,你们再苦一苦, 奉献一下。”

电业局的领导急火攻心:“对,我们员工是要讲奉献讲牺牲,但也得让人看得见希望啊,1927年的时候,大家可都是奔着光明美好的未来才愿意把脑袋别在裤腰带里闹革命的。”

“哎呀,话不能这么说嘛……既然你这么坚决,这样,你给我们一个保证,建成之后,能得到多少回报,多久能把投入的本钱赚回来?”

电业局领导:“……”

这尼玛上哪儿跟你保证去啊?

但是这话不能说,说了,就会得到一个答复:“你看,我们现在的财政状况也不乐观,对吧。现在草原皮都已经快要走向正轨,已经成了规模化产业,那肯定要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能看见回头钱的地方去。”

半天没憋住一个字,他只得离开。

刚回去,就遇上白雪松拜访,说紫金想建厂,问供电能不能保障。

电业局领导当即就把市里领导扔给他的难题,扔给了白雪松。

白雪松确实认真负责,不愧在消防干了那么多年。

他没有马上转述问题,而是打听清楚之后,做了判断,知道在自己的职权范围之内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才马上向安夏请示。

前因后果比较重要,要是上上下下的领导们都不想建风电场,只是随便拿理由搪塞,那这件事就此作罢。

不怕问题多,就怕没问题。

紫金的数据中心肯定是要建的,但是也不可能一下子建他几十个,把耗电量给拉满。

安夏产生了一个想法:既然世间有“电子一条街”“服装一条街”“小吃一条街”“皮件一条街”……那为什么不能有“耗电一条街”,啊不是,是数据中心一条街。

据安夏从建筑业朋友那里得到的消息,起码已经有五家公司的数据中心进入选址阶段。

既然要选址,就一起嘛,大家搭个伴。

虽然不可能有第二度电半价,或者买二赠一这种好事,但是说不定可以努力努力,弄出点别的优惠来。

安夏当即与那几位老板约时间,大家都很忙,安夏开门见山,直接说明她想约他们见面的理由。

各位老板并不意外安夏知道他们要建数据中心的事情,他们意外的是安夏居然心平气和的跟他们谈一起建设一起发展的事情。

他们想知道安夏有什么阴谋,于是都来了。

此时的全国商人都在各玩各的,大家秉承着“同行是冤家,同行是不共戴天的仇人”的思想。

有好事绝对捂着。

如果有人愿意分享,那绝对是利益共同体。

否则,就算是亲戚朋友,都未必敢信。

夫妻对卖的事情又不是没有发生过。

安夏,现在行业中绝对的龙头老大。

她会好心分享一个省钱又方便的地区给他们,还邀请他们把数据中心建在那里吗?

莫不是有什么阴谋?

比如,那里其实环境极差,一年只有一个月能施工。

比如,那里人的人品极差,杀人放火拦路抢劫,数据中心建在那里,一天被洗劫三次。

比如,交通极差,数据中心出了故障,维修工程师要先坐飞机,再转大巴,再转三轮,最后骑马赶过去。

当然,明面上是不能这么说的,大家和和气气地说了一堆套话,意思就是:地址还在选,谢谢安总关心,我们会考虑的。

安夏知道他们的担心,现在改革开放已经过了十五年,但不少人其实是在八十年代末才开始经商的,思想还在最初的野蛮生长状态。

各自划地盘,同行之间就算合作,也大多是嘴上叫哥哥,手里掏刀子,既要防着别人给自己一刀,也随时随地惦记着什么时候能割对方一块肉。

短视,但这是一个必经阶段。

谁都想独吞所有利益,不吃点亏,哪能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是有边界的,以及合作的意义。

所以,安夏也不说什么大道理,她对他们说:“乌兰察布是个好地方,我已经全方位考察过了,如果你们需要,数据我可以发给你们,这些全部都是政府公开渠道获得,你们可以去查。

请各位过来的原因,是因为有件事,紫金一家吃不下,想与各位通力合作。”

安夏将电业局的问题告诉众人,他们这才信了几分。

哦,原来是量大优惠,想跟哥几个凑单,那确实很有道理。

而且,电费也确实是数据中心的大头。

去年的时候,国家决定启动三峡工程。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没得说。

但是要钱啊!

钱从哪里来啊?

电费啊!

从去年开始,全国除了西藏和贫困地区的农业灌溉用电之外,每度电加3厘钱。

普通人家连空调都很少,加3厘钱并没有伤筋动骨的感觉。

数据中心不一样,他们几家数据中心,最小设备耗电量都是90千瓦,也就是一小时要用90度电,24小时2160度。

这2160度,还只是服务器本身的耗电量,伺候服务器的空调、照明、不间断电源……还要另算,而且它们才是大头。

他们又听安夏说起乌兰察布的气候很好,自带降温功能,还有离首都才三百公里。

就连最谨慎小心的老板,都怦然心动。

“要建数据中心,起码要一年多的时间。建一个风电场,也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要是现在能跟乌兰察布那边谈拢,两边同时开工,我们盖我们的,他们盖他们的,差不多能同时完工。”

安夏说得都很好,他们也挑不出什么毛病来。

不过,哪个商人在卖东西的时候说东西不好呢?

裤子上有洞,都能说这是美国来的最新时尚。

他们现在最大的担心就是:安夏是不是设了个什么看不出的圈套,她说紫金也要在那里建,可是谁知道她到底要不要建,就算她在那里买了地,也不能说明她就要在那里盖数据中心,说不定是出租给卖皮草的商人盖集贸中心呢。

其实安夏说得这些东西,确实都是公开数据,想查都能查到。

但是他们直接从开头就在心理上预设安夏另有图谋,疑邻盗斧,自然处处怀疑。

让他们没有马上拒绝的原因是:电费,真的太他妈的贵了。

现在供电线路也确实各种不稳定,全国都紧张,谁家没赶上过几回拉闸限电。

不然全国人民盼啥三峡工程呢。

他们又问了许多问题,有些甚至已经可以算抬杠了。

安夏也索性摊开了明说:

“紫金现在确实在做数据中心,但是,我并不想把所有的资源都投在数据中心上,我不可能霸占全国的需求。

而且,说实在的,只有我这一家做,技术提高的速度,肯定不如有竞争。

我们在国内横没有用,等我们进入世贸组织以后,国外的科技公司涌进来,客户一对比,我们在旧石器时代,人家都已经飞机大炮原子弹了,到时候我们全灭。咱们谁也落不着好。

我说这些,你们可能不信,你们就看看各个城市的商圈,哪个商圈是靠一家百货公司撑起来的?不都得有几个差不多体量的镇场?”

……

安夏把该说的话说完,然后对他们说:“如果你们只建一个数据中心,全国有不少地方可选,如果想要做大,就得考虑异地机房,跟需要的机房数量比,适合的城市就没有那么多了。”

然后,她合上手中的笔记本电脑,对他们说:“各位来一趟不容易,我做东,今晚请各位尝尝我们这里的特色。”

众所周知,在战场上拿不到的东西,在谈判桌上也拿不到。

但是在谈判桌上谈不好的事情,在饭桌上却能谈好。

晚上吃饭的时候,两轮酒一敬,这几位老板的口风,就没那么紧了。

安夏有陈嘉和王娇娇代酒,她始终都很清醒,从只字片语中听出他们隐藏的担心。

喝到差不多的时候,他们终于觉得安夏说的事情有道理。

不过,这几位也算是“酒精考验”的战士,就算没有带挡酒的人过来,也不妨碍他们“再考虑考虑”。

这么大的投资,安夏也没指望一顿饭就能解决,送走几位老板后,安夏回到家里,开始做第二套备用方案:如果,他们全都不参与,应该做什么打算。

最大的问题是财务问题,公司不是拿不出钱,但是会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

无论哪个公司,现金流都是非常重要的东西。

安夏不可能冒险,拿出这么多现金流出来。

她决定亲自去乌兰察布一趟,跟当地谈谈,要是实在不行,就只能放弃新建计划,先给已有的两个数据中心扩容。

安夏到了地方之后,当地领导热情接待,这可是投资大户啊!!!

当安夏再次向他们提出想要在这里盖数据中心的想法时,他们也还是那个问题:电从哪里来。

更进一步的细节是:

修风电场的钱,理论上应该由电业局出。

但是这里的电业局也挺穷,拉拉扯扯想白嫖市里的地,当然,他们说的是延期付款。

而且还想从市里拉赞助,说回本了,再还。

市里宁愿投钱给皮件市场,以现在的情况看,皮件市场两三年就能回本,风电场说要二十年回本。

傻子才投风电场。

于是,就卡在这里了。

这里的领导非常欢迎紫金的“中国货”在这边开分公司,专营皮货生意,想要税收优惠、房租优惠,都没有问题。

然而,在这里开分公司毫无必要,华北分公司就能一把罩了。

安夏就想建数据中心。

眼看已经没得谈,安夏已经计划第二天就回程,忽然,她接到电话,是那天饭局上的一位同行,说他已经过来了,问安夏在什么地方。

安夏有些意外。

等他到了之后,安夏更加意外了。

他不是一个人来的,那天一起吃饭的人都来了。

安夏住的是本地最好的旅馆,搁大城市里,也就是一个中低档的小招待所,几位大老板进门就一脸嫌弃。

“这边条件这么差,真的能弄好吗?”

“都说投资不过山海关,虽说这不是山海关,是杀虎口,会不会也一样啊?”

安夏将关于皮件一条街的新闻调出来给他们看:“你们要是担心的话,一会儿去皮件一条街看看,是真的想做实事,还是政绩工程,到现场,相信你们都能看得出来。”

几位当真包了辆车,赶去了皮件一条街,亲眼看看,亲口问问,又观察了一会儿销售情况,他们终于相信这边的管理部门,是真的想干实事。

市领导、电业局领导,“各位客商朋友”欢聚一堂,吃着羊肉喝着酒,畅谈未来发展。

市领导喜气洋洋地说:“啊,盖风电场嘛,我们是支持的,地随便挑,我们也希望你们多多投资,这样才能拉动我们这里的经济发展。”?

意思是:想要地可以,拿钱来买。我们还等米下锅呢。

然后,电业局的同志说出他们的现状:没钱,真就是没钱。

不说什么回报收益率这种未来的事情,现在要他们买设备,那钱都是掏不出来的。

国家电网的“厂网分离”制度是在2002年才执行的,分出了五家发电公司,按公司的运营方式做项目。

现在,还是国家电力的地盘,很多事情不好操作。

如果私人够有钱,自己搞定地皮和设备来发电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不并网的话,电力供应会高低起伏,有风时有电,无风时停电。

并网之后,由电力公司集中调度。

有风的时候,风力发电的电可以送去需要的地方;无风的时候,火电、水电、核电都可以过来帮忙代班。

所以,无论如何,都还要走一趟国家电力公司的流程。

几个民营企业,想自己发电,还要并网?

没有明文禁止。

因为从未有过先例。

国家并不反对国营电力公司之外的单位自己发电,那些小水电站就是例子。

但是人家小水电站不需要并网。

水电比风电稳定太多了,就算有丰水期和枯水期,那也是可以预测的。要是赶上洪灾或是大旱,那也是提前几天就能估摸个差不离。

风电要是不并网,老天爷突然哪天决定不刮风了,这上哪儿说理去。

天气预报这个连下不下雨都说不准的废物,还指望它们预测风?

电业局领导十分担忧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他在新闻上看过数据中心的相关报道,知道这个数据中心特别重要,不能断电。

安夏却没有回答他的担心,反问道:“如果能解决并网的问题,我们自己投资,是可以的吗?”

“那当然。”

“并网的事情,您先提申请,我这边找找人,帮帮忙,只要没有禁止,就有机会。”

事情要一步步的做,紫金公司给电力系统做了不少东西,安夏早就跟大领导的关系处得不错。

听说安夏想搞个风力发电场,还想并网,领导不仅没有反对,还十分积极。

新能源在80年代就已经起步了,国家计委基础产业司里,专门有一个部门,叫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处。

当时热热闹闹的搞过一阵子,世界银行都给了一笔钱,专门用来推广风能和太阳能。

但是始终没有发展起来。

总之,啊,就是有点没面子。

没做起来的原因是风电的电费实在太高了,比火电高太多,没人愿意用。

风电贵的原因是设备太贵了,国内现在所有的风电设备,都是Vestas和GE这两家国外公司来的。

安夏以为只有这两家能做,因此形成了垄断高价。

“国外只有这两家公司卖吗?”

“不是,但是当时要买设备,都要找中间商,一台风机的回扣就是20万。”

八十年代的二十万人民币!

再加上刚改革开放的时候,中国许多单位都蜂拥去买国外的设备,什么垃圾都能卖出去,于是厂家和中间商形成了价格联盟,就是不肯降价。

“没有国产的吗?”

“有是有,节能处那边找了洛阳拖拉机厂,西安飞机制造厂来生产风力发电设备,但是都没有成气候。”

事实上,国产风力发电设备成气候,是国家在2008年给出高额补贴后,逐利的企业们才一拥而上。

“没有成气候不要紧,他们还在生产吗?”安夏问道。

“生产是还在生产的,但是整体水平,跟国外设备有一定的距离。”

他说得太客气了,岂止是有一定距离……

安夏表示理解:“能用就行。”

并网的事情搞定。

地皮根本就不算事,领导早就说了:钱到位就能办。

甚至还给打了个折。

安夏与那几位老板合作投资了一家公司,用于建风电场,起名为聚合新能源公司。

紫金出钱最多,占控股地位。

万事俱备,只欠设备。

新公司的采购经理一脸为难的将他拿到的国产设备数据给安夏看,这个数据,相当不能令人满意。

安夏却无所谓:“你就按国产设备的报价,跟外国人砍价。告诉他们,我们不是没得选,不是一定要买他们家的,我们有保底的选择。”

采购经理顿悟。

重金挖来的采购经理果然出息,运用兵法智慧,把国际上那几大风电设备提供商的价格联盟硬是给挑拨分裂了。

最终拿到了一个不错的价格。

“但是,他们要求我们采购的数量,比我们需要的多10%。”采购经理将对方的要求递给安夏。

经过测算,增加的费用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只是按现在的即定数据中心数量来看,平均发电量会超过所需。

安夏本来的计划是:起风时自己用自己,没风时求其他发电厂救命。

“没关系,从现在的发展趋势来看,我们的数据中心机房很快还得扩建,再说,不还能卖给别人么,离首都那么近,首都肯定要电的嘛。”安夏大手一挥,批准了数量。

令安夏意外的是,她甚至都没有等到卖电的那一天。

就有三个在中国投资了研发中心的外企凑过来,大意就三句话:

“听说你们要新建数据中心?我们正好也要。”

“多少钱?”

“能带我们玩吗?”

能能能,欢迎欢迎,记得交电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