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1988之IT女王

《重回1988之IT女王》

第 175 章 科技兴农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季科的同事们知道他进入人员名单之后, 都闹着要他请客。

“季科,你技术这么好,过不了几天, 你肯定就能混个技术总监当当,到时候升职加薪, 可别忘了我们。”

“这么大的喜事,还不请我们吃一顿?下次见你,就是你在小轿车里坐着,我们在路上走着咯。”

……

就在同事们起哄的时候, 有人进来叫他:“季科, 到办公室来一下。”

大家都有些疑惑。

初步敲定的十八个人选,已经都由王小山一一亲自面试过。

他不看技术, 也不看人品, 只看思路,看他们的想法能不能跟得上变化多端的技术。

“去吧, 肯定是听说你的技术比别人都强, 说不定是让你当主管呢。”一个同事非常的乐观。

安夏在办公室里看到季科时,忽然有点想笑, 看得出来, 这个男人认真的努力把自己打扮了一下,虽然对摩丝的使用可能有些误解。

坚硬的摩丝把他的短发变成一根一根的刺。

真正的“刺头”。

安夏说:“你们领导对我说了不少关于你的事情。”

季科的眼神一黯, 刚刚提着十二分精神的模样颓了下去,他知道自己在领导那里是个什么样的印象,没指望他们能说自己什么好话。

果然,安夏开口问道:“听说你提着铁锹打人了?”

这事都惊动派出所了,想瞒也瞒不过去,季科猜测自己想去紫农的路彻底断了。

他索性破罐子破摔:“对!他们偷我的苗。”

“是什么苗?”

“水稻, 我本来是研究多穗水稻的,好不容易出了几棵,结果村里人组队来偷,偷了一回,第二天还来,他们是拖着车来偷的!”

季科说到当时的事情,脸都涨红了,看来是气得不轻。

“我要去追,他们还有两个人按着我,把我的脸按在稻田的水里……院长还要我向那个把我按在水里的人道歉。”

安夏点点头:“你是该好好练练。”

“哼……啊?”季科先以为自己听说了,安夏说“好好道歉”,回过神来,一品,好像不对,什么叫好好练练?

安夏认真地说:“把你的脸按在水里,那不是要你的命吗?要是你力气大一点,应该能把他按到水里。”

季科:“……”

好像没错,又好像哪里不对。

领导不都是事不关己就和稀泥的吗?怎么还有这样的领导,还是个女的。

安夏又问:“既然你原来学的是水稻,后来改行做棉花,中间的跨度好像有点大,你是怎么适应的?”

“我原来学的不是水稻,我的专业方向是植物基因相关,对我来说,编水稻的基因是编,编棉花的基因也是编,中间缺的东西,自己用业余时间抓紧补补就能跟上。”

季科说得理所当然,安夏的心中只有:死学霸,凡尔赛。

根据安夏判断,就冲着那个怂怂院长的水平,就因为手下人跟村民起冲突,也不至于这么急切地想把他送出去。

村民又不是架起柴禾把办公室给围了。

一定还有别的原因。

“我看你的简历不错,毕业后就进来了,参与了不少项目,但是都没有成果,这是什么原因?”

科研没有成果很正常,但是参加了不少项目,都没有成果,而且那些项目都无声无息的消失了。

先不说能力,这人的运气也太差了点。

其他十七人的简历里,至少有一两个都有了关键性的成果,或者至少那个项目还坚强的活着。

季科冷笑一声:“因为都是骗经费的项目。”

改革开放之初,国家认识到了科研的重要性,真金白银的对一些实验性的项目进行扶持,只要愿意搞,就投钱,稍微看到一点曙光,投更多。

季科的能力强,所以,他被放进了一个经费挺多的项目里。

刚开始,他一腔热血,天天加班加点。

所以,他也是第一个发现这个项目在一开始立项的时候就有问题,在方向上就是错的。

他整理了很多数据,向主任说明这个项目做不了的原因。

主任刚开始还哄他几句,后面就说他眼高手低,吃不了苦,耐不住寂寞,没有科研人的韧性。

于是他不得不咬着牙继续往下做。

他在这边累死累活,忽然发现每天自己到实验室最早,走得最迟。

而其他人,迟到早退,连跟他搭把手的人都没有,他向主任反应,主任说别人被派去跟其他单位的科研人员交流。

终于有人看不下去,劝他别傻了,好好拍拍主任的马屁,比什么都重要。

“你们组的其他人,天天跟你们主任出去吃香的喝辣的,昨天我还在歌舞厅看到他们了呢。”

季科大怒,直接向院长反应,没想到先给他定了一个“越级汇报”的罪名。

从此季科在农科院就像毒药一样,谁也不想要这个管不好的刺头。

直到新来了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郭教授,他就像一个垃圾一样,被扔到郭教授身边。

郭教授是个做实事的人,季科也认真干了好些年。

不过他也对郭教授这种一心扑在科研,对如何转化和销售完全没有想法的思路颇多微词。

或者不能叫微词,他说得特别直白露骨,他告诉郭教授:“不能转化到地头的农业技术毫无意义。而且我们现在的奖励制度也无法提高研究积极性。”

其实,研究员们私下也说过不少嫌弃院里收入低的话。

还有人撺掇他,让他跟领导说说:“我们能力不如你,去说这些肯定没用,你说话,领导们肯定要听的。”

他替研究员们说话,却遭遇了背刺,在会议上,那个曾经撺掇他的研究员当众说:“请有些同志不要随便代表我们,我们心中只有科研,只有为国家研究出更好的农产品,而不是为了钱、为了权!”

下面一片掌声。

每一个掌声,都像打在季科的脸上。

要不是院里是国字头,轻易开不了人,季科早就滚蛋了。

好不容易来了个紫金,领导们说违心的话,也要把季科送出去。

听完了季科的故事,安夏点点头:“嗯,确实,你的方式方法上有点问题。”

季科的心沉了下去,安夏不会要他了,他的命运就是要烂在一个无人的角落里。

安夏对他说:“你在一个要讲人情世故的地方,只讲数据,肯定是不行的。”

季科点点头,已经决定出去了。

“你搜集数据和分析的能力不错,以后在公司继续保持,最好能更全面一点。”

季科疑惑地转过身:“你还要我?”

“为什么不要?”安夏笑道,“要是有机会,你到我们公司来看看,你会发现,你这才哪到哪啊?”

季科的水平,跟怼遍TOP公司的搜索引擎组组长一比,就是个弟弟。

安夏对他说:“好好做,我需要的是能做实事的人,你不用考虑太多。”

安夏挺想去试验田看看,季科对安夏说现在是冬天,地里没什么东西了,安夏还是想看看,主要是反正今天也走不了,闲着也是闲着,不如找点事干。

季科带着安夏到试验田的时候,遇到几个村里的人,他们热情地跟季情打招呼,还邀请他到家里吃饭。

“你不是跟村里人打架了吗,怎么处得还挺好?”安夏挺好奇。

“这个不是偷水稻的村子。”

季科真带着安夏往村里去,他带了一些饮料和吃的给村民带过去。

听说季科要走,农户们都拥过来:“啊?你要走啦?那以后,我们要是遇到问题,能找谁问啊?”

“我上次遇到问题,问了另一个人,他对我爱搭不理的,我都不敢问了。”

“好好的,为什么要走呢?”

通过农人们的描述,安夏听出,季科平时在试验田的时候,除了做自己田里的事,也会帮着农户看看他们田里作物的问题。

棉花长得不好、出的棉质量不好,叶子上有斑是什么问题,花苞僵了是什么原因……季科能回答的就回答,不能回答的,他自己回去查清楚了再回答。

难怪关系处得这么好。

几乎所有种棉花的农户都来了,他们很舍不得季科,没有季科,很多问题都不能马上得到处理。

安夏问道:“种植出问题的多吗?”

“太多了,而且都不知道是为什么。”

安夏听到了一些很惨的故事,比如有户人家新加入种棉花的行列,连种子的钱都是借的,结果只长叶子不开花,白种了一季。

一家子过得很惨,欠的钱一天一天的往上堆,家时愁得要上吊了,后来季科来了,替他们看了一眼,发现就是最简单的徒长,水肥浇得太足了,而且也没有掐掉多余的枝尖。

并不是很难理解的事情,几乎把一家人给逼死。

在那之后,季科成了农人们心里的神,他说什么,他们都听。

安夏也挺为季科难过的,在村里他是神,在院里被打压,好人被放错了地方。

“村里没有技术员吗?”安夏问道。

在她的记忆里,在生产队的时代,就应该有一种名为“农业技术员”的工种,指导农村里的各种生产活动。

“我们村其实都是新种棉花的,技术员不懂这个。”

村里人种棉花,完全是看到别的村种棉花,然后被收购,赚到钱,才两眼放光,一窝蜂跟着上。

都觉着:不就是种地么,不就松土捉虫施肥浇水么?种了一辈子的地,棉花,它还能翻了天去?

谁知道差距还蛮大的,最后把技术活变成了运气活。

吃完饭,农人拿出一桶深棕色的油,说要送给季科,做为临别礼物。

“你帮了我家这么多,我也没什么好谢你的,这是我们家自己榨的,干净着咧,不嫌弃的话,就带上吧。”

季科死活没要,在“拿着拿着”“不了不了,我们不拿群众一针线”的你推我让中,棉农热情地把那一桶油塞给了跑得慢的安夏。

安夏抱着那桶油,十分好奇:“这是菜籽油吗?”

“是棉籽油。”

“哦?棉籽也能榨油?”

见安夏跃跃欲试,季科摇头:“棉籽油里含有棉酚,有毒的,需要精炼之后才能去掉。”

“棉酚……是什么?”安夏从来没听说过这个东西。

季科张了张嘴,又什么都没说:“咳,你可以自己回去查一下。”

“哦,对了,现在农村里的技术员不多吗?就算村子里的人都是新种棉花,他们不能学吗?”安夏还是不理解这种自生自灭的情况。

“技术员不是哪个村子都有,而且技术员水平也参差不齐,就跟医院的医生一样。我上回不舒服去医院看病,把症状说完,医生反问我’你想吃什么药’,我真是不知道说什么。”

晚上回到旅馆,安夏在论坛上发了一个问题:

棉酚会吃死人吗?

然后收到了一个回复:一般吃吃问题不大,不过男人还是别吃,杀精的。

看此人的发言记录,应该是个医生,安夏选择相信他的话,以及理解了为什么季科不肯直接说,非得让她自己查。

收到妈妈的聊天:“你在农科院啊?”

安夏:【出来了,明天准备回家,怎么了?】

妈妈:【哦,我还想让你帮我问问专家,我的君子兰怎么了。】

安夏:【这边都是往嘴里吃的东西,他们不管君子兰。】

妈妈:【总应该有管蔬菜花卉的吧。】

安夏:【大概有吧?不过我明天一早的火车,来不及问了。】

第二天早上,季科奉命来把安夏送到火车站。

“哎哟,这多不好意思,耽误你的正经工作。”

季科拎起安夏的行李箱放在车上:“我哪还有正经工作,都巴不得我赶紧滚,早就不给我安排工作了。”

不小心戳到他的伤心处,安夏沉默片刻,转移话题:“对了,农科院有没有研究花的?我妈种的君子兰不知道出了什么问题,想问问。”

季科一口答应:“有啊,你把花的照片发给我,我帮你问问。”

回去之后,安夏真的把照片发给他,过了一段时间,季科把打听来的消息告诉她,顺便还传达了几个养花小妙招。

王娇娇听到这个消息后,迫不及待的也想问问:“我种的玫瑰莫名其妙都蔫了……”

连陈嘉这个浓眉大眼的,也说家里有种迷迭香、罗勒之类的东西,他以前是留法的,喜欢搞西餐,国内菜场买不到,只能自己种,最近眼看着要把他的心肝宝贝们给种死了。

安夏想起一句话“中国人的种族天赋——种菜”,以前的围棋网,现在的《玉京战神》,统计数据表明,有很多人游戏可以不玩,家园系统里的菜不能不管。

所以,城里人对种能看的、能吃的东西,应该相当有热情?

安夏在紫金论坛的日常杂事版里发了一个小调查,问现在有谁在自己家里种菜和花,在种植过程中,有没有遇到问题。

一下子就冒出了几十个回贴,最常见的问题是:

葱越长越细怎么办?

葱长成一大坨了,应该怎么办?

这题连安夏都会:分根!

接下来的有好多人问:怎么分?

除了调料之外,问君子兰的人最多,1986年的君子兰泡沫破灭之后,人民群众对这花本身还是很有好感的。

然后就是夜来香、晚香玉、茉莉、栀子花等等香花。

盆景松那种很少,有也是替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问的。

趁着季科在农科院的最后一天,安夏问他能不能介绍农科院花卉所的人给她。

“能啊!”季科不负领导给他的评价“积极热情”,他顶着花卉蔬菜所妹子的怀疑目光,要来了她的联系方式。

这位叫冯娟的研究员是季科的同期,两人只在报道的时候见过一面,那会儿季科很热情,热情到冯娟觉得此人居心叵测。

现在她听说季科要走,又来找她,她疑心季科是想追求她,才找了一个问花卉疾病的理由。

万万没想到,季科要完她的联系方式之后,潇洒地拎起行李跑路去深市了。

加她的人是安夏。

安夏不是来一个一个问问题的,而是问她们蔬菜花卉所,有没有兴趣像棉花所那样,也搞一个合作开发的项目。

这会儿,整个农科院都机构冗余,人心思变,棉花如此,蔬菜与花卉也是如此。

特别是年轻的研究员,看不见未来,每个进来的人朝气蓬勃,过不了多久,想多捞好处的人变得圆滑逢迎,没有什么追求的人心如死灰,混一天算一天,有性子的就变成季科这种在单位里最不受待见的人。

安夏的话,让冯娟眼睛一亮,她已经听说紫农公司的薪酬待遇,如果能去的话,她可太愿意了。

安夏有一个想法,在紫金论坛上做一个给植物寻医问药的版块,很多在城市里的人会养植物,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肥料和农药上哪儿买卖,也不知道应该怎么使用。

对此,蔬菜花卉所的领导觉得这事……不靠谱。

最大的问题就是“怎么赚钱?”

难道是付费提问吗?

安夏知道付费提问,不过她个人不是很喜欢这种形式。

过于图穷匕现的收费,总是让人不安的,就算是个神棍,也不是上来就收钱,怎么着也得逼逼几句,然后收费收在符水、佩饰上。

装神弄鬼的人能活跃这么多年而未死绝,说明人家的营销手段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不卖回答,卖肥料和药。你们还能卖种子、营养土啊。”

“那才能卖多少。”领导很是不屑。

他们卖给专业花农都是论亩卖的,城里一户人家最多种两三盆花,不得了了。

安夏继续劝说领导:“我上回听说,你们育的种和苗,也是可以自己卖的,收入都归所里,蚊子腿也是肉,能多赚一点是一点,赚多了大家分账,赚少了至少能聚个餐,你们总不会是嫌钱咬手吧?”

确实,谁还能嫌钱咬手呢。

思来想去,领导就同意了,并且第一时间,就把所里那些冗余的、不是自己嫡系的、看起来是刺头的人都给拨了出去。

紫农公司又多了一个经营业务:花苗、种子、营养土、肥料、农药。

冯娟与季科在深市相遇。

季科还是一如即往的热情,帮新来的人都办了入职手续,介绍宿舍里面的各种设施,冯娟忽然觉得这小伙子,能处!

提问版块做起来了,但是现在毕竟上传照片不方便,很多人都用语言描述。

语言能力强、会抓重点的人,就能得到很好的回答。

水平不太行的人,比如只会说栀子花的叶子枯了……这让人怎么回答。

而且不看到照片,就算是农科院的人,也不敢随便回答。

开版之后,一直比较冷清,不像隔壁的八卦闲聊,整天人头攒动。

安夏给他们出了一个主意:“你们把花、土、肥,还有工具,打包卖,让人一次买齐所有所需要的东西,省事,利润还高。”

“……真的有人会这么买吗?打包的价格比单买贵多了。”

“会有的!首先,你们得把文案写得好看一点。别写得跟辞典一样。再弄点好看的照片。”

啊……文案?

冯娟只会写:夜来香、柔弱藤状灌木、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捩花目、萝藦科、夜来香属……

特点:晚上开花,特别香

发出去的商品链接,点击:0

不服输的她在“中国货”上观摩学习文案怎么写,然后重写了三版,终于卖出去了一份。

看到“买家已付款”提示的那一瞬间,冯娟比第一次拿工资还开心。

蔬菜花卉部门,除了冯娟很高兴外,还有几个对基因有兴趣的人,也挺高兴。

紫农公司秉承了紫金的风格:只要想到什么有趣的小点子,公司都会支持去做,不会有人怪他们不安份。

他们跑去跟季科的基因组一起琢磨,能不能往花的基因里插点什么花里胡哨的基因,比如开个七色花。

专业研究花卉的人生意也不错,城里人种的这这那那挺多,有些养了好些年,养出感情了,真有点这这那那的,都挺舍得花钱。

他们在网友提问里,发现了新的商机。

有个人说她想种花,但又怕虫子,总觉得黑沉沉的土里藏着什么怪里怪气的东西,她连蚯蚓都怕,自己给花松土又怕伤根。

正常情况下,对于这种人,研究员们的态度是:这么矫情,就别种了嘛,看别人种不好吗?

安夏看见他们在工作群里的吐槽,认真回复:你们怎么能把客户往外推?

研究员们沉默了,他们怕得罪了安夏,连紫农公司都待不下去,只能回农科院的角落里继续发霉。

安夏又说:“不是有水培花卉吗?风信子、水仙,不都是吗?”

“可是她想种的是吊兰。目前没有水培的。”

安夏:“目前没有不是正好吗?”

如果是在往非洲卖鞋的故事里,研究员们看见的是“他们都不穿鞋,我们走吧”,安夏看见的是“他们都不穿鞋,市场广阔啊!”

“要么,你们可以先看看现在城市家里流行种什么花,然后分析一下能不能水培。毕竟城里搞土确实不方便。要是实在水培不了就算了。

能水培的卖营养水,不能水培的卖土,不是挺好么。一花两吃。”

安夏给他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以前他们在农科院里的工作就是:领导说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现在他们发现,原来可以自己寻找客户的需求,并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赚到钱。

花卉找到发家致富的路了,剩下几个专门研究蔬菜的人很寂寞,城里的人种菜也就是种着玩玩,不会有人找他们。

终于让他们等到了机会,一条提问:种黄瓜的土都板结了,有什么办法吗?

有地耶,应该是个在村里种地的大户。

他们猜对了,提问的人应该算超级大户,来自寿光。

寿光在八十年代末开始大规模种植蔬菜,现在他们的蔬菜大棚已经有了上万亩。

整个寿光从上到下都非常重视蔬菜,九十年代初,人人都惦记着:能买着、便宜,他们已经在推无农药残留的无公害蔬菜。

努力还是有一点遗憾,现在用的都是化肥,土地板结,大家都默认这是一个常规状态。

有一个技术员到城里的亲戚家探亲,无意中发现亲戚家的孩子在刷论坛,论坛上还有教农业技术的。

他抱着试试看的想法,随便发了一贴,详细描述出现的问题,还说连年减产的情况,而且配上了图片。

很快就得到了回复,问他在什么地方,怎么板结成这样。

一听说在寿光,技术员们都犹豫了,从深市到寿光,很远呀。

当初招他们来的时候,说得很清楚,让他们在网上回答问题、在网上销售。

没说让他们出差。

还这么远。

如果是在农科院,特别有良心的教授会自费前往调查,做出成果,名声出去了,院里才有可能给报销。

那要问吗?

不问的话,万一安夏发现他们又遇上了商机却没抓住,会不会对他们失望,进而把他们全部退回农科院?

花卉蔬菜部门现在还没有部门经理,各项工作暂时由王小山处理。

王小山生来面相严肃,这些人只听他在欢迎仪式上说过套话,并不知道他是什么性格,十分忐忑。

最后他们把这事推给冯娟,冯娟又找季科商量。

话还没出口,王小山路过,见他们俩窝在一起,窃窃私语,打趣了他们一下:“上班时间干什么呢?”

“王经理……”冯娟支支吾吾地把她们遇到的问题跟王小山说。

“哦,填个出差申请单上来就行。”

然后,王小山就走了。

走了……就这么简单?

申请单获得批准后半个小时,行政就已经给他们把预订好的火车票送来了。

这是什么效率啊!

在寿光,技术员们发现一个问题:“你们这化肥……是特别便宜吗?怎么洒这么多?”

农人们回答:“啊……不是越多越好吗?”

只要一点点,就能长好多,多洒,不就多结吗!

技术员们无语了:“农家肥一下子用很多,也会烧根的啊!”

祖祖辈辈用下来的农家肥他们能理解,化肥的剂量,看起来只是多了一点点,但其实就会造成土地板结。

而现在化肥的使用方法并不明确,就跟传统中餐的菜谱一样,就写着:适量、少许。

谁知道什么叫适量,少许又是多少。

两个技术员一时也判定不了,这得详细的测量。

种的是什么菜、种了多少、这个土质是什么,土里本身的情况怎么样,都是要考虑的范围。

不仅要测,还要进行田间试验。

王小山当机立断,给他们寄来了电脑、测试仪,连无人机和摄像头都寄来了。

农人们好奇地围在电脑旁边,看两个技术员在建立数据模型,用电脑模拟布点试验。

“你们这是在做什么?”

技术员回答:“用函数关系式,推算不同元素肥料的增产效果。”

“这还要算?撒土里不就知道了?”

旁边一个农人一脸嫌弃:“你不懂!还说撒土里,土都结成这样了!”

“用这个小电视,就能知道了?”农人还是觉得不可思议。

“不是小电视,这个是函数。”

“哦!~~函数!我儿子也在学的!他说不定能帮帮你!”农人把刚放学回家,一脸懵逼的儿子拖来。

刚上初二的男孩看着电脑上的肥料效应方程式,无比的茫然。

见儿子没露脸成功,老父亲十分不满:“噫,你不是说你学函数了吗,学了个什么东西!”

“我……我学会的是三角函数,还有抛物线开口向上还是向下……”

技术员对农人说:“这是大学里学的,让他好好上学,以后就会了。”

计算机飞快地计算,大量的数据在屏幕上飞快滚动,别的不说,就视觉效果来说,相当的厉害。

这个设计是安夏的主意,本来程序设计说把计算过程放在后台就行了。

安夏觉得不够酷炫:

“人干活都要亮出过程,不然外人不知道你们到底做了什么,有多辛苦。计算机也是一样,让客户看看后台实现了人脑无法达成的速度,岂不是显得很厉害?”

现在,农人们果然被唬住:“原来读书还真顶用啊?”

以前他们常说“不好好读书,就回家种地”,现在他们发现“要是不好好读书,地都种不好!”

田间测量的数据发到总部,在紫农公司工作的人计算土地应该使用的肥量,在农科院的人们则在研究,是不是可以使用其他肥料达成同样的效果,从而避免化肥对土地的影响。

安夏从来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宣传的机会。

尽管寿光这回还没有得到完美的解决,但是,她已经把话给吹出去了。

紫农公司的销售们奔向各个产粮、种菜的大区,向他们推荐紫农公司的田间测量服务,顺便再小小的吹一下压根还没有影的替代肥料。

本着卖什么不是卖的精神,有一位销售在城市里等待班车下乡的那半天时间都没闲着,向城里的一个花卉种子市场推荐起了紫农公司的水培业务。

正跟人吹得天花乱坠之时,有一个站在旁边听了半天的人忽然开口:“你说的那个,能种蔬菜吗?”

“怎么不能!你要种什么?”

虽然,水培法是养花的,不过养蔬菜,应该是同理吧……他猜测。

“青菜、生菜、白菜、黄瓜……就是长得快的。”

“哦,我帮你问问啊。”

销售这边牛吹出去了,他打了一个电话给技术员,技术员很困惑:“这个人要在哪里种啊?他说的这些菜都是最简单的,菜场这些菜也不贵,他要是用水培的话……营养液的钱比在菜场买一斤贵哦……”

销售员觉得技术员是闲吃萝卜淡操心,你管人家在哪里种呢?给钱不就好了嘛。

但是紫农公司是以技术为本,技术员的话语权最大,销售员只得继续追问。

那人回答:“南极。”

销售员:“……”

他还以为此人在开玩笑:“哈哈哈,你种给企鹅吃吗?”

“不是,二月我要去那边的科考站当随队医生,听说那边没有菜,我想试试能不能种出来。”

销售员都傻了,想了想:“可是,南极的环境很差吧。”

花卉种子公司的人笑了:“岂止很差,简直很差。”

那里的气候根本就长不出什么植物,冷、大风。

“我想,应该可以的。”医生说,“1991年美国做了一个人工生物圈的实验,里面完全是封闭环境,跟南极差不多,我想,那里面能长植物,南极也能长出来。”

“说得没错,不过美国的科技水平,我们也不知道到哪一步了啊。种东西不止需要水肥,还有阳光和空气吧?我家的花也是要放在太阳底下晒晒的。”

医生有些失落:“你的意思是,长不出来吗?”

销售员想了想:“普通日光灯,应该不行?植物没有阳光,怎么进行光合作用?它会死的。”

医生觉得很有道理,遗憾地要走。

出于“有枣没枣打三杆”的职业本能,销售员还是留下了医生的联系方式,说再帮他确认一下,有消息就联系他。

销售员把需求发回紫农公司。

技术员们琢磨了半天,觉得这事不好弄,现在的蔬菜大棚也不是完全不透光的,补光用的是最简单的白炽灯。

南极肯定是纯室内环境,一丁点阳光都见不着,普通的白炽灯想要达成百分百仿真阳光,那得多烫啊,过高的温度对植物生长也十分不利。

而且……这就是一个医生,他最多种十几平方米,要是像寿光那种几十万亩嘛,还值得花心思,努力一把。

这投入产出的性价比太差了。

新来的人对安夏缺乏认知,王小山对安总的好奇心是有一定了解的。

他虽然也觉得这事没什么经济利益,但是,光凭使用地点是“南极科考站”,他认为还是应该请示一下安夏。

果然,安夏得知此事后,对他们说:“在完全不见光的室内种菜需要什么,你们赶紧拿出个方案,试种一下……不,试种来不及了,用电脑模拟种植结果吧。”

“要是种小青菜的话,也就21天,应该可以。”

安夏说:“不行,万一失败了,我们来不及调整。”

听安夏的口气,她一定要在这个医生出发之前,把全套种菜装备给他准备好。

到目前为止,那么多发达国家在南极开立科考站,可是没有一个国家在南极成功种出过菜,她为什么这么有自信?

“其他国家,好像没有成功过。”王小山决定先给安总提个醒,免得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安夏说:“那是因为他们压根就不试,他们都是肉食动物,随便给一瓶维生素片保持不死就行了。”

为了达成安夏的要求,王小山还专门去查了美国的“人造生物圈”计划,发现他们的植物也不是完全在室内,是有阳光的。

南极种菜的梦想,比人造生物圈,还要人造。

“他不是提了几个速生菜的名字吗?你们研究一下,那些菜需要的是什么光,用LED灯做为补光灯的话,热量不至于把菜烤死。日本已经在用了,你们去研究一下。能自造就自造,不能自造就先买。”

王小山由衷地感叹:“安总怎么什么都知道。”

安夏:“因为我上网啊,要成立一个跟农业相关的公司,哪能真的完全不懂就投资。”

技术员们十分惭愧,他们的专业就是研究植物,但是他们都没有研究过人造光的问题,甚至不知道日本已经在用了。

几个发达国家在八十年代就已经在研究LED光源做为植物生长光源的研究,技术员们各显神通,弄到了论文里的相关数据。

问题来了,都在研究阶段,没有一个公司愿意拿一个半成品出来卖。

有个好消息是,最近做生意的人多,做生意的人大多相信风水,也相信所谓的风水鱼,于是热带鱼水族箱的生意突然好了起来,也带动了 LED补光灯的研发与销售。

给鱼缸补光的灯与植物补光灯的差别不是特别大。

只是植物补光灯需要模仿自然界太阳光在早、中、黄昏三个时段的变化,稍稍需要调整。

走正经的商业路径,人家灯厂压根就不想搭理只买几个灯泡的开发要求,除非一个灯泡给几十万,那样的话,不乐意的人就是安夏。

安夏找到陆雪:“第二灯泡厂的陆同志,听说你们厂倒了,但没有完全倒。”

“啊?嗯……改制了,怎么?”陆雪不知道安夏想干嘛,第二灯泡厂,对他来说已经是非常遥远的回忆了。

“听说,当年你是研发组的一枝花?很多人都喜欢你。”

陆雪困惑地看着她,难道她是在表达吃醋?这醋发酵时间也太长了吧。

“能不能发挥一下你的魅力,让还在干这行的人,帮我做个植物补光灯?能随着时间自动改变颜色。”

陆雪恍然大悟,他找人打听了一下,前同事表示:生产三种灯光没有问题,随着时间自动改变颜色没戏,得自己手动开关。

安夏有些遗憾,这样的话,一个灯泡能做的事情,就得三个灯泡来完成了,体积上翻了一倍。

她想了想:“也行,我这边可以用程序控制。”

“这个程序我可以写!”陆雪高高兴兴举起手,他很怀念以前他干活,安夏在旁边用期待的目光看着他的样子。

安夏抓着他的手按下去:“不要你写。”

“为什么?嫌我写得不好?”

“你是公务员,你干活我不能给你钱。我们公司负责写程序的人,我是给了他们工资的!”

陆雪握着她的手:“我不要钱,我就想你在我身边。”

“我现在不就在你身边吗……不要说得我好像是只会在你干活的时候才会出现,你干完活就走的渣男好不好。”

陆雪叹了一口气,揽住安夏的腰:“我不会强迫你结婚,也不会强迫你怀孕生孩子,一切都以你的意愿为准。但是……但是……”

他的脸微微有些红,“但是”了几次,也没有说出下文。

安夏觉得陆雪是不是吃错药了,她伸手探了探他的额头:“你吃什么了?”

陆雪深深地盯着她,好像要拷问她的良心。

许久,才缓缓地说:“我在厨房里,看到一桶棉籽油。”

“好厉害,你居然能闻出来。”

陆雪继续说:“我还看到了你问棉酚会不会吃死人。”

安夏明白了,她握着他的手:“那桶油,是农户硬塞给我的,倒了挺可惜,我也没想着有什么好用处,就先放在那里了,你没看是放在底柜里的吗?”

“再说!我们平台上的货,从XXXL到XXXS都有,哪怕你是非洲象人族的尺寸,都能完美适配!我至于用这么慢还不一定见效的手段吗?!”

陆雪愣了半天,不知道象人族是什么意思,安夏在网上翻出一张照片。

陆雪扭过头:“网友真是什么照片都有。”

“我不会伤害你的,我没这么坏。”安夏亲了亲他的嘴唇,继而又加深了这个吻,吻到陆雪呼吸急促才松开。

陆雪尴尬地抓过一旁的抱枕挡在身前:“你就是这么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