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契约夫妻

《七十年代契约夫妻》

第 128 章 一更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黎东方确有此意, 但这事必须得获得患者的同意。

因此他转头看向梁大夫那位堂弟,和气地问他:“按我的经验,你之前使用的药方, 药量的确是少了。我们打算给你加大药量,你自己同意试试吗?”

“我先说明一下,这副药里并没有峻烈的药品, 相对而言都比较平和。如果你同意, 那我们就给你调整下药方,你考虑一下吧。”

梁大夫心里迫不及待地想解决困惑他许久的疑惑,因此他也想让他堂弟试一试。

他那堂弟跟他关系很不错,刚才陈凝说的话,他在旁边也都听到了。黎东方又告诉他,这些药都比较温和,他略想了想,就同意了, 点头道:“那就试吧, 但我有个要求。”

黎东方见他同意了, 马上追问道:“什么要求?你尽管说。”

患者摆了下手, 说:“不是什么过分的要求,你们放心,我哥还在这儿上班呢,我能为难你们几位吗?”

“我吧, 主要就是有点担心,怕药量有点大, 我会受不住。我是想着,万一真有什么不好的反应,那我希望你们几位大夫、专家, 要一起商量着给我调整过来。”

他的要求真的不过分,黎东方马上就答应了:“这没问题,你这要求再合理不过。”

患者点了点头,不再说话。黎东方则坐了下来,拿起处方笺,交给陈凝,告诉她:“你先拟个药方,我跟老李还有梁大夫都看看。”

孔大夫刚才已经回了自己办公室,所以他现在不在这儿。

陈凝白大褂上边的兜里就插着钢笔,她把那钢笔拿下来,摘下笔帽,正欲弯下腰写字,梁大夫便把自己平时坐的椅子拖过去,让她坐着写。

陈凝点了下头,坐了下去,在纸上写下了她早就想好的处方。这个方子就是经方中的炙甘草汤。她开方所用的量比之梁大夫方子明显要大。

几个大夫围在旁边,都看得很清楚,她写得特别流畅,一看就是胸有成竹。

她这边刚写完,李大夫他们也都看完了。

黎东方没急于发表看法,先问李大夫:“老李,你觉得这方子如何?”

李大夫直接了当地说:“如果让我来开方,开的也会比梁大夫的用量要重,跟小陈这个比,可能会有点差距,但也相距不远。我觉得,应该是可以的。”

中医是门经验学科,每个大夫在从医的过程中,都会根据患者服药后的反应逐渐调整用量和处方,一点点积累经验,李大夫的经验就是这么积累起来的。这个方子的效果,他觉得是可控的,不会产生太大的不良反应。

他这么说,已经算是赞同了陈凝的意见,黎东方想了下,也点头道:“我看可以,梁大夫你要是没什么意见的话,那就按着这个方子开药吧。”

梁大夫自然也没有异议,他很快就同意了,说:“行,我稍后亲自去给我兄弟抓药,午休时我就给他煎了。”

陈凝在旁边又补充了一句:“如果药方对症且药量足够,明后天患者就能有感觉。到时候咱们再商量接下来的实验吧。”

黎东方对此没有异议,他也打算先看看这个患者的反应,如果他服用这个药方后,效果很好,脉结代也即是心动悸乏力的现象迅速好转,那就说明,陈凝说的话并非是无的放矢。

这时也到了午休的时间,黎东方等人却无心去吃饭,把那药方交给梁大夫之后,黎东方就问陈凝:“小陈,你到底是从哪知道,汉代的一两相当于现在的15克呢?”

这个换算数据对他们这些中医来说,真的很重要。因为很多古中医书籍在写药方的时候,药材的计量单位都是‘两’,‘升’和其它单位,所用最多的就是‘两’。

而历朝历代的计量单位又是有变化的,汉代的‘两’与后世的‘两’不一样,如果不搞懂仲景医书中的一两到底相当于现代的多少克,那他们中医在按古方开药时,总会觉得心里没底,尤其是梁大夫这种喜用经方的医生。

陈凝之所以知道这个换算比例,是因她以前所处的年代,已经解开了这个谜底。

这个谜底跟八十年代的一次考古有关,当时考古发现了一座东汉墓。在那东汉古墓的陪葬品中,考古人员挖掘出了东汉时期的度量衡器具,这种器具被命名为大司农铜权。

此权铸于光和二年闰二月,其时期与仲景生存的时代相同,都是东汉。权上刻有铭文,从铭文上显示的文字可知,这是当时政府为统一全国衡器而颁布的标准器具。

经过换算后,可知东汉时的一两相当于现在的15克左右。

但这时还是七十年代,那座东汉墓葬还没有打开,陈凝当然没办法跟黎东方他们直接说起大司农铜权的事。她想了下,就说:“我小时候在一本书上看到过,那本书的作者是民/国时期的人,具体姓名不详。他在书中提及了明以后经方药量偏少的弊端,他还做过很多试验,最终确定了这个换算比例。”

黎东方面带疑惑,道:“民/国?到底是哪个大医?可惜,不知道名字。那书呢,还在吗?”

陈凝只好摇头:“搬家的时候弄没了,找不到了。”

听她这么说,李大夫和黎东方脸上不禁露出痛惜之色。陈凝有点不好意思,她真不想骗他们。

但这时候那座东汉墓还没有挖掘出来,她没法解释,也就只好把这事附会在虚无的民/国大医身上。

就算黎东方他们有所怀疑,但以后他们只要经过反复验证,就可以确定这个说法是靠谱的。

黎东方倒也没有深究的意思,他点了下头,说:“梁大夫你这边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用药反应,如果用这副药方能取得不错的疗效,那我们在接下来的验证过程中,也会少一些顾忌。”

梁大夫当即就答应了,事实上,他比黎东方更想知道陈凝的说法是不是可信。

因为行医这些年,他也很苦恼,为什么他已经那么努力研究经方和诊断了?最后给患者治病的效果还是不理想呢。

这事说到这里,暂时也没什么需要再谈的。陈凝便问黎东方:“老师,昨天食堂那位鸡爪风复发的大姐现在怎么样了?”

黎东方昨天晚上住在医院宿舍,早上就去看过张淑芹。陈凝就算不问,他也要说的。

于是他说道:“小张的情况有很大缓解,10克乌头并没有对她产生不良的影响,目前状况良好,事先备好的解毒药也没用上。”

说到这儿,他微微皱眉,又道:“可我给她仔细诊过脉之后,感觉她体内伏寒犹未解,还需要观察下。”

“下班前我打算再过去看看,实在不行,可能真的得像你说的那样,加大乌头的用量。但给她用药的次数不宜多,必须要中病即止,解毒手段也必不可少。”

说到这里,黎东方神色复杂地看了陈凝一眼,不解地道:“小陈,我有时候感觉看不透你。你也知道,咱们中医是一门经验学科,对于医者的经验有很大的依赖。要想成为一个诊断精准、用药精当的大夫,往往需要几十年的淬练,否则很难做到。”

“但我从你身上,却看到了例外。你年纪这么小,诊断开药和针灸时却相当老练,我是真的想不明白这到底是为什么?”

陈凝:……这个她也没办法解释

好在这时黎东方自嘲地笑了下,自己主动给出了一个解释,他说:“大概这就是天才与凡人的区别吧?老李啊,我们俩这样的,其实就算是凡人吧。”

李大夫理所当然地道:“我当然是凡人了,我小时候说话晚,走路晚,记东西也费劲。说我是天才,我自己第一个不信。”

陈凝其实想解释,她也不是天才。她只是占了前世经验的便宜,还有她身后的医学世家做后盾,这才有现在这样的实力。

但现在这种情况,她也想不出更好的理由,她也就不解释了。

几个人约好了,下班去医院病房,一起去看看张淑芹。一个是看她的鸡爪风恢复到了什么程度,再一个是看看是否需要再给她调整乌头的用量?

中午梁大夫就去把他堂弟用的药给抓了出来,他自己还亲自去了医院药房煎药处,直接在那儿把药煎了出来,再当场看着他堂弟把药服了下去,才让人拿着药回家。

陈凝这次去食堂吃饭时,没再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

现在院里的人都知道陈凝的嘴也不是那么好惹的,还有很多人知道,呼吸科那几个说闲话的护士都被科里领导给训话了。这种情况下,还会有谁会上赶着触陈凝的霉头?又不是闲得蛋疼。

再说医院里也很少有人对陈凝有什么不好的意见,因为陈凝来院就职时间不长,却已凭着与年龄远远不符的实力,得到了好几个科室医生的认可。

这一点,换一个别的年轻大夫,几乎没人能做得到。

现在大家基本上也都知道,这个年轻姑娘虽然是院长特别聘请的,但她能来六院真不能说是走后门,人家靠的就是实力。

有实力的人,在这种技术为王的单位里,自然会受到尊重。

因此陈凝到食堂吃饭时,不但没人再难为她,连跟她打招呼的人都多了。

饭后,陈凝回到办公室,没过多久,就有病人来了。

进来的是两个男人,其中一个人她认识,之前她在肝胆科见过对方。她记得此人姓谢,具体叫什么名,其实她并不清楚。

谢振兴这次是陪着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来的,他一进来,就和气地跟陈凝说:“小陈大夫,我同事听说你医术不错,想来找你看看病。”

陈凝点了点头,示意那三十多岁的男人坐在她斜对面的椅子上,说:“先坐下吧,我看一下。”

靠墙处还放着把长椅,但谢振兴并没有在那坐下,反而站在那男人旁边。

陈凝看了他一眼,便问道:“谢同志,你大姨的病怎么样了?”

一说起他大姨,谢振兴就笑了,他就:“我大姨现在快好全了,右肋那里不疼不痒,基本上没什么不舒服的地方。”

“这两年我大姨总是疑神疑鬼的,以为自己得了癌或者是肝硬化。不管医生怎么说她都不信。她连后事都安排好了,就怕哪天突然走了,一下子来不及。”

“结果到你这儿一看,根本就不算什么大病,都是她自己吓自己。现在好了她还在家念叨着,说等以后认识的人有病了,也介绍他们来你这儿看。”

陈凝见过太多类似的事,倒也淡定,她便说:“嗯,你大姨的病好了就成。她那病虽然说不是很严重,但这几年的身体痛苦却是真实发生过的。而且这病还难于确诊,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难免会有恐慌的心理,这是可以理解的,家属也要给予适当的关爱和理解。”

谢振兴立刻就明白了陈凝的意思,他在心里不由得高看了陈凝几分。他心想,这小陈大夫不只会给病人开药治病,她还会关照到病人的心理状况。光是这一点,就会让找她看病的病人心里感到很熨帖。

不知道怎么的,他忽然也想当一回陈凝的患者。

可惜他从小到大身体一直很好,连感冒都很少得,就算想给陈凝当病人,暂时都找不到机会,总不能没病装病吧?

这时陈凝问那男人:“同志,你哪里不舒服?”

那人眼神略微闪烁,犹豫了一下,说:“最近经常拉肚子,自己在家吃过止泻药,也在单位附近的医院看过,开的药都没见效。”

陈凝看了他一眼,没说什么,神色沉静地将手指搭在他腕上,开始诊断起来。

过了一会儿,她掀起眼皮,略一沉吟之后问那男人:“除了腹泻,还有别的问题吗?”

谢振兴听了,觉得陈凝不会无故问这句话,他在旁边碰了下那男人,跟他说:“徐小虎,你还有什么病瞒着大夫吗?”

徐小虎马上摇头否认:“没有了,我不就拉肚子吗?”

陈凝淡笑了下,没跟他争辩,看过他的舌像之后,便示意他把裤子往上拽一截,露出小腿。

徐小虎不明白陈凝要干什么,但他还是照做了。

陈凝抬手往他膝盖、小腿和脚脖子的部位都碰了碰,随后就把手收了回来。

拿过处方笺,陈凝问了几个问题,都是她给人看病时经常问的,包括二便、饮食及饮水、汗否等情况。

等徐小虎答完之后,陈凝没说什么,开始写药方。

她不说话,徐小虎却有点担心上了,他看了眼陈凝,咽了口唾沫,小声问道:“那个,小陈大夫,我有一个朋友。他…他肾不太好,晚上经常起夜。他想开点补肾的药,你看能不能开出来?”

谢振兴:…

陈凝没什么特别反应,她重新把手指搭在徐小虎腕上,说:“我再看看吧。”

徐小虎急了,忙把手撤回来,一边撤一边说:“小陈大夫,不是我,这人真不是我,是我那朋友。”

陈凝则一本正经地说:“对,是你朋友。”

“把手伸出来吧。”

谢振兴在旁边眼睁睁地看着剧情渐渐走向诡异的方向,徐小虎也羞愧难当,他这时也有点忍不住,“噗”地一声笑出来,肩膀都在抖。

真不是他不够意思,实在是徐小虎搞出来的这一手太好笑了。

真是鬼扯,什么朋友啊?肯定是徐小虎这家伙肾虚,估计晚上交公粮都费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