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直播,开幕暴击

《历史直播,开幕暴击》

46.二世而亡 天下第一太子墓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诗经》中有言:“山有扶苏, 阴有荷华。”扶苏,意为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始皇为自己的长子取这个名字, 定然寄托了他满满的期望与喜爱。与其他兄弟不同,扶苏很早便能参与政事, 历史上记载了他很多次上书言事, 即便与始皇意见相左, 始皇也不曾责罚疏远。】

【直到那一次,他为方士求情。当时,始皇追求长生的梦想破灭了,他只能选择将大秦天下交给培养多年的长子,可是扶苏却过于仁善天真, 这样的性格怎能担起大秦的天下。始皇将扶苏派遣到长城戍边, 想要用铁与血将他的性格拗转过来,可惜, 已经太晚了, 始皇没有时间了, 大秦也没有时间了……】

天幕上出现了一个石碑, 上书“秦扶苏墓”,“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字样。

【这是扶苏墓, 位于陕西省绥德县城东,被誉为“天下第一太子墓”。虽然历史上的扶苏从未得到太子的封号, 但后人却很乐意将这个名号赠与他。太史公在《史记》中形容扶苏公子“刚毅而勇武, 信人而奋士。”为人宽仁, 有政治远见,他看到了秦朝制度中隐藏的危机,敢于对始皇的政策提出不同的意见。】

扶苏神情更加专注, 他想知道后世是如何评价自己的。他幼时接受法家思想,如今又受到儒家影响,他清楚的知道法家对黔首的压迫,这种压迫是不能长久的,他想要改变这一切,想要劝说父皇重用儒家,可父皇却认为法家的“愚民”、“弱民”才是长治久安之道。

秦始皇也在看着天幕,看到扶苏的坟墓,他心里多少有些难受,毕竟这是自己寄予厚望的长子,长子是要继承家业,传承自己的统治的。

【很多人将秦朝的灭亡归结于扶苏自杀,胡亥上位。似乎,只要扶苏没有自杀,就可以成为大秦的救命稻草,挽救即将崩溃的大秦帝国,但,真的有这么容易吗?】

扶苏:我能行吗?

天幕之前提出的大秦弊病,我能解决吗?

父皇都做不到的事,我要如何去改变?

【蒙恬手下有十万大军,但这十万大军是为了戍守边关,抵御匈奴,在不知始皇已死的前提下,他们不可能跟随扶苏返回咸阳。】

蒙恬默默点头,是啊,长城兵团是大秦的军士,是陛下的军队,不是他说一句话就会赢粮景从的。

再者,长城兵团要防御匈奴,重担在肩,也不可能随意离开北方。

【对于秦朝的臣民来说,秦始皇就是被神化的存在,他们怕是没有想过秦始皇也会生老病死。而扶苏早已被放逐出咸阳这个政治中心,虽然有长公子的名头,但毕竟不是储君。春秋战国时期,无数被放逐的太子都被废了,离开咸阳的扶苏已经失去了最大的依靠,面对秦始皇的遗诏,又有几人愿意跟随扶苏。】

扶苏抿唇不语,他虽偏向儒家,但也是自幼接受法家思想长大的,清楚秦朝的律令,面对父皇的圣旨,如何能不听从呢。

始皇:“扶苏,若再来一次,你还会自杀吗?”

扶苏咬咬牙,还是实话实说:“父皇,儿臣不能乱了秦朝的律法,面对君父的圣旨,儿臣定会遵旨而行。”

始皇心中不知是欣慰多一些,还是恨铁不成钢多一些,他只能将其点破,“律法是用来规范臣民行为的,你是君,不必严守律令。”

灵活点啊,傻孩子!

扶苏猛地抬头,他接受过许多老师的教导,但从没有人教他阴谋厚黑,始皇的话如醍醐灌顶,他有种打开新世界大门的感觉。

始皇叹了口气,决定还是自己亲自教导吧,那些臣子如何知道为君之道,把扶苏都给教傻了。

【再者,嫡长子继承制是周朝的礼仪,是儒家所推崇的,秦朝从来就没有嫡长子继承制,而是“择勇猛者而立之。”秦孝公、秦庄襄王都不是嫡长子,秦始皇也没有嫡子,从这一传统来看,秦始皇临死前立胡亥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有遗诏,有丞相担保,群臣就更不可能提出异议了。】

不少朝臣倒吸一口凉气,他们突然想起之前天幕说过的“赵国的传统”,细思极恐啊。看来,大秦还是要有一个有序传承的制度,不然,这种“变故”定会一再发生。

后世的儒家学者则是傲然一笑,这就是不信儒家的代价!

【从赵高的言辞中,可以了解到,胡亥做公子的时候定然还是有所伪装的。在没有见到胡亥倒行逆施之前,谁能知道这是个千古无一的昏君暴君。不得不说,赵高是玩阴谋的行家,他先让胡亥杀了扶苏,又杀了所有的兄弟姐妹,自灭满门,其他大臣除了拥护胡亥还能怎么做呢?】

【一百多年后,西汉另一位太子面对奸臣的污蔑,愤而起兵,他要见到自己的父皇,倾诉冤情,他不想面临扶苏的局面,被一张不知真假的诏书赐死。可惜的是,虽然他的父亲还活着,但他却没有见到自己的父皇,落得个兵败自杀的下场。】

扶苏很好奇,没想到后世还有与我一样的皇子,只是他比我有勇气有决断,选择直接起兵。虽然落了个兵败自杀的下场,但总比自己毫无反抗直接自杀要强多了。

汉武帝冷哼道:“不知道是哪个蠢货,连自己的太子都护不住,让奸臣随意污蔑,可见其对朝堂的掌控定然形同虚设。”

卫青有点不好的预感,每次陛下开嘲讽的时候,最后都会扎在自己的身上,这次不会也是这样吧!

现在的太子可是我的小外甥,再加上前面说起的巫蛊之祸,陛下迷信巫蛊,奸臣借巫蛊诬陷太子,导致太子自杀!

卫青几乎还原了事情的真相……

【退一步讲,若是扶苏真的登上帝位,便能挽救即将崩溃的大秦吗?】

【秦朝的崛起仰仗商鞅变法,秦朝统一天下依靠法家思想,可以说,掌握实权的朝臣都是军功爵制的受益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而扶苏却深受儒家影响,固执的认为儒家能够缓和社会矛盾,他即位必然会重用儒家学说。为了利益,儒法两家定会互相攻讦,不死不休的党争就在眼前。】

【毕竟,此时的儒家可不是被董仲舒修改过的儒家,他们固执己见,抱残守缺,一心恢复周礼,回到上古代之治。】

始皇很好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家是什么样子,若是可以,便将其借用到秦国。

扶苏则有点疑惑,恢复代之治不好吗?淳于先生说起代,总说那时路不拾遗,天下百姓各安其份,社会运行和谐有序,这难道不是最好的制度吗?

【下一个想要恢复代之治,恢复周礼的是“安汉公”王莽,他以大儒大贤的身份篡汉自立,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仿照周朝的制度进行改制,恢复井田制,废除奴隶制,数次改变币制,改变官名与官职,山川林泽收归国有……他希望这样的制度能够改变西汉末年土地兼并的现状,一劳永逸的解决社会矛盾。但很显然,周朝落后的制度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格格不入。】

刘邦:“安汉公!一个篡位的乱臣贼子!我大汉居然是这样灭亡的!”

萧何:“陛下,大汉没有灭亡,还有东汉呢。”

刘彻:“上次的朝代歌有没有提王莽?”

主父偃:“陛下,王莽篡位是在百年之后。”

刘彻冷哼:“不切实际,天真幼稚,这么一个腐儒居然也能篡了我大汉的江山……”不会是自己“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埋下的隐患吧。

桑弘羊:“当时土地兼并定然很严重,百姓没有土地就会变成流民,成为危害国朝安定的隐患,这才是国力衰弱的主要原因,不然那王莽也不会出此昏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过春秋战国的封建制改革,经过秦汉两百年的大一统浸润,此时已经不是周朝的奴隶制社会,而是封建社会,他的改革触动了官僚豪强的利益,又在民间造成了混乱。当时支持他上位的官吏豪族纷纷倒戈,新朝仅仅存在了15年便被推翻,王莽的头颅还被人收藏,一直到西晋洛阳武库失火才消失在大火中。】

王莽双目充血,咬牙切齿道:“朕的头颅!”

多大仇多大恨啊,尸体都不放过!

他不知道,不放过他尸体的不是新的统治者,而是长安的普通百姓,他们将其尸身直接分食了。

他不给百姓留活路,就不要怪百姓将他挫骨扬灰!

【由此可见,没有秦皇汉武的威望与能力,盲目的改变国家执政理念,这是自寻死路。】

【我们对扶苏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更多的是为秦始皇惋惜,对秦始皇功业二世而亡的遗憾。毕竟,汉承秦制,刘邦建立的西汉,与秦朝的政策一脉相承,汉朝前后延续四百年,灭亡几百年后还有人以汉为国名,自称汉室后裔。】

【而秦朝的灭亡却是如此的悲寂,竟然找不到一个为之殉难的君王与忠臣,看不到一个为之痛哭的“孝子”,也找不到一个为之哼唱挽歌的遗民。】

秦始皇也很憋闷,自己一手建立的大秦,居然就这么被所有人放弃了。

评论区

“秦朝不是没有忠臣,他们都被胡亥杀了。”

“秦朝的忠臣,忠于的真的是秦朝这个国家吗?蒙家兄弟忠于始皇个人,他们自杀是不想辜负先王的知遇之恩。李斯忠于的是自己的利益,为了权势篡改遗诏。冯去疾、冯劫忠于的也不全是大秦,他们未免受辱而自杀,颇有点宋明文官那种‘无事袖手谈心行,临危一死报君王’的感觉。”

天幕下的无数官吏感觉自己被冒犯到了,他们眼神飘忽,心虚的左顾右盼,天幕怎么什么实话都往外说。

朱元璋冷笑一声,目光扫过群臣,想着拿谁开个刀,给他们紧紧皮子。

洪武朝的朝臣打了个寒颤,陛下的目光太可怕了,要不还是辞职吧,这个破官不当也罢。

【一切有因必有果,这样的结果,在秦朝崛起的历程中早已埋下了伏笔。】

【在此之前,从没有一个国家拥有如此大的国土,如此多的国民,如何治理这样一个大一统的国家,没有任何借鉴,始皇带着他的群臣在一张白纸上描绘出了大一统的美好蓝图,但物理上的统一很容易,思想上的统一却很难。】

【六国贵族并未从心理上接受秦的统治,他们随时准备夺取秦的政权,正因为如此,秦末农民大起义,才会被六国贵族利用,变成六国复辟的斗争。】

【如韩国的张家五世相韩,韩灭亡后,张良从一个尊贵的世家公子,下一任韩国丞相,变成秦王朝治下的黔首。失去了身份地位财富权势,对秦王朝怀有刻骨仇恨,他的弟弟死亡都没有安葬,把全部家财用于刺杀秦王。】

张良面红耳赤,他无能狂怒道:“良才不是因为权势地位才要刺秦,凭良的能力,便是入仕秦朝,也能官居高位。”

他的好友好奇道:“那子房要去咸阳吗?”

张良道:“去就去,秦皇不会因为没有发生的事杀我的,除非他想要天下有志之士都与大秦朝廷离心。”

好友惊道:“你真要去啊!”

张良冷静了一些:“天幕提了这么多次,良还有选择的余地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秦皇真想要找人,我等又能躲到哪里去。若是我躲了,张家其他人又该怎么办。”

历史上,张良博浪沙刺秦后,之所以能够逃之夭夭,是因为始皇不知道刺杀他的是谁。要不然,张良的家人都在韩地,他又能躲到哪里去。,

始皇很好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家是什么样子,若是可以,便将其借用到秦国。

扶苏则有点疑惑,恢复代之治不好吗?淳于先生说起代,总说那时路不拾遗,天下百姓各安其份,社会运行和谐有序,这难道不是最好的制度吗?

【下一个想要恢复代之治,恢复周礼的是“安汉公”王莽,他以大儒大贤的身份篡汉自立,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仿照周朝的制度进行改制,恢复井田制,废除奴隶制,数次改变币制,改变官名与官职,山川林泽收归国有……他希望这样的制度能够改变西汉末年土地兼并的现状,一劳永逸的解决社会矛盾。但很显然,周朝落后的制度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格格不入。】

刘邦:“安汉公!一个篡位的乱臣贼子!我大汉居然是这样灭亡的!”

萧何:“陛下,大汉没有灭亡,还有东汉呢。”

刘彻:“上次的朝代歌有没有提王莽?”

主父偃:“陛下,王莽篡位是在百年之后。”

刘彻冷哼:“不切实际,天真幼稚,这么一个腐儒居然也能篡了我大汉的江山……”不会是自己“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埋下的隐患吧。

桑弘羊:“当时土地兼并定然很严重,百姓没有土地就会变成流民,成为危害国朝安定的隐患,这才是国力衰弱的主要原因,不然那王莽也不会出此昏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过春秋战国的封建制改革,经过秦汉两百年的大一统浸润,此时已经不是周朝的奴隶制社会,而是封建社会,他的改革触动了官僚豪强的利益,又在民间造成了混乱。当时支持他上位的官吏豪族纷纷倒戈,新朝仅仅存在了15年便被推翻,王莽的头颅还被人收藏,一直到西晋洛阳武库失火才消失在大火中。】

王莽双目充血,咬牙切齿道:“朕的头颅!”

多大仇多大恨啊,尸体都不放过!

他不知道,不放过他尸体的不是新的统治者,而是长安的普通百姓,他们将其尸身直接分食了。

他不给百姓留活路,就不要怪百姓将他挫骨扬灰!

【由此可见,没有秦皇汉武的威望与能力,盲目的改变国家执政理念,这是自寻死路。】

【我们对扶苏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更多的是为秦始皇惋惜,对秦始皇功业二世而亡的遗憾。毕竟,汉承秦制,刘邦建立的西汉,与秦朝的政策一脉相承,汉朝前后延续四百年,灭亡几百年后还有人以汉为国名,自称汉室后裔。】

【而秦朝的灭亡却是如此的悲寂,竟然找不到一个为之殉难的君王与忠臣,看不到一个为之痛哭的“孝子”,也找不到一个为之哼唱挽歌的遗民。】

秦始皇也很憋闷,自己一手建立的大秦,居然就这么被所有人放弃了。

评论区

“秦朝不是没有忠臣,他们都被胡亥杀了。”

“秦朝的忠臣,忠于的真的是秦朝这个国家吗?蒙家兄弟忠于始皇个人,他们自杀是不想辜负先王的知遇之恩。李斯忠于的是自己的利益,为了权势篡改遗诏。冯去疾、冯劫忠于的也不全是大秦,他们未免受辱而自杀,颇有点宋明文官那种‘无事袖手谈心行,临危一死报君王’的感觉。”

天幕下的无数官吏感觉自己被冒犯到了,他们眼神飘忽,心虚的左顾右盼,天幕怎么什么实话都往外说。

朱元璋冷笑一声,目光扫过群臣,想着拿谁开个刀,给他们紧紧皮子。

洪武朝的朝臣打了个寒颤,陛下的目光太可怕了,要不还是辞职吧,这个破官不当也罢。

【一切有因必有果,这样的结果,在秦朝崛起的历程中早已埋下了伏笔。】

【在此之前,从没有一个国家拥有如此大的国土,如此多的国民,如何治理这样一个大一统的国家,没有任何借鉴,始皇带着他的群臣在一张白纸上描绘出了大一统的美好蓝图,但物理上的统一很容易,思想上的统一却很难。】

【六国贵族并未从心理上接受秦的统治,他们随时准备夺取秦的政权,正因为如此,秦末农民大起义,才会被六国贵族利用,变成六国复辟的斗争。】

【如韩国的张家五世相韩,韩灭亡后,张良从一个尊贵的世家公子,下一任韩国丞相,变成秦王朝治下的黔首。失去了身份地位财富权势,对秦王朝怀有刻骨仇恨,他的弟弟死亡都没有安葬,把全部家财用于刺杀秦王。】

张良面红耳赤,他无能狂怒道:“良才不是因为权势地位才要刺秦,凭良的能力,便是入仕秦朝,也能官居高位。”

他的好友好奇道:“那子房要去咸阳吗?”

张良道:“去就去,秦皇不会因为没有发生的事杀我的,除非他想要天下有志之士都与大秦朝廷离心。”

好友惊道:“你真要去啊!”

张良冷静了一些:“天幕提了这么多次,良还有选择的余地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秦皇真想要找人,我等又能躲到哪里去。若是我躲了,张家其他人又该怎么办。”

历史上,张良博浪沙刺秦后,之所以能够逃之夭夭,是因为始皇不知道刺杀他的是谁。要不然,张良的家人都在韩地,他又能躲到哪里去。,

始皇很好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家是什么样子,若是可以,便将其借用到秦国。

扶苏则有点疑惑,恢复代之治不好吗?淳于先生说起代,总说那时路不拾遗,天下百姓各安其份,社会运行和谐有序,这难道不是最好的制度吗?

【下一个想要恢复代之治,恢复周礼的是“安汉公”王莽,他以大儒大贤的身份篡汉自立,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仿照周朝的制度进行改制,恢复井田制,废除奴隶制,数次改变币制,改变官名与官职,山川林泽收归国有……他希望这样的制度能够改变西汉末年土地兼并的现状,一劳永逸的解决社会矛盾。但很显然,周朝落后的制度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格格不入。】

刘邦:“安汉公!一个篡位的乱臣贼子!我大汉居然是这样灭亡的!”

萧何:“陛下,大汉没有灭亡,还有东汉呢。”

刘彻:“上次的朝代歌有没有提王莽?”

主父偃:“陛下,王莽篡位是在百年之后。”

刘彻冷哼:“不切实际,天真幼稚,这么一个腐儒居然也能篡了我大汉的江山……”不会是自己“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埋下的隐患吧。

桑弘羊:“当时土地兼并定然很严重,百姓没有土地就会变成流民,成为危害国朝安定的隐患,这才是国力衰弱的主要原因,不然那王莽也不会出此昏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过春秋战国的封建制改革,经过秦汉两百年的大一统浸润,此时已经不是周朝的奴隶制社会,而是封建社会,他的改革触动了官僚豪强的利益,又在民间造成了混乱。当时支持他上位的官吏豪族纷纷倒戈,新朝仅仅存在了15年便被推翻,王莽的头颅还被人收藏,一直到西晋洛阳武库失火才消失在大火中。】

王莽双目充血,咬牙切齿道:“朕的头颅!”

多大仇多大恨啊,尸体都不放过!

他不知道,不放过他尸体的不是新的统治者,而是长安的普通百姓,他们将其尸身直接分食了。

他不给百姓留活路,就不要怪百姓将他挫骨扬灰!

【由此可见,没有秦皇汉武的威望与能力,盲目的改变国家执政理念,这是自寻死路。】

【我们对扶苏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更多的是为秦始皇惋惜,对秦始皇功业二世而亡的遗憾。毕竟,汉承秦制,刘邦建立的西汉,与秦朝的政策一脉相承,汉朝前后延续四百年,灭亡几百年后还有人以汉为国名,自称汉室后裔。】

【而秦朝的灭亡却是如此的悲寂,竟然找不到一个为之殉难的君王与忠臣,看不到一个为之痛哭的“孝子”,也找不到一个为之哼唱挽歌的遗民。】

秦始皇也很憋闷,自己一手建立的大秦,居然就这么被所有人放弃了。

评论区

“秦朝不是没有忠臣,他们都被胡亥杀了。”

“秦朝的忠臣,忠于的真的是秦朝这个国家吗?蒙家兄弟忠于始皇个人,他们自杀是不想辜负先王的知遇之恩。李斯忠于的是自己的利益,为了权势篡改遗诏。冯去疾、冯劫忠于的也不全是大秦,他们未免受辱而自杀,颇有点宋明文官那种‘无事袖手谈心行,临危一死报君王’的感觉。”

天幕下的无数官吏感觉自己被冒犯到了,他们眼神飘忽,心虚的左顾右盼,天幕怎么什么实话都往外说。

朱元璋冷笑一声,目光扫过群臣,想着拿谁开个刀,给他们紧紧皮子。

洪武朝的朝臣打了个寒颤,陛下的目光太可怕了,要不还是辞职吧,这个破官不当也罢。

【一切有因必有果,这样的结果,在秦朝崛起的历程中早已埋下了伏笔。】

【在此之前,从没有一个国家拥有如此大的国土,如此多的国民,如何治理这样一个大一统的国家,没有任何借鉴,始皇带着他的群臣在一张白纸上描绘出了大一统的美好蓝图,但物理上的统一很容易,思想上的统一却很难。】

【六国贵族并未从心理上接受秦的统治,他们随时准备夺取秦的政权,正因为如此,秦末农民大起义,才会被六国贵族利用,变成六国复辟的斗争。】

【如韩国的张家五世相韩,韩灭亡后,张良从一个尊贵的世家公子,下一任韩国丞相,变成秦王朝治下的黔首。失去了身份地位财富权势,对秦王朝怀有刻骨仇恨,他的弟弟死亡都没有安葬,把全部家财用于刺杀秦王。】

张良面红耳赤,他无能狂怒道:“良才不是因为权势地位才要刺秦,凭良的能力,便是入仕秦朝,也能官居高位。”

他的好友好奇道:“那子房要去咸阳吗?”

张良道:“去就去,秦皇不会因为没有发生的事杀我的,除非他想要天下有志之士都与大秦朝廷离心。”

好友惊道:“你真要去啊!”

张良冷静了一些:“天幕提了这么多次,良还有选择的余地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秦皇真想要找人,我等又能躲到哪里去。若是我躲了,张家其他人又该怎么办。”

历史上,张良博浪沙刺秦后,之所以能够逃之夭夭,是因为始皇不知道刺杀他的是谁。要不然,张良的家人都在韩地,他又能躲到哪里去。,

始皇很好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家是什么样子,若是可以,便将其借用到秦国。

扶苏则有点疑惑,恢复代之治不好吗?淳于先生说起代,总说那时路不拾遗,天下百姓各安其份,社会运行和谐有序,这难道不是最好的制度吗?

【下一个想要恢复代之治,恢复周礼的是“安汉公”王莽,他以大儒大贤的身份篡汉自立,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仿照周朝的制度进行改制,恢复井田制,废除奴隶制,数次改变币制,改变官名与官职,山川林泽收归国有……他希望这样的制度能够改变西汉末年土地兼并的现状,一劳永逸的解决社会矛盾。但很显然,周朝落后的制度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格格不入。】

刘邦:“安汉公!一个篡位的乱臣贼子!我大汉居然是这样灭亡的!”

萧何:“陛下,大汉没有灭亡,还有东汉呢。”

刘彻:“上次的朝代歌有没有提王莽?”

主父偃:“陛下,王莽篡位是在百年之后。”

刘彻冷哼:“不切实际,天真幼稚,这么一个腐儒居然也能篡了我大汉的江山……”不会是自己“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埋下的隐患吧。

桑弘羊:“当时土地兼并定然很严重,百姓没有土地就会变成流民,成为危害国朝安定的隐患,这才是国力衰弱的主要原因,不然那王莽也不会出此昏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过春秋战国的封建制改革,经过秦汉两百年的大一统浸润,此时已经不是周朝的奴隶制社会,而是封建社会,他的改革触动了官僚豪强的利益,又在民间造成了混乱。当时支持他上位的官吏豪族纷纷倒戈,新朝仅仅存在了15年便被推翻,王莽的头颅还被人收藏,一直到西晋洛阳武库失火才消失在大火中。】

王莽双目充血,咬牙切齿道:“朕的头颅!”

多大仇多大恨啊,尸体都不放过!

他不知道,不放过他尸体的不是新的统治者,而是长安的普通百姓,他们将其尸身直接分食了。

他不给百姓留活路,就不要怪百姓将他挫骨扬灰!

【由此可见,没有秦皇汉武的威望与能力,盲目的改变国家执政理念,这是自寻死路。】

【我们对扶苏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更多的是为秦始皇惋惜,对秦始皇功业二世而亡的遗憾。毕竟,汉承秦制,刘邦建立的西汉,与秦朝的政策一脉相承,汉朝前后延续四百年,灭亡几百年后还有人以汉为国名,自称汉室后裔。】

【而秦朝的灭亡却是如此的悲寂,竟然找不到一个为之殉难的君王与忠臣,看不到一个为之痛哭的“孝子”,也找不到一个为之哼唱挽歌的遗民。】

秦始皇也很憋闷,自己一手建立的大秦,居然就这么被所有人放弃了。

评论区

“秦朝不是没有忠臣,他们都被胡亥杀了。”

“秦朝的忠臣,忠于的真的是秦朝这个国家吗?蒙家兄弟忠于始皇个人,他们自杀是不想辜负先王的知遇之恩。李斯忠于的是自己的利益,为了权势篡改遗诏。冯去疾、冯劫忠于的也不全是大秦,他们未免受辱而自杀,颇有点宋明文官那种‘无事袖手谈心行,临危一死报君王’的感觉。”

天幕下的无数官吏感觉自己被冒犯到了,他们眼神飘忽,心虚的左顾右盼,天幕怎么什么实话都往外说。

朱元璋冷笑一声,目光扫过群臣,想着拿谁开个刀,给他们紧紧皮子。

洪武朝的朝臣打了个寒颤,陛下的目光太可怕了,要不还是辞职吧,这个破官不当也罢。

【一切有因必有果,这样的结果,在秦朝崛起的历程中早已埋下了伏笔。】

【在此之前,从没有一个国家拥有如此大的国土,如此多的国民,如何治理这样一个大一统的国家,没有任何借鉴,始皇带着他的群臣在一张白纸上描绘出了大一统的美好蓝图,但物理上的统一很容易,思想上的统一却很难。】

【六国贵族并未从心理上接受秦的统治,他们随时准备夺取秦的政权,正因为如此,秦末农民大起义,才会被六国贵族利用,变成六国复辟的斗争。】

【如韩国的张家五世相韩,韩灭亡后,张良从一个尊贵的世家公子,下一任韩国丞相,变成秦王朝治下的黔首。失去了身份地位财富权势,对秦王朝怀有刻骨仇恨,他的弟弟死亡都没有安葬,把全部家财用于刺杀秦王。】

张良面红耳赤,他无能狂怒道:“良才不是因为权势地位才要刺秦,凭良的能力,便是入仕秦朝,也能官居高位。”

他的好友好奇道:“那子房要去咸阳吗?”

张良道:“去就去,秦皇不会因为没有发生的事杀我的,除非他想要天下有志之士都与大秦朝廷离心。”

好友惊道:“你真要去啊!”

张良冷静了一些:“天幕提了这么多次,良还有选择的余地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秦皇真想要找人,我等又能躲到哪里去。若是我躲了,张家其他人又该怎么办。”

历史上,张良博浪沙刺秦后,之所以能够逃之夭夭,是因为始皇不知道刺杀他的是谁。要不然,张良的家人都在韩地,他又能躲到哪里去。,

始皇很好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家是什么样子,若是可以,便将其借用到秦国。

扶苏则有点疑惑,恢复代之治不好吗?淳于先生说起代,总说那时路不拾遗,天下百姓各安其份,社会运行和谐有序,这难道不是最好的制度吗?

【下一个想要恢复代之治,恢复周礼的是“安汉公”王莽,他以大儒大贤的身份篡汉自立,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仿照周朝的制度进行改制,恢复井田制,废除奴隶制,数次改变币制,改变官名与官职,山川林泽收归国有……他希望这样的制度能够改变西汉末年土地兼并的现状,一劳永逸的解决社会矛盾。但很显然,周朝落后的制度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格格不入。】

刘邦:“安汉公!一个篡位的乱臣贼子!我大汉居然是这样灭亡的!”

萧何:“陛下,大汉没有灭亡,还有东汉呢。”

刘彻:“上次的朝代歌有没有提王莽?”

主父偃:“陛下,王莽篡位是在百年之后。”

刘彻冷哼:“不切实际,天真幼稚,这么一个腐儒居然也能篡了我大汉的江山……”不会是自己“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埋下的隐患吧。

桑弘羊:“当时土地兼并定然很严重,百姓没有土地就会变成流民,成为危害国朝安定的隐患,这才是国力衰弱的主要原因,不然那王莽也不会出此昏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过春秋战国的封建制改革,经过秦汉两百年的大一统浸润,此时已经不是周朝的奴隶制社会,而是封建社会,他的改革触动了官僚豪强的利益,又在民间造成了混乱。当时支持他上位的官吏豪族纷纷倒戈,新朝仅仅存在了15年便被推翻,王莽的头颅还被人收藏,一直到西晋洛阳武库失火才消失在大火中。】

王莽双目充血,咬牙切齿道:“朕的头颅!”

多大仇多大恨啊,尸体都不放过!

他不知道,不放过他尸体的不是新的统治者,而是长安的普通百姓,他们将其尸身直接分食了。

他不给百姓留活路,就不要怪百姓将他挫骨扬灰!

【由此可见,没有秦皇汉武的威望与能力,盲目的改变国家执政理念,这是自寻死路。】

【我们对扶苏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更多的是为秦始皇惋惜,对秦始皇功业二世而亡的遗憾。毕竟,汉承秦制,刘邦建立的西汉,与秦朝的政策一脉相承,汉朝前后延续四百年,灭亡几百年后还有人以汉为国名,自称汉室后裔。】

【而秦朝的灭亡却是如此的悲寂,竟然找不到一个为之殉难的君王与忠臣,看不到一个为之痛哭的“孝子”,也找不到一个为之哼唱挽歌的遗民。】

秦始皇也很憋闷,自己一手建立的大秦,居然就这么被所有人放弃了。

评论区

“秦朝不是没有忠臣,他们都被胡亥杀了。”

“秦朝的忠臣,忠于的真的是秦朝这个国家吗?蒙家兄弟忠于始皇个人,他们自杀是不想辜负先王的知遇之恩。李斯忠于的是自己的利益,为了权势篡改遗诏。冯去疾、冯劫忠于的也不全是大秦,他们未免受辱而自杀,颇有点宋明文官那种‘无事袖手谈心行,临危一死报君王’的感觉。”

天幕下的无数官吏感觉自己被冒犯到了,他们眼神飘忽,心虚的左顾右盼,天幕怎么什么实话都往外说。

朱元璋冷笑一声,目光扫过群臣,想着拿谁开个刀,给他们紧紧皮子。

洪武朝的朝臣打了个寒颤,陛下的目光太可怕了,要不还是辞职吧,这个破官不当也罢。

【一切有因必有果,这样的结果,在秦朝崛起的历程中早已埋下了伏笔。】

【在此之前,从没有一个国家拥有如此大的国土,如此多的国民,如何治理这样一个大一统的国家,没有任何借鉴,始皇带着他的群臣在一张白纸上描绘出了大一统的美好蓝图,但物理上的统一很容易,思想上的统一却很难。】

【六国贵族并未从心理上接受秦的统治,他们随时准备夺取秦的政权,正因为如此,秦末农民大起义,才会被六国贵族利用,变成六国复辟的斗争。】

【如韩国的张家五世相韩,韩灭亡后,张良从一个尊贵的世家公子,下一任韩国丞相,变成秦王朝治下的黔首。失去了身份地位财富权势,对秦王朝怀有刻骨仇恨,他的弟弟死亡都没有安葬,把全部家财用于刺杀秦王。】

张良面红耳赤,他无能狂怒道:“良才不是因为权势地位才要刺秦,凭良的能力,便是入仕秦朝,也能官居高位。”

他的好友好奇道:“那子房要去咸阳吗?”

张良道:“去就去,秦皇不会因为没有发生的事杀我的,除非他想要天下有志之士都与大秦朝廷离心。”

好友惊道:“你真要去啊!”

张良冷静了一些:“天幕提了这么多次,良还有选择的余地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秦皇真想要找人,我等又能躲到哪里去。若是我躲了,张家其他人又该怎么办。”

历史上,张良博浪沙刺秦后,之所以能够逃之夭夭,是因为始皇不知道刺杀他的是谁。要不然,张良的家人都在韩地,他又能躲到哪里去。,

始皇很好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家是什么样子,若是可以,便将其借用到秦国。

扶苏则有点疑惑,恢复代之治不好吗?淳于先生说起代,总说那时路不拾遗,天下百姓各安其份,社会运行和谐有序,这难道不是最好的制度吗?

【下一个想要恢复代之治,恢复周礼的是“安汉公”王莽,他以大儒大贤的身份篡汉自立,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仿照周朝的制度进行改制,恢复井田制,废除奴隶制,数次改变币制,改变官名与官职,山川林泽收归国有……他希望这样的制度能够改变西汉末年土地兼并的现状,一劳永逸的解决社会矛盾。但很显然,周朝落后的制度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格格不入。】

刘邦:“安汉公!一个篡位的乱臣贼子!我大汉居然是这样灭亡的!”

萧何:“陛下,大汉没有灭亡,还有东汉呢。”

刘彻:“上次的朝代歌有没有提王莽?”

主父偃:“陛下,王莽篡位是在百年之后。”

刘彻冷哼:“不切实际,天真幼稚,这么一个腐儒居然也能篡了我大汉的江山……”不会是自己“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埋下的隐患吧。

桑弘羊:“当时土地兼并定然很严重,百姓没有土地就会变成流民,成为危害国朝安定的隐患,这才是国力衰弱的主要原因,不然那王莽也不会出此昏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过春秋战国的封建制改革,经过秦汉两百年的大一统浸润,此时已经不是周朝的奴隶制社会,而是封建社会,他的改革触动了官僚豪强的利益,又在民间造成了混乱。当时支持他上位的官吏豪族纷纷倒戈,新朝仅仅存在了15年便被推翻,王莽的头颅还被人收藏,一直到西晋洛阳武库失火才消失在大火中。】

王莽双目充血,咬牙切齿道:“朕的头颅!”

多大仇多大恨啊,尸体都不放过!

他不知道,不放过他尸体的不是新的统治者,而是长安的普通百姓,他们将其尸身直接分食了。

他不给百姓留活路,就不要怪百姓将他挫骨扬灰!

【由此可见,没有秦皇汉武的威望与能力,盲目的改变国家执政理念,这是自寻死路。】

【我们对扶苏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更多的是为秦始皇惋惜,对秦始皇功业二世而亡的遗憾。毕竟,汉承秦制,刘邦建立的西汉,与秦朝的政策一脉相承,汉朝前后延续四百年,灭亡几百年后还有人以汉为国名,自称汉室后裔。】

【而秦朝的灭亡却是如此的悲寂,竟然找不到一个为之殉难的君王与忠臣,看不到一个为之痛哭的“孝子”,也找不到一个为之哼唱挽歌的遗民。】

秦始皇也很憋闷,自己一手建立的大秦,居然就这么被所有人放弃了。

评论区

“秦朝不是没有忠臣,他们都被胡亥杀了。”

“秦朝的忠臣,忠于的真的是秦朝这个国家吗?蒙家兄弟忠于始皇个人,他们自杀是不想辜负先王的知遇之恩。李斯忠于的是自己的利益,为了权势篡改遗诏。冯去疾、冯劫忠于的也不全是大秦,他们未免受辱而自杀,颇有点宋明文官那种‘无事袖手谈心行,临危一死报君王’的感觉。”

天幕下的无数官吏感觉自己被冒犯到了,他们眼神飘忽,心虚的左顾右盼,天幕怎么什么实话都往外说。

朱元璋冷笑一声,目光扫过群臣,想着拿谁开个刀,给他们紧紧皮子。

洪武朝的朝臣打了个寒颤,陛下的目光太可怕了,要不还是辞职吧,这个破官不当也罢。

【一切有因必有果,这样的结果,在秦朝崛起的历程中早已埋下了伏笔。】

【在此之前,从没有一个国家拥有如此大的国土,如此多的国民,如何治理这样一个大一统的国家,没有任何借鉴,始皇带着他的群臣在一张白纸上描绘出了大一统的美好蓝图,但物理上的统一很容易,思想上的统一却很难。】

【六国贵族并未从心理上接受秦的统治,他们随时准备夺取秦的政权,正因为如此,秦末农民大起义,才会被六国贵族利用,变成六国复辟的斗争。】

【如韩国的张家五世相韩,韩灭亡后,张良从一个尊贵的世家公子,下一任韩国丞相,变成秦王朝治下的黔首。失去了身份地位财富权势,对秦王朝怀有刻骨仇恨,他的弟弟死亡都没有安葬,把全部家财用于刺杀秦王。】

张良面红耳赤,他无能狂怒道:“良才不是因为权势地位才要刺秦,凭良的能力,便是入仕秦朝,也能官居高位。”

他的好友好奇道:“那子房要去咸阳吗?”

张良道:“去就去,秦皇不会因为没有发生的事杀我的,除非他想要天下有志之士都与大秦朝廷离心。”

好友惊道:“你真要去啊!”

张良冷静了一些:“天幕提了这么多次,良还有选择的余地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秦皇真想要找人,我等又能躲到哪里去。若是我躲了,张家其他人又该怎么办。”

历史上,张良博浪沙刺秦后,之所以能够逃之夭夭,是因为始皇不知道刺杀他的是谁。要不然,张良的家人都在韩地,他又能躲到哪里去。,

始皇很好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家是什么样子,若是可以,便将其借用到秦国。

扶苏则有点疑惑,恢复代之治不好吗?淳于先生说起代,总说那时路不拾遗,天下百姓各安其份,社会运行和谐有序,这难道不是最好的制度吗?

【下一个想要恢复代之治,恢复周礼的是“安汉公”王莽,他以大儒大贤的身份篡汉自立,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仿照周朝的制度进行改制,恢复井田制,废除奴隶制,数次改变币制,改变官名与官职,山川林泽收归国有……他希望这样的制度能够改变西汉末年土地兼并的现状,一劳永逸的解决社会矛盾。但很显然,周朝落后的制度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格格不入。】

刘邦:“安汉公!一个篡位的乱臣贼子!我大汉居然是这样灭亡的!”

萧何:“陛下,大汉没有灭亡,还有东汉呢。”

刘彻:“上次的朝代歌有没有提王莽?”

主父偃:“陛下,王莽篡位是在百年之后。”

刘彻冷哼:“不切实际,天真幼稚,这么一个腐儒居然也能篡了我大汉的江山……”不会是自己“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埋下的隐患吧。

桑弘羊:“当时土地兼并定然很严重,百姓没有土地就会变成流民,成为危害国朝安定的隐患,这才是国力衰弱的主要原因,不然那王莽也不会出此昏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过春秋战国的封建制改革,经过秦汉两百年的大一统浸润,此时已经不是周朝的奴隶制社会,而是封建社会,他的改革触动了官僚豪强的利益,又在民间造成了混乱。当时支持他上位的官吏豪族纷纷倒戈,新朝仅仅存在了15年便被推翻,王莽的头颅还被人收藏,一直到西晋洛阳武库失火才消失在大火中。】

王莽双目充血,咬牙切齿道:“朕的头颅!”

多大仇多大恨啊,尸体都不放过!

他不知道,不放过他尸体的不是新的统治者,而是长安的普通百姓,他们将其尸身直接分食了。

他不给百姓留活路,就不要怪百姓将他挫骨扬灰!

【由此可见,没有秦皇汉武的威望与能力,盲目的改变国家执政理念,这是自寻死路。】

【我们对扶苏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更多的是为秦始皇惋惜,对秦始皇功业二世而亡的遗憾。毕竟,汉承秦制,刘邦建立的西汉,与秦朝的政策一脉相承,汉朝前后延续四百年,灭亡几百年后还有人以汉为国名,自称汉室后裔。】

【而秦朝的灭亡却是如此的悲寂,竟然找不到一个为之殉难的君王与忠臣,看不到一个为之痛哭的“孝子”,也找不到一个为之哼唱挽歌的遗民。】

秦始皇也很憋闷,自己一手建立的大秦,居然就这么被所有人放弃了。

评论区

“秦朝不是没有忠臣,他们都被胡亥杀了。”

“秦朝的忠臣,忠于的真的是秦朝这个国家吗?蒙家兄弟忠于始皇个人,他们自杀是不想辜负先王的知遇之恩。李斯忠于的是自己的利益,为了权势篡改遗诏。冯去疾、冯劫忠于的也不全是大秦,他们未免受辱而自杀,颇有点宋明文官那种‘无事袖手谈心行,临危一死报君王’的感觉。”

天幕下的无数官吏感觉自己被冒犯到了,他们眼神飘忽,心虚的左顾右盼,天幕怎么什么实话都往外说。

朱元璋冷笑一声,目光扫过群臣,想着拿谁开个刀,给他们紧紧皮子。

洪武朝的朝臣打了个寒颤,陛下的目光太可怕了,要不还是辞职吧,这个破官不当也罢。

【一切有因必有果,这样的结果,在秦朝崛起的历程中早已埋下了伏笔。】

【在此之前,从没有一个国家拥有如此大的国土,如此多的国民,如何治理这样一个大一统的国家,没有任何借鉴,始皇带着他的群臣在一张白纸上描绘出了大一统的美好蓝图,但物理上的统一很容易,思想上的统一却很难。】

【六国贵族并未从心理上接受秦的统治,他们随时准备夺取秦的政权,正因为如此,秦末农民大起义,才会被六国贵族利用,变成六国复辟的斗争。】

【如韩国的张家五世相韩,韩灭亡后,张良从一个尊贵的世家公子,下一任韩国丞相,变成秦王朝治下的黔首。失去了身份地位财富权势,对秦王朝怀有刻骨仇恨,他的弟弟死亡都没有安葬,把全部家财用于刺杀秦王。】

张良面红耳赤,他无能狂怒道:“良才不是因为权势地位才要刺秦,凭良的能力,便是入仕秦朝,也能官居高位。”

他的好友好奇道:“那子房要去咸阳吗?”

张良道:“去就去,秦皇不会因为没有发生的事杀我的,除非他想要天下有志之士都与大秦朝廷离心。”

好友惊道:“你真要去啊!”

张良冷静了一些:“天幕提了这么多次,良还有选择的余地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秦皇真想要找人,我等又能躲到哪里去。若是我躲了,张家其他人又该怎么办。”

历史上,张良博浪沙刺秦后,之所以能够逃之夭夭,是因为始皇不知道刺杀他的是谁。要不然,张良的家人都在韩地,他又能躲到哪里去。,

始皇很好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家是什么样子,若是可以,便将其借用到秦国。

扶苏则有点疑惑,恢复代之治不好吗?淳于先生说起代,总说那时路不拾遗,天下百姓各安其份,社会运行和谐有序,这难道不是最好的制度吗?

【下一个想要恢复代之治,恢复周礼的是“安汉公”王莽,他以大儒大贤的身份篡汉自立,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仿照周朝的制度进行改制,恢复井田制,废除奴隶制,数次改变币制,改变官名与官职,山川林泽收归国有……他希望这样的制度能够改变西汉末年土地兼并的现状,一劳永逸的解决社会矛盾。但很显然,周朝落后的制度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格格不入。】

刘邦:“安汉公!一个篡位的乱臣贼子!我大汉居然是这样灭亡的!”

萧何:“陛下,大汉没有灭亡,还有东汉呢。”

刘彻:“上次的朝代歌有没有提王莽?”

主父偃:“陛下,王莽篡位是在百年之后。”

刘彻冷哼:“不切实际,天真幼稚,这么一个腐儒居然也能篡了我大汉的江山……”不会是自己“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埋下的隐患吧。

桑弘羊:“当时土地兼并定然很严重,百姓没有土地就会变成流民,成为危害国朝安定的隐患,这才是国力衰弱的主要原因,不然那王莽也不会出此昏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过春秋战国的封建制改革,经过秦汉两百年的大一统浸润,此时已经不是周朝的奴隶制社会,而是封建社会,他的改革触动了官僚豪强的利益,又在民间造成了混乱。当时支持他上位的官吏豪族纷纷倒戈,新朝仅仅存在了15年便被推翻,王莽的头颅还被人收藏,一直到西晋洛阳武库失火才消失在大火中。】

王莽双目充血,咬牙切齿道:“朕的头颅!”

多大仇多大恨啊,尸体都不放过!

他不知道,不放过他尸体的不是新的统治者,而是长安的普通百姓,他们将其尸身直接分食了。

他不给百姓留活路,就不要怪百姓将他挫骨扬灰!

【由此可见,没有秦皇汉武的威望与能力,盲目的改变国家执政理念,这是自寻死路。】

【我们对扶苏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更多的是为秦始皇惋惜,对秦始皇功业二世而亡的遗憾。毕竟,汉承秦制,刘邦建立的西汉,与秦朝的政策一脉相承,汉朝前后延续四百年,灭亡几百年后还有人以汉为国名,自称汉室后裔。】

【而秦朝的灭亡却是如此的悲寂,竟然找不到一个为之殉难的君王与忠臣,看不到一个为之痛哭的“孝子”,也找不到一个为之哼唱挽歌的遗民。】

秦始皇也很憋闷,自己一手建立的大秦,居然就这么被所有人放弃了。

评论区

“秦朝不是没有忠臣,他们都被胡亥杀了。”

“秦朝的忠臣,忠于的真的是秦朝这个国家吗?蒙家兄弟忠于始皇个人,他们自杀是不想辜负先王的知遇之恩。李斯忠于的是自己的利益,为了权势篡改遗诏。冯去疾、冯劫忠于的也不全是大秦,他们未免受辱而自杀,颇有点宋明文官那种‘无事袖手谈心行,临危一死报君王’的感觉。”

天幕下的无数官吏感觉自己被冒犯到了,他们眼神飘忽,心虚的左顾右盼,天幕怎么什么实话都往外说。

朱元璋冷笑一声,目光扫过群臣,想着拿谁开个刀,给他们紧紧皮子。

洪武朝的朝臣打了个寒颤,陛下的目光太可怕了,要不还是辞职吧,这个破官不当也罢。

【一切有因必有果,这样的结果,在秦朝崛起的历程中早已埋下了伏笔。】

【在此之前,从没有一个国家拥有如此大的国土,如此多的国民,如何治理这样一个大一统的国家,没有任何借鉴,始皇带着他的群臣在一张白纸上描绘出了大一统的美好蓝图,但物理上的统一很容易,思想上的统一却很难。】

【六国贵族并未从心理上接受秦的统治,他们随时准备夺取秦的政权,正因为如此,秦末农民大起义,才会被六国贵族利用,变成六国复辟的斗争。】

【如韩国的张家五世相韩,韩灭亡后,张良从一个尊贵的世家公子,下一任韩国丞相,变成秦王朝治下的黔首。失去了身份地位财富权势,对秦王朝怀有刻骨仇恨,他的弟弟死亡都没有安葬,把全部家财用于刺杀秦王。】

张良面红耳赤,他无能狂怒道:“良才不是因为权势地位才要刺秦,凭良的能力,便是入仕秦朝,也能官居高位。”

他的好友好奇道:“那子房要去咸阳吗?”

张良道:“去就去,秦皇不会因为没有发生的事杀我的,除非他想要天下有志之士都与大秦朝廷离心。”

好友惊道:“你真要去啊!”

张良冷静了一些:“天幕提了这么多次,良还有选择的余地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秦皇真想要找人,我等又能躲到哪里去。若是我躲了,张家其他人又该怎么办。”

历史上,张良博浪沙刺秦后,之所以能够逃之夭夭,是因为始皇不知道刺杀他的是谁。要不然,张良的家人都在韩地,他又能躲到哪里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