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舜传

《夏舜传》

165、南山村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大娘说,官府收购的价格很低,最好的蚕茧也不会超过每斤一百文。

像她今天出售的这种发黄蚕茧,就四五十文一斤。

自己也是没办法,家里有病人,等着用钱花,才偷偷去那家愿意私下收购的铺子卖。

农户平时不能私自织造丝绸,如果被发现除了被罚钱的,搞不好还要蹲大牢。

他们也知道丝绸舒服,可没办法,就算自己会织也不能做。

只有去官家的娟丝坊交蚕茧时,才能在娟丝坊抚摸感受一下那丝滑细腻的感觉。

苏苏还了解到,像南山村这样的村子,如果一亩地都用于种桑树,只可以养一纸蚕。

能出四十五斤蚕茧已经大丰收了,这和自己世界养蚕的产量,几乎差了一半。

当然这里养蚕也是两季,就是第二季养出的蚕茧没有第一季的好。

苏苏没有想到同为养蚕,这里和老家的差别竟然如此巨大。

可能这里的水平就只有这点,毕竟也受各种因素和技术条件限制。

而且养蚕忌讳颇多,一不注意就有病害,很难防治。

苏苏也没想到,在这里要想大批量的种植桑树、纺织丝绸,都要经过官衙的同意。

不然被发现,轻则没收产业,重则蹲进大牢。

幸好提前从丁大娘口中得知养蚕的限制,没有冲动行事,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不过这个问题,她倒也不怕。

她和王兄提过自己的想法。

慎之并没有直接答应帮忙,而是要求自己先实地了解情况。

其实是想告诉自己,这件事没那么容易,要么不做,做了必须成功。

只有做成功了,慎之才有筹码帮自己争取更多,才能和官家其他势力讨价还价。

经过一番询问,苏苏觉得种桑养蚕这事,还是可行的。

她在看过相关的书籍,包括从种桑养蚕、到煮茧缫丝、再到织锦纺缎的一系列过程。

也看过相关视频,也知道如何操作,可以养出好蚕、结出好茧。

至于需要官家同意这件事,不用她操心,到时王兄会安排妥当。

苏苏越想越觉得可行,正想跟丁大娘道谢,准备离去。

起身时,视线不经意扫到了桌面上的篮子,想起之前看到的蚕茧。

刚刚和丁大娘说过,自己是来买蚕茧的,还打算明日去丁大娘所在的村子里看看。

于是苏苏顺着这个说辞问道:“丁大娘,不知你这蚕茧可还有?

我之后也打算做布匹生意,打算提前收购些蚕茧,至于价钱,每斤一百二十文如何?

如果村中还有人卖蚕茧的话,我都要,当然只是这价钱可就不是现在这个价钱了。”

丁大娘听苏苏这么一说,眼睛一亮,立即回答道。

“有的有的,俺这还有几十斤蚕茧。

至于村里其他人,俺回去就帮姑娘去问问,不过这事千万不能让官府知道,否则我这老婆子会被砍头的。”

苏苏闻言点点头,让她放心,表示会小心行事。

接着又朝钰萧眨了眨眼,并与丁大娘约好明日巳时去她家收购,之后便向丁大娘道别,结账离开茶肆。

苏苏并没有打算马上回天机阁,告诉钰萧打算继续在街市上看看其他铺子的绸缎,多了解一下情况。

这一圈了解下来,苏苏才发现这里的丝绸,有上中下三个等级之分。

绫、罗是上等丝绸,质地较厚,色彩花纹绚丽。

价格在二十两到三十两银子一匹,也乐意称之为锦。

绢是中等丝绸,质地比绫、罗稍薄,价格为十五两银子一匹。

绸、缎是下等丝绸,八两到十两银子一匹,质量要差一些。

在回天机阁的路上,钰萧问道:“苏苏,你真要养蚕做布料生意吗?”

“没错,刚才这么一圈转下来,你应该也发现了。

这里虽然丝织品众多,但是价钱还是居高不下,特别是丝绸料子。

据我所知,这布匹除了作为税收,各国的王上也通常会把它们赏赐给功臣,或作为大臣的一种俸禄。

此地本身就是丝绸商业最发达的地方,不管是陆地上还是海上,会用各种布匹去各个国家交易。

况且这布匹除了做衣衫,还可以做书画、扇画、宫灯和绢花等等,我觉得很有商业潜力。

怎么了钰萧,你觉得不可行吗,还是你有其他的建议?”

钰萧闻言,摇摇头道:“没有,我只是问问。

既然你决定要做这丝绸生意,我支持!”

苏苏若有所思道:“嘿嘿,我的梦想是做成舜华国最大的丝绸商。”

钰萧也不多话,只是哑然一笑,表示只要苏苏喜欢就去做吧。

翌日,一辆马车缓缓行驶在乡间的小道上。

一眼望去,四处皆有炊烟袅袅升起,伴随着狗吠和鸡鸣声,远远地勾勒出一幅生动景象。

渐渐抵达南山村村口,马车直奔丁大娘家而去。

正在屋外玩耍的一垂髫女童,见一辆马车缓缓向她家驶来,跑进屋内高声叫喊:“阿娘、阿娘,有马车来了。”

丁大娘听到喊声,立即出来,正好马车也到了她家门口。

阿曰拉紧缰绳,苏苏和钰萧从马车上下来。

眼前是一个独门独户的小院,看起来有点旧。

中间是三间结实的瓦房,前院很大,种着几棵果树。

丁大娘一见到苏苏和钰萧,脸上都笑开了花,心里也松了一口气。

这姑娘没有诓骗她,真来了。

丁大娘立即上前把人引进房屋内,然后把提前准备好的蚕茧摆到桌上。

苏苏检查了一下,与之前在那绸缎铺子见到的蚕茧差不多,随后爽快地把银钱付了,效率非常高。

丁大娘收好银钱,开口对苏苏道:“姑娘,俺昨日帮你问了,还有几户人家中有蚕茧,你看要吗?”

苏苏闻言,对丁大娘道:“那让他们把蚕茧都拿到你家院门口吧。

质量合适的话我都要,价钱还是按这蚕茧的均价来。”

丁大娘闻言,立即让刚才那女童去喊人。

不一会儿,就有五户人家拎着蚕茧跑出来,他们旁边还有一位五十来岁的老者跟着。

那老者虽然身形佝偻,但仍是红光满面,整个人神采奕奕。

听丁大娘说,这老者是南山村的村长。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