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吊之前,崇祯掀桌

《上吊之前,崇祯掀桌》

第125章 人祸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第127章人祸

城外确实有非常多的人,并且从动静上判断,从远处还有很多人在往这边赶。

并且,城外到处都是喊声,口音很重,崇祯皇帝听着,好像确实是在喊“救命”。并且从声音上听,似乎是男女老少都有。

站他身后的总兵刘九卿见皇帝凝神听着,便又一次提醒道:“流贼狡猾,有可能是利用夜色诈城也不一定。当年襄阳被流贼攻破,就是流贼假冒了官军诈开了城门所致。”

这个事情,崇祯皇帝是记得的。张献忠那厮干的,诈开了城门,拿下了襄阳,杀了藩王,导致杨嗣昌自杀。

不过他才刚问过张天琳,晋地的流贼已经逃离了发生饥荒的太原等地南下了,这个时候,哪来的流贼?

更多的,城外应该就是遭受饥荒的灾民,可能是听到前面派出夜不收的消息,知道这里有吃的,便连夜赶来了!

想到这,崇祯皇帝便转身看向身后的一群总兵说道:“我们大军驻扎在这里,还怕什么流贼诈城?刘卿!”

刘九卿听了,立刻抱拳候旨道:“末将在!”

崇祯皇帝看着他,当即吩咐道:“卿领一千步军,举火把出城,查清情况!”

“末将遵旨!”刘九卿听了,不敢怠慢,连忙应下,便匆匆离去。

没过多久,城门打开,一队火龙当即出城而去。

城头上,崇祯皇帝等人看着,就见刘九卿的手下将士,手中举着火把,戒备而行。

火光照亮之处,便能看到一个又一个,一群又一群的百姓,跪在路中间,或者路边都有,有的在伸手,手中端着一个碗,有的在磕头,不知道在说什么。

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有,但是最多的还是一些青壮男女,老人和小孩比较少,且男性又比女性多一些。

方正化看到,便对崇祯皇帝说道:“万岁爷圣明,果然都是一些灾民,连夜赶来求吃的。”

这可是在太行山中,虽有一条官道,但是这可是乱世,白天估计都要成群结队走山区。但是这些人不顾盗贼野兽,不顾山路崎岖,竟然连夜摸黑赶来!

想到这,崇祯皇帝心中立刻明白,晋中百姓怕是被饿得狠了。

于是,他立刻下旨道:“快,熬粥去,准备施粥!”

灾荒之年赈灾的话,都是施粥,不是说小气不给干的。而是饥民大都饿久了,一下吃干的反而容易出事。

皇帝旨意一下,自然有人去办。

而崇祯皇帝自己,则继续在城头上看情况。

就见刘九卿的一千将士,就列队向外,去了很远,皆无发现什么贼迹,有的,只是还在往这边赶来的灾民。

方正化看看城外,又偷看了下崇祯皇帝,然后开口说道:“奴婢在这边看着赈灾,让他们都能吃上热乎乎的粥,万岁爷去歇息吧,时辰已经不早了!”

崇祯皇帝看看城外,然后转头看向方正化,还没说呢,周遇吉等将领也跟着劝,于是,他便点点头说道:“那朕就交给卿等了。”

黑夜中,如果他要出城去看情况的话,怕这些人会集体反对。

不管怎么样,今天已经刷了一波声望,顺带算是单骑下固关吧,也有些累了。

再一个,由他们去赈灾,和自己去赈灾,区别也不大。

崇祯皇帝这么想着,便回衙门去处理了下公务,然后便睡了。

次日天亮,崇祯皇帝起来之后,惦记着城外的灾民,便对服侍他的方正化道:“走,朕去看看那些灾民!”

听到这话,没想到方正化却是对他说道:“万岁爷,用了膳再去吧,今天还要开拔,不知道什么时候再用膳。”

崇祯皇帝一想也是,便先用了膳,然后才往城外而去。大军开拔的事情,不需要他操心,几个总兵自己会搞定。

沿途都是将士三步一岗,五步一哨,一直排到很远。

崇祯皇帝巡视的时候,就看到道路两边的灾民,或者在休息,或者在吃东西。每个人的精神状态,都是那种松懈之后的疲惫。

崇祯皇帝没让人惊动他们,只是往前走着看着。

忽然,他发现,晋中的灾情似乎比他想象中要好一点,至少眼前这些灾民,不像是那种饿得皮包骨头,瘦骨嶙峋的那种,只要有吃的,他们恢复之后都是能做事的。

亏了之前夜不收还回报说,山上的绿色都被吃掉了!

一想到这,他抬头远眺,忽然,他又愣住了。

因为他看到,远处的山,似乎确实缺少绿色。都是太行山,没道理固关这里有绿色,而远的地方就没有植物!

这么想着,崇祯皇帝便催马走快了点,继续往前巡视。

忽然,他发现偏离官道的一条小路上,有不少将士在那边。于是,他便用马鞭一指道:“那边是什么情况?”

方正化听了,稍微犹豫了一下,然后才回答道:“回万岁爷,那边在埋死人!”

说到这里,他见崇祯皇帝眉头一皱,便连忙解释道:“从昨晚到今晨,有不少灾民赶过来时都熬不住死了,这种最怕瘟疫,就赶紧埋了!”

一听这话,崇祯皇帝算是明白了,自己看到的那些灾民,都是属于比较强壮或者运气好的,所以他们活下来了。而有的人,就没这么好命了。晋中的灾情,还是严重的。

这么想着,他也不再说话,当即驱马过去看看情况。

就见将士们在忙碌的这段山坡平地上,已经有几个大的坟包,另外还有不少尸体堆积在哪里,正等着新的大坑挖好了埋。

这些尸体,果然以老弱为多。

崇祯皇帝甚至听说过,灾年的时候甚至有吃土的,挡饿,但是拉不出来,最终也是死。

此时的他,就看到了有两具尸体,就符合这个特征。

或许是晋中这边的饥荒发生没有太长时间,因此看不到多少骨瘦如柴的。但是这都有了吃土而死的,说明饥荒其实是很严重的。

这就难怪了,这些灾民听说有吃的,便不顾路上危险而连夜赶路。只是有些人,就这一段路成了他们生命中的最后一段路。

如果他们保持体力在原地等着,或许还能救回来的。

这么想着,崇祯皇帝便转头下旨道:“传旨,令忠勇伯立刻携粮草先行出发,沿途城镇,皆留将士赈灾。”

一名锦衣卫校尉听了,立刻答应一声,调转马头,策马赶回关内传皇帝的口谕。

军队的一个好处就是,令行禁止,绝不会拖拖拉拉。

随着崇祯皇帝的旨意下达,周遇吉最先领着军队,押送粮草上路。

崇祯皇帝这边也不慢,让刘九卿留守固关,安置好灾民返乡,然后他便领着大军,也押运着粮草出发了。

一路上,崇祯皇帝不时看到有倒在路边的饿殍,或者已经是被野兽啃成了白骨,或者腐烂发臭。后世极难见到的死人,在这里真得是不时可见。

见识了后世的繁华,再对比眼前,崇祯皇帝感觉身上的责任很重,很重!

………………

天长古镇是过了固关之后第一个城镇,当崇祯皇帝领军到达这里时,周遇吉的手下将士已经占据了这里,并且在给灾民施粥。

当然,周遇吉并不在这里,已经领军继续往太原开进了。

崇祯皇帝并没有下马,看着大军在这里驻扎,准备过夜。这里的灾民,明显比固关城下见到的要虚弱一些了。但是,此时的他们,脸上多了一些欣喜。该是知道,他们不用担心挨饿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