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吊之前,崇祯掀桌

《上吊之前,崇祯掀桌》

第167章 盐政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第169章盐政

在校场围观的京营将士们,因为离点将台远,听不到点将台上说什么,但是,当他们看到崇祯皇帝拿着弓箭下台时,自然就知道皇帝要干什么了!

南下的五万京营将士,虽然是整编扩编之后的,但是至少有一万多将士是跟随皇帝打过好多次战事的。特别是大部分骑军,更是从最开始就跟随皇帝南征北战的。

他们之前看到那些人一个个去射箭,就已经在期待着皇帝也亮一手。因为他们相信,皇帝是绝对能做到的。

别人不说,当初在宁武关的时候,皇帝就曾超远距离射杀贼军中攻城的督战队的。

因此,当他们看到皇帝也要射箭时,顿时一个个都兴奋地狂吼了起来:“吾皇万岁!”

在他们眼里,丝毫不用犹豫的,射箭肯定是皇帝第一!

其他将士或多或少见识过皇帝出手,就算没有见过皇帝射箭,可皇帝力气大的传说,军中却是人人皆知。在第一次昌平之战中抡着白甲兵尸体砸死一百来号白甲兵的战绩,更是无比震撼的。

看到身边的同袍在那狂热呼喊,他们自然也是有心参与热闹,一起跟着喊了起来:“吾皇万岁!”

点将台上的一众将领,还真没料到,皇帝这一出场的排场,竟然是如此之大!

顿时,一个个都有些震惊地环目四顾,看到几万将士都在那狂热大喊,就忍不住感慨了。

且不说皇帝的射箭水平到底如何,光是军中将士对皇帝的拥戴,这士气之高,就是非常罕见了。

就这种情况,只要皇帝带兵打仗,绝对是能发挥十二分的战力!

也是如此,有些将领,比如说陈永福、黄得功等人,没亲眼见过皇帝出手的,不由得有点担心起来。

万一皇帝的射箭水平不行,比如两百步这么远射不中靶子的话,肯定会给众将士泼冷水的。到时候,怕是全场都会尴尬了吧?

不过他们看到皇帝面对如此之高的欢呼,却是从容不迫,似乎很淡定,就又怀疑,是不是自己白担心了!

于是,台上台下,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皇帝身上,目不转睛地盯着皇帝,看他出手。

就见崇祯皇帝站在射击位置上,似乎是很平常的动作一般摘箭搭弓,没有像之前陈永福和方正化一样,会先摆开架势,很郑重地开始射箭那种。

陈永福看得眼珠子都凸出来了,因为他看到,皇帝竟然是施展了连珠箭的射法,“嗖嗖嗖”三声,几乎是前后脚的速度一口气射出了三箭。

他是真的震惊了,要知道,这可是两百步那么远啊,皇帝竟然还敢施展连珠箭的射法!

震惊之下,陈永福立刻看向远处的箭靶,结果,他所看到的事实,再次让他非常震惊,就差掉下巴了。

只见三支箭都钉在了远处的箭靶上,这是不但射中,且还破甲了!

原本呼声震天的校场,在皇帝要射箭时便停下了喊声,但是终归是有些动静的,不过在皇帝射完箭之后,校场上却是鸦雀无声,似乎连风都被震惊到了,忘记了去吹动旗帜发出声响。

崇祯皇帝对于两百步的射箭,其实是很有把握的,因为他平日里两箭,两百步是基操。要是距离太短的话,那就练得没意思,只有超远距离的神射,才能在这冷热兵器交替的时代有立足之地不是!

此时,射完之后,他便直接回点将台了。

直到此时,点将台上的将领才回过神来,一个个非常震惊地看着皇帝,似乎看到了天神下凡一样,依旧忘记了说话。

报靶的将士,扛着箭靶飞奔到点将台这边,一边跑,一边还大喊道:“陛下三箭皆破甲,箭箭入半羽!”

点将台上的将领闻声,全都转过头去看箭靶,一脸地不可置信,三箭皆破甲,他们是有心理预期了,但是箭箭入半羽,就又震惊到他们了!

这是真的么?

陛下有这么大的力气?

所有人中,唯独一人,却是一点都不意外,那人便是点将台前的莫日根,此时,他还一脸地得意,似乎在说:看,我说陛下的神射,天下第一是真的吧,这下信了吧?

报靶将士也是非常激动,到了点将台前,把箭靶举得高高的,让台上的这些总兵将领都能看清楚,箭靶上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陈永福睁大了眼睛,看到三支箭确实都破甲,并且射入箭靶上的箭支,只有一半左右露于外侧而已。

这一刻,他是心服口服了。

就见他立刻转身,面向崇祯皇帝单膝跪下,诚心实意地奏道:“末将之前一直不明白为何奴酋的二十来个亲卫是如何倒在陛下箭下,如今是清楚了,不是他们无能,而是陛下神射,天下第一!”

阵前单挑,用弓箭射落对方,这个不稀奇,陈永福自认为自己也能做到。但是,随后还能射落二十来个奴酋亲卫,他就想不明白了。

建虏亲王的亲卫,怎么想都应该是建虏军中最精锐的军卒之一。二十来人去抢他们的亲王,结果却都被崇祯皇帝射落马下。说真的,陈永福当初听到的时候,就一直想不通。

这些既然都是建虏最精锐的军卒,肯定懂得分工合作,而不会什么都不做,傻傻地冲上去挨箭。肯定是传言夸张,要么是只有一两个亲卫想抢人被皇帝射落,要么是还有其他人阻止了奴酋的其他亲卫,只是把这功劳都归到皇帝身上了!

不过此时此刻,陈永福总算是清楚了,不是奴酋亲卫人少,也不是其他人帮忙,而是皇帝的超远距离神射,让奴酋的亲卫没有反应的余地!

唐通和马科是真知道皇帝武勇,在陈永福之后便回过神来,跟着陈永福单膝跪地,一起奏道:“陛下神射,天下第一!”

黄得功和吴三桂、高杰等人是第一次见到皇帝出手,最是震撼了。特别是黄得功,他自认为最是了解皇帝,结果没想到,原来他对皇帝还是了解得太少了!

此时,三人皆是心服口服,同样面向皇帝,单膝跪地奏道:“陛下神射,天下第一!”

边上站着的锦衣卫校尉,看到这一幕,也跟着单膝跪地,奏道:“陛下神射,天下第一!”

台下的将士们,还有围观的将士们,看到这一幕,犹如波浪一般,从近及远地单膝跪下,一波又一波地大喊道:“陛下神射,天下第一!”

到了最后,除了方正化陪在皇帝身后侧没跪之外,整个校场上的将士,不管是军职最高的总兵,还是普通军卒,皆单膝跪地,向皇帝表示了钦佩之意。

崇祯皇帝心中很是美滋滋地,这种被人说出事实的感觉,真的是太美妙了!

不过表面上,他只是微笑着说道:“你们也是好样的,朕的将士,皆是好样的。卿等随朕一起,征讨天下,早日还百姓一个太平!”

点将台上,陈永福、黄得功、吴三桂等将领,齐声高呼:“愿为陛下效死!”

校场上空,很快就响起了震耳欲聋的声音:“愿为陛下效死!”

崇祯皇帝亮得这手神射,又一次提高了军心士气!

通过这次比试,也确认了目前这支军中,在崇祯皇帝和方正化之下,陈永福确实是最厉害的神射手,最终,这龙威营的统领也还是由陈永福担任。

而陈永福也认识到了,崇祯皇帝和方正化比他厉害多了,因此做事之时,更是严格要求自己,希望自己能做到最好,因为他没有骄傲的本钱,那就唯有努力了!

大军在徐州待了三天之后,就不得不开拔了。

原因很简单,军中粮草本来就不多,又拨出了一部分给地方上,如果大军继续待在徐州,那非得饿肚子不可了。

徐州往下,是淮安府,然后才是扬州府。

在徐州的耽搁,消息自然不可避免会传出去。崇祯皇帝也就不低调了,直接高调做事。

因为淮安府的西面是凤阳府,中都所在,凤阳总督所在,兵力算是比较强的,暂时还没有成气候的流贼作乱。因此,崇祯皇帝这边不用担心会突然遭遇李自成或者左良玉的主力军队,他就把骑军全都撒了出去。

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骑军的机动能力,横扫了整个淮安府,清剿了附近的小股毛贼。大都是山贼,水寇以及私盐贩子之类。

步军主力,基本上不用出动,继续沿运河往南进发。

在徐州耽搁了三天,又解决了徐州和归德府的部分粮食问题,朝廷大军经过,都给这边的难民以信心,往北去的难民就一下少了很多。

这也让漕运总督左懋第能更快地处理完了曲阜的事情,然后在淮安府地界追上了崇祯皇帝。

徐州这边的事情,总兵高杰拼着损失惨重平定了银鼠之乱,献上了银鼠首级不说,还说服了归德府的陈永福弃暗投明,让左懋第以为原本要伤脑筋的徐州和淮安漕运,一下变得不再费事。

因此,他当场给崇祯皇帝保证,他留在淮安继续整顿徐州和淮安的治安,肯定保证漕运的畅通。

对此,崇祯皇帝便对他说道:“左卿的能力,朕还是相信的,漕运之重,也唯有交给卿来做,朕才能放心。扬州府那边,是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坐镇,从之前收到的奏报看,漕运还是没有影响的。如此,漕运粮草物资要尽快运往京师!”

“微臣领旨!”左懋第听了,连忙回奏道。

皇帝的话,透露出了相当信任的意思,他心中其实是有些苦笑的,该不会是因为在曲阜交了“投名状”?

那个史可法,以前也当过漕运总督,因此,扬州府那边的漕运能保证安全,他是能信的。

左懋第心中如此想着,以为皇帝交代完了事情,他便准备辞别时,却听崇祯皇帝又开口对他说道:“朕在早年便已听说福建、浙江两省已有种植新的粮食,叫做甘薯。徐少保徐光启就曾向朕上过奏章,说在他老家松江府也有种植,极力推荐这等新的粮食。如今过去了十来年,想必这江南该是有不少地方种植了。明年开春之际,卿也在运河两岸巡视,看有什么地方没有种植的,就奏于朕知,免了他的官职!”

从上而下督办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把这个事情和官职任免挂钩。如此一来,地方官绝对会尽心尽力。只要规定不得在农田种植,推广越多,来年的粮食就能越有保证!

因此,崇祯皇帝一路南下,就始终惦记着甘薯的事情,也一路都有交代。不管怎么样,希望来年不要闹饥荒饿死人,至于吃甘薯吃到吐,那他就不管了,总好过没得吃。

左懋第听了,便连忙向皇帝打听具体的情况,随后,他便惊喜地奏道:“如若此等粮食不受南北差异之限制,那可是大明之福也!”

崇祯皇帝听得点点头,他还不知道这个时代的番薯品种是怎么样的,但是有一点却是可以确认的。这番薯和桔橘肯定不一样。张国维都在晋北那边种植,如果其他地方有借口说地域差异的,他就肯定不会手软。

随后,崇祯皇帝又向方正化点了点头,于是,方正化便走近左懋第,向他递上了一份名单,道:“这是京营将士搜剿淮安府毛贼时的发现,名单上的贼人,皆是招供他们和地方官绅有联系,或者干脆就是他们的人。”

徐州府那边,是银鼠为首的大股贼寇,能攻占徐州的那种;而淮安府这边,却都是小股毛贼。京营将士分散开来,以雷霆之势清剿时,就有贼寇赶紧自认门面,说和某某官有联系,甚至干脆说是某某某的人,都是一场误会什么,以此避免官军的清剿。

但他们不知道,清剿他们的官军,并不是地方官军,而是皇帝直属的京营将士。因此,京营将士才不会管他们和地方官绅的事情,一律都给抓了,同时也把情况上报。

于是,崇祯皇帝便让方正化做了汇总统计,给左懋第的名单,是淮安府官绅相关的。

左懋第也是乱世为官,曾经在韩城治理有方,清剿过贼寇,他当然知道,在这个乱世之中,有些确实是杀官造反,很纯的那种;但是也有一些,是浑水摸鱼,是为地方官绅豪强的棋子。

因此,他接过方正化给他的名单时,并没有意外。

崇祯皇帝看着他,吩咐道:“你去核实,一旦属实,全都抄家关入大牢,报给朕知!”

说着这话时,左懋第听出皇帝是带着杀气的,当即不敢怠慢,连忙回奏道:“微臣遵旨!”

交代完了这个事情,崇祯皇帝便准备领兵继续沿着运河南下了。

但是,临行前,高杰却匆匆前来求见皇帝。

就见他在见礼之后,便向崇祯皇帝奏道:“陛下,末将以前那些受伤兄弟……将士,还要随军南下么?”

高杰为了能在皇帝到达徐州之前平定银鼠之乱,是真得豁出去厮杀的。因此,他手下将士死伤惨重。虽然后来营地被陈永福给占了,但是并没有杀死或者驱赶那些伤兵。

因此,除了少数伤重而死的之外,在兰陵营到了之后,都得到了较好的救治。

要开拔之时,高杰才听说,那些伤兵,包括剿匪时候受伤的京营将士,都将坐空出来的漕船随军南下。

这个情况,他就很意外。

不要说这些伤兵还都在养伤中,就算伤好了,肯定也有很多人是不能再随军出战了。因此,皇帝为什么要带这些伤兵继续随军南下,他就有些不解。

京营中的同袍有说过,在北方战事中受伤的将士,在伤好之后都被皇帝安排到衙门去做事了,还能领俸禄。

而眼下这些伤兵到底如何安排,目前没人知道,也有一些不安,高杰就因此来找崇祯皇帝了。

崇祯皇帝听到他问这事,只是微笑道:“他们都是为国剿贼而负伤,甚至不少将士还可能会残疾。因此,朕把他们带去繁华的扬州,那边有条件给他们更好地治伤。对于不能再重返军中的将士,朕也会做出妥善安排。总之……”

说到这里,他稍微严肃了脸,认真地说道:“朕是绝对不会亏待忠义之士!”

皇帝可不是随便说说,而是一直在这么做的,这也是有目共睹的。虽然高杰不知道皇帝最终怎么安排,但是此时听到皇帝的话,也是感激地说道:“那末将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那些将士们,让他们安心养伤!”

说完之后,他便高兴地走了。

与此同时,高杰也坚定了他之前的想法是对的。跟随皇帝打仗,就能安心。要是他随其他官员打仗的话,这些受伤的兄弟,后半辈子就难了!

这境遇,真的区别很大。

五万多京营军队,便沿运河继续南下了。

此时,时间已经到了崇祯十七年十二月初,再有一个月,就要过年了。

但是,皇帝的到来,注定了江南这边的官绅也好,贼寇也罢,这个年要过得不安生了。

淮安府是淮盐产地,京营将士抓获的私盐贩子中,就有一些招认,他们其实是为扬州的大盐商贩运私盐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