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与凡

《仙与凡》

第七十九回 女王情系李友朋 铤险颁布新法令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话说京都府丞丁香,见已出了正月,心想年已过去,陛下事务应该不忙了。于是,又想面拜陛下。便又写了一道递呈,递了上去。石枢密郎见又是丁府丞想面见陛下,很不以为然,但见上面写到有要事面禀,便不敢怠慢,赶忙禀报女王。

女王立即召丁府丞来御书房觐见。

丁府丞见了女王,拜道“丁香叩见陛下,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女王道“丁大人请起。丁大人有何事要面禀朕”

丁府丞起身,道“回禀陛下,我女儿国出了一件奇事。”

女王道“有何奇事值得丁大人这么惊奇”

丁府丞激动地道“回禀陛下,田黄州二十里洼小树林里、被害的那两个西图国木匠又活了”

女王一听,惊得“呼”的一下从龙椅上站起来,不等丁府丞讲完,就迫不及待的道“你说什么”

丁府丞见女王如此激动,下了一跳,格外的加了小心,道“回禀陛下,卑职是说,被害的那两个西图国木匠死而复生了。”

女王惊喜的道“这是真的”

丁府丞道“回禀陛下,是真的,千真万确。”

女王兴奋地追问道“是何时的事你是怎么知道的”

丁府丞道“回禀陛下,年前腊月二十二那日,桃园县的茶捕头押来两个江洋大盗,可卑职发现,这两个人与被害的西图国那两个木匠、长得是一模一样,经仔细审理,证实这两个人就是被害的那两个木匠”

女王急迫的道“他们人哪”

丁府丞道“回禀陛下,因他们无罪,卑职当日就释放他们回去了”

女王气愤的道“如此大事,你为何不早来禀报”

丁府丞见女王生了气,忙道“回禀陛下,卑职审理后当日便写了递呈,言明要参见陛下,可是,卑职一直未得陛下召见”丁府丞战战兢兢。

女王听了愤怒地道“何人如此大胆竟敢私自扣押递呈”然后对御书房外呼唤道“来人”

话音刚落,一御前侍卫走进御书房,施礼道“陛下有何旨意”

女王道“把枢密郎押来。”

御前侍卫施礼道“遵命。”转身出了御书房。

不多时,御前侍卫押着石枢密郎来到御书房,石枢密郎见了女王,赶忙叩头道“微臣叩见陛下。”

女王指着石枢密郎怒不可遏地道“你好大的胆,竟敢私自扣押机要递呈,拉出去,斩了。”

石枢密郎听陛下讲扣押递呈之事,又见丁府丞在,便明白了陛下生气的缘由。急忙叩头,道“陛下恕罪,微臣见丁大人递呈并无紧要之事,而且又年关将至,陛下事务繁忙,且龙体沉重,不便过多打扰,便压了下来,未呈报陛下。微臣有罪,微臣该死。”

丁府丞见女王为了这么一件事就大动肝火,还要杀人,不免心中大惊。心想陛下以前处事沉稳,少有发火之时,今日这是怎么了竟如此动怒如若真杀了石枢密郎,不成了自己罪过于是赶忙叩头,壮着胆子为石枢密郎求情,道“陛下息怒,石大人全是为了陛下龙体着想。再说,此事也是卑职之错年关陛下繁忙,不该越位面禀。卑职斗胆,求陛下开恩,饶恕了石大人。”

女王刚才是太过激动,才做出这冲动之事来。话一出口,也觉不妥,可君言千金,不好自己改口。现在见丁府丞求情,有了改口的借口,于是,便顺水推舟,对石枢密郎道“今日就免你之罪,以后再敢如此,定不饶恕。退下。”

石枢密郎诚惶诚恐,赶忙叩头谢恩,然后退出御书房。

女王又问丁府丞道“他们现在何处”

丁府丞道“回禀陛下,那两个木匠现住在桃园县荷前村。”

女王又关心的道“他们是怎么生还的”

丁府丞道“回禀陛下,这二人能生还,全靠了荷前村的荷英,是这荷英将他们救回的家,并请医喂药,悉心照料,不离不弃,直到第七七四十九日,他们才活过来。没有这荷英的大慈大悲,大仁大义,这两个木匠早已尸烂成泥,断难复生。”

女王听了激动不已,眼圈都红了,她十分关切李友朋的遭遇,想知道他是怎么死而复生的,又是吃了哪些苦,受了哪些罪。她怀着沉痛的心情,道“你将这件事从头至尾仔细讲与朕听。”

丁府丞知道陛下对这件事一直都很关心,便详细地将此事从昙花向桃园县县令密告讲起,直讲到腊月二十二日他审案那日止。女王认真地听着,听得她刻骨铭心般地痛。丁府丞讲完后,女王已是泪流满面。丁府丞不知内情,见女王如此伤心难过,诧愕不已。

可心明白女王心情,听了也是唏嘘不已,抹着泪,走到女王身边,悄悄将绢帕递给女王。

可意疑惑地悄悄问水常随令,道“陛下怎么如此难过”

水常随令虽然也明白原因,但她哪里能道破应付道“陛下仁德,爱民如子。”

女王擦完泪,情不自禁地道“他们能死而复生,都是神灵保佑啊”

丁府丞道“陛下圣明。卑职也以为这事冥冥之中都是神灵的安排。陛下试想,那国宝在金库里,看守得如此严密,怎会被偷得出来若非是昙花主仆财迷心窍,又怎会暴露出春花杀人之事不是荷英虔诚信佛,又怎会将已死之人拉回家中还又照顾那么长久所有这些,都应是神灵的安排呀陛下,这荷英大慈大悲,大仁大义,卑职斗胆,恳请陛下,加以赏赐,以彰显陛下仁爱、慈悲之怀;号召天下,崇尚佛教;激励国人,仗义行善。于国于民,大有益处。”

丁府丞所请,正中女王心怀,于是道“丁府丞讲的极是,朕要重赏荷英,让天下人皆知,行善积德,必得好报。你奉朕旨意,速速赶往荷前村,赏荷英白银一千两。”

丁府丞赶忙施礼道“卑职遵旨。”言罢,退去。

丁府丞走后,可心发自内心的道“真是神灵保佑,国舅还活着。恭喜陛下。”

女王兴奋地道“走,随朕去见母亲。”

可心和可意紧随女王来到万寿宫。女王见了母亲,施礼道“女儿拜见母亲。”

王母见女王高兴得乐开了花,甚感惊讶。自女王得知李友朋被害后,就没再见她笑过,于是道“陛下何事这样高兴”

女王凑近母亲身边,小声道“女儿有天大喜事,李友朋死而复生了。”

王母惊讶地脱口道“什么那李”王母见可心等也在,赶忙改口道“他又活了世上有这种奇事”

女王兴奋的道“谁说不是这可能是神灵暗中佑护吧。”女王感慨不已。

王母道“陛下打算怎么办”

女王道“他现在就住在桃园县的荷前村。他遭受了天大的罪,吃尽了人间的苦,女儿不忍心再让他吃苦受罪。女儿想,趁他还未回西图国,把他接进宫来,与女儿团聚,共享天伦之乐。”

王母沉思道“陛下心情为母的理解,但是,依母亲看,陛下暂时还不能将他接进宫来。”

女王惊诧的道“母亲如何说出这般话来难道母亲还对他耿耿于怀”

王母道“陛下错怪母亲了。母亲自知道陛下痴情于他,母亲就未再有拆散你们之意。母亲听到他起死回生,打心底里为陛下高兴,为你们祝福。巴不得今日就能让陛下与他相聚相欢,互诉衷肠。但母亲思来想去,却觉得眼下尚且不可。”

女王疑惑的道“这是为何”

王母道“陛下有孕在身,且已几近临盆,若是此时与他相见,你们曾有那生离死别之经历,到时候情难以控制,万一惊动了腹中胎儿,如何是好这孩儿万一有个好歹,即对不起陛下十月怀胎之辛苦,更对他无法交待。若如此,岂不悔恨晚矣退一步讲,就是这孩儿安然无恙,可陛下突然冒出一个夫君来,又是在我国建造佛仙殿的木匠,还是陛下腹中孩儿的父亲,朝中大臣们会怎么想必定会损毁陛下名声,影响陛下尊严。请陛下三思。”

女王道“母亲,女儿自得知他被害消息,痛不欲生,是为他报仇雪恨之信念,支撑女儿走到今日。今日知道他历经九死一生,就在女儿治下,却不与他相聚,女儿怎能心安女儿巴不得插一双翅,这就飞到他身边,抚慰他伤痛之心。”

王母劝慰道“母亲知道陛下心情。但母亲想陛下既已知他平安,就该安心才是。相见不在这一早一夕,恩爱也不在这一日一夜,凡事要从长计议。陛下自来思维缜密,行事谨慎,今日怎么却鲁莽起来这可不象陛下的行事风格。凡事要顺势而为,应势而动,不可逆势而行,亦不可操之过急。常言道欲速则不达。难道陛下连这道理都忘了”

女王道“母亲,我自与他分别后,日日思念,今知他生还,却不能相见,岂不是对我心灵的煎熬再说,离临产还有一月余,应该不碍事。”

王母道“陛下,母亲怕你动了胎气只是其一。母亲还有一虑陛下登基不久,根基不牢。此时陛下违反我国体统,接他入宫,必定引起朝臣们非议,对陛下不利。”

女王道“昔日,先王招大唐高僧为婿,不仅无人反对,老太师还极力成全。今日女儿亦是国王,为何却不能如先王一样行事”

王母道“陛下,请稍安勿躁,听母亲给你讲。先王承继的是祖业,根深蒂固。朝中大臣都是先先王和先王之臣,对先王无不惟命是从,先王欲做何事,朝臣怎会反对但陛下却不同,陛下乃府丞身世,官阶低微,登基为国王,恐就有朝臣微词;朝中大臣又非陛下封赐,龙恩未泽,难惟命是从。陛下所行之事,如不合规制,或有僭越,恐要遭朝臣反对。陛下若因反对而止行,则失陛下威严;若不顾朝臣反对,而一意孤行,恐会危及陛下王位。还请陛下三思后而慎行。”

女王道“母亲,这国王之位原本就不是我的,我从来也没想过能做国王,所以,不做这国王也好,有了他陪伴,我们恩恩爱爱,快快乐乐,平平安安过一生,岂不是更好现在孩儿将要出生,以后我再给他多生几个孩儿,儿女绕膝,一家人日日在一起,其乐融融,不更快乐”

王母听了,语重心长的道“陛下想的太天真了。这国王之位,一旦坐上,再想轻轻松松地退下来,那就难了。纵观各国,国王的归宿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坐到终老,善其一生;另一种则是被人赶下位来。而被迫让位者,几无善终。即使陛下诚心让位,而继位者却心有余悸,怕哪一日你再危及于她。若是如此,怎能容你谈何一家人平平安安,享受天伦之乐后世不忘前世之师,芍药太师与春花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女王道“母亲过滤了。我若为民,不再问国事,他们为何还要再为难于我”

王母道“陛下,世事难料,人心叵测。退一步讲,即使新王能容你,你成了平民百姓,可是,一家人过日子,最重要的是养家糊口。要养家糊口,就必须下田耕种,在家纺织,劳碌不休,为衣食奔波。陛下可见,女儿国里,哪家百姓不是为了生活,起早贪黑,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整日地累死累活,话都懒得多说一句,哪里还有那二人依依,卿卿我我,缠绵密语的情趣若是孩儿再多,负担日重,衣食生忧,生活困苦,子女绕膝已不是开心享乐之情趣,而是成了生活累赘,到头来只剩了枉自悲叹之烦恼。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衰,家贫堂前无贤妻。如此天长日久,不仅没有了甜言蜜语,反会生怨生恨。恩爱不再,幸福何存”

女王心犹不甘的道“能这么残酷吗我们以前不也是衣食无忧吗”

王母又苦口婆心的道“陛下,今非昔比。以前陛下是在朝廷为官,拿了俸禄的。你若是辞了王位,你定不会再居人之下为官,新王也不会再让你为官。没了俸禄,你不耕种纺织,怎么生活即使新王开明,垂怜、施舍与你,使你衣食无忧,却又伤你自尊,你能快乐”王母顿了顿,又道“陛下,你是一个胸怀大志,又有雄才韬略,可成伟业之人,却为何羁绊于眼下蝇头之事上好儿郎胸怀天下,志在四方。陛下要放眼女儿国,为整个国家着想,展现你的雄才伟略,把女儿国治理得更加强盛才是。成大事者,视天下,弃小家。望陛下三思,以免嗟错无及,悔恨终生呀。”

女王听了母亲的肺腑之言,陷入了沉思之中。片刻后才喃喃的道“母亲,女儿自听了丁府丞讲他还活着,只想立刻就能与他团聚。一刻见不到他,就心神不宁,坐立不安。”

王母道“陛下这是情迷意乱,人之常情,本也无可厚非。但陛下身为一国之君,不同于常人,要泰山崩于前而不惊,喜不露于形色,怒不显于言表。只有这样,才能让群臣揣摩不透陛下心思,让她们感到陛下高深莫测,她们才会战战兢兢做人,兢兢业业做事;也不致让那阿谀奉承之人,知陛下之喜好,献媚于陛下,使陛下迷失心智。陛下才能做一个圣明国王。于国于陛下都有百利而无一害。还望陛下慢慢习学。”

女王叹息道“依母亲之言,女儿就不能认他了”

王母道“陛下,母亲也并非说以后永远不可以认他,而是目前不可。要顺势而为,等待时机。”

女王心犹不甘的道“那要等到何时他受了这么多的罪,我于心何忍”

王母道“陛下虽不能认他,但是暗中还是可以为他做点事情的。陛下可以借表彰荷英大慈大悲,大仁大义之名,赏赐她,让他过得衣食无忧,不也是陛下对他的爱心和关怀吗”

女王道“母亲讲的是。”

夜晚,女王回到养心殿,躺在龙床上,久久不能平静。脑海里浮想起与李友朋耳鬓厮磨,鱼水情欢的情景李友朋直撩得她欲生欲死,飘飘欲仙。想着想着,不禁“扑哧”一声,羞涩地笑了。

可心看到女王如此高兴,轻声道“陛下,您做美梦了”

女王睁开眼,故意嗔怪的道“你这丫头,朕有什么心思都快瞒不住你了。”

可心笑道“可心罪过,可心哪有那么多心眼”

女王笑道“你心眼要再多,就成精了。”女王心里高兴,话不仅多了起来,而且也很平和。又道“心儿,你猜,朕刚才想什么事来”

可心故意装着害怕的样子,道“陛下饶了可心吧,可心怎能瞎猜陛下的心思再说,即使可心猜出来,也不敢讲呀。”

女王听了可心的话,稍一思考,道“心儿,朕听得你称可心倒好听的,你以后和朕讲话就不要再称婢女奴婢了,就称可心或心儿吧,这样既随和又亲切。”

可心忙道“谢陛下,可心遵旨。”

女王又对可心道“刚才问你的话你还没讲哪。”

可心带了些调皮地道“回禀陛下,可心猜,陛下准是、是”可心只是“是”,但不往下讲。

女王笑道“你个小人精,究竟是什么还要朕猜”

可心道“陛下恕罪,可心猜陛下是梦见国舅了”说完,又缩脑袋又伸舌头,故意装作害怕的样子。

女王听了,会心地笑了笑,道“你真不愧是个小人精”忽然想起母亲讲的话,要喜怒无形于言表。于是轻轻叹息道“朕太藏不住心思了”

女王躺在龙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她想李友朋既然来过京都城,可他为什么不向丁府丞提及我哪她是为了避嫌,还是生了我的气我以前确实不知道他已生还,这尚且有情可原,但现在知道了,又身为一国之王,再不将他接进宫来,他肯定会认为我做了国王,忘了旧情,一定会恨我。再说,这样等下去,要等到何年何月不是空自虚度了美好时光不行,我不能这样等下去,我以前职低官微,无能为力,只能依势而行,借势而发。现在不同了,我身为一国之王,怎么还能那般行事我要创势而为,想尽千方百计,穷尽自己智慧,也要把这事办成,让他名正言顺地住进宫来。于是拿定了主意,决定再奋力一搏。

第二日,天不亮女王便起了床,让可心服侍自己洗漱,则让可意唤来红御侍官。命红御侍官悄悄传旨护国大将军和兵部尚书,命她们二人即刻到佛仙殿外候驾。

女王乘了銮轿,亲去佛仙殿上香。宫女侍从,前呼后拥,浩浩荡荡。驾至佛仙殿前,见护国大将军杜鹃和兵部尚书杨兰,已在佛仙殿外的大路上候驾,女王命停住銮轿。

杜大将军和杨尚书忙上前叩拜,道“臣杜鹃杨兰叩见陛下。”

女王在可心、可意搀扶下下了銮轿,走到杜、杨二人跟前,道“爱卿免礼,爱卿请起。”

杜、杨二人道“谢陛下。”然后起身,又施礼道“陛下召臣来,有何旨意”

女王又上前一步,靠近她们二人,小声道“今朕要奏请先王,做一件大事,早朝之时朕便颁布。你二人要带头拥护朕的旨意。”

杜大将军疑惑的道“启禀陛下,陛下要颁布何事”

女王道“此处不便细讲,到时你二人拥护便是。”

杜、杨二人忙施礼道“臣遵旨。”

女王又道“事关重大,切莫泄露,爱卿快快退去。”

杜、杨二人走后,可心、可意搀扶着女王缓缓走进佛仙殿。玫瑰、月季二位住持得知,慌忙跑来,跪在大门内迎候。女王向二位住持施礼后走上前,亲手扶起二位住持,道“柳艳本应要向二位住持行大礼,但因身子跪不下,还望住持见谅。”

二位住持诚惶诚恐,忙又施礼道“陛下贵为一国之尊,我二人怎敢承当陛下如此讲,便是折杀了我二人,使我二人无地自容。”

女王道“二位住持乃先王之人,柳艳理应跪拜。但因身子不便,不好如此。既然柳艳不能向二位住持行大礼,住持也就免了。不然,倒显我柳艳失礼。以我之见,今后你我相见,只行见面之礼,不行大礼。住持以为如何”

二位住持见女王如此谦恭,心中无尚敬仰,诚恳地推辞道“陛下,君臣纲常,我等怎敢僭越”

女王道“二位住持若坚持行大礼,我柳艳亦应行之。那柳艳就先向住持行礼了。”言罢,就要下跪。

二位住持见了,直惊出一身冷汗,慌忙上前搀扶,道“罪过、罪过。陛下若如此,我二人则犯了欺君之罪,死有余辜。陛下万万不可。我二人遵旨便是。”

女王闻听,会心地笑了。

玫瑰住持道“陛下,我二人已日日代陛下向先王上香。陛下身子如此之重,为何还要”她故意没将话说完。

女王道“多谢二位住持,柳艳今日来上香,是要向先王呈禀一事情,求先王恩准。”

二位住持点了点头。月季主持道“陛下请稍歇息,月季取檀香来。”

月季主持从西配殿用托盘端来檀香。二位住持在前引导,可心、可意二人搀扶着女王,缓缓走进大殿。女王先向菩萨上了香,磕了头。又来到先王塑像前,向先王上了香。女王向先王磕头后,双手合十,默默祈祷。祈拜完,由二位住持引导,来到西配殿。玫瑰主持赶忙请女王椅子上坐下。

女王道“刚才柳艳呈禀了先王,但还要征求二位住持的意见。”

玫瑰住持忙道“陛下,您如此讲,让我二人无地自容。我二人乃先王的奴婢,有先王在,岂有我等说话的份陛下身为一国之君,又已得了先王旨意,行其事便是。”

女王道“柳艳得了先王旨意,又有住持首肯,柳艳便可放心行事了。”

女王辞别佛仙殿,回到王宫,进了金殿。众朝臣已在大殿等候多时,见女王从外面进来,都惊讶不已。待女王龙椅上坐定,众朝臣齐伏身叩头山呼“臣叩见陛下,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女王道“众爱卿平身。”

众朝臣道“谢陛下。”然后站起身来,静候陛下旨意。

女王道“各位爱卿,有否要事要奏”

众朝臣道“臣无事要奏。”

女王道“各位爱卿,你们无事要奏,朕倒有事要讲与众爱卿听。”

众朝臣道“臣愿听陛下教诲。”

女王道“众爱卿,昨日,京都府丁府丞面见朕,向朕讲了一事。她道桃园县荷前村有一村人名叫荷英,这荷英有一女儿,儿时突得疾病,病后则双目失明。荷英为给女儿治疗眼病,四处求医,并虔诚信佛,行善积德。于佛仙殿开殿设供之日,带失明之女,跋涉二三百里,来到佛仙殿上香。回家路上遇见两个濒死之人,便租了马车将这二人拉回家中。为救活这二人,她卖掉了自家仅有的两亩田产。这荷英尽心尽力,无微不至地照顾那两人,直到第七七四十九日,那两人终于活过来了。其至善之行,令朕敬佩。朕已降旨,赐荷英白银一千两,以作嘉奖。朕也希望各位爱卿,能以其为榜样,自身做表率,号召天下百姓,以善为本,勿行恶事,传承我女儿国良好道德之风尚。”女王在为后面自己要推行的事做铺垫。

众朝臣听了,都齐呼“陛下圣明。臣定不负陛下之期望,以身作则,广行善事,不为恶行。”

女王又道“各位爱卿,可能你们没有想到,就在这荷英行善义之举时,她女儿的眼病突然好了,重见了光明。朕听后感触颇深,又联想起数月前佛仙殿开殿进香那日,菩萨仙尊驾临佛仙殿,为我女儿国之人赐福之事,这都是一个好兆头,是神灵对我女儿国的眷顾,是先王对我等的佑护。先王在天宫里看着我们君臣,期待着我等能稳固先王基业,把女儿国治理得更加强盛。”

众朝臣又齐声道“我等臣子,定不负先王期望,为女儿国鞠躬尽瘁。”

女王继续道“这件事,使朕激动得一夜难眠,反复思考先王将其王位传位于朕,朕如何才能把先王江山打造得固若金汤把先王伟业做得更加强盛经百思而终有一得。朕以为,要巩固先王江山,必须民富国强;要壮大先王伟业,必须人口兴旺,兵多将广。”女王讲到这,问众朝臣道“各位爱卿以为然否”

众大臣齐声道“陛下英明。”

女王又道“朕观我女儿国,地域广阔,却人口稀少,以致许多土地荒芜,无人耕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我女儿国人口繁衍不盛之故,又加之我女儿国皆为女子,体力有限,难以承担繁重体力劳动,因而开垦困难。就拿为先王建造佛仙殿来讲,还要从外国招募工匠。我女儿国军队皆为女子,一旦与外国有战事,我国军队难占优势,此亦为我女儿国之大忧。”

杜大将军听了,向女王施礼道“陛下,我女儿国立国五百年之久,对外从未与邻国交恶,怎会有战事之忧再说,我女儿国军士虽为女子,人人英勇,何惧国外男子之兵”

女王道“大将军所言确实不假。但这些都是往昔之事。将来如何却很难料定。常言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女儿国愿与邻国和平相处,而那邻国能否也与我女儿国愿望一样却不得而知。但朕却能预料到一点,若是我女儿国富甲天下,他国定会垂涎,而生邪恶之心,因而战事难免。”

众大臣听了,觉得女王看得长远,讲得深刻,敬佩不已。

杨尚书道“陛下英明,陛下高瞻远瞩。”

梅太师道“陛下,臣斗胆,敢问陛下有何良策”

女王道“朕有一宏图大愿,能解女儿国将来之忧。因而,今日一早,朕亲去佛仙殿敬香,呈禀了先王,肯请了先王恩准。并得到了二位住持拥护。故而告知各位爱卿,朕将颁布法令,变革女儿国之现状,要将我女儿国治理成天下富强之国,巩固与开拓先王江山。”

众大臣听了倍感振奋,有人悄悄私语称赞。

女王继续道“朕将颁布两道法令,第一道法令,允许外国男子来我女儿国定居,并允许其与我女儿国之人通婚,但每个外国男子只能娶一个女儿国女子,并且结婚后只能定居女儿国,不得移居外国。”

女王刚讲完,大殿里就像开了锅一般,众朝臣议论纷纷,但大多朝臣持反对意见。

梅太师听后情绪十分激动,道“陛下,臣以为不可。女儿国之人不得与外国男子通婚,是我女儿国几百年来延续的制度,陛下怎可推翻历代先王制度,而另行其道岂不有僭越之嫌”

刑部夏尚书也出班道“启禀陛下,臣斗胆,也以为不妥。臣担忧,此法令一出,来我女儿国的外国男子将不计其数,定会引来混乱。半年前来我女儿国的木匠仅区区数人,便出之行。前车之鉴,不可忘记。臣恳请陛下三思。”

女王道“太师所虑,朕已呈禀了先王,得到了先王的恩准,并得到了二位住持拥护,怎会是僭越之举夏尚书之忧亦不足为虑。来我女儿国的外国男子不计其数,这正是朕想要的结果;至于出之行,这倒是爱卿职责所在,爱卿刑部可制定相应法律,规范其行,违者惩罚。有了法律,谁还敢胡作非为”

户部菊尚书不无担忧的道“启禀陛下,臣担心,如若来我女儿国之人甚多,居食恐成问题,将如何解决”

女王道“菊爱卿,外国男子来我女儿国,无非是想与我国女子结婚。其成婚后可居女子家中,居住自然不成问题。若忧粮食匮乏,朕还有第二道法令。为解决因大量外国男子来我女儿国而致粮食短缺,朕将颁布法令,鼓励女儿国之人,开垦荒地。所垦之田,经户部登记,尽皆归于已有,五年之内免其地赋。此不仅能解决粮食短缺之忧,还可激励百姓,开垦土地。从长远讲,也能大大增加我国粮食储备,增强国力。大量外国男子来我女儿国成婚,本身就增加了劳动力,解决了我国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这些人所生的男儿,长大后入伍从军,几十年后,我女儿国军队都成了男军人,战力大增,无人能与我女儿国抗衡,先王江山便会千秋万代,坚如磐石。”

经女王如此一讲,不少大臣憧憬女儿国将来辉煌,但也有大臣仍然觉得女王改变了先王的法律与制度,是对先王的背叛。

杨尚书见大家沉默,便出班道“启禀陛下,臣虽窃以为陛下更改了历代先王的法律,心中有困惑之处,但陛下已得先王恩准,并得到二位住持拥护,臣不敢有异议。臣又听陛下教诲,施行此法律,不仅能使民富国强,而且能使军队强大,不弱他国,臣身为兵部尚书,内心激动,期盼不已。臣感叹先王开明;臣心悦诚服陛下英明。臣拥护陛下颁布法令。”

杜大将军心想照陛下所讲,真可富国强军,使女儿国立于各国之中,保先王江山千秋不朽;于己也并非坏事。此法令一旦施行,自己便可将康恩接来,与其重续鸳鸯之梦,长相厮守,岂不快哉于是道“陛下英明。陛下不墨守成规,变革新法,富强我女儿国,稳固先王江山,臣无比诚服。臣拥护陛下颁布新法。”

众大臣见护国大将军和兵部尚书都拥护女王新法,觉得自己再反对也是无济于事。何况,依陛下所讲,新法对女儿国不仅无害,而且大有其利。于是,也纷纷出班,道“臣谨遵陛下旨意,拥立新法。”

梅太师也觉得陛下讲的有道理,又见满朝文武都表示拥立新法,自己再反对也是惘然,便不再坚决反对。可是心里依然解不开对先王的情结。悻悻的道“陛下,臣担心,到那时,虽然是民富国强了,但女儿国却不是今日的女儿国了。”

女王道“太师,若是你之担忧成真,又有何惧朕巴不得天下之地皆为我之国土,天下之人皆为我之臣民。女儿国岂不壮哉”

梅太师无言以对,不再作声。

女王对众大臣道“既然各位爱卿没有异议,朕颁诏天下,实施新法。”

众大臣道“臣遵旨。”

女王见强行施行新法并未引起轩然大波,舒了一口气,提着的心踏实了下来。

这正是真真假假虚与实,只为实现己目的。虽然不为光明事,利国利民当可许。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