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预

《杜预》

第602章 再苦一苦百姓,骂名我来背!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皇帝依旧眉头紧皱。

虽然年轻,但皇帝也不会轻易被忽悠,还是犹豫不决。

范相大义凛然道“大不了,再苦一苦天下百姓,骂名,我来背!绝不会连累陛下令名,有伤陛下圣明。”

百官各种阿谀奉承。

“范相,高风亮节!”

“范相,委屈你了。”

“宰辅难当啊。”

“世人都说百姓苦,实际宰辅才最苦。”

范相表面苦笑、大义凛然,实际上内心冷笑连连。

骂名?

他来背?

羊毛出在羊身上。

反正没有一毛钱出在他范相的袋子里。

他怕什么?

再说,大唐是李姓天下,政令是皇帝颁布的,他这宰辅又能有多大骂名?

相反,他的党羽、学生,可借机在其中上下其手、摊派勒索,加重负担,大发横财。

谁知,杜预的诗词,恰好幽幽从云端传来。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一句话,就是一个大巴掌,抽在范相那道貌岸然的脸上,抽的范相脸色尴尬、青一阵白一阵。

他气急败坏“陛,陛下,那杜预又在蛊惑人心、妖言惑众?这,是可忍孰不可忍啊?”

皇帝望向他的眼神,却充满了冰冷。

“妖言惑众?”

“妖言惑众的诗,能诗成镇国?传到朕的耳朵里?”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就是大唐!这就是你号称盛世的大唐!”

“你身为宰辅,将朕的天下治理成这样,该当何罪?”

“欺上瞒下,你就是小人!”

范相吓得跪下来,砰砰磕头,心中却大骂杜预,怨毒无比。

如果说杜预过去与范相的过节,只是远房族侄范仲永带来的一些隔阂别扭,如今范相就恨透了杜预。

杜预这诗,太打脸了。

让身为宰辅的他,太没有面子了。

但杜预的诗,还在幽幽传来,沉声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皇帝和众臣的眼前,出现了一副令人印象深刻的情形。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一颗颗滴入泥土。

到了中午,太阳当头照着,是一天最热的时候。

杜预没有写农民锄禾如何劳累,而是写百姓汗水。夏天的中午,农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在田里给禾苗锄草松土。由于天气炎热,劳动紧张,农民累得满头大汗,汗水一滴滴落到禾苗下的泥土里。

如此辛苦劳作的情形,皇帝还是第一次见到。

他被深深触动,站了起来。

范相满头大汗,一颗小心脏怦怦直跳,对杜预怨恨至极。

杜预镇国诗,依旧响彻虚空。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此句一出,天下皆惊!

此诗,传天下!

有谁想到,如此一首平平无奇、描写百姓的诗,却能在杜预的口中,诗成传天下?

达成如此不朽之作?

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

世上的人们,难道不应该珍惜每一粒粮食、尊重农民的劳动吗?不应该尊重、珍惜百姓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大唐,朝廷。

皇帝吟诵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潸然泪下,哽咽道“这就是我大唐盛世,原来,这就是朕心心念念、引以为傲的大唐盛世。”

“我李家得天下,已有百余年,朕本以为兢兢业业,总算不愧列祖列宗之托付,今日看来,朕这皇帝不称职,朕治理天下不合格啊。”

“朕,要下轮台罪己诏!”

听到皇帝如此自责,群臣跪拜在地,痛哭流涕,山呼万岁。

范相面如土色,摘下官帽,磕头谢罪,表示自己乃是宰辅,罪过都是自己的,恳请皇帝降罪。

皇帝深知,范相与太后乃是一体的,就算自己责罚,将他免职,太后那关也过不去。

范相所谓引咎辞职,只是风凉话。

皇帝真的被杜预这首诗感动?如此爱民如子?

并不是。

他只是借题发挥。

你看,你范相在外朝,太后把持内朝,将朕这李家天下治理的如何?

你吹嘘震天响,脸却被杜预打得啪啪作响。

一首【悯农】,传唱天下,我大唐丢人啊!

我这皇帝不合格,但真正原因是我没有实际权力。

你这宰辅不合格,是不是该滚蛋下台?

皇帝借题发挥,越发来劲。

“既然朕减轻不了赋税,也帮不了百姓种地,更阻止不了百姓饿死,朕还不能成全杜预帮助百姓读书的小小善念?”

“让百姓有个盼头,哪怕一丝一毫的盼头,至少不会太过怨恨国家。”

“这【儒学】,乃是惠民善举,岂能不办?”

冷笑、轻蔑、反对百姓受教育的大唐士族,深深震惊了。

杜预这首诗,朴实无华,浅显易懂,但却十分感人,在空中呈现出十足的画面感。

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辞藻华美的名篇相比,其实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

因它充满了对生活的思考,对人生的感慨,还有对生民的同情悲悯。正如它的题目【悯农】,天生就是悲悯百姓、垂怜生民的。

滁州百万百姓,沉浸在这传天下诗深深冲击和震撼中。

“呜呜呜···”一个百姓哭了起来。

“我等百姓,真是太苦了。”

“粮食,都是我们种的,财富都是我们创造的。但我们的孩子却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只能祖祖辈辈、脸朝黄土背朝天?”

“唉,一声长叹啊。”

滁州士族,纷纷低头。

但依旧不服,不满。

这无关人性,只是利益。

他们把持知识、垄断朝堂的利益太大,哪怕杜预诗词再感人,也不可能作出让步。

一个人却挺身而出,大声道“我琅琊王家,支持杜解元这次提议,支持兴办儒学私塾!”

滁州士族,人人愕然,抬头看向此人。

这是谁?

琅琊王家,王阳!

竟然是王异改扮的王阳。

他挺身而出,大声道“我代表琅琊王家,捐赠十万两白银,百万石粮食,支持杜解元在滁州兴办儒学小学堂,向滁州普通百姓子弟,传授基本蒙学知识。”

滁州百姓,感激涕零。而滁州士族,人人震惊。

“怎么会?王家居然带头支持了?”

“王阳公子,怎么会支持起这些泥腿子?”

“琅琊王家都表态了,我们怎么办?”

“没办法,王家是南方第一士族,还代表了太后的意思。我们胳膊拧不过大腿啊?”

士族看到王异出面,觉得大势已去,纷纷点头,有气无力跟随。

“我陆家也愿意支援白银一万两。”

“我梁家乐捐两万。”

“我代表范家商行,乐捐八千两。”

虽然士族们依旧满心不乐意,暗中抵触,但在王异代表王家明确态度后,他们也只好跟随,总是不再明面反对。

而田洪凤早已被杜预【悯农】感动地热泪盈眶。

他本就是贫寒出身,怜爱百姓,很是仁慈,推崇仁政。

看到杜预诗成传天下,【悯农】将百姓的悲惨、可怜描绘淋漓尽致,田洪凤内心的柔软,被狠狠激发了。

他慨然道“杜预这首【悯农】,做得好啊。又一首诗成传天下,代表我大唐文人的风骨与仁善。如此面向百姓的私塾,乃是大好的文事、善事,我身为滁州学政与有荣焉,岂会反对?”

“这样,我代表滁州学政和学宫,正式认可【儒学】的办学地位,并列为滁州正式私塾。允许【儒学】教授12岁以下孩童知识,并可参与童生试。”

“什么?”

滁州士族,大惊失色。

田洪凤这大笔一挥,实际上给杜预的权力,大大高于士族的预期。

杜预要办的,只是一个蒙童私塾,限于十岁以下,还没有与科举相互衔接。

只要不跟科举挂钩,只是让百姓蒙童识字,士族其实无所谓,毕竟没有动他们的科举蛋糕。

但!

田洪凤却做了一个大胆的突破。

他不光将杜预可传授、教授孩童年龄,提升到12岁,更一举突破了历来公学、私塾垄断知识的壁垒,允许儒学的学生直接参与童生试。

这就相当于,只要参加了杜预【儒学】的平民学生,便可绕开现有私塾和公学,直接考童生,步入科举之路。

这跟正常私塾,已经别无二致。

“大人,这怎么可以?”

一个士族秀才,激烈反对“这私塾传授的,并不是传统的【六艺】经典,既没有圣人之言,也没有先王之法,乃是违背我大唐、圣元传统的。这【弟子规】、【三字经】等,怎么能直接童生试?我反对!”

“我也反对!”

一个士族举人脸色铁青“若田大人一意孤行,要给杜预放行,我会去长安礼部,击闻登鼓,叩阍面圣,请太后和陛下圣裁,封禁【儒学】。”

“就是。就算此人诗成传天下,就算百姓可怜,又岂能改变千载以来的传统?改变六艺在科举中核心的地位?”

“六艺,乃是圣人精髓,不可更改。”

各派读书人,纷纷反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