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宋造反

《我在大宋造反》

第4章 发难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在屈躬卑膝的送走契丹人后,刘升等人将他们送来的甲与兵器,全都悄悄的送出了营地。

这三千人是刘升特意选出来,伤的特别重的那种,原本还指望靠着,骗进契丹大营,来个里因外和。

却没想到契丹人居然把家给送来了。.m

宋军步人甲独步天下,算是重步兵的巅峰之作。

通俗点讲,只要不是用钝器击打,站着让人砍,刀砍卷了,人还不一定有事。

最著名的就是杨家将身中百余箭矢仍奋勇杀敌,是他刀枪不入么,不,是保护的太好。

射不死,砍不动,最后只得等他砍累了。

当刘升有这三千甲,留守在大营的这五百骑兵注定跑不掉的。

契丹人扎营很有讲究,四四方方,可攻可守。

他们离大同太远,也怕被宋军打个回马枪,故开了两个门,一个在南,一个在北。

宋军若是反扑,可直接从北门离去。

宋军若是逃窜,他们也可从南门杀出。

在契丹人的监视下,刘升带着三千甲来到一处山坳。

里面蹲着着的密密麻麻全是人。

按照分早先的分工,身强力壮无伤者先着甲。

这就样东拼西凑,被刘升凑出三千一百人的“精锐”。

无需过多的言语,先前早已说明,无关于朝廷,无关于赏赐,只在于自身性命。

败则亡,胜则活。

刘升没有丝毫的隐蔽动作,直接奔向契丹大营。

不是不想偷袭,而是到处都是暗线,在刘升偷偷转移步人甲时,就已被察觉。

三千一百人被分为两队,刘升带领一队直奔北门。

骑兵只有冲锋起来才有优势,被堵在大营中,只会想着突围。

向南他们不知道,是否会有埋伏,只有向北回到大同才安全。

为此压力最大的北门刘升亲自顶上,不能走脱一人,不然接下来的计划皆为空谈。

剩下的人,刘升也没让他们闲着,一部分围着契丹大营造声势,另一部分在南门挖掘大量的战马坑,和陷阱。m..m

当刘升带人来到契丹北门时,如他料想一般,契丹人正在北门集结,想要突围出去。

被刘升堵个正着,契丹人怒骂贼子。

刘升大喝道:“道不同不相为谋,杀。”

众人在刘升的带领下缓步上前。

每踏出一步嘴里都会发出嘿哈的声响。

壮已方威势,大营四周众多无甲者也跟着后面大喊。

这使得刘升他们每踏出一步,契丹人的战马都有些不安,来回摇头,显得有些躁动。

重步兵对阵骑兵最好的兵器就是长矛,可惜辽人没给,只有佩刀。

不过辽人的快马被堵在大营中也冲刺不起来。

这样战马的优势就没有了,即使如此契丹人下马前,也促使着战马向前。

想着如白天一般,能撞出一个口子。

刘升大声喝道:“一个顶一个,顶住,不能倒。”

没有跑起来的战马伤害不高,也只撞到了两排,没了骑士的指引便四散在大营中。

契丹人无奈只得拔出佩刀,怒吼着冲向眼前这群人。

似受到感染一般,或者多天来的委屈,得以爆发。

宋军也不再受刘升的控制,嘶吼着向前冲去。

再也没了整齐的队伍。

宋军虽没什么章法,但凭借着一时爆发的情感,和步人甲的防御。

竟和契丹将士打的有来有往。

吴泽兴奋道:“升哥,咱们能赢,耗也耗死他们。”

刘升挡住砍过来的刀,心不在焉的说道:“但愿吧!”

战场上决定胜负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天降陨石。

但更多的是比拼双方将士的士气,军心,以及训练。

整个战场看似很乱,仔细观看下还是很能看出章法的。

契丹人,都是三五个结阵,能够最大程度的保护自己。

宋军虽然人数众多,但都各自为战,凭借一时愤勇,和身上的步人甲。

步人甲虽好却极费体力,照这个样子耗下去,宋军怕是会先坚持不住。

况且还有在外的契丹骑兵,他们若是突然回来那绝对是灭顶之灾,只能祈祷蔡攸能多顶一会。

此时南门的宋军也急匆匆赶到。

刘升命令道:“分出两百人去找长矛,剩下的以伍为单位,砍死他们。”

有了这支生力军加入,契丹人明显有些坚持不住,各自的小队伍,慢慢聚集在一起。

各自为战的宋军,顿感压力大增。

双方围成一个圈子开始对峙,好在这时有了长矛的加入。

刘升道:“长矛兵上前,刀盾手保护,红旗落下捅。”

随着刘升一步一步的安排,契丹人的防御圈越来越小,直至最后一名契丹人死亡。

众人爆发出嘶吼般的欢喜,他们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契丹人,动不动就大军压境以武力压迫宋廷的契丹人。

自宋开国那二十多年大战,还从未有过如此斩获。

刘升此时也兴奋异常,不过他知道,这只是开始,外出的那三千五百骑兵才是主力,只有打败他们,才能暂时安稳下来。

喝止住欢呼的众人,开始在契丹大营内,搜寻物资。

准确来说,是宋军丢弃的,契丹人虽没特意去捡,但十万大军的补给和维持十万大军补给的民夫所留下的物资,简直是不敢想象的。

契丹人随意捡了一些,也足以装备刘升这万把人,不过步人甲却不多,除却先前给的三千,刘升也只在大营中找到一千五百多副。

不过好在兵器不少,尤其是弩足够装备人手一支。

在刘升的命令下,契丹大营内的各类物资源源不断的被运往南门。

为接下来的大战准备着。

此时蔡攸,领着他那所谓的老卒慢慢的朝着宋国边境走去。

看着士气皆无的士卒,和少了一大半的编制,蔡攸叹了口气道:“这回去该如何与官家交代,免不得要被问责。”

除了刚开国时与契丹的二十五年大战,宋辽之间还没有过,如此大的战损。

想着要不要给他的父亲蔡京捎个信,先通个气,可似乎又想到什么,摇了摇头。

这时身后王禀似乎看出了蔡攸的忧愁。

策马缓缓上前道:“蔡相公可是担心回去被官家问责?”

蔡攸深深地叹了口气,点点头道:“没想到辽人战力如此之强,儿郎折损过半,却无半点斩获。官家必然要勃然大怒”。

王禀也跟着深深的叹了口气道:“此战非公之过,乃耿延禧不听相公劝告执意强攻,落得兵败身亡。”

“相公在耿延禧战败后力挽狂澜,收拢溃兵,抵抗去契丹人的进攻。

至于战损,此去京城千里有余,我等只需在各个城池之间挑选厢兵精锐补充,步伐稍微走的慢些,到达京城时起码也能凑足八万余人,至于甲兵。

可让老大人想想办法。如此在耿延禧不听号令兵败的情况下,相公仍然能带回八万军士,此乃大功也,官家必然龙颜大悦。”

蔡攸直呼“妙妙。”

王禀却略有些忧愁道:“就不知道那支残军能抵挡辽人多久,我们应该多留些甲兵,帮他们修好营寨。

就怕他们连辽人一个冲锋都抵挡不住,那契单人的骑兵很快就会追上了,若那时,万事皆休。”

蔡攸笑道:“无需担心,追出来的辽人就是想要些许战功,一万多颗脑袋,加上我等放弃的县城,足以让他官升三级,即使追上来,怕不是要感谢我了。”

说罢哈哈大笑,王禀跟着后面干笑几声。

壹趣文学为你提供最快的我在大宋造反更新,第4章 发难免费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