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求学日常

《大明求学日常》

第一百五十三章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大明一共有两处国子监, 一处位于应天府鸡笼山下,最多时有学生九千余人,后因为太祖迁都北京后改称南京国子监, 如今以“南监”称呼。

老师的儿子,楠枝的爹, 黎民安,就在老师致仕后得到一个名额, 荫庇进了南监读书,希望能得到历事的机会, 听说一开始想要去北京,但来回拉扯之后最后去了南京。

除此之外, 南监还有不少外国人, 比如邻邦高丽、日本、琉球、暹罗等国会以‘向慕文教’为由,请求能派学生到国子监学习, 这种人数每年都有稳定的人数。

在都城变化后, 北京也成立了国子监, 与南京相对,被称为‘北监’, 如今坐落在崇教坊, 隔壁就是文庙, 从安定门可以直接进去, 也可以从东直门进去,但距离江芸芸现在寄住的徐家就非常远了。

徐家当年买这个房子是为了考试方便, 所以买在贡院所在的明时坊, 靠近东便门,而国子监在最北面的安定门,就是顺着大路坐马车也要半个多时辰, 若是骑马会快一些。

江芸芸有些苦恼。

没有马车也没有马,不会驾车不会骑马。

只有两条不争气的小短腿。

“若是不方便,我在崇教坊附近给你租个房子。”马车内,李东阳如是说道。

“等我回家仔细想想。”江芸芸小脸板着,一脸严肃。

“而且徐家大概是要换地方住的,衡父去了户部,四月初一就去报道,一般来说住在大小时雍坊,上下值是最方便,南薰坊也不错,但院子并不便宜,但想来徐家并不缺钱。”李东阳解释着。

江芸芸现在也算对整个京城的坊间布局很清楚了,所以一下子就明白李东阳说的话。

她已经不合适蹭住徐家了。

“京城物价好贵啊。”她嘟囔着,“我没有钱。”

她花钱颇为大手大脚,之前带来的银子已经花得不少。

李东阳笑了笑:“天子脚下,自然没有便宜的,你可以仔细考虑一下,若是一个人住不放心,我让徵伯来陪你一起住。”

江芸芸连连摆手:“还是不耽误他读书嘛,我到时问问楠枝和幺儿。”

“现在谁不知道跟你这江小解元读书的个个都能成为进士,我可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早点把我那不争气的儿子送过来。”李东阳打趣道。

江芸芸听得脸色微红,小手都摆出花来了。

徐家一个小院住了七个进士,这在京城可是难得的新闻,一时间明时坊的房价暴涨,尤其是豆腐巷和包铁胡同的房子,身价骤然翻倍。

“你那个模拟考为什么这么厉害?”李东阳好奇问道,“还是跟外面说的一样,是因为你厉害。”

江芸芸惊恐摆手:“不不,是模拟考这个办法厉害,用考试来应对考试,就像玩泥人一样,我现在是照着会试来捏,自然事半功倍。”

李东阳不解:“什么意思?”

“就是我这个模拟考其实是把考试的形式搬出来,你看我的卷子类型和会试题型是一样,会试的第一场是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第二场是论一道,判语五条,诏、诰、表内选答一道,第三场则是经史策五道,我按照这个模式出题,让他们强化读书的记忆,加上不停的出题目,久而久之,考生的脑子就会被考试同化,等到了考场,第一能应对各种问题,第二也不会紧张,第三就是大量的刷题后,考官其实出题的范围是有限的,四书五经,经义解释,其实内容已经大同小异。”

李东阳面露惊讶之色。

江芸芸想了想又补充道:“其实这样不好。”

“你想的办法,你却觉得不好?”李东阳更是不解。

江芸芸没说话,只是看了李东阳一眼,欲言又止。

李东阳虽然和这个小师弟见面的机会不多,但两人早早就在文字上有过交流,所以李东阳很早就知道小师弟脑子里总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想法,甚至有些能称得上惊世骇俗。

“你是又有什么见解吗?”李东阳直接问道。

江芸芸捏着手指,小声比划着:“有一点。”

“那说来听听。”李东阳做出洗耳恭听的姿势。

江芸芸想了想,眼巴巴问道:“那你会跟老师告状吗?”

李东阳一本正经说道:“我好大一个人了,怎么还会告状啊。”

江芸芸狐疑看着他。

李东阳非常严肃地看着她。

江芸芸信以为真,随后小声说道:“因为模式会越来越僵硬,你看一旦我的办法推广出去,是不是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来效仿。”

李东阳点头:“听说现在外面就有不少学堂引进你这个模式了,甚至还有书商找到商机,出了很多带题目的选本,听说带有历年考试的题目一本十两还供不应求。”

“家学渊源的本质是知识的一脉相承,师兄学的是诗经,徵伯学的也是,听说伯安家也是世世代代学诗经,家中子弟只要科举都是如此。”江芸芸话锋一转,又说道。

李东阳眉心微动:“我读书多年自有自己的经验,徵伯跟着我学就能避开我当年的错误,也会学的比我更好。”

江芸芸点头:“是这个道理,传承不外乎如何,又比如谈家世代学医,如今医术最为拔尖的是小辈淡老夫人的孙女,谈小大夫,但读书和行医又有些不一样。”

“如何不一样?”

“读书是目的吗?”江芸芸问。

“目的?”李东阳不解。

“行医的目的是救死扶伤,医术需要一代人又一代人的精进传承,从最开始的神农尝百草,医术初始,到现在内外伤病都有书籍病症参考,谈家于内科颇为精通,其中谈小大夫又精通妇科,但他们的目的是救人,那读书的目的是为什么?”

“自然也是救人,他们只是在身体上,我们可是为更多百姓。”李东阳强调着。

“那所有读书人都会治世吗?所有读书人都能成为好官吗?”江芸芸那双漆黑的瞳仁,安静注视着李东阳。

李东阳沉默了。

“所以现在读书的目的是科举。”江芸芸轻声说道,“是为了当官。”

李东阳想了想,又说道:“这也无可厚非。”

“自然。”江芸芸笑了笑,“谁不想过人上人的日子,这本就没有错。”

李东阳看着江芸芸,好一会儿又问道:“这和你的科举模拟考有什么关系。”

“我的模拟考和读书治家的传承并未区别,甚至更好操作,更能成功,它不需要考生有良好的背景,富庶的生活,它只要考生能吃苦,只要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复习,去看各大房选的题目,甚至和同学相互交换,他们的成功也是可以预见的。”江芸芸说道,“所以我说不好。”

“读书治家也不好?”李东阳眉心直皱。

“好啊,读书修身自然可以,若是读书的目的是照拂百姓,大庇天下寒士,那自然是好的。”江芸芸笑说着。

李东阳一脸严肃,他虽长年文弱多病,但皱起眉来也显出几分威严来。

“原本只有书香世家才能得到的大量知识,大量的题目,如今可能会因为有模板框架的模考而成了普适的东西,只要我们学生,乃至老师开始组织考试,就像现在已经有人开始研究各大考官性格和历年题目,那我们能竞争的筹码就大了。”她解释着。

李东阳神色越发严肃。

“但每年考试的名额都是固定的,考官也定然不能出这些大众可见的题目,所以题目自然也会越来越难,考生随之而来就会去卷更难的卷子,可东西就这么多,迟早会学完的。”江芸芸继续说道,“这就是一个恶性的循环,到最后科举出来的人未必符合铨选人才的标准。”

李东阳怔怔地看着她,惊讶说道:“你竟能想得这么远。”

江芸芸苦恼皱眉:“不是我想得这么远,哪怕没有我这个模拟考,但四书五经的内容就这么少,迟早是会被出完的,所以随着时间的推动,这个制度的弊端是肯定会出现的。”

后代对科举的评价不也大都是刻板僵化,可一个制度的出现若是一开始就是被人唾弃的,那就不可能出现,甚至能连绵数千年。

制度需要变,却一直没有变,或者说无法变,这才导致不可抑制的堕入深渊。

“我是觉得我做坏事了。”江芸芸嘟囔着。

在那些人围在徐家门口重金求取的考试题目的时候,甚至她发现不少学校也开始组织层出不穷的考试,甚至花样比她还多,她猛地察觉事情开始有点不对了,她好像在一个开始走下坡的破车上不小心踩下油门,加速了它的完蛋。

李东阳沉吟许久,才无奈叹气:“你的想法真是大胆又要命,怪不得老师叫我要看好你。”

江芸芸低着头没说话,可怜巴巴地坐着。

“那你可要低调了,你如今实在是太出名了。”李东阳又说道,“今后进了国子监可不能再出幺蛾子了,只管好好读书才是,不然我就写信给老师,让老师亲自来管你。”

江芸芸大惊失色,神色忿忿不平。

“我和老师是交流心得,可不是告状。”李东阳理直气壮说道。

——好大一个人,怎么就知道钻空子。

江芸芸又气又急,蔫哒哒坐着,大声嘟囔着:“我可没干坏事,我清清白白。”

李东阳冷笑一声。

两人不再说话,一路无言坐在马车上各自沉默,随着马车越走越远,很快原本热闹喧嚣的街边的动静也逐渐安静下来。

江芸芸好奇掀开帘子看向外面。

两侧的街道招幡样式明显文雅起来,大街上的主干道大都是笔墨纸砚店铺,就连酒楼茶馆装饰布置都格外文雅,墙面上甚至有不少读书人的泼墨挥毫的字迹,只经过条条小巷时,隐隐可以看到巷子里面有吃食等日常店铺。

路上的行人也都是文人打扮,穿着相同的衣服,头戴黑色方巾,昂首阔步走着,时不时能听到他们高谈阔论的声音。

“这个坊真有意思,好像是就是为了读书才出现的,到处都是文人的痕迹。”江芸芸收回视线,开始思考住宿的问题,“这里租赁是不是特别贵。”

李东阳眉眼低垂,一脸深思,并没有回答她的话。

江芸芸也不介意,继续兴奋地看着外面。

马车很快就在一座巨大的牌坊前停了下来,江芸芸好奇问道:“为什么不走啊?”

“走过这条街就是国子监了,这条路不能走马车的,要自己走。”车夫笑说着,“也不远,走一炷香就能到了。”

江芸芸哦哦点头,对着李东阳说道:“我们到了,我先下去。”

“等会。”一直没说话的李东阳突然出声,拦住她。

“科举是伦才大典,如何能废掉,我若是上旨要求停止这种模拟考……”他严肃认真地注视着面前的小少年。

江芸芸连连摆手:“自然不行,这个办法已经传出去了,你越是阻止越是热情,而且这样,大家可是会骂你的。”

李东阳冷静说道:“我何惧流言。”

江芸芸呆了呆,好一会儿又呐呐说道:“堵不如疏,你越是觉得不行,越是有人觉得这个办法好,而且这个本来就是读书的一个办法啊,如何能禁止,大家只会觉得你不想要他们读书,想要拦截他们向上的路,阻碍他们前进的脚步,这个骂名如何能担。”

若是沾上这样的名声可就彻底臭了。

李东阳沉默地看着江芸芸。

江芸芸哎哎了两下,突然回了马车,低声说道:“你有没有觉得,科举这条路特别挤。”

李东阳眉心一动。

“这块糕点太小了。”江芸芸掏出兜里的两个绿豆饼,“有没有可能再做一个糕饼。”

李东阳不解:“如今文武科举已经分科,如何再做一个糕饼。”

江芸芸嘴巴动了动,想了想还是大着胆子,试探道:“就是比如,科举考试从四书和五经两门功课,变成五六七八门这样。”

李东阳眉心忍不住跳了跳。

“又比如,科举人数增多,但在此之上还有分门别类的考试,比如就选好的进士中,算数好的去户部,嘴巴活泛的去都察院等等,把考生分流出去,让他们能更加在自己擅长的地方发光发热,把考试的目的性加强。”

李东阳的眉头简直皱得能夹死一只苍蝇,严肃看着江芸芸。

江芸芸见状没说话了。

“你第一个办法可真是不要命了。”李东阳见她怂了,不由一脸糟心,忍不住呵斥道,“这世上除了四书五经,其余不过是泛泛之书,读书是为了明理,而这些理都是在四书五经中,你要其他书,是打算什么书?如此胡言乱语,切不可再说了。”

江芸芸没说话,只是不服气地皱了皱鼻子。

李东阳一见他这个样子,就开始头疼,到底没继续追问下去。

——怪不得老师这么担心,一连写了三封信。

——孩子闷声不吭,一定在作妖,瞧着平日里文文静静的,现在一看简直比他儿子还闹腾。

“至于第二件事情,铨选自来就是有的,只是这些年流于形式了,各部门也大都是敷衍了事,不如就从这批考生开始。”李东阳话锋一转。

江芸芸一听要祸害自己认识的人,眼睛一亮,立马凑过来出馊主意:“那就增加打卡考核制度啊,再添加轮岗制度,比如在三年内把六部和都察院都走一遍,然后每次结束实习后都要打分,然后还要写册子,把自己做了什么,有什么心得,甚至有什么想法,都写起来整理成册,然后交给你们考核,作为平时分,最后三年后大考,两个分数加起来,最后决定他们的去处,又能锻炼人,又能把人送去更合适的地方。”

李东阳看了她一眼:“你倒是不心疼你的朋友。”

“我还要早起贪黑起来读书呢。”江芸芸嘟囔着。

李东阳想了想,又说道:“那我明日就上折要求重视铨选。”

江芸芸连连点头。

李东阳看着她亮晶晶的眼睛,忍不住说道:“你以后也要经历的,有什么好兴奋的。”

江芸芸哎了一声,神色惊恐:“对哦。”

李东阳伸手点了点小孩的额头,没好气说道:“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

江芸芸跟着他下了马车,想了想又碎碎念叨:“没事,其实我都挺感兴趣的。”

下了车,李东阳就不再说起这个话题。

两人一走进牌坊,耳边的声音也跟着安静下来,左手面是高大的白墙,右手面则种满槐树,路面上铺着青石板,路上偶有走路的读书人,大都行色匆匆。

李东阳带人来到写着‘国子监’三字的大门前,随后直接敲门,开门的仆人显然是认识他的,见了他就是行礼问安。

“祭酒可在?”李东阳和气问道。

开门的人点头:“在隔壁文庙呢。”

“就说李西涯携同门拜访。”李东阳说道。

仆人悄悄看了一眼他边上的江芸芸,正巧和一个黑漆漆,圆滚滚的的大眼珠子对上。

江芸芸察觉到他的视线,露出一个灿烂的笑来。

那仆人收回视线后,又找了个小仆给他们带路,随后自己朝着隔壁的文庙走去请人了。

江芸芸跟在李东阳身后,好奇张望着。

他们入了大门后就能看到一大片空地,两侧各有一排倒房,边上还有两座一模一样的井亭,其他再无建筑,院中种满花花草草,正中是一条修缮极好的大路。

江芸芸跟着他们又入了一扇大门,左边是一座修缮宏伟的钟楼,右边则是高大威猛的鼓楼,再往前走就是一座璀璨耀眼的琉璃牌楼。

牌楼之大占据了一半的长度,辉煌灿烂,上面雕刻着孔子的句子,笔墨挥洒自由,绕过牌坊往里走就是两座巨大的碑亭,两侧都是雕刻的文字。

“只有读书好的人才能在这里留下笔墨。”李东阳冷不丁说道。

江芸芸连连点头,目不转睛地看着,只是视线还没从文字中收回,只看到两侧各有三间大教室,门窗俱是打开,露出里面整齐摆放的桌椅。

等两人随着仆人上了一段往上走的长阶,然后穿过一个拱门,只听到潺潺水声,波光粼粼的水面正安安静静在脚下流淌着,再一抬眸就看到不远处有一座金碧辉煌,类似于宫殿大小的建筑。

一座由三层纯白色圆形台阶层层而上搭成的台子,正中一个蓝顶红墙的建筑,屋顶自上而下层层放大,湛蓝色的瓦片在日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大殿头顶有一个纯铜打造的圆形长柱,底下是一面面门窗组成的大红色木墙,如今一扇扇华美高大的门窗紧闭,依稀能看到门上花纹雕刻得格外精美。

“这是什么啊?”江芸芸贴着李东阳,小心翼翼问道。

“这是明堂。”李东阳解释着,“也叫辟雍。”

“明堂是什么?为什么也叫辟雍”江芸芸又问,“用来做什么的?”

“东汉经学大家蔡邕,曾在《月令论》中说过:明堂制度之数,九室以象九州,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以四门八牖乘九宫之数也。……取其周水圆如璧,则曰辟雍。异名而同耳,其实一也。”

江芸芸听得似懂非懂。

“大儒孔颖达在《毛诗正义·大雅·灵台》中记载过明堂辟雍的功能:告朔行政,谓之明堂;行响射,养国老,谓之辟雍,所以明堂辟雍是天子潜心修学、仰观天象、替天行道、布政施教的神圣之地,每次祭祀、典礼、议政时就会选在这里。”

“你看这殿的下面一整圈都是门窗,一旦打开,整个内殿就会非常通透敞亮,那是天道圣明之像,我们脚下水波流动,呈圆形分布,好似圆形玉璧,故也叫辟雍,象征内在圆满无缺,也寓意着知识可以流布四方,这也是辟雍的意思。”

江芸芸听得连连点头。

“陛下刚登基那年,就曾幸学国子监,当时就在这里讲学。”李东阳补充着。

江芸芸听不懂,但肃然起敬。

几人穿过明堂,下了台阶,一个巨大的石头日晷出现在东南角。

“一寸光阴一寸金。”李东阳意味深长说道,“督促你们读书的。”

江芸芸打量了一下了日晷,一圈又一圈的刻痕,据说越是详细的日晷,定位的时间越是准确,只是她还没研究出现在的具体时间,就随着仆人上了台阶,只好抬头去看对面的建筑,只见上面牌匾上写着彝伦堂三字。

这个建筑单檐悬山顶,面阔有七间屋子大小,后面还有三间抱厦,堂前他们所在的地方是一个宽广的平台。

“这是国子监藏书的地方,这个平台叫灵台,召集监生列班点名、集会和上大课的地方。”

江芸芸顿时敬畏起来。

仆人又带着他们绕过这里,最后在一间三进院前停下,那院子正中挂着牌匾为敬一亭,梁架上是团锦彩绘,墙面为大红色,自成院落,往里看还有一个牌匾,名‘敬一之门’,两侧屏墙上还刻着团龙图文。

这个建筑叫亭,长得却跟宫殿一样,两侧还有两个长方形二进小院落。

江芸芸好奇地打量着。

“祭酒在东厢正中的那间屋子办公,两位在隔壁的会客室稍等片刻。”仆人把人带去东面的二进小院中的一间屋子。

把人安置好,又上了茶,仆人才悄无声息到门口站着。

“西面是做什么的,我瞧着有桌子。”江芸芸问道。

“是琉球学子读书的地方,他们读书生活都在那里,他边上有一个小一点的院子,是首领官和属官办公的地方,司业和祭酒都在这一面。”李东阳仔细解释着,又见江芸芸一脸懵懂,便继续解释着。

“国子监有堂上官、首领官和属官三种官员。”

其中堂上官三人,祭酒,也就是校长,司业,副校长和绳愆厅监丞,纪律校长。

首领官一人,典簿,乃是行政部门主任。

属官为三十九员,其中博士五人,助教十五人,学正十人,学录七人,典籍一人,这些都是各个种类的老师。

未入流的乃是掌馔,为一人,这个就是做饭的人。

“祭酒乃是翰林出身,是成化丙戌进士,姓林名瀚,字亨大。”

李东阳介绍间,突然听到外面传来脚步声,便跟着站了起来。

江芸芸也急急忙忙站起来,下一秒就看到大门被推开,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走了进来。

“李少卿今日怎么大驾光临来我这里了。”那人一看就和李东阳关系不错,笑着打趣着。

李东阳笑说着:“我有个小师弟要来国子监读书,他年纪小,又是扬州人,初来乍到,我就想着亲自带人入学,也好叫你以后多多关照一些。”

从的视线看了过来。

江芸芸连忙行礼,自报家门:“举子江芸,字其归,应天府扬州人。”

“你就是江其归。”那人上前一步,仔细打量着她,目光挑剔,“就是你想出的歪门邪道,那个模拟考。”

江芸芸没想到还没开始上课呢,就得罪校长了,神色怯怯地去看师兄。

李东阳自然是维护的:“虽说有点投机取巧,倒也算不上歪门邪道。”

“怎么不是。”林瀚不悦说道,“如今国子监内也流行考试,不肯认真读书了,只想着考试压中题目,你这个小师弟当年在扬州出的一本册子据说现在都一百两一本了,还供不应求。”

江芸芸吃惊。

“那也和我师弟没有关系,他的本意是给读书扎实的朋友巩固学习用的。”李东阳无奈强调着,“他年纪小难免不懂事,谁知道会有这样的后果,要我说还是那些商人逐利,打出来的噱头也太大了,让读书人都被短暂地迷了眼。”

林瀚一声不吭,只是瞧着依旧面露不悦。

江芸芸心惊胆战。

“等他们兴趣过了就知道,这办法要是没有深厚的基础,那都是无用功,最后还是会回来读书的。”李东阳最后说道,“读书,谁没走过弯路呢。亨大实在太过严格了。”

“怪不得要你亲自带来,若是他自己来,这个学生我可不敢收。”林瀚哼哼唧唧说道。

江芸芸委屈低下头。

“小孩子不懂事,我已经狠狠骂过他了。”李东阳说,“今后他若是有什么不对,亨大也只管狠狠责备他才是。”

林瀚冷笑:“谁不知道你李西涯最是护短,我怎么敢打你的小师弟。”

“哪里的话。”李东阳笑脸盈盈,“我老师之前那都是拿起棍子打的,你可千万不要手软,小孩子难免心思活,尤其是聪明的孩子,所以是一定要好好管教的。”

“他这种算举监还是贡监啊?若是举监可要你们翰林院的文书,若是贡监,府学县学的文书也是要的。”林瀚问,随后阴阳怪气了一句,“若是俊秀生,你可还要再找个人来。”

很早之前,黎循传就跟江芸芸分析过,国子监里一共有四类学生。

举监是指会试落选后的举人,由翰林院择优送入国子监学习,这类学生在国子监读书是有钱拿的,而且要是读得好,也可以提早去六部观事,但是是白打工。

贡监是学生中的主要组成。最好的是岁贡,就是各地优秀的学生被送到国子监读书;其次是选贡,县学府学中送上来的学生,据说大都是论资排辈,这些人年龄大,且没什么学问。然后是恩贡。朝廷遇喜事后会给名额到官员手中,官员选出学生送来,有好有坏,端看办事官员的水平。

荫监是祖上冒青烟的学生,就是京官到了三品,他们的子孙就可以进国子监读书,这种各家也大都是一两个名额,楠枝那个不争气的爹就是这么进去的。

例监则是富二代的专属办法,只要交钱,砸了大量的钱就能买到一个国子监入学资格,也是之前王太宰坚持废除的那一部分学生的来源。

至于还有夷生和俊秀生两种类型,但数量很少,一个是土官子弟或者附属国送来的学生,大都会在南京,特别优秀的在北京,一个是民间若是有俊秀通文的儒生,也可以进国子监读书,但需要地位高或者名气大的人推荐。

李东阳被他讽刺了也不生气,笑脸盈盈说道:“我这个小师弟是跟着我老师读书的,没去过府学县学,但他可是应天府的解元,这次没有立刻参加会试就是想要多学习,我们翰林院是格外支持南边的考生来北面学习的,相互学习嘛。”

他早有准备,递出盖着翰林院章的文书。

“早有耳闻,我们大明最年轻的小解元嘛。”林瀚淡淡说道,听着还有些阴阳怪气。

江芸芸听得更害怕了,悄悄靠近李东阳。

“别吓唬我师弟。”李东阳终于忍不住为人辩解着,“他还小,小孩子哪能想这么远,觉得办法好就做了,要说还是那七个考生自己争气,你少迁怒他,他才十二岁,比你的小孙子还小呢。”

“你瞧瞧,我还没打他呢,就给了点脸色看,有些人就坐不住了。”林瀚讥笑着。

李东阳无奈,安抚地拍了拍江芸芸的脑袋。

林瀚翻看册子,见条件和程序都符合,就淡淡说道:“国子监分为三级六堂,一般人都是先进初级,初级一共三间教室,分别是正义、崇志、广业三堂,中级则有两堂,分别是修道和诚心;最高一级的是率性堂。想来你刚进来的时候都看到了。”

江芸芸点头:“看到了,就在明堂边上,太学门进来的两侧。”

林瀚见他还有胆子开口,甚至观察得颇为精细,满意地点了点头。

“按道理是应该直接在初级堂待着,等学够了积分,再一层层上去,可你到底也是解元,也只在我这里读书一年,去了初级堂也太委屈你了。”林瀚又说,“我给你出一道题目,你三日后交给我,我再决定你去哪个堂。”

江芸芸连连点头,自信满满:“还请祭酒指教。”

林瀚沉吟片刻:“《论语·泰伯》中一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孟子又言‘位卑而言高,罪也’,你且写一篇文来。”

江芸芸一听就知道是祭酒这是在点她呢,还是觉得她带坏读书风气。模拟考而已,谁不是这么过来的,明明科举这块饼太小了,怎么还怪她多吃了几口呢。

她有点不服,皱了皱鼻子。

李东阳想也不用想就知道自己的小师弟又要出幺蛾子了,面无表情用胳膊肘锤了他一下。

江芸芸到嘴边的话只好飞快咽下。

“其归可是解元,只怕要直接去率性堂了。”李东阳接过话头,笑说着。

林瀚不为所动,淡淡说道:“还是先看卷子吧。”

“行。”李东阳说完,又和人闲聊了几句,就把一肚子心思的江芸芸揪走了。

“亨大性格耿直,你在他面前悠着点,别把人气跑了,他年纪也大了,要是气坏了身子,你也吃不了兜着走。”上马车后,李东阳千叮咛万嘱咐。

江芸芸瘪了瘪嘴:“我知道了。”

“饱知世事慵开口,看破人情但点头。”李东阳叹气,“学着点,京城可不是扬州,说错一句话都是要命的,而且遍地都是御史和贵勋,你可要离远一点。”

江芸芸继续点头,整个人蔫哒哒的:“我知道了。”

“京城人多,风土混杂,西城多富,切勿往来,东城多贵,切勿多话。”李东阳无奈说道,“我希望你最好就待在家里安心给我读书。”

“师兄的叮嘱,我记下了。”江芸芸认真说道。

“那卷子你打算如何写?”李东阳没有继续说下去,只是随口问道。

江芸芸立刻来了精神,小手一挥,信誓旦旦说道:“那我肯定要先分析一下,这句话,首先在春秋时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抑制百姓‘犯上作乱’,安分守己待在土地上说的话,自有时代性,可难道只要是孔夫子说的就是对的嘛?他的话在当时虽然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现在难道也是正确的,要知道百姓不关心时事,那政令如何推开,学生不关心政事,那若是政策有错又如何,所以安分守礼的心态肯定是不对的,我们要做到不在其位,也谋……哎哎,师兄你要干嘛?!!”

李东阳不知道从哪里摸出一根眼熟的大棍子。

“怪不得老师给我送了一根棍子,原来用处在这里。”李东阳捏着棍子,狰狞笑着。

江芸芸大惊失色,立马警觉躲起来。

——原来耕桑那天背后的包裹里全是棍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