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冬三十娘

《靖明冬三十娘》

第491章、黑船来了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时隔两百多年,小小对马岛上的土著再次见到来自大陆的雄军。

当年,三万蒙古、高丽联军乘各类船只九百余艘在对马岛佐须浦登陆,宗家先祖率八十余名武士做第一波抵抗,结果毫无悬念。几天之内,对马岛就被拿下。而次月,蒙古进攻本岛,镰仓幕府在博多港集结了十万余兵力,将蒙古阻在岸边。而后,神风来袭,蒙军半数船只被毁。

蒙古第一次征伐东瀛就此作罢。

七年后,再次行动,阵势更大。十万南宋降军被命令乘坐三千余艘船从浙江庆元、定海出发,四万蒙古和高丽联军则从高丽出发。而这段时间里,镰仓幕府在九州岛沿岸修建了数十里石墙堡垒。

对马岛等离岛自然又是先遭重,然而东征大军又是在夏日里东征至此,原定八月初二登陆,八月初一又遇台风。这次更离谱,蒙古和高丽联军直接“舟坏,丧师十七、八”,一大半的人就这么寄了。

而南宋降军所组成的江南新驸军,本来都在岛上筑垒,船只也都相去五十步止泊,受到的影响不算特别大。但其中已经提前委任的行省右丞坚持要撤,于是最终竟是主帅们乘船随蒙元、高丽残军先返回朝鲜合浦了,还有近十万江南军将卒只能滞留岸边准备依靠自己制造木筏回国。

结果自不必言,最终十四万大军,回来的不到三万,其中高丽回去的倒是最多,包含梢工在内有近两万人。其中,最大规模幸存的反而是江南军之中的南方汉人,这些人明明是南宋人,却被称作“唐人”,“免死为奴”。

面对当年不可一世的蒙古,东瀛神风传说就此形成,大明又怎么样?

是避过台风,先在冬日里花上几个月在对马岛这样的地方集结,再让大军休整一个台风季干吃粮,等到秋后再顶着严寒去登陆征战;还是在台风季里运兵集结,承担路上就完蛋的风险,只求到了之后能迅速开打以战养战?

蒙古两次东征,一次是冬日里开打的,一次是夏日里开打的,大明又怎么样?

宗家因抵御蒙古第一次出征而开始发家,宗晴康是很清楚那段历史的,但他现在发觉:大明不一样。

先抵达的,不是战舰,是工匠、劳力、商船。

对马岛从未如此热火朝天:浅茅湾一带,两个半岛形成了一个口子,里面是宽阔的海湾,又被多个小半岛分成许多岔湾。朱纨一到,首先便是组织人力物力,修建码头泊位,修筑通往鸡知和大小船越的道路。

而后,他们见到的雄军,下了船之后就于岛山、竹薮一带分别安营扎寨,同样投入到了修建工事的工作当中。

俞大猷麾下京营将卒,大半反倒突然成了工兵,另外小半则看守着从朝鲜那边被押过来的罪酋、叛军降卒大兴土木。

他们盘踞于此,对马岛南北已经被截断,中间都是明军。

北洋水师来得要更晚一点。

属于海运局和海上长城公司的小部分护航战舰,停泊于浅茅湾通往大海的海峡畔新建军港之中。大部队,则绕过对马岛南岸,停靠往这里最成熟的港湾。

宗晴康站在码头上,与朱纨、汪直等人一同等候着。

他的眼神不禁看向那一个新改建的码头:什么样的船只,需要那么长的一个泊位?需要旁边留出那么宽阔的航道,需要深入到那么深的地方?

为了改建这个泊位,去年一整年,汪直都以应对可能来袭的御守联军的名义,除了用那些从朝鲜运来的平安道、黄海道罪卒罪将,还让宗晴康征调了不少民力来劳作:凿石、伐木、堆筑防波堤、勘测水深……

这个过程里,其实丢掉了百余条性命。

现在,先有小型快船过来了。

它是负责引导的。

过来熟悉了一下海湾状况,那快船又开始调整风帆角度,再出湾去。

这时候,宗晴康已经隐隐看得到远处的舰队了。

其中,有一个黑黝黝的点,明显要大得多。

“玄龙舰英姿,总算是看得到了。”朱纨开口,“汪将军,玄龙舰所需煤、水、粮米肉菜,都要单仓准备!”

“制台放心,末将从到对马岛开始,就已经在为此准备。浅茅湾周边,末将早已分区画好。只要航路不断,人手充足,断无差错。”

朱纨点了点头:“早闻汪将军之名。我奉旨东来,原本忧心至今。到了此处,才知陛下早已运筹帷幄,所用得人。”

“制台过誉了……”

在马六甲一战后就因功升到从五品副千户的汪直,被调到对马岛、又谋划了对马大捷,现在已经因功成为从三品,有了上校衔,有了征倭先锋营游击将军的官职。

这还是战事尚未全面开启。作为和严世蕃一样最熟悉这边情况的一员重臣,他现阶段的作用是帮朱纨在这里厘清后勤保障的事,而后面自然是要引北洋海师和京营陆战主力去登陆本岛的。

“宗侍郎,宗家既然深明大义,诚心归附,还请安抚好岛上子民。北路大军在此集结,军民共居一岛,除本官约束官兵外,其余就要劳烦总侍郎了。”

东瀛的将来自然是不同的,现在的宗家,已经先得封赏,予了一个正三品侍郎之职。

宗晴康闻言学着汪直,弯腰说道:“制台请放心,下官必定约束好对马岛上下,一心劳军助战。”

“且看大明北洋海师英姿!”朱纨指了指远处,然后像是点评一般说道,“昔年蒙元东征,天灾之外更有人祸。操切之下,草草造办诸多船只,大多没有龙骨。敌情不明在先,攻伐无章在后,焉有不败之理?”

宗晴康沉默不语。

朱纨却自顾自地说道:“二十年前,倭使争贡宁波,残害大明百姓,龙颜大怒!东瀛王主形同虚设,权臣御下不力,地方割据,乱战不休。数十年来,倭寇为患四邻不绝,大明备此一战已二十年!”

宗晴康心头剧震:这是大明重臣首次明明白白地告诉他,大明皇帝早在二十年前就惦记东瀛了。

“海商先行,堪察航路,转运有力;海船造办,经年累月,如今三大海师驰骋海疆;朝鲜内乱,大明挥师解民倒悬,陆路通畅;琉球遭劫,陛下以粮草银两数百万之巨重造万国津梁,东洋海师南北夹击!”朱纨从望远镜里看着前面,眼神里有些期待也有些激动,“现在,玄龙舰来了!”

他把望远镜递给了宗晴康:“已经收帆,准备入港了。”

宗晴康知道明军有这种东西,之前能在御守联军看不见他们、汪直所派的人却能早那么一些时间看见御守联军动静,靠的就是用机动性更好的舰只、用这个东西在远处窥探。

现在,他好奇地拿着这个东西,学着朱纨的模样放到了眼前,然后脚步晃了晃。

从那个圆圆的视角里,他看到一艘巨舰仿佛在眼前不远处。

风帆确实已经在收,但巨舰上还有两个圆筒冒着黑烟。

过不了一会,沉闷的声音才传过来,犹如龙吟。

在海上航行了近两月,先到济州岛补给了一波,玄龙舰终于出现在对马岛上官民的视线里。

大明曾有宝船,曰长四十余丈。它具体的大小究竟是多大,在数百年后都是一个谜。

如果是大家以为的长过百米,那未免超出木制海船的材料承受能力极限了。这个尺寸,又与五千料、两千料等单位对不上。

靠谱一点的实际是,也许采取的是衡量古船大小的“七寸”尺,一尺二十厘米多一点。

那样的话,就相对合理一点了。

所以现在,等玄龙舰在收起了风帆之后纯靠蒸汽机驱动缓缓驶入港湾时,宗晴康等人,包括朱纨、汪直在内,都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

这毫无疑问应该是出现过的最大船只,而且其中的技术含量也是最高的。

无帆无桨,劈波斩浪。

“听闻玄龙舰钢骨铁鳞,长逾百距,吞火吐息无风自动,乃宝船监集风帆海船、明轮船与蒸汽机之大成之作。宝船监总裁沈大人因督造之功受封御海伯,这舰船名号,陛下也准了他的提议。玄龙巨舰,名不虚传。”

望远镜还在宗晴康手上,他的手有一点点哆嗦,看着那一圈黑黝黝的包铁上面一个个幽深的炮口,难以想象它火力全开之时是什么景象。

为了应景,没包铁的其余部分,刷的也是黑漆。

此刻巨舰缓缓靠近,确实像一条玄色巨龙,压迫感极强。

仅靠蒸汽机,速度不快,但眼下是要准备停泊,也不用那么快。

宗晴康就这么静静注视着大明北洋海师的旗舰进入港湾,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如果没最早归降,现在就能看到它开炮了。

本岛是不是好攻不知道,但对马岛肯定是每次都遭殃。

难道他要复刻祖宗带着八十余武士螳臂当车的悲剧?

达咩的事……

……

大明在迫近,南、北两路大军各在琉球、对马岛集结。

“严世蕃和汪直都是很了解那边情况的人,不过还是要提醒他们,不必操之过急。”

在北京呆着的朱厚熜更像是在操纵一场发生于现实世界的“游戏”:“把后勤保障先运转起来,现在多花点钱没关系,物资先往那边运。台风一般有几个月,几个月的压力,那边必定还是像朝鲜一样先横征暴敛。他们的粮食收上来了,再一鼓作气先把九州岛、四国岛和他们那所谓的中国攻下来。位于关西的京都,倒不必那么着急。”

只要这一次东征肯多花点钱,有耐心,不要像蒙古那样总吃天气和指挥、后勤的亏,大明将卒的战力水平与那边相比就不在一个档次。

大明还当真准备先在两个桥头堡避过台风季,先人吃马嚼供应个几月又怎么样?

正要更多民间的海商享到战争红利,愿意带着更多雇工过去。

征讨东瀛,朱厚熜是没准备让将卒多留手、少害民的。

他们彼此之间就打了这么多年了,兵祸嘛,东瀛贫民早就习惯了。

大明是绝对强者,而他们会慕强的。

大军已迫近,不管是谁,只要再次组织起众多的“联军”在岸边构筑第一道防线,对大明来说反而不算坏事。

大明的船只可不是只能用来运兵的。

他们阻击登陆战,那就炮火先轰一轮。

他们不阻击登陆,只要大明陆战兵建立了沿岸据点,那就是热兵器对冷兵器了,一样占优势。

总之几个月的时间后,总有一场攻防;东瀛防守方的兵力更多,明军打胜之后再继续推进也会轻松得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