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业管理

《新闻事业管理》

1. 新闻事业管理的若干基本问题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新闻事业管理》全本免费阅读

第一节新闻事业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一)新闻事业的经营与管理

www.youxs.org

新闻事业管理学是一门新兴的新闻学边缘学科,是新闻学与管理学的结合,即把管理学理论引入新闻学,用管理学理论研究新闻事业的经营与管理。

现代社会是结构复杂、规模庞大的系统。新闻传媒系统是其下属的一个子系统。新闻传媒系统是由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新闻杂志社、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新闻图片社等媒体机构组成的。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新闻媒体机构及其从事的大众传播工作的总和就是这个国家的新闻事业。从社会产业的一个分支部门的角度来说,新闻事业又可称为“新闻业”。

在我国,新闻事业的特定目标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当好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其具体社会功能表现为发布新闻、宣传鼓动、反映民意、传播知识、提供娱乐、推销商品。研究新闻事业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为新闻事业有效地发挥这六个方面的社会功能服务。

www.youxs.org

广义的管理,指的是运用科学的手段安排组织社会活动,使其有序进行,对应的英文词是administration或regulation;而狭义的管理指的是为了保证一个单位的全部业务活动正常开展而实施的一系列程序化的计划、组织、指挥、协和控制活动,对应的英文词是management或run。广义的管理本来就包含着“经营”,不过,管理学中常常在狭义上使用“管理”,而把经营单独列出,以示重视,这样,“管理”和“经营”就被分别赋予了特定的内涵。

管理要解决的问题,通常是具体的、日常的、重复出现且有规律可循的问题,属战术性范畴。管理强调的是规章、制度、纪律、条例。对于管理者来说,一个单位的理想境界或目标模式是:一个规范、规整、规律化的工作群体,稳定、持续地履行职责,完成预定任务。

经营是指一个单位在经常变化的外部环境中及客观形势下,适时调整自己的“目标一机构一人员”组合,精心确定业务活动的最佳(或满意)形式、规模及方法,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确保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它所要解决的问题,通常是重大的、方向性的、一次性出现的、无常规可循的问题,属战略性范畴。经营强调的是适应、竞争、变革和创新。对于经营者来说,一个单位的理想境界或目标模式是:生气勃勃、生机盎然的工作群体,灵活、机动地履行职责,不断向新的高峰攀登。

www.youxs.org

新闻单位从事新闻传播活动,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技术手段。新闻单位所拥有的物质技术手段,一方面是社会生产力的产物,尤其是生产力中的科学技术要素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社会生产力,尤其是知识产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闻单位中,集合着各种职业、各种身份的劳动者。他们在新闻单位的组织网络中,按一定的相互关系原则结合在一起,为实现新闻单位的社会功能协同工作。每一个新闻单位,都是一个社会单位,从而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载体。

对于社会生产力。有一个有效组织的问题:对于社会关系,有一个合理调整的问题。无论是有效地组织生产力,还是合理调整社会关系,都需要进行管理。新闻事业履行社会功能,有赖于各新闻单位所拥有的物质技术手段充分发挥作用,有赖于各新闻单位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调动和发挥,更有赖于搞好新闻单位的管理。新闻事业管理第一个方面的研究内容,是对新闻单位的物质技术手段和从业人员进行科学管理的过程及方法。通过这一方面的研究,探索实现新闻事业社会功能的最有效率的方式。

新闻单位必须有稳定的、充足的经济收入,这是新闻单位实现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只有具备稳定、充足的经济收入,新闻单位才能补偿功能输出过程中的资源耗费,才能不断补充、更新物质技术手段,以更大规模、更高水平实现新的功能输出。新闻单位从业人员通过为新闻单位提供劳务、获取报酬,来实现自身作为一个“社会人”的生存与发展。只有具备稳定、充足的经济收入,新闻单位才能合理提高从业人员的报酬,发展集体福利事业,改善各个生产环节、生产岗位上的劳动条件。新闻事业管理第二个方面的研究内容,是对作为一个经济组织的新闻单位进行科学经营的过程和方法。通过这一方面的研究,解决建立、健全新闻单位的维生机制、并使其以最有效益的方式运行的问题。

www.youxs.org

新闻单位持续有效地履行对外输出功能的职责,是新闻单位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的生命力的外在表现。社会组织生命力的内在根据,则在于为自己创造生存条件,并向其自身反馈。在社会组织的,诸多功能中,创造维持自身生存、成长、发展的各种必需条件的功能被称为“维生功能”;实现维生功能的组织活动机制被称为“维生机制”。新闻单位既然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社会组织,就必然要具备这样的维生功能和维生机制。

如果说,新闻单位的功能输出是一个社会性、政治性问题,那么、新闻单位自身的维生功能则主要是一个经济性问题。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新闻单位不仅是一个从事社会活动、政治活动的社会组织、政治组织,而且应该也能够成为一个从事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

(二)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维生机制与新闻事业管理学研究

当代资本主义各国的新闻媒介存在三种所有制形式,即国有制、公有制、私有制,因此,相应地也就有三种形式的维生机制(经营模式)。国营媒介以法国为代表。在1984年以前,法国的三家电视台即电视一台(TF1)、电视二台(A2)、电视三台(FR3)都由政府直接控制,编辑方针由政府决定,经费由政府提供。公营媒介以英国广播公司(BBC)、日本放送协会和德国电台、电视台为代表。在名义上,公营媒介强调对政府负责,不受政府控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但事实上,公营媒介和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负责人由政府首脑任命,视听费由政府代收,成为半官方机构。所以,公营媒介本能地偏向政府、维护政府的立场和主张。公营媒介的收入主要依靠视听费,没有广告收入或广告收入极少。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占主流地位的媒介是私营媒介。私营媒介完全由私人(资本家)独资或集股兴办(股份制)。以美国三大广播公司(ABC、NBC、CBS)、英国独立广播公司(IBA)、日本民间放送联盟等为代表。西方各国的报纸,绝大部分是私营的。资本家投资创办的各类媒介机构实际上都是资本主义企业,其目的在于攫取利润,实现资本增值。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只有那些注重经营、讲究管理的媒介企业才能维持生存、取得发展。对于经营新闻媒介的资本家来说,没有一套能取得相当效益的维生机制,就没有新闻媒介的利润,也就没有维护资本统治的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的保持和加强。正因为如此,不管是自由主义理论,还是社会责任论,都把新闻媒介机构的维生机制问题提高到新闻事业的基本任务、基本功能的地位上加以论列。

私营媒介维生机制的特点是:依托财团,以赢利为目的,完全按商业原则经营,广告收入是其主要经济来源,新闻产品进人市场展开竞争,综合运用各种经营手段,实现新闻产品的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不断壮大新闻业经济。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的继续和发展。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20年代。1827年,第一份工人报纸《雇工机工辩护士报》在美国费城出版,随后英法等国的工人组织也相继出版了自己的报纸。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从诞生之日起,就同无产阶级为争取自身解放而进行的斗争事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取得马主义思想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后,更是自觉地承担起集体的宣传者、鼓动者和组织者的责任,自觉服从无产阶级斗争利益的需要。在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并把持国家政权的条件下,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很难建立自己的维生机制,新闻媒介机构经常处于生计艰难的境地,往往遭受中途夭折的命运。

在我国,人民的新闻事业是随着人民解放军胜利进军的步伐而推进、发展,并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沿袭的体制和格局的。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动员国家的资金、干部及各种物质技术手段来支持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新闻事业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发挥喉舌作用。虽说早在1949年12月,新中国刚刚成立后在新闻总署召开的全国报纸经理会议上就提出了报纸企业化经营的方针,但并没有坚持下来,在很长时间内,我国的新闻机构都是党政机关直属的事业单位,对经营管理工作一直没有给予充分重视。新闻学界对经营管理问题的研究也因此长期处于停顿状态。如果我们把功能输出和维生机制的运行譬喻为新闻机构工作的“两手”,那么可以说,这“两手”是一手硬、一手软:功能输出的一手硬,维生机制运行的一手软。

维生机制疲弱或残缺的组织,是功能耦合不健全的组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这样的组织可以相对稳定地生存下去;但是,由于缺少稳定生存的内在根据,缺乏自求发展的内在动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条件发生大的变化(大的涨幕)后,其生存的稳定性就会面临挑战,处于岌岌乎殆哉的境地。

1978年,财政部批准《人民日报》等首都八家报纸试行企业化管理的报告,“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经营管理体制在报社开始推行。80年代中期,我国的新闻机构尤其是报社由于长期作为“事业单位”运作的惯性,开始在经济上暴露出日益严重的问题。建立、健全维生机制的问题已成为加强新闻机构经营管理工作十分紧迫的现实问题。

危机促人深思,危机催人奋进。正是经历了1985年以后的那段“困难时期”,各个报社都把经营管理工作摆在了重要位置。真正开始在企业化的“化”字上寻求摆脱困境的转折点。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整个报业在经营管理工作方面开创了崭新的局面,报业经济开始走出低谷,在世纪之交,初步呈现出繁荣兴旺的景象。与此同时,新闻学术界也开始注重新闻事业管理学理论问题的探讨,注重对新闻媒介机构经营管理实际工作的经验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实践,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管理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经营管理的发展,我国新闻事业管理学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三)新闻事业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综上所述,新闻事业管理学可以被规定为一门研究对新闻事业及新闻单位的物质技术手段与从业人员进行科学管理的过程和方法,以及新闻单位维生机制建立和运行规律的新闻学分支学科。研究新闻事业管理学的目的在于,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如何有效地配置新闻单位的物质技术手段和人力资源,提高新闻产品的生产效率;建立、健全新闻单位维生机制,确保新闻事业更好地发挥社会功能,新闻单位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新闻事业管理学是在新闻学与管理学的交叉地带生长起来的一门学科,是新闻学的边缘子学科之一,因此它具有鲜明的交叉学科特征:

www.youxs.org

新闻事业管理□□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理论研究新闻事业的经营与管理,并涉及传播学、社会学、运筹学、政治学以及公共关系学等多学科领域,因而具有交叉性。

www.youxs.org

新闻事业管理学,以新闻学为生长母体,又不局限于新闻学的传统研究领域,在新闻学的边缘地带发展,因而具有边缘性。

www.youxs.org

新闻事业管理学要综合运用新闻学、传播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对新闻事业经营管理实践进行研究,因而具有综合性。

第二节新闻产品的商品性和新闻

单位的经营管理体制

(一)新闻产品的商品性问题

新闻产品是新闻机构从业人员的劳动成果,它以实体样式或特定物质形态存在,具有信息传播效用,能满足人们知晓外部世界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精神需要。例如,报纸是以实体样式存在的新闻产品;被调制到高频载波上的广播、电视节目的音频、视频信号是以特定物质形态--无线电波---存在的新闻产品。

从新闻事业经营管理的角度来说,新闻产品的商品属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概念。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要通过出售新闻商品来实现,新闻机构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经济收入要通过出售新闻商品来取得。可以说,作为商品形态存在的新闻产品,是新闻机构实现自身功能和维持自身生存这两个基本方面的活动的统一产物。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出售”、“商品形态”,对报纸产品而言,说明、理解起来比较直观;对广播、电视节目这样的产品而言,说明、理解起来就要通过“双重出售”之类的迂回曲折的途径,对此,我们将在下面逐层展开论述。论述时,先就新闻产品商品性表现得最简单的情况--按成本原则出售的报纸-立说,然后进而说明成本原则被部分扭曲,乃至完全扭曲时相应的各类新闻产品商品性的表现。

www.youxs.org

商品是通过交换(买卖)而进入消费过程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商品本身体现着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依据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定某种物品是否为商品:

(1)该物品是否具有商品的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2)生产该物品的劳动是否也具有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3)是否可以通过生产该物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确定该物品的价值量:

(4)是否可以用价格的形式来表现该物品的价值。

如有一物品,既具有使用价值,又具有价值;生产该物既耗费人的具体劳动,又可抽象地视为耗费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的价值量可以用创造其使用价值的,在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确定;它的价值可以表现为价格,那么该物品就理所当然被视为商品。物质产品是这样,精神产品也应该是这样。

www.youxs.org

为了考察新闻产品的商品性,我们特以报纸产品为例。在考察报纸产品的商品性问题时,除了要将上述认定商品的标准作为大前提,合乎逻辑理性地贯彻始终外,还要将新闻同报纸产品区别开来,透析从新闻事实、新闻线索、新闻材料、新闻稿件、新闻版样到最终的新闻产品-报纸的演进过程中商品性的不同表现。对于新闻各形态上商品性的不同表现的说明,不仅适用于报纸新闻,也适用于广播新闻、电视新闻与网络新闻。

新闻事实是可以作为新闻报道对象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新近变化。如果把离开意识而独立存在的本体称为“自在之物”,那么,离开新闻传播者而独立发生的新闻事实则可称为“自在之事”。对于这种“自在”之事而言,当然无所谓使用价值或者价值等类的规定。显然,新闻事实不是什么商品,就如同自然埋藏的矿物不是商品一样。

客观事实作用于记者的感官,记者运用新闻嗅觉对事实进行新闻价值的判断,从而查找出新闻线索。记者为寻求新闻线索,需要进行观察和思考。观察和思考,正是记者劳动的一种具体方式。已经被发现的新闻线索,由于是记者这种劳动的产物,因此,含有一定的价值量,具备成为商品的潜在可能性。不过,一般说来,新闻线索并不直接进入买卖市场,因此,新闻线索通常还不是商品。发现新闻线索是记者搜集新闻材料的准备工序,就某种意义而言,可以把对新闻线索的寻求比作对地下矿产资源的勘探。

记者根据新闻线索搜集新闻材料的过程,是一个紧张的劳动过程:记者要动脑、动口、动手,要调动各类感官功能,奔波劳碌,甚至冒险犯难;记者还要在限定时间内查寻、阅读、研究大量资料,以了解历史渊源和背景情况。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技学院的工作负荷研究人员对近150种职业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用10分制分别评定了它们的工作负荷量。www.youxs.org,与民航机驾驶员和建筑工人相等,仅次于矿工(www.youxs.org)和警察(www.youxs.org)。如果我们把这一分值作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度量值,那么应该说,新闻材料本身含有相当大的价值量(其中有一部分是新闻线索价值量的转移),具备成为商品的潜在可能性。不过,搜集新闻材料一般还只是记者撰写新闻稿的准备工序。新闻材料就像已被开采出来的矿石,一般并不直接进入最终消费市场,通常还不是商品。

地质勘探资料和矿石有时也可直接作为商品出售。与此相仿,新闻线索和新闻材料有时也可直接作为商品出售。在美国,记者可以向知情人出钱购买新闻线索、新闻材料。美国报社经常有一个所谓的“执行总编辑”,负责管理购买新闻的事务。执行总编辑有权批准记者以数万、数十万,乃至上百万美元的高价来购买新闻。价格如此昂贵的商品,其使用价值在于制造社会轰动,扩大报纸销路。出卖新闻线索、新闻材料的知情人,一般是因职务之便而了解隐情、掌握机密的,并没有付出什么劳动,而只是承担某种风险。由于美国法律允许记者对消息来源保密,知情人出卖新闻线索、新闻材料所承担的风险也并不很大。这种被称为“支票簿新闻”的商品的买卖,是资本主义社会官场腐败、新闻界卑污的一种表现。“支票簿新闻”是一种超经济形态的商品,对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当然是不足为训的。

写作新闻稿件,并通过审定、修改使其确定最终的文字表达形式,是记者、编辑工作的重要内容。一篇新闻稿件,既凝结有记者获取新闻线索、搜集新闻材料所付出的大量劳动,又加进了记者构思、写作,编辑修改、审定的劳动价值。对于报纸来说,新闻稿件是可以用来填充新闻版面的半成品,还需要经过后来工序才能进入市场。对于通讯社来说,新闻稿件就是其成品。通讯社的新闻稿件既包括文字新闻稿,又包括新闻图片、电视新闻录像、广播新闻录音,还包括新闻评论、新闻资料等,可以作为商品向订户出售。

同工业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人员分工情况相类比,如果说,记者类似于直接生产工人,那么,编辑则类似于检验员和工艺师。新闻单位编辑的工作项目有:制定报道计划,约稿、组稿,选择与修改稿件,撰写言论,制作标题,规划版面。通过编辑的劳动,报纸出版后将要展现的面貌基本上被预先确定下来。编辑环节是从新闻到报纸的过渡环节。在这个环节上,新闻以被签字付印的新闻稿件的形式结束了从新闻事实走向新闻版样形态的变换过程,而报纸则以被划定版样的形式开始了自己走向读者的过程。

报纸版样是报纸版面的总体设计图样。在上面的论述中,新闻版样应理解为包括安排上版样的每一篇新闻的定稿。

组版以后,报纸作为实物产品的制作过程交由报社印刷厂完成。在“报纸”这一大批量生产的实物产品上,新闻以纸张和油墨为“实体”,实现了“物化”飞跃。随后,这一实物产品还要通过发行网络有关人员的劳动,才能最终售给读者。

食物能够满足人们“吃”的欲望,通过进餐,人得以生长发育,维持生命,这是食物类商品的使用价值。报纸则能够满足人们“知”的欲望。人们阅报,实际上是在精神上进餐,亦即获取信息,从而消除对外部世界认识的不定性,一般信息产品都有这样的使用价值;报纸则由于其在时新性、详述性、评论性、解释性、资料性等方面的独特优点,在这种意义的使用价值上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

为了创造报纸的使用价值,报社的记者、编辑、校对、排版、制版、印刷、发行、广告、技术、管理、行政、后勤等各类工作人员都付出了劳动。他们的劳动,在工作方式、操作对象上各具特点,使用的劳动手段和直接的劳动成果也互不相同,但都是使报纸具有上述使用价值所不可缺少的。撇开他们劳动的具体形态,可以将其抽象化为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种抽象的劳动形成报纸的价值。

各个报社的各个工作人员,从事同一类型劳动时,其工作条件、业务水平、劳动熟练程度、劳动强度都不尽相同。生产同样开张、载有大体相同的新闻信息量的报纸所耗费的各类劳动时间,各报社及各工作人员之间也不尽相同。但报纸的价值量,归根结底,还是由生产报纸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报纸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其价格:零售价格和订阅价格。读者按价付款,向报社购买报纸(此处略去中间的发行环节),取得报纸的使用价值;报社按价收款,向读者出售报纸,取得报纸的交换价值,报纸的价值于是得以实现。

凡此种种,无不符合前面所述的认定商品的标准。因此,对于新闻事业管理学来说,完全有理由把报纸认定为一种商品。同样道理,新闻产品的其他表现形态也是商品。进一步考察表明,新闻产品的出售形式还远不像上面所说的那样单纯,我们必须进一步了解新闻产品不同于一般商品的双重出售方式。

www.youxs.org

商品的价格一般总是围绕着其价值水平,根据实际的供求关系而有所波动。价格的具体数量,通常按照成本原则,由生产成本加上一个合理的盈利值而确定。因此,商品生产者总是以高于成本的价格来出售商品,这样,他才能得到利润。但是,新闻产品却可能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而且,这种奇特的出售方式还照样能使新闻机构得到利润。“对商人来说,报纸出版者们的举动十分奇怪。他们卖那些‘煮熟的松树’的价格要比买进它们时低1/3。这似乎是一次魔术表演:出版者们卖出他们的原料比买进时更为便宜,而他们却获利数以十亿计的美元。广告主也急切地把数以十亿计的美元投到这个好似无利可图的交易上,而他们也获利数以十亿计的美元。所有这些最后都是为了读者的利益,读者不费什么却有所得。”这一魔术表演的秘密在这段话里其实已露端倪:包括报纸在内的新闻产品有一种独特的双重出售方式。

就报纸来看,一方面,报纸的新闻版面(包括一些副刊稿件、娱乐材料等)可供出售。新闻版面的出售对象是读者,新闻信息的告知对象也是读者。读者愿意购买新闻版面,是因为新闻版面上有其“欲知”的文字和图片材料。另一方面,报纸的广告版面也可供出售。广告版面指的是可供广告主刊登宣传自己的商品或服务的广告的版面位置。广告版面的出售对象是广告主,广告信息的诉求斯象却是读者。广告主愿意购买广告版面,是因为在广告版面上可以刊登他们“欲读者知”的广告,并借助报纸新闻版面的吸引力,借助报纸的发行渠道,达到“让读者知”的目的读者在这里被广告主看做是自己的商品或服务的潜在购买者。出售广告版面所得的巨额收入、使得报社有可能以廉价--甚至低廉到制作成本以下-向读者出售报纸。这时,确定商品价格的成本原则被部分扭曲。

就广播电台、电视台来看,广播电台及电视台特别是商业性广播电台及电视台更是把这种双重出售方式推向极端:它们依靠向广售主出售广告时间所取得的收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把向受众提供新闻和娱乐节目的售价降低到零,即完全免费。免费播送新闻和娱乐节目是为了吸引受众,而电台和电视台对受众的吸引力是同对广告主的招徕力成正比的。就这样,“公众享受到了报纸和杂志至少是低廉的午餐的优待,而且广播电视是完全免费的”1。这时,确定商品价格的成本原则被完全扭曲。

广告主购买报纸的广告版面(时间),通常要向新闻机构支付较为高品的费用。广告版面(时间)的价格通常不是按成本原则而是按价值原则确定。所谓“价值原则”,在这里指的是按广告客户预期能从刊播广告上所得到的促销效果,即广告版面预期的信息服务价值的一定比例来确定出售价格。广告主所付出的广告费是广告主经营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当广告主以市场价格向消费者出售自己的商品或服务时,他就从消费者那里索取到一笔费用。这笔费用不但足以抵偿包括广告费用在内的全部成本,而且还能使广告主得到一定份额的利润。这样,受众在向新闻机构购买新闻产品时所享受到的廉价或免费优待,由他们在向广告主购买商品或服务时返还给广告主。

对新闻机构来说,出售新闻与出售广告二者同等重要。两业并重,不仅是新闻机构全面实现自身社会功能的需要,也是新闻机构建立、健全维生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新闻机构的广告收入决不能单纯看做是同广告经营直接有关的广告部门工作人员劳动价值的体现。记者、编辑、播音员、主持人的劳动,新闻机构的发行人员、行政后勤人员的劳动,都参加了媒介传播网络的建设,参与了媒介形象的塑造,因此也都参与了广告价值的创造。可以说,新闻版面(节目)的质量是确定并实现广告价值的基础,而广告价值的最终实现又反过来能够促进新闻版面(节目)质量的提高。二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共同构建新闻机构“双重出售”良性循环的维生机制。

www.youxs.org

新闻产品商品性的最大特点是“双重出售”。这一特点给新闻产品提供了售价低于成本的可能性。除此之外,新闻产品的商品性还表现出如下一些特点:

(1)使用价值的不确定性

新闻产品是一种精神产品。人们拥有了物质产品,就可以对其实行消费,而且物质产品所表现的使用价值,对公众来说,大体一致。人们拥有了精神产品,并不就自然具备了对其实行消费的能力。消费精神产品的过程必须伴随着消费者某种精神活动,对于不同的消费者,精神产品的使用价值有着各不相同的表现。

对于一个政治家,新闻媒介可能是他把握社会脉搏的舆情显示器。对于一个社会科学家,新闻媒介可能是他观察社会现实状况的窗口,是可以从中萃取学术资料的原液。对于大多数公众,新闻媒介能满足他们了解外部世界情况的欲望而并无特定目的。一个桑榆晚景中的老人把新闻媒介当作排遣寂寞的伴侣;一个玩世不恭的青年或许每天只从新闻媒介中寻找关于娱乐场所活动的广告。新闻产品正是通过这些对不同的人所表现的不同使用价值,来实现自己传播新闻信息,反映公众舆论、推进民主政治、促进商品经济、开发智力、提供娱乐的功能。

(2)价值保持期限的短促性

通常,一张日报的价值保持期只有一天,隔日的报纸一般不会再有人购买。各种刊期的报纸,只有在下期报纸出版之前的期限内售出,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广播、电视节目一旦播出,即随时间消逝,价值实现过程就此终止。甚至像蔬菜肉食这样的易腐商品,其价值保持期限也不像新闻产品这样短促。易腐的商品,多少还能通过采取保鲜防腐一类的措施来延长其价值保存期限,而任何措施都无法使新闻产品的价值保存期限得以延长。

(3)一次性生产,一次性消费

正因为新闻产品价值保持期限的短促性,新闻产品的生产都是一次性的,消费者对其进行的消费也都是一次性的。其根源在于新闻产品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其生产具有不可重复性,即不能像一般物质产品那样,把完全一样的报纸或节目重复地提供给消费者,必须每隔一定的周期,以完全崭新的面貌出现。

(4)推销范围有限

一般物质产品的使用价值,可以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得到实现。而新闻产品一般只能在有限的、特定的范围内推销。离新闻机构越远的消费者,对该机构所生产的新闻产品的消费欲望越小。

(5)参与性强

新闻产品的参与性表现在其生产过程中消费者的参与和对其他产品(服务)生产的参与。一方面,新闻产品的生产必须充分吸收来自消费者的意见和要求,不断改进栏目设置,提高内容质量。另一方面,新闻产品又可通过提供信息服务,实行监督、指导等速径,参与其他产品(服务)的生产过程。

5、承认商品性与反对“商品化” 在新闻事业管理中承认新闻产品的商品性,同新闻工作中新闻 “商品化”的做法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市实践上,都不容许把“商品性”与“商品化”混淆起来。承认新闻产品具有商品性,是为了给新闻事业管理的研究提供必要的前提,是为了促使新闻机构自觉运用商品经济的规律来加强自己的维生机制。强调新闻产品的商品性必然引起不同生产者之间的竞争。新闻机构之间的竞争,一方面表现在经营管理上,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物质技术手段的作用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要建立最佳的维生机制,增强竞争实力。这正是新闻事业管理所要研究的内容;另一方面也表现在新闻业务工作上,要增强受众观念与新闻产品质量意识,提高新闻产品的时效性,更好地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对新闻性精神产品的需求。

新闻的商品化是指新闻工作中无视社会效益的存在面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新闻商品化的本质,是将新闻机构变成为利润面运转的机器,新闻从业人员变成以新闻谋私的无耻“文侩”。新闻工作商品化的墮落行为,是我们坚决加以反对,也绝对不能允许的。如果说连资本主义国家的新闻学者也提倡“社会责任”观念,以制约作为资本主义企业的资产阶级新闻机构不受限制地追逐利润的自由的话,那么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事业,就更加应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决杜绝新闻工作商品化的行为。

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杜绝新闻工作商品化行为有三个方面的基本保证:

(1)我国社会主义的各级各类新闻机构是国有制单位,这就从所有制上保证其不致沦为少数人手中的牟利工具。

(2)我国社会主义的各级各类新闻机构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作为党、政府和人民喉舌的根本性质,贯彻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的基本方针,这是克服新闻工作商品化倾向的政治保证。

(3)在某种意义上,社会主义国家新闻机构与受众的关系可以说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关系的一个侧面。社会主义制度下,竟和国家与人民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尽管像报纸这样的新闻产品与受众之间存在商品经济的交换关系,但这种交换关系伴随者新闻媒介动员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关系,伴随着新闻媒介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关系,也伴随着人民群众对新闻媒介进行批评与监督的关系;这是新闻机构不致为新闻工作“商品化”的腐朽风气所败坏的最广泛的群众基础的保证。

(二)新闻单位的创办与行政管理

在我国,新闻事业历来都被作为特种行业对待,实行政府垄断,因此,对新闻单位的创建都有十分严格的政策、法律限定。新闻单位的经营与管理必须首先遵守有关的规定。

www.youxs.org

根据新闻出版署《报纸管理暂行规定》、《报纸质量管理标准》等相关法律、法规,创办报纸必须具备以下几项条件:有确定的、能切实担负领导责任的主办单位和主管部门;有符合法律规定、体现一定专业分工范围的编辑方针;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编辑、记者队伍;有与所办报纸规模相适应的创办资金、场所、出版与印刷条件以及维持报纸正常出版的稳定的资金来源。

主办单位为国有制单位,包括中央单位、解放军系统单位、地方单位。中央单位指中央和□□各部委、直属机构、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群众团体及其直属单位。主管部门为国家党政部门,在中央应为部级以上(含副部级)单位;在省为厅(局)级以上(含副厅级)单位;在地(市)、县(市)为县级以上(含县级)单位。报纸的主办单位和主管部门必须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所办报纸加强领导、管理和监督,在报纸的资金、人员编制方面要给予必要保证证,并承担相应的政治、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方面的责任。

中央单位创办正式报纸,由报纸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新闻出版署审批;解放军系统创办报纸,由解放军总政治部审核同意后,报新闻出版署审批;地方单位创办正式报纸,由主管部门向所在地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暂未建立的,可直接向省级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核准并报省级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后,报新闻出版署审批。创办非正式报纸,由报纸主管部门向所在地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暂未建立的,可直接向省级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核准后,报省级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审批。

经批准登记注册的正式报纸,由其主办单位持新闻出版署批准文件到所在地省级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注册手续、领取报刊登记证;登记注册后,到工商管理部门依照《商标法》的有关规定,办理报纸名称的商标注册。经批准登记注册的非正式出版的报纸,由其主办单位持省级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的批准文件到所在地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暂未建立的,可直接到省级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注册手续,领取“内部报刊准印证”。经登记注册后出版的报纸必须按规定时间到有关部门办理换证手续:已出版报纸的停办、被注销或被撤销,都要履行相应的手续,并由登记机关报新闻出版署备案。

报纸必须按规定经有关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登记注册后方可出版,报纸的停办要履行同样的手续;必须在每期固定位置标出刊号、出版日期、期号、发行方式、报社地址和邮编、定价、广告经营许可证号等;转载或摘编其他出版物的内容必须按有关规定。非正式报纸必须在每期固定位置标明“内部报刊准印证”号及工本费等。

报纸的变更指变更主管部门、主办单位、名称、文种、刊期、开版、定价、发行范围、临时增版、临时增期和中断出版等。

正式报纸的变更:主办单位变更应由其主管部门向原审核批准机关报批,主管部门变更应由原主管部门和拟接管的主管部门分别向原审核批准机关报批;变更名称、文种,应向原审核机关报批;变更刊期、开版和发行范围,中央单位的报纸由其主管部门向新闻出版署报批,地方单位的报纸,向所在地省级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报批,并报新闻出版署备案;变更定价需按有关规定办理;临时增版、增期、报社应持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提前向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报批;增版、增期在编辑方针、印数、发行方式等方面应与主报保持一致。

非正式报纸的变更:由其主管部门向所在地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暂未建立的,可直接向省级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核准后,报省级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审批。

在报业行政管理上,必须坚持以下原则:报业是党的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二为”方针,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无条件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传播知识和信息,发挥舆论监督作用;2报纸不得刊载违反四项基本原则,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内容;3经批准登记注册后出版的报纸,不得擅自改变编辑内容与方针,不得擅自转让其刊号和出版权。此外,还要注意下列规定:1报纸经批准之日起,60天内不办理登记注册手续的,批准文件自动失效。正式报纸在出版过程中,连续3个月不出版的,由登记机关注销登记;2报纸经批准正式出版后,应向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及时缴送样报、合订本,并按国家有关规定向北京图书馆、中国版本图书馆数据库缴送样报、合订本;3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依据《报纸质量管理标准》及其实施细则,分别对各报纸进行年度抽查,综合考评,依法奖惩。

2、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创办与管理

根据□□《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广播电台、电视台,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有符合国家规定的广播电视专业人员和技术设备;有必要的基本建设资金和稳定的资金保障;有必要的场所;符合国家的广播电视建设规划和技术发展规划。

在广播、电视行政管理上,我国还有如下规定:

1广播电视事业与报业一样,是党的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二为”方针,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无条件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传播信息,提供娱乐和服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广播电台、电视台由县、不设区的市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设立,教育电视台只能由设区的市、自治州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设立。中央的广播电台、电视台由□□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设立,地方设立广播电台、电视台,必须经本级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逐级上报至□□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审批;中央的教育电视台由□□教育行政部门设立,报□□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审批:地方设立教育电视台、必须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征得同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同意并经本级人民政府审查,逐级上报至□□教育行政部门审核,由□□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批准。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自然终止或连续停播30日后的勒令終止,也必须按原审批程序申报。

3由□□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负责指配广播电视传输网络的专用频率并核发专用证明:各发射台、转播台、微波站、卫星上行站持该证明向省级无线电管理机构办理执照;发射台、转播台不得擅自出租、转让核准的频率、频段和更改各项技术参数。广播电台、电视台利用卫星方式传输广播电视节目,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经□□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审核批准。

4广播电视一般节目由广播电台、电视台和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批准设立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单位制作,播放境外一般节目需经□□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或其授权的机构审查批准。电视剧由取得□□广播电视行政部门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的单位制作,播放境外电影、电视剧需经□□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审查批准。以卫星方式进口、转播境外广播电视节目需经□□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教育电视台不得播放与教学内容无关的电影、电视片。

5广播电台、电视台不得播放违反四项基本原则,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节目。

6广播电台、电视台变更台名、台标、节目设置范围或节目套数,需经□□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批准。

7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广告播出必须遵守《广告法》以及广播电视系统内外的各种法律、法规。

此外,有线电视台的开办、停办、工程建设、播出节目等还需遵守原广电部《有线电视管理规定》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三)新闻单位的经营管理体制

www.youxs.org

在我国,与经济活动有关的国家所有制单位有三种不同的类型:

行政单位:即国家权力机关和管理机关。它们行使职能所需要的经费由国家预算支出中的行政管理费开支。

事业单位:即各类文化、教育、出版、卫生、体育、科学、地震、海洋、通讯和广播、文物及计划生育等单位。它们维持、发展自己事业的费用由国家预算支出中的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开支。工业、交通、商业等部门也有自己的事业单位,从事勘测设计、科学研究、技工教育等类事业,其经费由这些部门的事业费开支。在我国现行体制下,新闻单位一般列为事业单位。

企业单位:即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以自己的收入,抵偿自己的支出,取得利润,并向国家交纳税金的单位。当前,很多新闻单位,特别是报社,作为事业单位,又实行企业化的经营管理。

三种类型的国家所有制单位实行两种不同的经济管理形式:企业单位实行经济核算制,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实行预算管理制。

预算管理制是国家与国有制单位之间在预算基础上的一种经济关系。国家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税收收入是国家预算收入的主要来源。收入又是国家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国家预算由中央政府总预算和各级地方政府总预算组成。各级总预算所属行政、事业单位的收支计划则称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根据工作任务、事业计划、开支标准等进行编制和汇总,对预算资金的收支予以规定。

我们可以从事业单位同国家、国家银行、其他单位、本单位职工等四个方面发生的经济关系来说明预算管理制的基本内容,从而了解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大致面貌。

事业单位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国家向事业单位拨款,即为其提供生存条件集。事业单位则从事自己的事业活动,向国家提供劳务,为社会提供服务,此即其功能输出。事业单位与国家银行之间的关系:事业单位在执行预算过程中所发生的预算资金收支都必须通过国家银行办理转账结算。事业单位经费存和息行,银行不给和息。事业单位一般不能向银行贷款。发生资金短缺时,事业单位或者向国家财政申请增加拨款,或者自己紧缩开支。

事业单位与其他单位之间的关系:事业单位与其他单位在经营往来上实行等价交换,用货币换取对方的商品或服务。

事业单位与本单位职工之间的关系:事业单位的职工参加单位工作,事业单位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付给本单位职工一定的工资和其他形式的劳动报酬。工资和补助工资是事业单位列人员经费支出,列人单位预算。

各事业单位因具体情况的差异,实行预算管理的具体方式也有所不同,一般分为全额预算管理和差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管理又可分为全额管理、定项补助,全额管理、定额补助,全额管理、差额补助三种形式。

经济核算制度是一种经济责任制。完整的经济责任制不但包括企业对国家所负的经济责任,而且也包括企业内部的各级各部门对企业所承包的经济责任。企业内部的经济责任制又称为内部经济核算制。

我们可以从企业单位同国家、银行、其他单位、本单位职工等四个方面发生的经济关系,来说明经济核算制的基本内容,并大致了解企业单位的经济管理与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的不同面貌。

企业单位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国有企业是由国家投资创办的。企业长期使用的主要劳动资料和其他物资资料,即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工具等固定资产、系由国家提供。国家还拨付给企业定额流动资金,以保证企业的生产周转。企业通过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收人服务所取得的收入,则要按规定向国家缴纳各类税金,还要缴纳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占用费,以及部分折旧费。

企业单位与银行之间的关系:企业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可以向银行贷款,以取得必要的资金,但必须支付利息,并按期归还本金。企业多余的现金可存人银行,银行要对企业存款支付利息。

企业单位与其他单位之间的关系:在等价交换和经济合同的基础上,企业从其他单位购入生产、经营所需的物资,向其他单位出售自己的商品或服务。

企业单位与本单位职工之间的关系:职工参加企业的生产劳动,企业根据按劳付酬的原则付给职工计件、计时工资和其他形式的劳动报酬。职工的劳动报酬是企业的计人经营费用,要计入企业成本。

企业的总收入减去企业的总成本,即为企业的盈利。企业的盈利要在国家、企业、职工三者之间进行分配:企业要按规定的税种和税率缴纳税收人为国家财政提供收入;盈利扣除纳税总额后即为利润,企业的利润用于企业设备的更新改造,实现扩大再生产,也用于本企业职工福利和奖金,使他们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中得到实在的好处。

比较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经济管理方式的基本内容,我们可以看到,两者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要在内部加关经济核算,在外部关系上实行若干变通,事业单位的企业化管理并不难实现。事实上,以报社同银行的关系为例,现在已经突破了“不能向银行贷款”的惯例。报社为实施技术改造或多种经营项目而向银行贷款已逐步变成很普遍的事情。

我国新闻单位中由报社率先开始实行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方式正普遍推广。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深入改革带动下的新闻体制改革,把新闻单位企业化议题提上日程,企业化方式运作是我国新闻单位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

www.youxs.org

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继续和发展。

报纸方面:

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就对党组织的报刊出版问题作出了决议。党创办报刊的目的在于进行革命宣传,相对而言,报刊的经济管理问题并没有受到重视。1921年8月在上海出版的党成立后创办的第一份报刊《劳动周报》的《发刊辞》就曾宣布:“我们的周刊不是营业的性质,是专门本着中豪劳动组合书记部的豪旨,为劳动者说话,并鼓吹劳动组合主义。”

在经济管理上,党的报刊所需经费由党组织活动经费开支;苏区、根据地、解放区等建立了党领导的政权的地方,党领导的报社的经费,由政府拨给,实行单纯报销制,而报社工作人员则实行偶给制。由于党的经费来源和政府的财纸收入都很有限,报纸经费很困难。为了克服困难,办好报纸,报社工作人员一方面厉行节约,一方面想方设法增加收入。例如:开书店、经营文教用品、开办小工厂、搞运输等。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的我党创办的革命报纸,在经营管理上要同国民党系统的报纸抗衡,要同商业报纸竞争。以周同志为董事长的《新华日报》,在开拓广告业务、组织发行队伍、自办造纸厂解决纸张供应问题等方面都进行过卓有成效的工作。

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报业在实行企业化经营的道路上曾迈出过可喜的步伐。1949年12月,新闻总署召开全国报纸经理会议,确定报纸企业化经营的方针。在此方针指导下,各报社整编臃肿机构,厉行精简节约;报社印刷厂实行民主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大力推广发行,改进广告工作,增加收入。《人民日报》等一大批报社在经济上做到全部自给且有盈余,在自给的基础上又向自养(以盈余来降低报价、扩大发行,帮助下级小报的发展)的目标努力。1954年8月,□□下达《关于统一和加强国营、地方国营、公私合营报社、杂志社、出版社企业管理的指示》,明确规定报社实行企业管理,并向报社企业提出了“尽可能地为国家节省和积累建设的资金”的要求。应该说,在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7年(1949~1956年)中,党为新闻事业经营管理所确定的指导方针和具体政策是正确的,新闻事业经营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也是显著的。1956年的中国新闻改革有着多方面的条件。如果追究其深层的报社内在的经济驱动力的话,可以说,7年的企业化经营所形成的报业经济实力,以及报业维持并发展这一实力的愿望,对新闻业务的改进和新闻理论的突破起着支持和呼唤的作用。

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1957-1966年)中,党在指导方针上有过严重失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新闻事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情况也是这样。1957年的反右斗争,使1956年开始的新闻改革中途夭折。此后,为了政治斗争的紧迫的功利需要,报社在企业化的道路上被扭回头来,摆在完全依靠党和国家的权力系统提供生存条件的事业地位上,并带上了十分浓重的衙门气味,工作方式党政机关化。报社实行企业管理的一些成功经验被当成错误的东西,被加上诸如“混淆竞报与追逐利润的资本主义报纸的区别”一类的罪名。报社的经营管理被放到无足轻重的地位,几乎演变成后勤服务的同义词。报社失去自求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动力,越来越依靠财政补贴来过日子。

“□□”10年中,我国报业经历了一场浩劫,本已十分脆弱的报社经营管理工作又遭到极为严重的破坏。□□、□□两个□□集团猖獗之时,一些报纸沦为他们篡党夺权的工具,经营管理工作要完全服从于帮派集团的政治需要。报社在经营管理上的一些弊端发展为痼疾。

粉碎“□□”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报业经营管理工作逐步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