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暴君

《大唐第一暴君》

第399章 西梁巨变(二)(二更...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当袁象先打着杨师厚旗号、率领‘十万大军’浩浩荡荡朝着洛阳杀来的时候,洛阳这边真的震惊了。

在朱友珪称帝之初,洛阳这边可是见过杨师厚的彪悍。

如今杨师厚亲率五万大军南下,在开封共集结十万大军朝着洛阳杀来,谁能不慌?

因为消息被封锁,洛阳方面并不知道这所谓的十万大军不过是袁象先率领的三万军队装出来的。由于在之前,洛阳方面就从李唐以及其他渠道得知了河朔的变故,知道李唐兵败,退守刑州,随后便是杨师厚率领大军南下。

只是这魏博军行军的情况,西梁这边就没法打听了。

加上洛阳城内也有东梁的内应,所以一时间整个洛阳都在传杨师厚亲率十万大军杀来的消息,也没人去打探一下消息是不是真的。

“现在怎么办?杨师厚这个家伙怎么会亲自领兵来袭?李唐那边也是,怎么就败了呢?

李中丞,唐人那边怎么说?会不会派兵来援?”此时的朱友珪哪有继续寻欢作乐的心情,若是不能退敌,他这小命都不保了。

所以一得知杨师厚大军杀来的消息,他就坐不住了。

那可是杨师厚,那个杀千刀的恶贼怎么亲自来了?

一时间,朱友珪在宫内走来走去,着急不已。

李琪犹豫了一会儿说道,“回陛下,洛阳至太原路途遥远,恐怕求援的使者还未抵达太原。”

“多派使者,只要唐人肯出兵,朝廷的危机就能迎刃而解。”朱友珪大声吩咐道。

“臣遵旨!”

作为此时西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李振却是站了出来,好意提醒了一下病急乱投医的朱友珪,“陛下,唐人若是直接增援洛阳,恐怕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朱友珪一愣,很快就明白李振话中的意思。

“李相的意思是唐人有可能搂草打兔子,趁机攻占洛阳?应该不会吧,我们和唐人是盟友,唐人不会这么短见。”朱友珪并不愿意相信。

李振嘴角微微上扬,这朱友珪是小瞧了唐人对洛阳的执念。

洛阳和长安,对李唐的意义非凡,若是有机会,唐人一定不会放过收复这两个都城的机会。

“陛下,最好的办法是围魏救赵,让唐人出兵魏博,逼杨师厚撤军,或许能解洛阳之围。”李振建议道。

“攻打魏博?唐人会这么做?”朱友珪有些迟疑。

“所以需要我们去说服唐人,若是唐人愿意出兵魏博,方乃上策?”李振回道。

“上策?难道李相还有中策和下策?”朱友珪疑惑地看着李振。

李振此人的能力,朱友珪还是很相信,毕竟是辅佐自己父皇建立这一片基业的谋士,肯定是有真材实料的。

李振没有否认,继续道,“中策便是撤离洛阳。想要凭虎牢关挡住杨师厚,并不容易。若唐人不出兵,最好的办法就是放弃洛阳,撤至长安,凭借函谷关和潼关,还有周旋余地。”

“撤到长安?岂不是朕就只能龟缩于一隅之地?”朱友珪有些不甘。

若是真的这样做,恐怕西梁的地盘一下就要缩水一半。

放弃洛阳,山南东道等地丢失是迟早的事。

那个时候,只剩下关中、陕州、金州等地的他,还能算是大梁的正统皇帝吗?

“陛下,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李振提醒道。

其实李振也不想放弃洛阳,放弃了洛阳,朱友珪建立的这个大梁基本都是等死:不是被朱友贞灭掉,就是被大唐灭掉。

可他也没得选。

就算他现在投靠朱友贞,也很难得到对方的信任,更别说维持现在的权力。运气不好,甚至会死。

与其失去一切,不如撤到长安苟延残喘。

朱友珪有些迟疑,想到这只是中策,便脱口而出,“下策是什么?”

刚一开口他就后悔了。

上中下三策,毫无疑问下策最糟糕,他还去问下策。

李振倒也没隐瞒,很随意地说道,“下策就是固守洛阳,到时候不是被杨师厚俘获,就是被叛变的将领斩杀。”

李振没说是谁被俘获和斩杀,相信朱友珪能听出来。

“李相认为哪条计策最好?”这个时候,朱友珪能相信的也只有李振了。

两人在一条船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一点他还是很清楚。

李振沉思了一会儿,才开口道,“中策最好。上策过于冒险,以朝廷目前的实力,虎牢关的守军恐怕坚持不了太久,我们很难等到唐人的援军。

当务之急是保证陛下的安全。

陛下可以装作誓死抵抗,把军中不可信的将领调去虎牢关前线,同时大张旗鼓派人去李唐求援。这样不仅能麻痹敌军,也能给陛下的撤离争取时间。”

朱友珪想也不想就点头,“就按照李相说的办。朕马上就让魏王去准备撤退事宜。。。”

他话音未落,李振便开口打断道,“陛下,应该让魏王领兵去增援虎牢关。他位高权重,只有他率军增援,才能让外人相信陛下是真心要誓死抵抗。”

朱友珪一想也是,但很快就想到一点。

刚才李振可是说了把不可信的将领调至前线,刚才对方那番话,岂不是意味着张全义不可信?

要知道,之前张全义能得到重用,还是李振的推荐。

虽然疑惑,朱友珪此时也顾不上了。

“一切就依爱卿所言!”

“陛下放心,只要陛下安全退至长安,臣一定会尽力辅佐陛下东山再起。”

李振这话,连他自己都不信,朱友珪也没信,但这番话听着让人舒服。

朱友珪点了点头,这才看向李琪,当即吩咐道,“李中丞也会去收拾财物,到时随朕一起去长安避难。”

对于李琪,不管是李振,还是朱友珪,都没有怀疑。

很简单,因为他们需要李琪来加深跟李唐的联系。

李琪的兄长李珽是李唐的礼部尚书,有这样一层关系,两人肯定会加以利用。换做其他人,恐怕都没法跟唐人重臣搭上线。

“陛下放心,臣一定说服家兄,让其劝说李唐皇帝出兵。”李琪大声保证道。

李振看了一眼李琪,也未多想。

可他们想不到的是,李琪在离开紫微宫后,并没有第一时间回府上,而是去了一个比较偏僻的巷子。

李琪早已投靠了朱友贞。

准确说不是投靠朱友贞,而是通过赵岩的关系,跟东梁朝廷搭上了线,也算是留一条后路。

如今朱友珪要跑,李琪可不想跟着去长安,去了那里,可就真的没前途,只能等死。所以他一出宫就是去通风报信,把这作为自己升迁的投名状。

他跟东梁在洛阳的联系人并不是霍彦威,而是一个暗探。

霍彦威可是朱友贞在洛阳最为重要的一枚暗子,不能轻易暴露,万一李琪是假投降咋办?

此时洛阳城人心惶惶,加上朱友珪想跑,倒也没人监视李琪。

他小心翼翼地来到巷子深处一处宅子门前,按照约定的‘三长两短’敲门方式敲了三遍。第三遍结束后,宅门从里面打开了。

看到来人是李琪,里面的人有些惊讶,“李中丞,你怎么亲自来了?”

在之前,大部分时候都是他们主动找上门,有时候也是李琪的心腹上门传递消息,没有出现过李琪亲自上门的情况。

李琪瞥了一眼左右,沉声道,“洛阳这边你们还有哪些人?”

门里的人看着李琪,沉默了。

李琪也没生气,解释道,“朱友珪在李振的劝说下,准备逃到长安。你们若是有实力,尽快动手,不然人就跑了!”

“李中丞?这消息是真的?”门内的人大吃一惊,连忙追问道。

“若不是真的,本官会亲自来传递消息?言尽于此,把本官刚才的话传递给你们能做主的人,告辞!”

说完,李琪便转身离去。

过了一会儿,马车消失在巷子外的道路上,宅子里的人仔细打量一下周围,便把门关上。不一会儿,就有人从这个宅子旁边另外一处宅子的正门而出,直奔霍彦威的府邸。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