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暴君

《大唐第一暴君》

第406章 归义现状(二)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皇宫中的那三人真的是从大唐来的使者?”

沙州城内,一处偌大的宅邸中,一个中年男子正在和幕僚论事。

此人名叫曹仁贵,担任沙州长史。

对于这个名字,很多人并不熟悉,但他另外一个名字却是被不少人熟知:曹议金。

此人正是历史上曹氏归义军的开启者,不过现在他还只是沙州长史,并未执掌归义军大权,名字也未改成曹议金。

曹氏严格来说并不是归义军辖地的大族,在张议潮建立归义军之初,曹氏的族人只是在归义军内担任一些比较低级的职位。

但随着归义军政权动荡,张氏、索氏、李氏三大家族内斗,元气大伤,这就给了曹氏崛起的机会。

曹仁贵也是一个能人,先是娶了索勋的女儿为妻。索勋是张议潮的女婿,所以曹仁贵就成了张议潮的外孙女婿,开始进入了归义军的高层。同时,曹仁贵又娶了跟张议潮夫人宋氏同族的一名女子。

于是通过政治联姻,曹仁贵成了串联沙州张、索、宋三大家族的中间人。

这还没完,曹仁贵先后让自己的姐妹、女儿和沙州本地的十余个大族联姻,建立一个庞大的关系网。他这沙州长史的职位就是通过这些家族的支持来的。

长史在一州内,地位仅次于刺史。加上张承奉在与甘州回鹘的作战中大败,西汉敦煌国境内又出现蝗灾、霜冻等灾害,张承奉的威望可谓是一落千丈。

这样的情况下,沙州本地大族都希望有一个人可以带领西汉敦煌国走出低谷。

当然,沙州本地大族并不是想推翻张承奉的统治,毕竟张氏一族在西汉敦煌国的威望很高。他们只是想有人取代现任的宰相张文彻、罗通达等人,有些人就把目光放在了曹仁贵身上。

曹仁贵跟张氏有姻亲关系,同时又能代表沙州本地不少大族的利益。

只是这并不容易,这些本地大族之间也有矛盾。

曹仁贵在沙州这么活跃,肯定是有野心的,可缺乏有力的支持,助他上位。大唐的使者到来,让他看到了一丝希望。

要知道张承奉之前得知大唐覆灭的消息后便迫不及待地称帝建国,这无疑就是叛唐。

谁知道大唐并未覆灭,估计如今西汉敦煌国的高层都措手不及。

张承奉登基称帝,这些高层可是在背后力推。

“回长史,根据宫内眼线传回的消息,应该是。来人带来了半封圣旨,上面有大唐皇帝的玉玺印。

而且那位使者是宦官。”曹仁贵面前,一个男人恭敬汇报道。

宦官?听到手下着重强调的话,曹仁贵自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但他还是有些疑惑。

“怎么是半封圣旨?”曹仁贵追问道。

“据说是使者是两位,但二人在甘州发生了分歧,另外一名使者希望从肃州想办法前来沙州,但宫内的那位使者却是横穿了北边的沙漠。

两名使者担心无法完成大唐皇帝的嘱托,所以把圣旨一分为二,这样不管谁抵达沙州,都能证明自己的身份。”手下人解释道。

“横穿北边的沙漠?是个狠人。”曹仁贵自然知道北边的沙漠意味着什么,没想到这使者胆子居然这么大,但想到手下的称呼,他当即板着脸,“记住,什么大唐皇帝?我们是唐臣,应该尊称圣人或者圣上。”

说着曹仁贵对中原方向拱手行礼,神色颇为严肃。

“是长史,属下一定谨记。”

虽然不知道自家长史为什么这么做,但他并未多问。

要知道张承奉已经称帝建国,而曹仁贵如今自诩为唐臣,这其中的意思可就值得深究了。

“朝廷使者现在何处?”曹仁贵连忙追问道。

他现在迫切需要从使者那里得知大唐如今的现状,这关系他之后的路该怎么走。

“回长史,在城内的一处邸店,大王派人保护着。”

大王就是张承奉,虽说张承奉从天子变成天王,但对普通人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马上派人去使者下榻的邸店,本官要求拜见天使!”曹仁贵想也不想便吩咐道。

“长史,这是不是有些不合适?若是让大王知道,恐怕会对长史不利。”手下人提醒道。

“怕什么?本官作为唐臣,拜见朝廷使者,难道还有错?如今大唐仍在,本官就不信这敦煌国的权贵们还敢背叛大唐。”曹仁贵义正言辞,大有西汉敦煌国内对大唐的第一忠臣。

虽说他是想借大唐来谋取政治利益,但他的话却是没说错。

大唐覆灭了,张承奉称帝与否都没什么。

但大唐仍在,还派了使者西来,若是张承奉等高层依然选择背叛大唐,恐怕会引起众怒。

大唐在西汉敦煌国境内意味着什么?恐怕没人不知道。

曹仁贵知道使者的情况,沙州本地大族也都陆续得知,毕竟沙州城就这么大,军中也有不少人知道,根本瞒不住。

而此时,西汉敦煌国的皇宫里,一群大臣正在为张超三人争论不休。

很简单,使者到来,证明大唐仍在,他们该怎么处理跟大唐的关系?

是以藩镇和朝廷的关系,还是以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大王,那位使者的身份值得商榷,太年轻了,臣有些怀疑。”作为支持张承奉称帝的重臣之一的张文彻自然不想承认使者的身份,也不相信张超是代表大唐而来。

“张相怀疑什么?”一名出自陇西李氏的官员当即站出来反驳,“使者身上带有朝廷的圣旨,也说明圣上已经迁都太原,当初洛阳的那位皇帝只是叛国者朱温扶持的傀儡。”

此人的话音刚落,张承奉的脸色就不太好看。

此人一口一个朝廷,一口一个圣上,还把叛国者挂在嘴边,莫不是在说他?

当初他以大唐灭亡为由,说服归义军内部支持他称帝建国。如今若是大唐仍在,他不就是那所谓的叛国者?

可这个李姓官员因为得知大唐仍在,有些激动,并未注意张承奉的表情变幻。

“来人只带了半封圣旨,如何证明身份?难道要拿整个敦煌国去冒险吗?”张文彻反驳道。

“大王,张相说的有道理。如今敦煌国内忧外患,来人的使者身份不定,不宜拿整个敦煌国去赌。”罗通达没忘自己的宰相是张承奉提拔起来的,这个时候自然站在张承奉这边。

“大王,臣以为应派人出使中原。若大唐仍在,西汉敦煌国应恢复归义军称号,大王应以臣子的身份请求朝廷册封节度使。”又有一名官员站了出来。

相比于之前的李姓官员,此人更狠,居然让张承奉放弃西汉敦煌国,恢复归义军称号。

不过此人跟李姓官员有个共同点,不是敦煌国的决策者。不说二人是否真的忠于大唐,但此时这种态度,说明对张承奉的执政有些不满。

“派出使者?甘州回鹘封锁了我们跟中原的道路,我们就算是派出使者前往中原,也很难成功。”

“既然朝廷的使者能来,我们为什么不能去?就因为一点困难,就这么放弃吗?”

“什么朝廷的使者?那几人的身份是真是假都还一说,说不定是伪梁或者回鹘人的奸细。”

虽然有不少大臣的支持,但也有人建议向中原派出使者,这无疑让张承奉有些不爽。

若派出使者证明大唐还在,他岂不是还得自降身份?

他之前是天子,现在降为天王,难道还要降为归义军节度使?

“诸位爱卿勿急,来使的身份的确是个问题。此时干系重大,必须慎重考虑,不可鲁莽行动。

最好的办法是打听中原的近况,看大唐是否还在。”张承奉摆明了不想承认,不然不会这么推脱。

他在刚刚接任归义军节度使时,心中或许还有大唐,但已经称过帝的他却是不愿以臣子的身份面对如今可能还存在的大唐。

“陛下,那邸店的几人如何处置?”张文彻试探问道。

张承奉犹豫了一会儿,也下不了决心,挥了挥手,“暂时安置在邸店。他们身份尚未得到证实,等打探到消息后,再做处置。”

如何打探消息?自然是派人去甘州回鹘境内。

至于需要怎样的结果,那就是由张承奉自己决定了。

若张承奉最开始态度坚决,或许还没有如今这事。

但他不甘败于回鹘之手,一直想着找回场子。此时突然传来有大唐的使者抵达敦煌国境内,他便动了借助中原政权来夹击回鹘的心思。

他只是想得到中原政权的支持,并不想称臣。

正因为他的犹豫不决,导致消息泄露。

刚才的争论就是一个不好的兆头,当消息散开,沙州城内普通人都得知有大唐使者抵达的消息后,局势恐怕对张承奉更为不利。

去年的战败,对张承奉打击太大,他或许都没意识到他如今的地位已经是岌岌可危。

若是此事被人利用,肯定会威胁他的地位。

而就在他犹豫不决时,已经有人前去邸店拜访张超一行三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