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暴君

《大唐第一暴君》

第568章 太原见闻(四)(二更...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只见他凑到少年近前笑道,“好俊的小郎君,这几盏灯都很不错,小郎君要不要试试?看小郎君出身不凡,想来这些灯谜对于小郎君都不在话下。”

少年一听,果然露出骄傲的神色,虽说有些才华,可毕竟是不谙世事的少年郎,被人一夸,顿时就有些飘。

“我要猜这个灯谜!”

王姓男子一看,是一个牡丹花灯的灯谜,看清上面的灯谜,不禁一笑,“小郎君,这个灯谜可是有些难度。”

少年自然颇有自信,只见灯笼下边垂下来的纸条上,写着一行字:幽州有一个家。旁边则是对谜底的一个提示:常见的补品。

少年看着这灯谜,露出自信的笑容,说道,“幽州古时为燕地,幽州有一个家,而且还是补品,谜底自然是燕窝。”

“小郎君倒是有些本事!”王姓男子并未太惊讶,这谜底本就不是多难,刚才那些话,也是他为了激将而说的。

“下一个!日近黄昏,打一地名,这个我知道,是洛阳。”

“凿壁偷光,打一三国人物?三国人物?孔明?诸葛亮对吧?”

。。。。。。

少年一口气猜中了五个灯谜,作为摊主的王姓读书人脸上有些挂不住了。

虽说他是以十文钱作为猜一次的机会,但少年这么能猜,却是让他坐不住了。其实对于这种灯谜,有才华或者家境殷实的,不会来猜,因为不屑。所以他针对的其实是那些才华一般,家境还可以又喜欢占小便宜的人。

可他现在一下就碰到一个又有才华、家境殷实的人,一口猜走五个灯笼。他这一共也就十几个灯笼,猜走五个,可就剩不了几个了。

不是他没有更多的灯笼,而是他还得为上元节做准备,今日不过是前来试试,看看市场如何。

“这位小郎君,可否手下留情?”王姓读书人真的想哭了,好在他也不是迂腐之人,直接开口说软话。

“可我还没猜完呢?”少年有些不甘心。

“这样吧,你这五个灯笼的钱,我就收四十文如何?”王姓读书人脸色变幻一会儿后,咬牙说道。

“我不缺钱。”

少年一说完,旁边立即有仆人把五十文开元通宝放在王姓男子手上。不少人都能看见他的脸瞬间变得跟个苦瓜色,显然面对大户人家出身的人,他真的没辙。

中年男子看出了摊主的尴尬,就没继续在后面看热闹,来到少年旁边,对着摊主笑着说道,“我们也不恶意刁难你,就让我家大郎才最后一次,不管能不能猜中,我们都离开如何?也不影响你做生意。”

“真的?”王姓读书人不敢相信地看着中年男子,脸上焕发出一丝光彩,但转瞬又沉寂下去。

“自然是真的。”中年男子微笑道。

“行,那就再让你们猜一次。”王姓男子的那股不服气的劲也上来了,在剩下的几个灯笼里找到一个应该算是这十几个灯笼里最好看那两个之一的灯笼走了过来。

“这个灯笼的谜语是,‘退席’,打《论语》的中一句话。我数二十声,若是小郎君你能猜出,这灯笼我不收你钱。

一、二。。。”

少年看着那灯谜,连忙在脑海中回忆《论语》的句子,可很快他就开始抓脑壳了。虽说他早已能背下《论语》,可这本书一共有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每一章都有不少句子,想要从中找出那作为谜底的一句,却是有些难。

少年毕竟是少年,能背下全书,不代表能灵活运送。

不只是他,周围不少围观的人也都皱眉,。

“十七、十八、十九。。。”数到这里,王姓读书人脸上露出了笑容,总算是能找回场子了。

中年男子见自己儿子应该回答不出后,便开口打断了摊主喊出最后的‘二十’,笑着道,“应该是出自《论语·泰伯》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中的‘不在其位’吧。”

“啊?”

摊主惊呆了,没想到这中年男子一下就猜了出来,脸色顿时有些难看。

“原来是这句。”少年也很快反应过来。

退席,不就是离开座位吗?自然就是‘不在其位’。

作为摊主的王姓读书人叹了口气,便拿起灯笼,准备递给猜对谜底的中年男子,虽说不甘心,他不至于言而无信。

中年男子直接回绝了,反而让仆人拿出十文钱递给对方,并解释道,“我家大郎没有打出来,这最后一次猜谜,算他没猜对。至于我,并没有猜谜,只是多了一句嘴。

不过这毁了阁下一道灯谜,说声抱歉。

大郎,走吧!”

没等摊主开口再说两句,中年男子便带着少年离开了猜灯谜的地方,朝着远处的热闹之处而去。

灯谜被人猜出,这道灯谜自然是废了,摊主只能重新想了一道灯谜写好贴上去。不过出了刚才那一档子事,反倒是让围过来猜灯谜的人多了不少。

。。。。。。

“杨贤弟,你怎么了?”

就在距离猜灯谜处不远的一处酒楼上,有人拍了一下杨凝式的肩膀,后者这才反应过来。

“没什么,只是看到那里有个猜灯谜的地方,有些好奇,多看了两眼。”杨凝式笑着解释道。

“杨贤弟才华横溢,区区灯谜,自然不在话下。而且今日我等聚在一起,灯谜之事,对我等还是掉价了,杨贤弟可不要胡来。”豆卢革笑了笑,想要把话题的重心拉回来。

他自然看到了河边的那处猜灯谜的地方,但并未放在心上。他们一群人都是进士出身,猜灯谜对他们来说,真的不值一提。

“倒是让诸位见笑了,我自罚一杯。”杨凝式笑了笑,当即举起酒杯,然后一饮而尽。

随后酒桌上一片欢声笑语,但杨凝式却瞥了一眼窗外,也在思考刚才自己瞥见那人,是不是曾经的故交。

他的确看到一个熟人,在洛阳见过的一人,其实眼前的卢程、豆卢革也应该认识。那人可是秘书少监,也不是默默无闻之辈。

当然前提是他没有认错。

不过他并没有跟卢程这几人提及此事。

他跟卢程几人都是故旧,跟卢程更是同年的进士,相互之间也算是熟悉。

天佑二年(905年),柳璨和李振合作,在白马驿诛杀大臣数十人,这里面基本都是各大世家在朝中的重臣。可以说,白马驿之祸把世家在大唐朝廷的根据直接杀绝了。

倒不是没人留下,杨凝式之父杨涉就活了下来,但这些人都是早早投靠了朱温,加上对朱温并无威胁,这才能苟活一段时间。

即便是柳璨,后面还是被朱温杀了。

卢程、豆卢革等人虽说也是名门,但毕竟年轻,所以逃过一劫,最后回了河北暂避。

如今众人在太原重聚,自然就加强了联系。

只是卢程等人并没有投靠其他人,反而是自成一系。

杨凝式就担负着一个责任,那就是把卢程等人拉入雁门郡王李嗣源门下。

但他并不是多看好。

很简单,卢程、豆卢革等人跟他不同,并没有为朱温效力,本身是进士出身,又是名门望族,起点就很高。

所以卢程一下就被提拔为鸿胪寺卿,从三品的官职;豆卢革也是卫尉寺少卿,也是从四品上的职位。

反观杨凝式,如今不过是六品的侍御史,虽说权力不小,但品级着实低了。他都在想,自己投靠李嗣源门下,是不是太冲动了?

“景度,我有一事不明。你也是名门出身,又是进士,怎么会现在还是侍御史?朝廷不是很缺人的吗?”一旁的豆卢革把酒杯放下后,有些不解地看向杨凝式。

卢程对豆卢革示意了一下,让对方别问此事。

但杨凝式却没有不高兴,而是一脸苦笑,“跟两位仁兄不同,弟在伪梁任过职,而且家父在朱温篡唐时也做了一些不合适的事,能有如今职位,也承蒙雁门郡王和安大夫的提携,自然没法跟两位兄长比。”

“原来是这样,倒是可惜了。”卢程不禁摇头,“想当初我们同批进士里,景度你最年轻,擅长诗文,的确不该只担任侍御史之职。

想那同批的李愚,如今都是太原府尹;就连那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李青阳都能担任工部尚书。

圣上在这用人方面,着实有些不妥。世家才是固国安邦的基石,可卢某却发现这几年科举中的世家子弟却是不多,长久下去,不利于国家稳定啊。”

“这个豆某倒是知道一些原因,最近几年太原城中的那求知书院很是出名,据说由求知书坊建立,背后就是圣上。这所书院招收的学子,基本是寒门子弟,世家子弟很少。

圣上此举,可见对我世家之人有些看法啊。”豆卢革说到最后故意拉长了声音。

杨凝式听闻不禁有些头大,这几人怎么又谈起这个,私下议论圣上,可不是好事。

“这也不怪圣上会不满世家,想当初先帝在时,朝中世家出身的大臣都在做什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