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暴君

《大唐第一暴君》

第832章 丈量土地(一)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韩毅,你跟这四名同学一组,你负责管这四人,你们要去的是交城县。

明日辰时在太原西城的南门集合,那里有太原府衙的官吏等候,你在那里跟府衙的人汇合后就启程出发。”

求知书院,一名老师正在分组,五名学生一组,差不多一百组。

意味着这一次太原府的土地清查,求知书院要派大约五百人左右参加。

太原府下辖14个县,平均每个县有十五个组,剩下组的学生则是国子监出来的。

每个组的人员组成很复杂,有国子监或者求知书院的学生,然后就是太原府衙的官吏以及从六部抽调的中低级官员,还有锦衣卫和御史台的人。

锦衣卫和御史台主要负责监督。

考虑到安全问题,每个队有一个火的禁军士兵负责保护。

一个火就十人,但在天子脚下,还没人敢公然袭击禁军。

也不想想,太原府驻扎了多少禁军,就算是遇到袭击,袭击的人能跑掉?而且一个火的禁军力敌数倍、甚至是十倍的乌合之众没问题。

这依然不是小组成员的全部,还有各县衙抽调官吏和不良人带路。

这一次的事情闹得这么大,自然要全面清查。

聪明的,早就把事情撇清了,但依然会有不少问题存在。

韩毅跟几名同学熟悉之后,约定好明日他派人去接几人。

求知书院的学生大多为寒门、甚至是平民家庭出身,有些人都不是太原府的人,平时只能居住在书院里。

韩毅毕竟是国公的儿子,虽说不是嫡长子,但身份比其他人高很多,条件自然好一些,派马车去接这几名同学并不难。

“多谢韩兄。”

众人看向韩毅的目光神色不一,有的热切,有的羡慕。

韩毅的身份并不是所有学生都知道,只有其关系比较好的才知道,平时他也没声张自己是陈国公的儿子。

韩毅点了点头,便离开书院,马车早已在不远处的街巷中等候。

相比于天佑六年初来时的青涩不同,他在太原待了七年,也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少年成为了一个经历丰富的青年。

他早就可以参加科举,去年去试过进士科,可名落孙山,所以他今年就放弃进士科,打算去试试明经。

对他来说,有一个功名就可以,也没必要非得在进士科撞死。

像他这样想法的其实不少,权贵家后辈中非嫡长子、愿意读书的,大多都是这个想法,有个功名,在家里的帮衬下,也不会太惨。

反正他们都无法继承爵位。

那些从小练武的自然是打算去军中拼搏一番。

也有无所事事的二世祖,不过这一种在此时还比较少,因为朝廷正值用人之际,出人头地并不算太难。

权贵府中的长辈也不会看着后辈无所事事,一辈子碌碌无为。

来到陈国公府门前,便有仆人出来迎接。

这个府邸自然不是之前的那个,而是圣上赏赐的一座府邸,正宗的陈国公府,可比之前那府邸气派多了。

别看韩毅只是妾生子,但因为长子韩洙调任安东都护府,韩逊其余的子嗣大多没什么本事,反倒是读书比较用功的韩毅在府中的地位日益增高。

下了马车,便有一个管事走来,恭敬地行礼道,“四郎,国公在后院等你。”

“父亲下床了?”韩毅有些意外,连忙追问道。

自从叔父韩强战死,父亲的身体就一直不好,司农寺的差事一直都是少卿韦说代为打理。

这些日子,韦说隐隐成为司农寺的实际掌权人。

对于朝堂上的事情,韩毅不是多关心,他反倒是担心父亲的身体。

可以说,父亲才是家中的定海神针,即便其只是担任司农寺卿,但国公的身份让六部尚书和内阁大学士都不能忽视。

朝廷的国公没几位,齐国公和徐国公都在杨吴,剩下的就只有燕国公张承业、卫国公丁会和洛阳的魏国公张全义。

“回四郎,国公的身体好了一些,趁着今日天气暖和,就在后院走了一会儿。”管事恭敬回道。

韩逊毕竟是武将出身,之所以这些日子身体不好,那是心病。

“行,我这就去!”韩毅点了点头,就快速小跑进了府。

陈国公府不小,等韩毅来到后院,那也是快一刻钟。

而此时的韩逊就躺在凉亭的躺椅上,舒舒服服地晒着太阳。

“父亲!”韩毅喘着粗气地行礼道。

韩逊看了一眼这个四儿子,眉头微皱,“你这身体得多加锻炼,平时让你练武也不练。”

“父亲教训的是,只是孩儿志不在沙场,身体也不如几位兄长。”韩毅小心翼翼地回道。

韩逊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继续说下去,而是换了一个问题,“听说你要跟着一起去清查土地?”

韩毅有些惊讶,父亲怎么会知道这个?

犹豫了一会儿回道,“是的,父亲。”

“去哪个县可知道?”韩逊问道。

“是交城县,明早就出发。”韩毅如实回道。

“对于这次清查土地,你怎么看?”

“回父亲,孩儿以为这能增加朝廷税收。”韩毅说道。

韩逊听闻摇了摇头,“你错了,朝廷实行的事两税法,是朝廷计划征多少税,然后分摊到地方,以纳税的田地来平摊。

即便是清查出再多的土地,也不会增加朝廷的税收。”

韩毅有些惊讶,这跟他想的有些不一样啊。

“听说你不想考进士,想试试明经?”看出儿子的惊讶,韩逊并未过多解释,让对方自己去寻找答案。

韩毅一脸苦涩,“父亲,孩儿的杂文不行。”

杂文泛指诗、赋、箴、铭、表、赞之类,可这些,韩毅都不擅长,所以他才去考明经。

在当今圣上之前进士科考杂文、帖经、策问,明经考帖经、试义、时务策。

大唐的明经科试帖经,以通经比例决定等第。

明经又分为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等,考试之法,先贴文,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

《礼记》、《春秋左传》称大经,《毛诗》、《周礼》、《仪礼》称中经, 《周易》 、《尚书》 、《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称小经。通二经者,通大经一部加上小经一部,或取中经两部;通三经者,大、中、小经各一部;通五经者,大经、小经皆须通。

科目则由举子自选。

另外,《孝经》、 《论语》是必考课目,有时还加试《老子》 、《尔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