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暴君

《大唐第一暴君》

第952章 王建病逝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什么?王建死了?”

九月底,刚回到太原的李柷便听到了这么一个让他十分意外的消息。

刘明点了点头,“回陛下,根据锦衣卫在蜀国探子传回的消息,王建的确死了。”

“怎么死的?”李柷好奇问道。

“回陛下,是被吓死的。”刘明如实回道。

“吓死的?因为杨吴的事?”李柷眉毛一挑。

“应该是。”刘明连忙点头,“杨吴覆灭的消息应该是在八月中下旬传到的蜀国。然后蜀国就把国号从之前的‘大汉’改回了‘大蜀’,而且那之后王建的身体就一日不如一日。

大约是在陛下准备返京的时候,就传出了王建的死讯。”

“居然就这么死了?”

李柷听闻觉得有些可惜,也算是一个人物,就这么死了?

“如今蜀国的君主是谁?之前的太子王宗衍吗?”李柷问道。

“陛下英明,正是此人。王宗衍已经改名王衍,并且正式登基称帝了。陛下,如今蜀国新君即位,内部不满者甚多,若此时朝廷出兵伐蜀,定能大获全胜。”刘明建议道。

李柷听闻摇了摇头,“算了,朝廷刚刚平定杨吴之乱,暂时没太多的精力去对付蜀国。”

李柷知道王衍此人,荒淫无道的亡国之君而已,他没必要现在就去攻打。

王建时期的蜀国还算是强大,实力也不是特别弱。如今对方刚死,蜀国的实力犹在,此时伐蜀,代价太大,李柷自然就不急。

不如让王衍去祸害一下蜀国,等朝廷这边把杨吴消化了,到时候一举平定南方各割据势力。

最起码,今年已经不适合开战了。

等消化了杨吴,朝廷的实力会迎来一个大幅的增长。

不过对于王建的死讯,李柷还是把消息告诉了贤妃王衣。后者听闻,自然伤心欲绝,可能很想回去,但却知道如今她连离开这深宫都不容易。

她也不再是三年那个刁蛮的蜀国公主,如今她也知道朝廷平定杨吴对于蜀国意味着什么。

如今父皇已死,朝廷很有可能趁机讨伐蜀国。若是蜀国灭亡,她这个蜀国公主的地位就一落千丈,自己的那些兄弟姐妹可能活不了,自己在宫中的地位也会直线下降。

可以说,王建病逝的消息传到她的耳中,她后面相当一段时间都心绪不宁。

而朝廷这边也很快得知王建病逝的消息,作为因为李嗣源归来而地位受到威胁的郭崇韬就忍不住了。

“陛下,臣认为应该趁着蜀国新君即位的机会,出兵伐蜀!”郭崇韬大声建议道。

李嗣源已经正式加封太子少保、骠骑大将军,依然领着平南大都督一职,因为此时的平南大都督府并未撤销。

先不说李嗣源雁门郡王的爵位,就这骠骑大将军的职位就比他高,虽说这还只是虚职。

对于郭崇韬的想法,李嗣源等人自然清楚,但他并未开口,安金全却是站出来说道,“郭大学士是否急切了一些?如今朝廷刚刚平定杨吴,此时伐蜀,对朝廷来说,难以支撑。”

郭崇韬想也不想就反驳道,“朝廷平定杨吴后,杨吴府库的钱粮都运往朝廷,无论是钱银,还是粮食,都够大军发动多次大规模的战事。”

他是内阁大学士,又是兵部尚书,自然知道这次缴获有多丰厚。因为这些要先过兵部,然后才交给户部,对于里面的数字,他基本上都清楚。

可以说,再发起几次伐吴大战,哪怕是每次大战持续几个月、甚至半年之久,仅凭缴获的那些钱粮都绰绰有余。

可见杨吴的富裕。

李嗣源站了出来,恭敬说道,“陛下,如今朝廷刚刚结束对吴大战,军中将士都需休整,短时间并不适合开战,尤其是伐蜀这种大战。

王建虽死,但此时伐蜀,反倒容易及其蜀国上下团结一致,这对朝廷不利,请陛下三思。”

李柷点了点头,“雁门郡王所言极是,如今的确不是伐蜀的良机,还是等等吧。”

李柷本就没有伐蜀的意思,所以他并不是慑于李嗣源的淫威才妥协的。不过这只是他自己觉得,但旁人确实觉得李嗣源有些跋扈了。

包括韩偓、赵观文二人,心中也有些担心。

李嗣源连忙道,“陛下英明。”

李柷点了点头,然后看向其他人,“朕召集你们除了说王建死讯外,也有打算派人去蜀国吊唁一下王建,以及庆贺蜀国新君即位。

你们觉得如何?”

出使蜀国?

一群人听了有些惊讶,他们可还没有派人去过蜀国。说实话他们对蜀国的了解也仅限于锦衣卫给的一些简单情况,但众人也未完全认同锦衣卫的情报。

所以听到圣上打算派人去蜀国时,这些重臣也都没反对。

“陛下,王建乃贤妃之父,如今病逝,朝廷的确需要派人前去吊唁,不如就由礼部派人前去吊唁,并恭贺蜀国新君即位。”韩偓提议道。

“陛下,可以趁机派人打探蜀国虚实,看是否有伐蜀的可能。”郭崇韬迫不及待地说道。

“陛下,若是要打探蜀国虚实,就不能只派礼部的人前往。”赵观文补充道。

郭崇韬听闻直接主动请缨,“陛下,臣愿意出使蜀国。”

看着一群人争先恐后地提及此事,李柷连忙抬手示意众人安静,“出使的人选就不从你们三位内阁大学士选了,只是吊唁和祝贺新君即位,蜀国又不是契丹,不必如此隆重。”

郭崇韬一听,当即回道,“陛下,可以礼部尚书卢程出使蜀国。”

李嗣源听闻直接摇头,“启禀陛下,卢程乃一介文人,不熟悉军务,空难有机会打探清楚蜀国虚实。臣推荐工部尚书安重诲。”

郭崇韬毫不示弱的回击,“出使蜀国,派一个工部尚书算什么?”

见这两人又争论起来,李柷看向其他人,特别是没说话的李存璋。

李存璋察觉到圣上的目光,连忙拱手行礼,“陛下,不如以刑部尚书杨赞图出使蜀国。杨尚书熟悉军务,其又是刑部尚书,想来不会引起蜀国过多的怀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