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伪君子

《人人都是伪君子》

第28章 自控5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内容回顾

自我控制的模块论有一些基本的观点。

首先,我们最好先明确“自控”的定义。大多数人认为选择长远而非短视是“自控”。比如储存而不消费、工作而不睡觉、戴避孕套等等。

自我控制的核心在于,它源自心理模块的相互作用,在交互过程中牺牲了即时获益目标(如贮存热量和脂肪、摄食、把握**的机会),抑制那些短视的模块而追求长期获益(如健康、地位、财富)。这些模块由于自身不同的功能而产生斗争。

通过思考模块的作用,我们可以预测什么会对它们产生影响。一旦我们理解了模块的功能我们便可以知道什么可以激活它,什么可以抑制它。看唤起性感的图片,会激活与性有关的模块,这会让这些模块占优,甚至会牺牲与“不想坐牢”有关的模块。与之相似,“把棉花糖藏起来”会激活食物搜索模块,这样就使忍耐模块恢复了优势地位。离开视线,关闭模块。

像讨论自我欺骗一样,研究自我控制的研究者们都对本书的观点产生共鸣。与此同时,一些心理学家也准备向前迈进一大步,认为心理不是单一的。丹·阿里利提到,他的研究结果表明“我们需要重新考虑关于人类行为的模型,可能根本就没有一个理论可以完全解释人类。事实上,我们可能是多元自我的结合体”。

这个观点回应了与其很相似的丹·韦格纳(DanWegner)的担忧(我认为他的担忧很有道理),他认为“自我控制”的大部分工作都是由一些像巴斯一样的小人掌管的。正如韦格纳所说,我们应该非常明确“谁控制了被控制的过程?”这个问题的答案。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并且这不是巴斯的问题。

不同研究领域的研究者的发现都与我现在提出的模块论高度一致,这是让人很受鼓舞的。我研究的开始和他们的结果所涉及的基本观点都是相似的,这是一个好兆头。不同领域科学研究的相似结果,是我们离真理越来越近的一个很好的证据。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研究者们能从模块论出发,看它能带你们发现什么。

自我/利益

首先我还是要先介绍一下“自我利益”(self-interest)这个概念。在之前的章节中,我试着向大家说明“自我欺骗”是一个有争议的术语。在本章中,我建议把“自我控制”也当作一个有争议的术语。我感觉大部分的带有“自”的术语都很有难度,因为我不认为只有一个“自我”,并且它对所有的感觉都有兴趣,我更认为它是一些模块。所以,我想抬出一个与“自我”有关的最大的概念——自我利益。

人们无时无刻不在用这个词,经济学家更是对它情有独钟。所有人都用它,那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人们似乎喜欢在两种情况下使用“自我利益”。一、与“自私”相似。二、做一些有长远利益而与眼前目标相悖的事情。回到我们关于蛋糕的问题上,当我在午夜吃一个蛋糕的时候,即使我在节食,人们也会说我的行为与自我利益相悖,对吗?

好吧,是有点。我的意思是如果说吃蛋糕会破坏我保持健康和保持体重的长期目标,这是说得过去的。另一方面,大家都知道我喜欢吃蛋糕。难道我做我喜欢做的事情就不是自我利益了吗?或者我们这么说,为什么保持健康就是我的“自我利益”,而享用美味的东西就不是呢?

我们可以适度地问:嘿!为什么长远的自我利益要比短期的自我利益特别啊?为什么只有长远模块的“自我”才有“利益”可言?如果引用丁尼生(Tennyson)的观点,他认为“爱过也失去过”更好,也就是说,一次烂醉如泥比从来都没有醉过要好。谁说吃蛋糕给我带来的即时快乐不能“弥补”对于增加脂肪这一长远利益的损害?如果说什么东西在个体的“自我利益”范围之内,那是因为并且只因为它在长远的“个人利益”中,不管怎么说我都认为这是不公平的。

我感觉这个术语之所以有了这样的意义,是因为我们总强调长远目标。对我而言,我认为这样就降低了非忍耐模块的重要性。至少我们有必要在用这个术语时说明我们所指的是长期利益。

那么另一个“自我利益”的意义难道是说我们有所追求就是自私?说一个人追求“自我利益”,可以粗略地认为是与利他相反。现在,我们看人们做事似乎总是很利他的:母亲喂养她们的孩子,士兵们用自己的身躯挡住手榴弹,我经常让一些人坐在我的走廊中。你送朋友去机场(这真的很让人难受),帮助他省下从市区到机场的30美元的车费,你纵情于和他多待上几分钟,你真的是利他吗?或者是自私?

一些人认为利他的行为不是“真正的”利他,而是“真正的”自私,因为利他者在该行为中是获得好处的。如果我愿意看到我的好朋友高兴,那么给他捐赠一个肾不算利他,是自私!“自我利益”把看起来明显是利他的行为贴上了它的标签,让我们来分析一下。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所有的行为都可以被看作是自私的,我们被引上了一条路,在这条路上,经济和一些相关学科都把行为贴上了自私的标签。

对比对于“自我利益”的混乱使用,产生了与模块观点的对比。我们来考虑一下一个动物的例子,动物是比较容易研究的。当熊妈妈喂养小熊的时候,它是自私的吗?我们现在只用我提出的模块理论来解释自我利益。难道乳腺是设计出来让他人受益的?你说对了。至于原因,应该和进化有关,然而,我们能解释为什么机体的某一部分是为利他设计的,但是那不会改变乳腺确实利他的事实:自己付出代价而使他人获益。这就是利他的本质。

现在我们来讨论人。首先,“帮助亲属”的设计就像是熊妈妈的例子一样。裙带关系“真的”利他吗?一旦我们知道了“真的”的意思,我们就会回答那个问题。从模块论的观点看,牺牲自己的利益使他人获益的功能是“真正的”利他。但是为什么“是否帮助别人”是模块的功能呢?

如果不是亲戚呢?比如朋友。有很多关于朋友之间的讨论,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朋友们可以在需要的时候互相帮助。如果我今天帮助我的好朋友,将来她可能也会帮助我,然后我们就这样互动下去。既然我们帮助朋友的原因与互利互惠有关,那么,我们帮助朋友真的是自利行为吗?模块论又一次给出了解释。和亲缘一样,问题功能的模块把收益给了另一个人,成为“真正的”利他。

这个分析很好的一点是它偏离了那个最根本、最让人费脑筋的问题:人性本善吗?回答:这个问题问得不好。一些模块是用以收集利益的,而一些是传递利益的,并且它们存在于同一个大脑中,有的时候它们还会斗争。同样,这些分析也偏离了对于“人们所有的行为都是真正的自私”的探讨。不同的行动会符合一些目标,但不符合其他的目标,而模块是用以完成目标的。

所以,“自我利益”的双重意义似乎是一个问题,因为不同的模块有不同的设计,因此会构建出不同的结果。我并没有说我们不要用这个术语了(和我对“自我欺骗”的看法一样),但是我们在用此术语时要小心。

心理学像雕刻品

关于模块论与经济学的概念(如自我控制,自我利益)相关的讨论到此结束。在进入下一个、同时也是最后一个涉及面广泛的话题(道德)之前,我们要暂停一下,来对于模块论和经济学及相关学科之间的区别进行深入分析。

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都在试图解释人类的行为。为达目的,他们要解释什么会导致人类的行为和心理,但是他们却用了不同的方法,就好似是两个不同的雕刻家在刻画作品。

引用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的一句名言:“我在大理石中看到了一个天使,我要雕刻它,直到他展翅飞翔。”从某种程度上讲,一些经济学家是用这样的方式进行研究的:他们从理论出发,认为机体(人们)有理想化的、理性的心理,经济学家需要磨掉和去掉一些材料。随后我们会看到“偏见”、“启发”和“非理性”这些词,这表明结果是与“完美”有差距的。因此,他们理性,更像是一个凿去大理石的多余部分的雕刻家,他们希望当工作完成的时候,人性就出现了,像米开朗基罗的天使一样。

尽管人类心理学家在“减少缺点”方面做得很好,但是我认为没有理由让我们用上述方法研究问题。我的观点,即模块论的观点,研究的是泥土而非大理石。我们像往作品上添加黏土的雕刻家,一点一点地往上添加黏土,直到最后完成了作品,自然选择增加(和改变)了不同的黏土,造成了不同的作品。我们心理学家不是要凿去人类的缺点,而是要在不同的背景下,把人类不同的能力整合在一起(或者分开)。

我们不把人类的心理看作一块要被雕琢的大理石,而是一些有计算功能的小块或小片,这些小块或小片经过自然选择混乱无情的进化最终编织成了一个整体。

心理是模块共同作用的产物,并且经常会起到很好的管理作用。是的,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遵循一些理性的定义时)会让人烦恼。但是最好不要被这个错觉迷惑。原则上讲,当研究人类认知和行为的时候,没有理由规定要从整体性或者理性方面进行研究。心理不是一个进化出的理想的新古典经济学勾勒的、有一些扭曲但还是近乎完美的机器。心理的进化是一点一点、一分一秒的,并且科学研究也应该尊重这个事实。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