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

《战国策》

第90章 燕策二3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会任意把俸禄奖给亲近的人,只要功劳大的人,才能接受俸禄;也不把官职交给个人喜欢的人,只要有能力的,才让他担任职务。所以考查我的才能而授以适当的官职,这是有所作为的君主;考察朋友的行为端正才和他交往的,这才是建立功名的人。我根据自己学所学,注意到,先王的行为超出于世间一般人,所以在担任魏国使臣的时候,得到燕国方面的了解。先王过分抬举我,把我从宾客当中提拔起来,让我的地位比一般宾客尊贵,也不和同姓贵臣商量,就任命我做亚卿。我自认为接受先王的命令和教诲,可以免除罪过,所以接受任命而没有推辞。

[原文]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对曰:‘夫齐,霸国之余教,而骤胜之遗事也,闲1于兵甲,习于战功。王若欲攻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赵若许约,楚、魏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2。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3,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大吕4陈于元英,故鼎5反于历室,齐器设于宁台6。蓟丘之植,植于汶皇7。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惬其志8,以臣为不顿9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比乎小国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注释]

1闲:通“娴”,熟悉。2济上:济水之上。3齐王:指齐闵王。4大吕:齐国钟名。元英:燕国宫殿名。5故鼎:指齐宣王伐燕时,齐国掠走的燕国鼎。历室:燕国宫殿名。6宁台:燕国台名。7蓟丘:燕国都城,在今北京市。皇:同“篁”,竹林。8惬(qiè切):满足。9顿:犹言坠,失去。

[译文]

“先王命令我说:‘我和齐国交恶,不管国力如何弱小,也要向齐国报仇。’我回答说:‘齐国有先代称霸的遗教,并且有几次大胜仗的功业。齐国精于用兵,熟习攻守。大王若想攻打齐国,就一定要联合天下诸侯共同攻打它。如果要联合天下诸侯来对付齐国,最好的办法就是先和赵国结交。再说,齐国占有的淮北和宋国故地,这些地方都是楚国和魏国想要得到的。赵国如果同意,再联合楚、魏和被齐占领的宋国共同发兵,四国联合攻齐,就一定可以大败齐国。’先王说:‘好。’于是亲口授命,准备好符节,让我出使到南边的赵国。只要我回国复命以后,各国随即起兵攻齐。凭借上天的保佑和先王的精明,河北的土地全部被先王所占有。我们驻守在济水边上的兵马,奉命击打齐军,获得全胜。我们以轻便精锐的部队又**齐都,齐闵王仓皇逃到莒地,才得以活下来。齐国的珠玉财宝,车马铠甲、珍贵器物,全部被燕国收入自己的府库,齐国制定乐律的大钟被陈放在元英殿,燕国的大鼎又回到了历室宫,齐国的各种宝器被摆在宁台里,燕都蓟丘的植物移种在汶水的竹田里。从春秋五霸以来,没有一个人的功业能比得上先王。先王觉得满足了自己的愿望,也觉得我没有辜负使命,因此划分一块土地给我,使我的地位能够不比小国的诸侯差。我无能,但自认为奉守命令秉承教诲,就可以万幸了,所以接受了封赏,并没有推辞。

[原文]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1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畜积,及至弃群臣之日,余令诏后嗣之遗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顺庶孽者,施及于萌隶,皆可以教于后世。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2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注释]

1蚤知:蚤,通“早”。能够预先知道事情的发展结果的人,也就是有先见之明的人。2离:经历。

[译文]

“我听说贤明的国君,功业建立就绝不半途而废,因此才能留名青史;有先见之明的士人,名声成就绝不毁弃,所以被后世所称道。像先王那样报仇雪耻,攻破拥有万辆兵车的强国,收取齐国八百年蓄积的珍宝,直到先王临死那天,还留下遗诏,向后代表明遗嘱,那些执政管事的大臣,能够按照先王的法令,端正嫡庶名分,对百姓施加恩惠,这些都可以教导后代。我听说善于做事,不一定能够成功;做事有好的开端,不一定有好的结果。从前伍子胥的说教被阖闾采纳,所以吴王的足迹能够远涉楚国的郢都。夫差不这样做,赐给伍子胥一个皮囊,让伍子胥的尸体浮在江上。因此吴王夫差不懂得贤人有预见的议论可以建立功业,所以沉掉伍子胥也不后悔。伍子胥不及早预见大王与自己不会同心,所以被沉入大江也不改变初衷。免除自己的灾祸,保全自己的功名声,来申明先王业绩的做法,是我的上策。遭受诽谤污辱的非议,毁坏先王的名誉,这是我最担心的事。面对不可测的罪名,把侥幸当作好处,按道理我是不敢超越这样的界线。我又听说古代君子,交情断绝也不恶语伤人,忠臣被放逐,也不只为了洗清罪名。我虽然无才,也多次承蒙有德行的人的教诲。只是担心事奉御驾的人听信身边大臣的话,却不体察我被疏远的真情。因此冒昧地用书信回复大王,只希望大王留意这些事。”

或献书燕王

[原文]

或献书燕王:“王而不能自恃1,不恶卑名以事强,事强可以令国安长久,万世之善计。以事强而不可以为万世,则不如合弱,将奈何合弱而不能如一,此臣之所为山东苦也。比目之鱼2,不相得则不能行,故古人称之,以其合两而如一也。今山东合弱而不能如一,是出东之知不如鱼也。又譬如车士之引车也,三人不能行,索二人,五人而车因行矣。今山东三国弱而不能敢秦,索二国,因能胜秦矣。然而山东不知相索,智固不如车士矣。胡与越人,言语不相知,志意不相通,同舟而凌波,至其相助如一也。今山东之相与也,如同舟而济,秦之兵至,不能相救助如一,智又不如胡、越之人矣。三物者3,人之所能为也,山东之主遂不悟,此臣之所为山东苦也。愿大王之熟虑之也。

“山东相合,之主者不卑名,之国者可长存之卒者。出士以戍韩、梁之西边,此燕之上计也。不急为此,国必危矣,主必大忧。今韩、梁、赵三国以合矣,秦见三晋之坚也,必南伐楚。赵见秦之伐楚也,必北攻燕。物固有势异而患同者。秦久伐韩,故中山亡;今久伐楚,燕必亡。臣窃为王计,不如以兵南合三晋,约戍韩、梁之西边。山东不能坚为此,此必皆亡。”燕果以兵南合三晋也。

[注释]

1王而不能:犹言大王如果不能。2比目之鱼:即比目鱼,眼睛在一侧。3三物:指以上三事。

[译文]

有人上书给燕王说:“大王如果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保存国家,那就卑躬屈膝去事奉强国,假如事奉强国可以使国家长久安定,也是泽被万世的上策。如果事奉强国不能奠定万世基业,那就不如联合弱国。如果联合弱国不能团结一致,这是我为山东各国感到遗憾的。比目鱼,两眼不在一侧就不能游动,古人所以这样称呼它,是因为它能合二如一。现在山东弱国联合却不能团结一致,这就看出山东六国人的智慧比不上比目鱼。又还比车夫驾车,三个人各行其事不能团结一致,车就不能前进,绑上两个人,这样就是有五人乘车,车也会走的。现在山东任意三个国家都不能单独对抗秦国,但随便联合两个国家,就都能打败秦国。然而山东各国却不知道互相联合起来,智慧当然还比不上车夫。胡人和越国人,互相之间言语不通,想法也不一致,一同乘船航行在波涛之上,也会互相帮助,协调一致的如同一个人。现在山东各国互相联合,正像同舟共济一样,秦兵一旦到来,就不能团结成一个整体,智慧又赶不上胡人、越国人。以上三件事,是常人所能做到的,山东各国的国君却不能领悟,这是我为山东各国感到遗憾的。希望大王慎重思考这件事。

“山东各国互相联合,做国君的不能辱没自己的名声,国家也可以长存。派兵戍守韩、魏两国的西部边境,这是燕国的上策。如果不抓紧行动,国家一定很危险,国君一定有大患。现在韩、魏、赵三国已经联合了,秦国看到三国如此坚定如一,必定会向南攻打楚国。赵国看到秦国攻打楚国,一定会向北攻打燕国。事情本来就有形势不同而祸患相同的情况。秦国长期攻打韩国,所以中山国被赵国灭亡了;现在秦国如果长时间攻打楚国,燕国一定要被赵国灭亡。我私下为大王考虑,不如把军队同南面的韩、魏、赵三队联合,订立戍守韩、魏两国西部边境的盟约。山东各国如有违背盟约的想法,这些国家一定会全部灭亡。”燕国果然把军队同南面的韩、魏、赵三队联合在一起。

客谓燕王

[原文]

客谓燕王曰1:“齐南破楚,西屈秦,用韩、魏之兵,燕、赵之众,犹鞭策也。使齐北面伐燕,即虽五燕不能当。王何不阴出使,散游士,顿齐兵2,弊其众,使世世无患。”燕王曰:“假寡人五年,寡人得其志矣。”苏子曰:“请假王十年。”燕王说,奉苏子车五十乘3,南使于齐。

谓齐王曰:“齐南破楚,西屈秦,用韩、魏之兵,燕、赵之众,犹鞭策也。臣闻当世之王,必诛暴正乱,举无道,攻不义。今宋王射天笞地,铸诸侯之象,使侍屏匽4,展其臂,弹其鼻,此天下之无道不义,而王不伐,王名终不成。且夫宋,中国膏腴5之地,邻民之所处也,与其得百里于燕,不如得十里于宋。伐之,名则义,实则利,王何为弗为?”齐王曰:“善。”遂兴兵伐宋,三覆宋,宋遂举6。

燕王闻之,绝交于齐,率天下之兵伐齐,大战一,小战再,顿齐国,成其名。故曰:因其强而强之,乃可折也;因其广而广之,乃可缺也7。

[注释]

1客:当指苏秦。2顿:困。3奉:备。4屏匽(yǎn):路旁的厕所。5膏腴:肥沃。6举:灭。7因其强而强之,乃可折也;因其广而广之,乃可缺也:利用它的强大而使它逞强,就可以折服它;利用它扩张的野心来增大它的贪欲,就可以残害它。

[译文]

苏秦对燕王说:“齐国向南制服了楚国,向西压制了秦国,操控韩、魏、燕、赵的兵马,好比用鞭子赶马一样。如果齐国到北面攻打燕国,即使有五个燕国也不能与之抗衡。大王何不私下里派遣使者,差遣游说之士前去各国,使齐兵陷入困境,让它的百姓疲惫不堪,这样就可使燕国高枕无忧了。”燕王说:“假如给我五年时间,我就能实现这个愿望了。”苏秦说:“让我给大王十年时间。”燕王十分高兴,送给苏秦五十辆车,让他出使到齐国。

苏秦到了齐国,对齐王说:“齐国在南边攻破了楚国,在西边压制了秦国,任意驱使韩、魏、燕、赵等国的兵马。我听说现在能够励精图治治理国家的大王,一定要惩治暴乱,揭露无道昏君,指责不义的行为。现在宋王射天神,打地神,又铸造诸侯的肖像,并让这些肖像站立在路边的厕所里,又拉起这些肖像的双臂,用石子打肖像的鼻子,这就是天下最不讲道义的人。然而您不去攻打宋国,我看大王的威名很难确立。况且宋国是中原最肥沃的地区,又是您邻近的国家。对于您来说,与其在燕国得到一百里土地,还不如在宋国得到十里地。讨伐宋国,能得美名,获取实际的利益,大王何不这样干呢?”齐王说:“好。”于是派兵讨宋,在三败宋军之后,宋国灭亡了。

燕王听到这个消息,就马上与齐国绝交,率领天下诸侯的兵马去攻打齐国,经过一次大战,两次小战,就打败了齐国,建立了自己的威名。所以说:借着它力量的强大而让它去逞强,就可以挫伤它;借着它扩张的而让它去扩展,就能使它衰微。

赵且伐燕

[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1:“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2,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3。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注释]

1苏代:苏秦之兄,战国时纵横家,游说于楚、魏、燕、齐之间。此盖策士假托。2鹬:水鸟名,脚长嘴尖,吃小鱼、贝类、昆虫等。3禽:同“擒”。

[译文]

赵国准备攻打燕国,苏代替燕国对赵惠文王说:“我今天来,经过易水,有一只河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鸟飞来啄它的肉,河蚌就合起两壳夹住了鹬鸟的嘴。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成为一只死蚌。’河蚌说:‘你的嘴今天不拿出来,明天不拿出来,你就会成为一只死鹬。’两个谁也不肯放谁,一个渔翁走来就把它们一起都捉住了。现在赵国要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期交战,相持不下,双方百姓都疲惫不堪,我恐怕强大的秦国会来做这个渔翁。因此希望大王认真考虑攻打燕国这件事。”赵惠文王听了后说:“好。”就停止攻打燕国的谋划了。

齐、魏争燕

[原文]

齐、魏争燕。齐谓燕王曰1:“吾得赵矣。”魏亦谓燕王曰:“吾得赵矣。”燕无以决之,而未有适予也。苏子谓燕相曰2;“臣闻辞卑而币重者,失天下者也;辞倨而币薄者3,得天下者也。今魏之辞倨而币薄。”燕因合于魏,得赵,齐遂北矣。

[注释]

1燕王:指燕昭王。2苏子:即苏秦。3倨:傲慢。

[译文]

齐、魏两国争着与燕国交好。齐王对燕王说:“我得到了赵国的支持。”魏王也对燕王说:“我也取得了赵国的支持。”燕国疑惑了,左右摇摆不定,不知道该跟随哪一方。苏秦对燕相国说:“我听说言辞卑贱礼物贵重的,是失去天下诸侯支持的;言辞傲慢礼物较轻的,是得到天下诸侯支持的。如今魏国的言辞傲慢礼物较轻。”燕国于是同魏国联合,得到了赵国的支持,齐队就失败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