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毒”于丹

《解“毒”于丹》

第36节:告诉你未被糟蹋的庄子5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其列《老》、《庄》于经典,而不取《孟子》,颇不可解。盖北宋以前,《孟子》不列于经,而《老》、《庄》则自西晋以来为士大夫所推尚,德明生于陈季,犹沿六代之余波也。”

《四库全书总目》认为,《孟子》是直到北宋才被列为”经”的,那么在唐代,不把它列入经还是可以理解的;至于《老子》、《庄子》在南北朝时期备受文人士大夫的推崇,以至于陆德明把它们以”经”来看待,这也是符合当时学术环境和陆德明的学术思维的。我们觉得,《四库全书总目》的说法还是可信的。

当代中国史学界著名学者杨向奎在他的《唐宋时代经学思?想——?经典释文、十三经正义等书所表现的思想体系》(发表于《文史哲》1958年第5期)一文中也提到这个问题,并且做了很好的解释,我们来看看杨向奎先生的说法:

”从儒家的前后历史看来,这是一个奇怪的目录,所谓-经典-,当指儒家的经典,在魏晋以前,唐宋以后,儒家的经典中绝对容纳不下老庄;这是南学的风尚,是王弼一派的支与流裔。他并著有《易》和《老子》疏,说明他在玄学上的造诣,虽然我们看不到原书,但《唐书儒学传》也说他-善言玄理。这一种推崇老庄的学风,一直到初唐仍然存在,虽然那时推崇老子有其政治上的原因,打算拉老子作为李唐的不祧祖先,南朝的学术传统,也是有力的因素。这是中唐前的普遍看法,认为老子和儒家经典可以合流,唐人正义引用老子者不下几十条,引用庄子者也有几处,出于唐人的《隋书经籍志》也充分表达了这种思想。”

杨向奎先生的说法不可说不详备了。在他的文中特别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正如杨先生所说:”在魏晋以前,唐宋以后,儒家的经典中绝对容纳不下老庄。”这无疑是对”《庄子》这本书,历代被奉为经典”的最好反驳。

我们知道,隋唐时代随着政治上南北的逐渐统一,经学上魏晋以来形成的南北学之分也趋于一统。作为南学后人的陆德明,他的经学思想自然延续着南学的传统。南学的主要特点就是”谈玄”,他们强调经学与老庄的合流,在当时便有把《易》与《老子》、《庄子》并称”三玄”的说法。再加上杨向奎先生所说的初唐”政治上的原因,打算拉老子作为李唐的不祧祖先”,看来陆德明列《老子》、《庄子》于”经典”还是可以理解的。

说了这么多,我们明白了《庄子》在魏晋至唐代初年的特殊地位。也许我们会说,《庄子》在思想上的高度与我们通常所谓的儒家”经典”完全可以相媲美。这话确实不假,但和其他的概念一样,”经典”也有它特定的意义和范畴。笼统地说”《庄子》这本书,历代被奉为经典”,这是我们不能接受的。

我们今天常说的”经典”,指的是古代儒家的经籍。

我们知道,历代确定和通行的儒家经典的数量不尽相同。简单来说,”经典”的演进轨迹,是由先秦时期所谓的”六经”经过一千多年的不断扩充、发展,到宋代定型为”十三经”。这个递增的过程也是中国经学的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作为后人,我们还是有义务和必要了解”六经”到”十三经”的发展过程,这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下面我们简单地回顾一下”经典”的历史。

从先秦到西汉,逐渐形成”六经”的概念。但颇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先秦文献里称述的”六经”一词,最早出现在于丹所说的”历代被奉为经典”的《庄子》中,今天我们在《庄子》的《天运》、《天下》、《徐无鬼》等篇章中我们都能找到”六经”这一词。这说明,至少在”六经”概念已经开始形成的先秦,《庄子》并没被称为”经”。

西汉时期,人们又称六经为”六艺”。尽管称谓不同,但”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籍,还是被当时人们共同认可的。我们知道,六经实际上到了西汉只流传下来了除《乐》经外的其他五部。在西汉前期,汉文帝、汉武帝设立了五经博士,却没有设立《乐》经博士便是最好的证明。关于《乐》经失传的问题,在历史上更是众说纷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