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才的魅力

《口才的魅力》

第9章 增强记忆力 1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著名心理学家卡尔·希绍曾经说道:“对于先天记忆能力的开发,普通人只做到了不高于百分之十,而剩下的百分之九十则因不遵守记忆的自然规律而白白浪费掉了。”

那么你属于这种普通人吗?若是,则说明你已经在社会或商务的重担下压得喘不过气来。由此,我认为你会充满兴趣地研读这一章,并切会受益匪浅。

首先我需要向你展示如何在商务性、社交性的会谈中或演讲中使用这些自然规律。

事实上,这些“记忆的自然规律”十分简单,它只包括三点。任何一个所谓的“记忆系统”都是由这三点构筑的。它们是:印记、复述、联想。

要对记忆的内容做到深刻、生动而持久的印记。这是记忆的第一道指令。而要达到这一点则必须聚精会神。西奥多·罗斯福凭借自己非凡的记忆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他那出色的记忆就根源于此:深烙于心中的印记。在顽强的信念和不懈地磨练的引导下,罗斯福使自己即使在最不利的环境中都能够全神贯注,不被外界干扰。1912年,在芝加哥“公牛与驼鹿会议”期间,国会宾馆成了他的办公地点。当时,很多人都涌入了宾馆楼下的街道,他们挥舞着旗帜,大声叫喊着:“我们需要泰德!泰德!需要泰德!”宾馆周围被人们的怒吼声、乐队的演奏声包围着,还有来来往往的政客、紧张的会谈安排,以及频繁的请示足可以使一个普通人无法专心工作。但罗斯福却做到了。他坐在房间的摇椅里,似乎对外面发生的一切都浑然不觉,依旧全神贯注地阅读着哈洛德特斯——那是一位希腊历史学家的故事。在去去往巴西荒野的途中,每到一处宿营地,他都会在树下找块干燥的地方,然后坐在小凳上阅读根布本的《罗马帝国的衰落》。他是这般沉醉于此,以至于忘记了身边的雨声、吵闹声,甚至是营地里的活动和热带森林中的各种声响。这或许也是他过目不忘的原因。www.zuye.org 石头小说网

仅仅五分钟的全神贯注,其记忆的效果都要超过精神萎靡时的记忆效果。亨利·沃德·比切尔写道:“集中精力的一小时,远远胜过迷迷糊糊的数年。”作为伯利恒钢铁公司的总裁,艾伍真的年收入可以达到一百万美金以上。他说:“到目前为止,我所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每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做的——全神贯注于眼前的工作。”

这就是增强力量,特别是提高记忆能力的秘密。

他们未曾留意一棵樱桃树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发现,半年来,他的二十七个助手在从电灯厂到新泽西门罗公园的总厂时,都走同一条路。路旁有一株樱桃树,但所有助手都对此都熟视无睹。

爱迪生曾经掷地有声地说:“普通人的大脑,对其看到的事物所产生的反应仅仅是千分之一。我们的观察力,那种真正的观察力,是多么的薄弱啊。”

如果将一些普通人介绍给你的朋友,那么结果会怎样?通常会是这种结果:不出几分钟,你的朋友就会将那些人的姓名全部忘记。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你的朋友没有更多的关注他们。或许你的朋友会说是由于自己的记忆力太差,但事实并非如此,这只能说明他的观察力也很差。如果你的这位朋友在一个大雾的天气里拍了一些照片,但照片却因为雾气而不清晰,那么他一定不会埋怨照相机不好。同样道理,因为对别人印象模糊不清,又怎么能幻想给对方留下清晰的记忆和埋怨自己的记忆力呢?

作为《纽约世界》的创办者,宙斯夫·布雷泽在其出版社的每一位员工的办公桌上,都留下了这样一行字:

准确、准确、准确

这也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我们应该准确地听到别人的姓名,并且请求他再重复一遍,耐心地询问对方的名字是如何拼写的。这样一来,他会被你的兴趣所激励,而你,也会因为自己的集中精神而记住对方的姓名。从而你也就获得了清楚、准确的印记。

林肯为什么大声朗读

林肯少年时期,在一所乡村学校读书。学校很破旧,地板都是用碎木铺成的,为了防止太阳的照射,学生们只好将课本撕开粘在窗户的玻璃上。当然,他们没有撕毁自己需要的教科书,上课的时候,老师首先大声朗读,学生们则跟着读。每当这个时候,整个校园就像陷入一片沸腾的海洋一样。正因如此,人们将这所学校称之为“喧闹的校园”。

在这所“喧闹的校园”里,林肯养成了一个习惯,这个习惯陪伴他终生。那就是,每当需要记忆的时候,他就会大声朗读。每天早晨,林肯一来到斯普林菲尔德的律师事务所,他就会立刻躺在躺椅上,然后将不灵活的那条腿放在旁边的椅子上,开始大声朗读晨报。他的同事总是抱怨“他让我厌烦透了!”“实在难以忍受!我曾经问过他,必要这样阅读吗?他回答我:‘只有这样我才能记得更清楚,因为阅读让我的听觉感官和视觉感官都参与其中。’”

林肯的记忆力相当出色。他曾经这样描述自己的大脑:“我的大脑好比一块钢铁,虽然很难在上面留下什么,但是一旦留下了,就永远不会抹去。”

因此,想要调动你的听觉和视觉,就必须像林肯那样去做。

当然,理想的记忆方除了听和看以外,还包括触摸它、嗅它、体味它。但是,最为有效的当属视觉。因为,我们是视觉动物,视觉记忆最为普遍,也最为深刻。例如,我们很容易记住一个人的样貌,却时常忘记他们的姓名。研究得出,视觉神经比听觉神经的功能高二十五倍。所以,中国有句俗语:“百闻不如一见。”

因此,将需要记忆的姓名、数据,以及演讲提纲记录下来,然后仔细看一遍,再将眼睛闭上,在大脑中回忆看过的内容,以辅助记忆。

那么,马克·吐温是如何做到不带笔记演讲呢?

最初几年,马克·吐温在演讲的时候,总是需要借助笔记,最终视觉记忆让他克服了这一难题。在《哈珀杂志》里,他向我们介绍了这一转变的缘由:

我们往往很难记住日期,因为日期都是用数字组成的;而数字又非常乏味,无法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它们又没能形成一幅图画,因此,视觉记忆就会显得毫无用处。很明显,日期图画能够让我们更好的记忆。甚至可以说,图画,特别是亲自构组的图画,更能帮助我们记忆。但是,我的经验告诉我,必须亲自构组图画。三十年前,每天晚上我都要发表演讲,每次讲演之前,我都会把内容完整地背下来,有时候为了避免失败,我甚至在纸上写下一些提示,这些提示几乎都是每段开头几句。下面这一组提示共有十一个,它们大致如此:

地区天气——

时代风俗——

加利福尼亚的人们从来没有听说过——

……

这十一个提示就是每次演讲的主要内容,有了它们就能确保不遗漏任何一个要点。但是,它们看起来非常相似,想要构组成一幅难以忘怀的图画的确很难。因此,我虽然用心记忆,但是仍然无法达到预想的效果。无奈,我只好将提示写在纸上放在身边,在演讲的过程中我总会不时地看看它。有一次,提示不知被我放在哪里了,那个夜晚我过得非常恐慌。正因如此,我才清楚地意识到,我必须采取应对措施。于是,按照演讲的顺序,我把每个提示开头的字母写在手指甲上,例如“I、A、B”。当我第二天晚上登台演讲的时候,我发现这个办法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因为,我不停地看手指头,以至于我忘记了哪个指头已经看过了。也许,这种方法不会让我遗漏演讲的重点,但是,听众一定会非常好奇:这位演讲者为什么对自己的手指头那么好奇呢?演讲结束之后,甚至有听众询问我的手怎么了。

就在此时,我的眼前一亮——构组图画!最终,这种方法消除了我的烦恼。两分钟以内,六幅图画就在我的手里诞生了,这些图画彻底代替了提示句子的作用,并且非常完美。当图画完成之后,我可以立马撕毁,因为,它们已经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了。虽然这场演讲已经过了二十年,但是那些图画仍然让我记忆犹新,只要想着图画我就可以复写出其中的内容来。

一次演讲中,我试图使用这一章所涉及到的内容,凭借记忆作一场讲演。于是,我材料用图画的形式构组出来,例如:喧哗中的人群中,罗斯福正在阅读历史资料;爱迪生仰望一棵樱桃树;林肯大声地朗读报纸;马克·吐温试图在听众面前,擦拭自己指甲上的墨水印。

那么,我是如何记忆图画的顺序呢?当然不是通过序号,因为这很难。我的方法是将序号转变为图画,并将其与要点画面结合起来。例如:序号“一”听起来很像“跑”,于是奔跑的马儿就用来表示“一”,而罗斯福骑在这匹马上,在房间里看书;序号“二”听起来很像“动物园”,于是图画就变成爱迪生在动物园里看一棵樱桃树;序号“三”听起来很像“树”,我便把林肯画在一棵树上,对着同事大声朗读;序号“四”听起来很像“门”,画面变成为马克·吐温靠在门边,一边演讲一边擦拭指甲上的墨水印。

也许你们会觉得这种方法既荒唐又可笑,但是它的确是一个有效的记忆工具。因为,荒唐古怪的事情反而更容易被人们记住;相反,枯燥的序号则很容易被遗忘。例如,按照图画记忆法回忆第三点内容,只要问自己树的顶端是什么?很快,林肯便出现在我的眼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