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449

《大明1449》

挣扎,在泪与血的边缘 第四十八章 京都(上)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夜色正浓,寒意浸人,漫天星辰,整个北京城都沉寂在夜色中,黑漆漆一片。

唯有一个地方例外,那边是五凤楼,五凤楼便是午门别称,大约是因朱墙之上有五座金碧辉煌的门楼,飞檐斗角遥相呼应,形似朱雀张翅所以又被称作“五凤楼”。

朱红的大门紧闭,借着朱红色宫灯的微光,便看到宫墙上立着十数个雄壮卫士,这便是朝中的大汉将军了。大汉将军并没有多大的官职,朝廷选取雄壮威武良家子弟镇守禁城,意欲震慑宵小之徒。

此时约莫在寅时与卯时之间,午门前灯影早已晃动开来。大明各部朝臣或打着轿子,或步行纷纷聚到午门前等待早朝。

今日是大朝,因而午门前各部官员众多,皇城之外众官员不敢放声喧哗,便三五个聚拢在一起悄声谈论些什么。

再往前,队伍最前头的立着的便是身穿绯红大袍的六部官员,左侧第一个便是权势正盛威望中天的兵部尚书于谦。

于谦素手静静立在一边微眯着眼养神,下巴尖一撮小胡子微微在风中抖动着。

身侧不远处吏部尚书王直,王直拥立有功,深得圣眷,背手肃穆而立不言不语,再往远处便是礼部侍郎谢正德。

咚咚咚……午门鼓楼上的鼓声击破紫禁城上空的寂静,听见了门楼上的鼓声,聚在一起的官员们便立刻散了开来,各自循着熟悉的位置,依次对着当先各部部首排成数十条纵列。

武清侯石亨北京保卫战中斩获鞑子颇多,论功行赏,身后也站着一行人,这行人身上的气质与左边文臣截然不同,满身都是行伍间的煞气。

武清侯石亨侧目瞟一眼左边的文官队伍,眼角却锁着于谦的方向,前些日子武清侯欲意结好于谦便上奏皇帝重赏于谦之子于冕,不料于谦非但不领情反倒当众斥责他徇私枉法。简直是奇耻大辱!此仇不报非君子!想到这里石亨鼻息间冷哼一声,面露不忿之色。

铛铛铛……正想间午门上钟声骤然惊醒沉思中的石亨,石亨这才收回怨恨的目光,朝午门方向望去。

吱嘎……五扇朱红色的大门同时发出低沉的呻吟,朝着宫墙退开,借着宫门之间的缝隙,石亨看到天子御道两侧汉白玉宫灯徐徐燃烧泛出明亮的光芒,宫灯一盏接着一盏一直通向紫禁城深处。

宫灯清冷的光芒中透出无比的权威,石亨贪婪的攫取着严重的光亮,权势的滋味真让人迷恋。

文臣武官自午门东侧门徐徐进入,皇公王族自午门西侧门进入,群臣都微躬着腰,轻轻挪动步子朝皇城中行进。一行人等皆是闭口不言,唯恐发出些响动,惊到了两边目不转睛的御史。

这些御史右手持一支小笔,不时在左手间的案策上写写画画,记录下进宫群臣言行举止。朝仪制度极严,众臣不得喧哗、耳语、咳嗽、吐痰等,否则将以失礼从严处理。

若是有何不敬的举动,明日便会有一封弹劾的奏折,因而群臣都是谨小慎微的跟着前面的同僚缓缓前行。

众官穿过汉白玉石砖砌成的金水桥缓缓来到,奉天门前的广场中静静等待着皇上驾临。

过了片刻,不远处走来个红袍小太监,太监手执白色拂尘斜依在胸前,缓步走到百官面前朗声道:“皇上有旨,今日与奉天殿议事。”

话音刚落,站着等候皇帝的百官便纷纷议论开来,奉天殿乃是自成祖以来议事之地。正统十一年奉天、华盖、谨身三殿,乾清、坤宁二宫修成,但太上皇依旧照旧例与奉天门听政,今日为何突然改了规矩?

巡查御史见百官议论纷纷,张口怒斥道:“皇宫重地,不得放肆。君前失仪,重罪!”

巡查御史呵斥非但没有让百官静下来,议论之声反倒更胜。

小太监见百官汹汹,连忙朝内宫跑去禀报皇上……

过了片刻,只见当朝司礼监秉笔太监王诚慢悠悠走到奉天门前,王诚眯着眼睛朝百官扫了一眼,清清嗓子语气冷峻道:“诸位大人,皇上说了,这几日雪后天寒,怕冻着了诸位爱卿,所以才改去奉天殿议事。难不成诸位大人并不领情?”

王诚话音一出,议论声顿时戛然而止,百官纷纷将眼神看向当头的几部部首,并没有向前的意思。

王诚面色一冷道:“诸位大人可莫要辜负了陛下的一番心意!”

“这……”

吏部尚书王直缓缓向前一步,朝奉天殿方向拱手道:“老臣领旨,谢圣恩。”说罢自顾自朝奉天门侧门走去。

礼部侍郎谢正德摇头叹息片刻,便也随着王直朝奉天殿方向走去。见有人带走,百官的队伍便再次开始行进……

众官近了奉天殿,过不多久便见着当朝皇帝朱祁钰身穿朱色丹红朝服自奉天殿侧门而入,朱祁钰头戴黑色镶金边梁冠,额前镶着一块上好白玉,梁冠以十二块皂色绸布缝合,缝隙间依黑白蓝黄棕五色珠玉装点十二道彩梁。

朱祁钰脚踏着白底皂色镶金靴子,缓步登上七层阶梯,转身安然坐于红木九龙御座之上。

殿前大汉将军见状,猛挥手中长鞭,噼啪之声响彻太和殿穹顶。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群臣一齐跪倒在地齐声呼喊,喊声便在这大殿之中重重回荡开来,直冲天际,端得威势无比!

朱祁钰面色微红的看着阶下跪倒的群臣,右手紧握着御座扶手借以缓解胸中荡漾的情绪,朱祁钰微眯着眼睛享受片刻才缓缓道:“众爱卿平身吧!”

“谢陛下……”百官再次齐声道。

“有事起奏,无事退朝!”太监王诚一身绯袍,头戴六道金线梁冠意气风发道。

奉天殿中暂时陷入安静中……

--------------------------------

李朝开国以来受朱明服制影响颇深,并有朱明赐服记录,还曾在中宗时期丢过一顶翟冠。明亡后,满清入主中原行剃发易服之苛政,作为藩国的李朝则保留了之前衣冠制度没被废除,但因没了之前中华服制体系的约束,自己的服制也开始了不小的变化,于是李朝前期和后期的服饰不可同日而语。今日中国普通大众对明代服饰的了解多凭借考据不严谨的影视剧,纪录片等传媒,加之当今韩日历史剧的误导,让人们得出明朝文化在韩国,唐朝文化在日本的谬论。

在此严考明代衣冠,如有疏漏之处,小白敬请各位指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