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无敌前传

《中华无敌前传》

第一百六十四章:让民间工业参与军工生产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非常抱歉这么久都没有更新,主要是公司在厂家的要求下要搞一个年前的系列活动,每天忙得要死,下班回家基本都在十点左右,哪有时间、心情和精力写下去?但无论如何,耽搁大家看书,实在是我的错,在此兄弟给大家赔礼了。当然也希望各位读者大大能够谅解。但有一点,我可以保证:本书除非被封杀,否则绝不可能太监!——

一谈及终极目标,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拿下澳大利亚,但在拿下澳大利亚后又该如何做,则让在座的人争论了起来。以李长山为首的陆军高级将领认为应该充分发挥陆军强大的装甲力量和机动力量,在广袤的西伯利亚以西的地区实施战略作战,完全摧毁苏联,并夺得乌拉尔山以东的秋明油田,然后南下里海,夺取巴库油田。这样一来,整个苏联的战略资源几乎全部掌握在中国手中,苏联的未来将不再对中国产生任何威胁。

以陈海、金阳为首的海军支持者则认为应该首先完全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彻底控制太平洋,并摧毁美洲西海岸地区的军事力量,以便完全控制加拿大这一世界最优秀的资源集中地。只有控制了加拿大,那么在未来的中国无论是能源消耗还是矿产消耗都可以保证至少200年的发展,加上近一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才是中国真正的福地。www.medabc.com.cn 江南文学网

但此时,何儒孝则提出了一个问题,着实让与会诸人大吃一惊。何儒孝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现在讨论的几个地区都是非常贫瘠的地方。哦,当然我说的这个贫瘠跟矿产资源无关,而是指农业方面。这么大块的面积,我们肯定要大量移民过去进行开发,可这些地方的农作物几乎无法生长。秋明地区还好一点,到了夏天水份充足,勉强可以种植。加拿大也差不多,但我们中国的农民能够适应这些地方吗?这些地方人烟稀少,尤其是加拿大,只有数百万人,正是由于当地的农作物生长缓慢,一年只能收获一次,而且绝大部分地区无法进行农业开发。至于澳大利亚就更不用说了,除了沙漠和荒原,真正能够种植作物的地方不足百分之一。这些地方的农业根本无法支撑大量移民,更谈不上发展。所以,还是主席曾经说过的那句话好啊:‘中国农民站不住脚的地方,中国就无法有效控制那些地方’。”

宋琳沁也赞同道:“是啊,纵观中国几千年文明史,尤其是二千年的封建史。凡是中国农民无法生存的地方,中国即便打了下来,也很快失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汉骠骑大将军霍去病,还有卫青等,他们打下数千里江山,汉骑经过的地方无一胡儿,但几年后就又完全失去了这些地方的有效控制。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农民无法在这些地方扎住脚跟。”

郑耀邦反驳道:“可现在是工业社会,农民站不住脚没关系,只要充分利用工业力量,采用大量的农业机械,实施机械化操作,我们完全可以用很少的人耕作最大片的耕地。一年一熟不要紧,只要我们的耕地面积足够,也能达到很高的产量。养活几千万人是不成问题的。”

陈海也一脸不屑地说道:“那印度就非常适合农业生产,我们总不能要印度吧?那么多的人,我们还要移民去跟他们争地盘,除非把印度人全都赶出印度去。我们要加拿大、澳大利亚不就是因为这些地方地广人稀吗?只要我们好好利用农业机械,在前期先全部发展国有农场,我们完全能够将这些地方开发出来。基础设施一建好,那在本土的没多少农田的农民还不巴巴地跑过去呀?”

何儒孝摇摇头说:“陈司令,你看问题似乎太简单了一些。我们先不说其它地方吧,先只说说北三省。主席在刚刚打下北三省的时候,就作出了十年内移民500万的决定,二十年内要超过1000万。但二十年过去了,我们移过去多少呢?300万。知道为什么?就是因为中国的农民在当地无法生存下去。除了自然条件太恶劣,中国人的体质不太适合那么寒冷的地方外,更重要的是那里的农作物产量太低了。移民过去的人又都跑了回来,甚至干脆不再干农业,跑去矿山、林场当工人,或者跑买卖。而鉴于此发展起来的国营农场,在里面的农业工人也仅仅是在农忙期间呆在北三省,操作各种机械,农闲时期又全都跑回本土。说句实话,如果不是有国营农场和军队在北三省,我们中国还真的没法有效控制北三省。”

赵天赐紧跟着说:“但我们也不能否认,西伯利亚大开发中,北三省获得了非常迅速地发展。工业产值在全国也进入了前二十位,这是非常难得的。北三省每年向国家提供8000万吨铁矿、www.youxs.org、2000万吨石油以及其它大量的矿产和有色金属。可以说,北三省现在已经是中国经济的命脉所在。当然,何委员长和宋先生也说得很好,没有大量的中国农民在当地扎根,我们确实很难控制当地。”

李长山嘿嘿一笑:“这样看来,好象秋明地区要比加拿大稍好一些,毕竟继续南下就是气候宜人的里海沿岸。”陈海没好气地反驳道:“但也就进入了高加索地区,这一地区民风剽悍,而且全是山地,还发展什么农业?秋明地区跟目前的北三省在气候条件上也没多大区别。”

我也觉得这是个非常头痛的问题,在后世的记忆中,我知道有相当数量的中国农民到俄罗斯去从事农业活动,没听说什么不适应的啊。但我也明白,后世的农业技术已经有了相当发展,大棚、温室、耐高寒作物等新技术层出不穷。虽然现在我们也在推广大棚、温室等,但作物基因工程因为技术原因还没有开始。这使得我们的农业在北三省仍然处于一个相当低级的阶段。

这时,魏长安开口说话了:“我觉得诸位好象又把事情向另外一个死胡同引过去了,难道就没有想到过,我们非要占领这些地方才能获得这些地方的资源吗?”我眼睛一亮,是啊,后世的美国可没听说过占领什么国家,但他照样能够获得全球资源,这里面有一个关键的因素:武力。当他拥有统治全球的武力后,也就拥有了垄断全球资源的权利。魏长安说得对,我们不一定非要占领这些地方,只要我们的军事力量傲视全球,这些地方的资源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向中国。

于是,我立即向他鼓掌,并说道:“不错不错,还是魏老的想法标新立异,更加符合现实啊。只要我们拥有绝对强大的军事力量,我们就可能通过政治和军事压力等多重因素,逼迫这些地方向我们输出各种资源。这比占领这些地方所需要的成本要低得多。虽然按我们中国人的传统,并不如拿在手中更加让人放心,但这也正好促使我们中国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奋进,避免再一次出现封建王朝时期唯我独大的盲目自负的情况发生。”

李长山不甘心放弃开疆拓土的功业,嘟咙着说:“可我们中国那么多人,总得找那么大的地儿来装嘛。”我一愣,又沉默了下来。因为我一想到后世的中国为了限制急剧增长的人口,不得不通过国家行政手段,采取计划生育政策,仍不能阻止人口的增长;一想到那已经远远超过13亿人的巨大数量,却猬集在不到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内时,就不由得感到一阵阵心寒。后世的中国政府还真的让人感到无比钦佩,这种情况下都能维持小康生活水平,一句话:I服了YOU。

想到这里,我不由自主地说:“那我们从现在开始,就必须有意识地限制人口增长速度。”大家一听,都有些傻了,好一会儿赵天赐才问道:“为什么?怎么限制?”我也有些茫然地望着他,清理了一下思路说:“我们中国的人口基数太大,按现在的增长率,基本上是每40年翻一番,到本世纪八十年代,就达到差不多10亿人。而欧洲现在的人口基数,以同样的人口增长率来算,到那时候也不过跟我们中国现在的人口相当。想想啊,10亿人,我们要解决那么多人吃饭就业等问题,这是一个何等艰巨的任务?”

我掏出一根烟点燃后,又说道:“至于限制的办法嘛,无外乎三点。一是大力提升人口素质,也就是说大力加强教育;二是尽快国家经济总量,使国民经济达到一个极高的水平;三嘛,就是限制生育,从现在开始,每对夫妇只生两个孩子。当然,这在现实生活中实施起来确实太困难了。但我们要坚持下去,不然的话,我们实际上是对子孙后代的不负责任。”

一席话说得大家都沉默了下来,好久我才醒悟到:我好象又跑题了,于是我讪讪地一笑说:“不好意思,我刚才又跑题了。我想,我们的终极目标也不要太过了,毕竟想着占领秋明地区就意味着有可能同欧洲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占领加拿大,就意味着同美国完全处于永久的敌对状态。也就是说,我们占领上述两地就意味着同整个白人世界处于生死之争。虽然我们有原子弹,在军事力量方面也占有较大的优势,但我仍然不认为我们能够战胜。因为我们有一个最大的弱点,那就是我们中国的教育水平导致了人口素质的偏弱。白人世界可以动用大部分男性参战,而让女性从事各种工农业生产。这一点,我们中国办不到。白人世界可以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爆发出强大的知识能量,可能制造出一些令人恐惧的武器。退一万步来说,白人世界可以让他们的士兵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各种高技术兵器,因为他们的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我们中国。而我们中国呢,至少在二十年内还办不到这一点。”

赵天赐点着头说:“是啊,毕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本来就是百年大计,短期内,即便我们在教育事业上投入更多,也不可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到现在我才发现:原来人口基数太大也不完全是一件好事,至少,我们的教育力量就非常不足了。我们的人口素质也就跟着差上了许多。再说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和发展,还是离不了其他人种。至少,我们从心里还从没有想过跟白人进行完全的生死之战。这是不现实的,是疯狂的想法。我想,白人世界也同样持这种观念吧?”

我心里闪过一丝不赞同:谁说白人没这种想法?至少希特勒那个疯子就一直有这种想法。在他眼里,所谓纯雅利安人(白种人)是这个世界上最高贵的人种,是统治其他人种的天然领袖。他鄙视甚至仇视其他人种,至于对中国人,也因为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需要而同中国人走在一起。如果有可能,我想这个疯子必然会灭绝其他人种,而只保留那个“纯粹的、高尚的”雅利安人。

我接过话说:“我们虽然在初级目标上,确定了要控制中东的石油。但我们不是去占领中东,而是控制中东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我们可以在那里驻军,保护当地的华资企业和华人,但不能向那里移民。我们扶持当地的亲华政府,但不要在这些政府里掺和我们的人。毕竟,阿拉伯人与我们中国人无论从信仰、习俗等方面都有不可调和的差别。至于我们的终极目标,我认为不宜以领土要求为主,而应该强调控制资源。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有两个国家必须打败。一是苏联,我们要彻底摧毁苏联的工业基础和战略资源,否则,一个强大的邻居始终会使我们中国陷入紧张的战备状态。另一个是美国,我们必须彻底击败美国海军,我们要让他们明白:谁才是真正的海洋霸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控制澳大利亚,甚至加拿大。也就是说,我们的终极目标就是:控制全球的海洋!”

停顿了一下,然后整理了一遍思路,我又说道:“在完成这些作战任务后,我们必须主动向美国示好,并向美国政府表示:虽然我们不害怕战争,但我们也不希望战争。罗斯福不是希特勒,是一个很理智的人,我相信他能够做出最明智地选择。现在美国与英日等国签订有‘自由世界军事同盟’,不出两年,苏联也肯定会加入这个同盟中。因此,我们同自由世界同盟的战争也是不可能避免的。在开始的商议中,我们也确定了要与欧洲宪章一起组成军事同盟。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在签订这个军事同盟条约之前,我们要确定一下双方的战争方向和总体进程,以便能够最大限度地合理调配各种资源,并在最合适的时机彼此支持。所以,我们接下来应该商讨的就是我们要完成的各级战略目标所对应的战争行动和战争准备。”

说完后,我将目光转向了众人的脸上,他们全都一副深沉的表情。这种军国大事,不容得一丁点的疏忽,尤其是如果战略方向出现错误,即便在战术上获得全胜,也只能是镜花水月。好一会儿,叶飞才开口:“呵呵,我是总参谋长,这种事情肯定是由我来开头了。我先抛砖引玉,说几点,如果有疏忽的地方,还请各位领导和首长指正。”

他清了清嗓子说:“首先说说绝对目标,在这一战略目标中,我们中国的主要任务就是确保目前的势力范围和摧毁日本。前者,目前仅凭借我们强大的海空力量和所向无敌的陆军部队,应该可以比较轻松地完成。后者呢,我们首先要完全摧毁日本的海军,再想办法登陆日本。但考虑到美日同盟关系,我们在摧毁日本海军的同时,要作好同美国海军进行大规模战争的准备。在摧毁日本这一点上,我们还要考虑朝鲜南部的日本控制区,我们的陆军部队还要在这一带形成绝对优势。直到将日本从朝鲜半岛上彻底消灭。”

他看了看赵天赐又说:“从初级目标上来看,尤其是摧毁日本的角度上来考虑,我们海军有一个最大的弊端:那就是严重缺乏两栖作战舰艇。因此,我建议中国目前应该立即着手两栖舰艇的大批量建造。同时,从主席以前的指示精神来看,我们要想以最小的代价摧毁日本,还必须大力发展战略轰炸机。用炸弹将日本的主要城市和工业区抹平。这就是完成绝对战略任务所需要的战争准备工作。”

我也看了看赵天赐,然后说道:“这个绝对目标的时间,我想没有多久就会执行了。总理,您看能不能在半年内完成至少3000艘50吨级登陆艇、1000艘300吨级登陆艇及至少1000艘其它两栖舰艇建造工作?”赵天赐瞪大了眼睛嚷道:“开玩笑,这怎么可能?一年的时间恐怕都办不到!”我皱了一下眉头又问道:“那在半年内让沈阳飞机公司、西安飞机公司全力生产最新的CB-4型战略轰炸机,能在半年内生产500架吗?”赵天赐没好气地白了我一眼说道:“这个,你应该比我更清楚。”我嘿嘿一笑说:“我主要是想知道,财政能不能支持。”他想了一会儿,点了点头。

我扭过头又问陈海:“目前我们海军有多少两栖舰艇?”他回答道:“50吨级的登陆艇有680艘,300吨级的有220艘,其它诸如坦克登陆舰、两栖登陆舰等有100艘。”他有些明白我的意思,没等我问下一句又说:“就目前的两栖作战实力,我们可以一次运送一个装甲师和一个机械化步兵师的兵力登陆日本。如果加上民间船只,一次可以运送近一个装甲集团军的兵力。”

看样子,还是不够,要知道日本可是一个疯狂的国度,真到了中国要登陆日本的时候,这点兵力恐怕不够日本已经全民武装后的实力。于是,我又问赵天赐:“总理,您看,在一年内能不能完成叶总参谋长所需要的两栖舰艇?”赵天赐想了想说:“可以,但前提是停建其它舰艇。”我一听,不由得非常失望,看来,中国的工业力量虽然已居世界第一,但我们进行战争准备的时间还是迟了点。

但赵天赐的下一句话又让我升起了无限希望:“当然,如果肯放开民间船厂建造这类两栖舰艇的话,别说一年还要停建其它舰艇,就是9个月,不用停建其它舰艇,我们也能轮到。就是财政稍微吃紧了一点。”我一拍他的肩头,大声笑道:“哈哈,我亲爱的总理,你真的提醒了我。我们有这么大一个力量根本就没考虑进来。不用多说了,让民间工业也参与军工生产,把所有的民间工业都运作起来,全民生产军事装备。我们也向小日本儿学习一下,容易加工的零件就交给小作坊、家庭妇女这些。稍微大一点的就交给民间工业,我们来个全民皆工,全民生产。这一点,我想总理的政府应该能够做到吧。”

说到这里,我看了看金阳和新月。金阳面无表情,新月想说什么,但还是忍了下来。

我没有想到的是,本以为我的这个想法仅仅能使中国的军工生产提升很小的一部分,结果在大战后的统计数据表明:由家庭作坊生产的军工部件占到了整体的四分之一,而民间生产的各种部件、军工产品则占到了整体的近三分之一。为支援中国军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